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資品牌的光環,為什麼在新能源上就不太靈了?

2020-12-20 EV世紀

自從中國政府決定用市場換技術的那一刻起,合資品牌在國內汽車市場的主導地位就幾乎是確定了的。相比純進口車型,合資品牌有著價格優勢,技術上又幾乎完全同步;相比多數自主品牌,合資車企們有著更強的產品力和品牌力,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用戶的購車首選。

在銷量方面,從早期的捷達、富康、桑塔納,到現如今的朗逸、邁騰、GL8,合資品牌的主銷車型依然佔據著各個領域的絕對市場地位。

不過,在逐漸成為大趨勢的新能源電動化方面,合資品牌們的表現與傳統汽車上大殺四方相比,卻顯得大相逕庭。

自2014年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開始形成規模,銷量榜單中排名靠前的幾乎無一例外都是國內自主品牌,北汽新能源(如今併入BEIJING品牌)、比亞迪、吉利等等常年霸榜(除了近半年特斯拉憑藉Model 3開始攻城略地,但它不能算是合資品牌範疇)。

傳統汽車領域可以呼風喚雨的南北大眾、廣汽豐田/一汽豐田、廣汽本田/東風本田,以及上汽通用旗下的別克、凱迪拉克品牌,自始至終都沒能在銷量上有哪怕一次的亮眼表現。至於原因,EV君認為可以概況為兩個方面。

1,由於早期對新能源行業重視不足、研發投入較晚,導致初期產品力不足,溢價過高。

說到這就得提一下日前剛剛上市的熱門車型廣汽豐田C-HR EV了。作為一臺典型的油改電新能源車,C-HR EV同樣基於豐田TNGA架構打造,融合了豐田電動化技術和QDR(高品質Quality、高可靠性Durability、高耐用度Reliability)標準,換裝了一套電驅動系統和松下提供的方形鋰電池後,C-HR EV以補貼後22.58-24.98萬元價格上市,NEDC續航裡程為400km。

以同配置水平來看,相比燃油版C-HR,C-HR EV的終端價格最少要貴出近7萬元,最高則有8萬元左右的差價。

上一次看到這麼誇張的價格差,還是在進口的大眾e-Glof上,那輛續航255km售價24.08萬元的純電動高爾夫讓我印象深刻。不過隨後的一汽大眾版純電動高爾夫和寶來車型定價就很實在了,包括上汽大眾純電動朗逸,都沒有比燃油版車型高出太多(當然續航也比較尷尬...只有270km左右)。

這個價格我們能買到什麼自主純電動SUV呢?尺寸上大一個級別、續航502km的比亞迪宋Pro EV,頂配僅需21.98萬元。另外還有尺寸更大的廣汽新能源Aion LX,雖然只夠單電機版車型,但是Aion LX的空間、配置和豪華感上要比C-HR EV強太多了。

甚至,你還可以通過電池租用方案,來買一臺更有檔次的蔚來ES6,其首付也僅需要23萬元左右。

這樣的情況,我們在與GLC同平臺打造的奔馳EQC、比Q5L大一點有限的奧迪e-tron以及尺寸更小价格更貴的捷豹I-PACE上都能看到,但這三者至少還有些豪華品牌的光環加持,貴一些情有可原。廣豐的一輛小型純電SUV賣22萬起,就顯得沒道理了。

與其相比,北京現代的菲斯塔純電動/昂希諾純電動、別克微藍、雪佛蘭暢巡就顯得頗為厚道,配置給足且續航達標的同時,價格也沒有貴出多少。

2,拿來主義,掛羊頭賣狗肉,一雞多吃。

說實話,這裡我本想換個主角登場的,但非常無奈,我們還是得先請出上文的老朋友廣汽豐田。

在C-HR EV之前,廣汽豐田並沒有任何一臺自己品牌下的純電動車型,特別是比較熱門的純電動轎車市場。不過有意思的是,作為合作夥伴的廣汽集團,憑藉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逐漸加大投入,使其Aion系列新能源汽車在市場上表現出眾。

