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濟南市天橋區舉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引領下的天橋城市更新行動專家研討會,以全新理念實施全域城市更新,助力黃河流域中心城市建設,從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戰略高度和濟南「中優」「北起」城市發展格局視角,看天橋城市更新行動。專家學者與市民代表共同為天橋區城市更新行動集思廣益、建言獻策。
天橋既是中心城區也是老城區,棚戶區多、舊村居多、舊廠區多,濟南市委、市政府明確把天橋作為全市城市更新的試點和樣板區,提出天橋要打造連接「中優」和「北起」的城市新地標。
天橋區委書記韓偉在會上介紹,「近期,我們對全域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在發展格局上進行了深化細化,提出著力構建南北貫通、東西連接、兩岸呼應的『三條天際線、六大標誌區』。」「三條天際線」分別是濟濼路兩翼城市發展天際線、小清河兩岸城市發展天際線、黃河兩岸城市發展天際線;「六大標誌區」包括工商河商埠文化引領區、北湖高端服務業集聚區、濼口國際商貿區、藥山都市工業示範區、丁太魯黃河文旅標誌區、桑梓組團產城融合區。
區住建局局長、區城市更新工作領導小組(指揮部)辦公室主任黃光秀介紹了天橋城市更新行動主要情況,天橋區實施了拆遷改造和保留提升兩大類更新項目,創新更新理念、創新融資機制、創新運作模式,城市更新全域展開,更新項目多點開花。計劃到2023年,全面實施115個城市更新項目,惠及居民10.35萬戶,實現發展空間全面拓展、城市品質全面提升、綜合功能全面優化,成為濟南新的城市天際線。
市住建局副局長程學鋒建議,天橋區在城市更新行動中應該注意統籌拆改留、回遷安置、城市更新與產業更新、政府主導與市民參與等關係,並表示濟南市住建局將助力天橋區成為城市更新的先行區、示範區、樣板區。
濟南市規劃院周東所長圍繞小清河-黃河片區與「中優、北起」戰略作主旨發言。他提出,天橋應把握好由邊緣到中心的轉變、由灰色到綠色的轉變、由分散到融合的轉變、由粗放到精緻的轉變、由低效到高端的轉變這「五個轉變」,寫好天橋區城市有機更新的生態環境「綠」、歷史文化「顯」、產業能級「興」、生活品質「優」、民生設施「齊」、政策機制「新」這「六篇文章」。
山東建築大學呂學昌教授建議,要提前重視考慮拆遷改造戶的安置與就業問題,注意預防小清河北部地勢低洼地區的水澇災害,在城市更新中留意舊村居改造要「能保盡保」,同時要避免追求高容居率建設給基礎設施帶來的壓力。
山東建築大學範靜教授認為,天橋區的城市更新應該總結其他區的經驗教訓,避免同質化,打造「天橋特色」和「天橋風貌」。
市民代表田象霞表示,「城市更新不僅關乎城市的面子,更關乎城市的裡子,是千家萬戶最迫切、最期盼的民生工程。天橋打造城市更新樣板區的進程中,需要我們廣大黨員幹部勇於擔當、攻堅克難、實幹圖強。」
未來,天橋區委區政府將堅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積極打造城市更新「天橋樣板」,為全市城市更新提供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模板,為打造「五個濟南」、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田可新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