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湯圓
寧波湯圓是寧波的著名小吃之一,也是我國的代表小吃之一,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與北方人不同,寧波人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
糯米:糯米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B1、維生索B2、煙酸及澱粉等,營養豐富,為溫補強壯食品;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止虛汗之功效,對脾胃虛寒,食慾不佳,腹脹腹瀉有一定緩解作用;糯米有收澀作用,對尿頻,盜汗有較好的食療效果。
豬油(板油):豬油中含有多種脂肪酸,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相當,能提供極高的熱量,並且含有的維生素A、維生素E也很豐富。動物油熱量高、膽固醇高,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肥胖和心腦血管病患者都不宜食用。
黑芝麻:黑芝麻含有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質,還有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E、卵磷脂、鈣、鐵、鎂等營養成分;其所含有的維生素E尤其豐富,維生素E能促進細胞分裂,推遲細胞衰老,常食可抵消或中和細胞內衰物質「游離基」的積累,起到抗衰老和延年益壽的作用;黑芝麻作為食療品,有益肝、補腎、養血、潤燥、烏髮、美容作用,是極佳的保健美容食品。
吳山酥油餅
別名「大救駕」、「蓑衣餅」。系由安徽壽縣一帶慄子面酥油餅演變而來。用油麵疊酥製成。色澤金黃,曾酥疊起,上尖下園,形似金山,覆以細綿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甜味美,入口即化。南宋時吳山始制。
杭州傳統名點。因舊時常在吳山風景區供應,又得到杭州太守蘇東坡的讚美而得名。吳山酥油餅歷史悠久,約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末期),趙匡胤與南唐劉仁贍在安徽壽縣交戰時,當地百姓用慄子面做成酥油餅支援趙軍。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經常命御廚製做此餅食用。高宗時,遷都臨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餅,以後由御廚傳到民間,人們在吳山風景點仿照此餅改用麵粉起酥製成吳山酥油餅,被譽為吳山第一點,而流傳至今。
吳山酥油餅,別名「大救駕」、「蓑衣餅」。至今已有七八百年歷史,號稱「吳山第一點」。其色澤金黃,曾酥疊起,上尖下園,形似金山,覆以細綿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膩,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因舊時常在吳山風景區供應,又得到杭州太守蘇東坡的讚美而得名。吳山酥油餅歷史悠久,約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國末期),趙匡胤與南唐劉仁贍在安徽壽縣交戰時,當地百姓用慄子面做成酥油餅支援趙軍。後來趙匡胤當了皇帝,經常命御廚製作此餅食用。高宗時,遷都臨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餅,以後由御廚傳到民間,人們在吳山風景點仿照此餅改用麵粉起酥製成吳山酥油餅,被譽為吳山第一點,而流傳至今。
南湖菱
南湖菱是嘉興的名產,中秋前後是採摘的季節。剝開薄薄的綠色外衣,就是光溜溜的藕色菱肉。脆生生,甜津津,解渴又爽口,保你吃了永遠都難以忘記。南湖菱既是水果,又可當菜。將它剝殼炒煮,撒上蔥絲,青白分明,色味俱佳。用菱燒肉或燒菱飯,清香撲鼻,別有風味。
菱科,一年生水草本。水上葉呈稜形、綠色,葉柄上有浮囊。夏季開花。單生於葉腋;受精後,沒入水中,長成果實。大暑前後成熟。呈半圓形,無角,一側較平,一側較凸。皮薄易剝,淡綠或黃白色。嫩菱質脆,汁多微甜,作水果鮮食。老菱除供食用外,還可制澱粉。