因此,廣汽豐田依託廣汽研究院的新能源汽車技術,打造出了Aion S姊妹車型「iA5」,iA5不僅在早期填補了廣豐在純電動領域的空白,同時還滿足了豐田品牌在「雙積分」政策下的新能源汽車積分獲取。

雖然隸屬於廣汽豐田品牌下,但可能是日方的執著,iA5依舊掛著廣汽新能源的車標,而且其相較廣汽新能源Aion S價格稍貴,配置更低一些,如全系都沒有配備AEB緊急制動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

另外廣汽豐田此前也和廣汽新能源合作生產了一臺新能源SUV車型,這臺廣汽豐田iX4是廣汽傳祺GS4的姊妹車型,該車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廣汽豐田在純電SUV細分市場缺失的情況,而廣汽傳祺GS4 PHEV的姊妹車型則給了廣汽三菱品牌。

日系另一大品牌本田也沒能避免。去年廣汽本田和東風本田相繼推出了兩款油改電產品VE-1和X-NV,其完全可以看做是廣本繽智和東本X-RV的電動版,不過最大的區別是,VE-1和X-NV都不再使用本田品牌Logo,相繼換上了已經沉默許久的「合資自主品牌」理念及思銘的Logo。

如此看來,日本人的堅持和執著可能也是好事,「不是由我們研發的產品絕對不能使用我們的車標」這句話也並非空穴來風。

最後要論「一雞多吃」,東風雷諾可謂是讓人望塵莫及了。東風雷諾的首款小型純電動汽車e諾(圖中K-ZE為代號),換了前後保險槓和Logo之後,可以是啟辰e30、可以是東風風行T1、也可以是東風風神EX1。

雖然雷諾日前已經退出了國內傳統乘用車市場,但是未來還將有新能源和商用車業務保留,如果還是這種吃相,那就太難看了。

對於很多主流合資汽車企業來說,近幾年的內心可能是很矛盾的:中國新能源市場早期仍然不算成熟、政府指導佔主要地位(這一點影響已經越來越小了),自主品牌的政策優勢更大。何況合資品牌在傳統汽車上很能賺錢了,財務很好看,而投入新能源研發不僅花費巨大(大眾集團預計要投入600億歐元在新能源研發領域),收穫成果和利潤卻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作為企業經營者來說,很難下決心割捨。

