太監確實住在皇宮,但御廚可不住宮裡。在很多文學作品與影視劇中,都會出現「御膳房」和「御廚」,但其實只有清朝才有御膳房,在清代以前宮中並沒有所謂的御膳房,不過倒是有廚子。最早有御廚記載的,是唐朝時期的《唐會要》,不過當時宮中的日常膳食並非是男子來負責,而是由太監構成的內侍監,還有就是宮女組成的尚食局,如果有大型的宮廷宴會,那麼則是由光祿寺來負責籌辦。兩宋時期基本繼承了相關的制度而進行了完善,御廚開始真正具體化。宋代的御廚機構設立在內東門的東廊之處,各類相關人員超過1500人,其中的正職由光祿寺派人擔任,副職則由內廷的宦官擔任,相互監督。
而當時想要成為一名御廚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手藝出眾,能做好菜;第二,家世清白,直系親族之中沒有罪行;第三,具備良好的道德與基本的文化修養。所以在當時,不是僅僅手藝好就能成為御廚,而成為御廚之後想要保住御廚之位,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為畢竟是為皇家辦事,不能出絲毫的差錯紕漏。按照宋代確立下來的宮廷規制:第一,御廚每天在御膳房工作的時候,有專門的監官監督,詔每大宴,御廚委使,副一員躬親監視饌造;第二,御廚不能隨便離開工作崗位,只要離開御廚房外出,都要提前在皇城司報備記錄;第三,御廚不能私下偷拿宮廷食物、餐具等出去變賣,一旦發現就要交給三法司處置;第四,御廚不得偽造身份,或者隱匿過錯,一旦發現也論罪處置。
從這裡能夠看得出,宮廷對於當時御廚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而同時,對於御廚的工作範圍還有其他方面,也是有各種的約束,御廚壓根兒就無法隨便離開廚房,更別說進入大內禁宮之地,如此這般,御廚根本接觸不到後宮女眷,自然也沒有淨身的必要。明朝初期,內廷設有女官,但成祖奪位之後,內廷的諸多事務都被太監代替,女官基本被閒置下來,比照先例,明朝的宴會大席也都是光祿寺負責,但是光祿寺做飯實在太難吃,當時還有「光祿寺的羹湯、太醫院的藥方、翰林院的文章、武庫司的刀槍」的順口溜,譏諷這四個地方中看不中用。所以久而久之,內廷開始由太監做飯,而各宮妃嬪,在自己的宮苑之中也有自己的小廚房,讓宮女太監做飯,光祿寺除了負責平時的大型宴會,也就基本被束之高閣,光祿寺裡的廚子們,就更加沒機會接觸到宮廷了,宮裡負責做飯的,也都是太監宮女。
清朝時的情況,與明朝基本相同,大宴仍舊由做飯難吃的光祿寺負責,而當時御膳房已經出現,專門給皇帝后妃做飯,另外還有皇太后處的壽膳房、皇后與各宮主位妃嬪都有各自的膳房,嬪位以下的低階庶妃,只有可以做點心的「塔塔房」。御膳房的御廚雖然負責做飯,但是情況跟宋朝類似,其舉動都受到嚴格的約束,只負責做飯,如果想離開御膳房都要進行登記記錄,而傳膳之類的工作,都是由太監宮女們來做,若沒有傳召,御廚根本就沒有機會能夠進入內廷之中后妃的居住場所。從現實來看,古代的御廚並沒什麼機會能夠進入後宮,與貼身伺候在後宮的太監們並不一樣,再者,入宮做太監的通常都是窮苦人家,實在活不下去了才挨了一刀,而御廚都是手藝人,就算不進宮伺候,靠手藝也能活下來,如果御廚需要淨身,誰又願意做御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