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圓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並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於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餚或釀酒、製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淨後煮食,口味香甜濃鬱,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淨後在風中晾乾,然後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一般來說菱都有角,故稱「菱角」,然而嘉興的南湖菱卻是圓角的,其皮色翠綠,兩端圓滑,並以皮薄、肉嫩、汁多、甜脆、清香而勝於其他品種。南湖菱不僅可以生吃、熟吃,而且可以制糕點、佳餚或釀酒、製糖。生食者選色翠而鮮嫩,尤其是剛出水時口味更佳,熟食則選色黃褐之老菱,洗淨後煮食,口味香甜濃鬱,肉糯可口;食風菱者選黑色烏菱,洗淨後在風中晾乾,然後剝食菱肉,此時肉質堅硬,但香味奇特,味美滋口。 關於它為何不長尖角,在民間有一個傳說。據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途徑嘉興,當地民眾拿出南湖的菱給皇帝吃,當時的菱是有尖角的。乾隆皇帝吃的時候一不小心被尖角刺到了。乾隆皇帝下令南湖菱不能長菱角。第二年,南湖的菱便不再長角了。
金華火腿
金華火腿又稱火朣,浙江金華地方傳統名產之一。具有俏麗的外形,鮮豔的肉,獨特的芳香,悅人的風味,即色、香、味、形,「四絕」而著稱於世,清時由浙江省內閣學士謝墉引入北京,已被列為貢品,謝墉的《食味雜詠》中提到: 「金華人家多種田、釀酒、育豕。每飯熟,必先漉汁和糟飼豬,豬食糟肥美。造火腿者需豬多,可得善價。故養豬人家更多。」為中國醃臘肉製品中的精華。金華出產的「兩頭烏」豬,後腿肥大、肉嫩,經過上鹽、整形、翻腿、洗曬、風乾等程序,數月乃成。香味濃烈。便於貯存和攜帶,已暢銷國內外。
普遍認同的說法是火腿相傳起源於北宋,北宋名將宗澤戰勝而還,鄉親爭送豬腿讓其帶回開封慰勞將士,因路途遙遠,便撒鹽醃製以便攜帶。醃製而成的豬腿色紅似火,稱為火腿。宗澤的故事確有其事,火腿的原先名字就被宗澤叫做家鄉腿。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火腿起源於溫州地區。溫州經常鬧水災,又因為沿海,發大水的時候海水倒灌。等到發大水過後,農民又從避難的地方回來。由於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又由於洪水來的又快又猛,像家畜之類的大件物品就無法及時帶走,農民就把一些日常用品和農具之類的從淤泥裡挖出來。有些被淹死的豬從泥沙裡被挖出來,經過海水裡天然的亞硝酸鹽和氯化鈉的處理,就成為了自然的鹹肉或者火腿。儘管是被海水淹過的豬肉,但是由於當時沒有食物可吃,人們就嘗試食用這些儘管被淹過,但是並沒有腐敗的肉,實際上味道是很不錯的,又容易保鮮,人們後來就發明了做火腿和鹹肉的方法。
片兒川
片兒川面是杭州奎元館的名點,也是杭州的傳統風味小吃。面的澆頭主要由雪菜、筍片、瘦肉片組成,鮮美可口。已有百餘年歷史,最早由杭州老店奎元館首創,其特色在於倒篤菜和筍片的鮮美,讓食客吃後回味無窮。片兒川的價格適中,是杭州市民最喜愛的日常小吃之一。
片兒川面是杭州奎元館老店歷史上最具名聲的面點之一。2013年7月,杭州片兒川榮登 「中國十大名麵條」榜單,全城引發一陣香氣噴人的「杭兒風」。
相傳片兒川面,還是奎元館初創時小麵店的看家面,傳說是清時某年浙江舉行鄉試到杭州來趕考的讀書人很多,各地考生齊集杭城,店主為招徠這些讀書人的生意,就以倒篤菜、筍片、豬肉片燒製成的大眾化面專門供應外地書生。在所售之早餐面中添加三隻蛋,寓「連中三元」之意。時有一書生因奎元館面好價廉,常來吃麵,後得中鄉試舉人第一名「解元」,放榜之日,特到店裡向店主致謝,因小麵店尚沒有招牌,就當場題寫「奎元館」三字作為招牌,從此,奎元館的片兒川面名聲大振,食客盈門。凡來杭州應考者,都慕名前來吃麵,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