#新能源汽車怎麼選#

相關焦點

  • 2019合資品牌卻強勢增長
    在2018年國內乘用車市場近26年來首次負增長,這場寒流也同時影響了2019年的汽車市場,然而我們通過銷量數據總結髮現了2019年呈現出了很有意思的現象,2019年合資品牌轎車、SUV以及MPV市場佔有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尤其是合資品牌SUV車型,銷量連續5年呈現增長(未受到2018年車市下滑的影響)。
  • 不愁賣! 2016年十大合資品牌銷量排名
    其中合資品牌多數均實現了同比增長,上汽大眾成為首家年銷量突破200萬輛的車企;上汽通用在別克以及凱迪拉克兩大品牌的助推下,實現銷量一汽-大眾VW品牌在沒有任何一款SUV車型的情況下,實現了年銷量突破130萬輛,上述三大汽車企業位居合資品牌銷量榜單前三,北京現代、東風日產等車企緊隨其後。
  • 豐田在國內都要合資,為什麼特斯拉卻能在上海獨資建廠呢?
    我們都知道現在我們國內的汽車行業發展越來越快了,在我們國內,大家都知道豐田是進入我們國內的比較早的一個汽車品牌,所以在我們國內的消費者當中也結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直到現在,老一輩的人都會說日本汽車仍然是非常厲害的。
  • 合資品牌又倒一個,和「邪惡」的Logo說再見!
    無風不起浪,上個星期就有消息稱雷諾將退出中國市場,因為雷諾臨時執行長Clotilde Delbos早就提到改變戰略、削減成本、重新評估中國合資公司資產的關鍵詞,這些都指向一個不好的結局。
  • 新能源品牌鄙視鏈大反轉?特斯拉也慌了?
    還有混動車型寶馬5系PHEV,自從去年下半年上市,銷量就開始著有條不紊地攀升,逐漸力壓一眾中國品牌與普通合資品牌,成為市場銷量最高的插電混動車型,10月,以3074輛的月銷量排名新能源市場第四。這也是新能源市場銷量前十名中,售價最貴的車型。
  • 吉利再推新能源品牌,楓葉汽車到底是什麼來頭?
    近期名為「楓葉汽車」新能源新品牌被大量報導,首款車型命名和官圖也陸續發布。在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正逐漸被洗牌、退市或者被接盤的形式下,一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此時進入車市,自然吸引眾多關注目光。康迪車業將合資公司21.47%的股權以5.16億元人民幣轉讓給吉利。交易結束後,康迪車業佔合資公司22%的股權,吉利佔合資公司78%的股權,相關股權已於2019年9月29日交割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在吉利進一步收購康迪電動股份取得絕對控股權後,不僅更該企業名稱,而且打造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楓葉汽車。
  • 吉利再推新能源品牌 楓葉汽車到底是什麼來頭?
    近期名為「楓葉汽車」新能源新品牌被大量報導,首款車型命名和官圖也陸續發布。在新能源造車新勢力正逐漸被洗牌、退市或者被接盤的形式下,一個全新的新能源品牌此時進入車市,自然吸引眾多關注目光。
  • 挑戰合資品牌 遲來的長城「檸檬混動DHT」能走多遠
    由此,長城汽車正式落地在混動汽車市場的布局,並直面豐田、本田等合資品牌競爭對手。對於長城汽車而言,進入混動汽車市場不僅是推動銷量增長的一條全新路徑,也是應對「雙積分」政策壓力的一種現實選擇。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包括長城汽車在內的自主品牌,此前一直聚焦純電動汽車市場,而混動汽車市場基本只能見到合資品牌車型,特別是在油電混動車市場,憑藉技術壁壘和專利牆保護,豐田和本田牢牢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不過,隨著豐田改變策略,更多品牌開始獲得進入油電混動市場的機會。
  • 吉利再造新能源品牌「楓葉汽車」
    近日,就在疫情蔓延全球、油價便宜如水之時,吉利廣泛傳播的新能源品牌楓葉汽車,引起了多方關注。然而吉利母品牌下並不存在以楓葉為LOGO的產品序列,一時間讓部分媒體摸不著頭腦。近期隨著網絡上X30信息越來越多,其背景也終於水落石出,楓葉X30隸屬于楓盛汽車科技集團,公司註冊資金24.04億,其中吉利科技集團控股78%,浙江康迪車業有限公司控股22%,而這個康迪車業,就是楓盛汽車的曾用名。
  • 汽車大觀|再推新能源高端品牌,長城汽車勝算幾何?
    ;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回收(不含危險廢物經營);充電樁銷售等業務。 在已有高端品牌WEY、自主純電動品牌歐拉以及與寶馬合資的新能源品牌光束汽車的情況下,長城汽車為何還要推出SL項目? 招銀國際研究部白毅陽表示,長城汽車近幾年技術積累較為充分,旗下公司在三電技術等領域已具備一定的技術儲備,打造高端獨立電動車品牌是順勢而為。
  • 合資品牌似乎是一個自帶光環的詞彙,然而總有些車會「見光死」
    不過因銷量並不理想且2020年首月出現了斷崖式銷量下跌(環比下滑60.26%),所以終端的優惠力度在本就很大的力度上進一步加大,部分區域的煥馳可以優惠到1.5~2萬之間,曾經的平均優惠也接近1.5萬。那麼這臺車落地需要多少錢呢?以旗艦版為例簡單計算一下吧。
  • 二線合資品牌,命懸一線
    距離我家不遠的東風悅達起亞4S店即將退網,店面的起亞標識已經拆除,店裡壓著的「庫存車」正在大幅優惠甩賣。從曾經不錯的一家起亞4S店到如今的「退網」,這種前後「反差」勾起了我對一部分合資品牌生存狀態的一些思考。
  • 比亞迪與奔馳賦予了電氣化新能源更深刻的含義
    在全球開展節能環保的保護地球政策下,全球汽車電動化成為大勢所趨,新能源汽車的全面普及時代即將來臨。純電動汽車的研發生產迫在眉睫,在全球車企迫切尋找轉型機會的當口,比亞迪與奔馳抓住時機,於2010年在深圳共同成立深圳騰勢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打造合資品牌DENZA騰勢,專注研發電氣化新能源汽車。什麼是電氣化?
  • 楓葉又是吉利系,李書福集齊四大新能源品牌,這大棋下了12年
    說楓葉汽車是造車新勢力也對,但是也不對。說它不對,是因為楓盛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並非楓葉汽車的幕後大佬,其更像是一個「中間商」,而該公司與汽車品牌的真正擁有者其實是大名鼎鼎的KANDI康迪車業,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康迪電動車。
  • 合資之後再戰歐拉iQ 性價比之爭鹿死誰手?
    近兩年,國外車企紛紛宣布進軍新能源領域,在國家政策的引導下合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自2016年大眾就宣布與江淮進行合作,並打造了合資品牌思皓,但從之前宣布合作到推出首款車型卻逐漸偃旗息鼓,這款有著合資背景的思皓E20X能否立足市場,引得很多消費者觀望。
  • 雪佛蘭暢巡顏值高又實用,這才是主流合資純電車應有的樣子
    具有旺盛購買力的90後在家用車購買這件事上同樣有著自己的標準。這輛車子它必須是具有歷史底蘊的合資大品牌,有著優雅的外形、良好的質量、充足的動力、搭配著先進的科技,最重要的是它要有優惠的價格。上述所有一切搭配起來,就是一臺完美的車子。
  • 貼身肉搏自主品牌 合資品牌偷襲「6萬區」
    記者 葉川新聞背景合資品牌群起偷襲「6萬區」嘗到甜頭的合資品牌遠遠不止長安馬自達,事實上,在近兩三年的時間內,原先由自主品牌唱主力的6~7萬元舞臺上,合資品牌紛紛伸出爪牙,撕咬市場份額。其實,在此之前,合資品牌中的諸多主流車型已經開始紛紛拋棄3年前的7萬元起的「高門檻」,退而染指6萬元區間。
  • 吉利繽越為什麼能夠被人關注?是性價比高?亦或是品牌光環?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吉利繽越為什麼能夠被人關注是性價比高亦或是品牌光環》。為什麼選擇這款車?說到性價比肯定和價格有關,10萬出頭,性能好,動力足,樣貌好,最重要是自己喜歡,完美。混搭內飾,給人眼前舒適的感覺,不單調,運動座包,運動方向盤。而且車內的裝束格調比較簡約,家人都比較喜歡。空間中規中矩,適合家庭出行條件。第二排空間表現很好,我170cm67kg把前排座位調好,坐最後排還很充足。車內儲物空間許多,門內飾板,副儀表臺,右雜物盒等。後備箱大點會更方便,有了娃東西太多了,空間越大越好。
  • EV晨報 | ​福建發布新能源車發展規劃;8月合資進口新能源車銷量...
    1、福建發布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到2020年產能達到30萬輛/產值突破1800億元(閱讀原文)9月26日,福建發布《福建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7-2020年)》,2017—2020年,福建省推廣新能源汽車數量佔全省新增及更新的汽車總量比例不低於
  • 在新能源市場,上汽通用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嗎?
    導語:在新能源市場,上汽通用會「起個大早趕個晚集」嗎?文/大釗微藍是誰?估計很多業內人士都不知道。其實,微藍是上汽通用的新能源車型家族品牌,類似大眾ID、寶馬i。目前,上汽通用微藍家族擁有微藍6、微藍7等三款車型,規模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