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量化投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之一,資金蜂擁而入,百億級量化私募數量迅速升至10家。梳理發現,一方面,絕大多數量化私募的創始團隊都有海外成熟機構的工作背景;另一方面,多家公募基金的量化投資團隊掌舵人也均是海外人士。在業內人士看來,人才是資管行業競爭的核心,這些「海歸」的量化投資人才將海外市場的量化投資經驗本土化,極大地促進了我國量化投資的發展。
從百億級量化私募創始人的背景來看,多位創始人具有在海外知名投資機構工作的經歷。例如,衍復投資僅用一年時間管理規模便突破100億元,其創始人高亢曾在全球頂尖量化對衝基金Two Sigma工作過。類似的還有,金鎝資產創始人任思泓早期曾在華爾街工作,擔任過著名量化基金摩根史坦利PDT的基金經理;靈均投資關鍵人物殷志浩擁有20多年量化投研經驗,曾在World Quant任職。
明汯投資最新管理規模已超過千億元,創始人裘慧明曾在包括Millennium在內的多家海外機構任職。2018年,曾在Citadel擔任量化分析師的解環宇加盟明汯投資擔任投資總監。也正是從解環宇到任開始,明汯投資的發展駛入快車道,管理規模實現了躍升。
從公募基金來看,多家基金公司的量化團隊負責人也曾在海外知名量化投資機構任職。例如,李笑薇、田漢卿、黎海威曾在海外頂尖量化投資公司(巴克萊國際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共事,此後三人陸續回國,分別在富國基金、華泰柏瑞基金、景順長城基金搭建起量化投研平臺,成為各家基金公司量化團隊的掌舵人。
業內人士表示,量化投資在海外已有30多年的歷史,而國內量化基金的發展相對滯後。大量擁有海外量化投資經驗的人才紛紛回國尋找發展機會,帶來了海外市場的投資經驗,極大地促進國內量化投資的發展。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資管行業競爭的本質就是人才的競爭。九坤投資創始人王琛曾公開表示,把人才放在第一位。「我們的思路一直專注於人才和策略拓展,人才要先於策略、策略先於規模,面向更長期發展,不為短期利益涸澤而漁。也是出於這個考慮,我們2018年4月後就暫停了新資金的募集,策略經過兩年的打磨和儲備,才重新開放。」
近年來,多家量化私募大手筆招兵買馬。去年,幻方量化招聘深度學習科學家,年薪150萬元起,招聘5至10人。今年,另一家知名量化私募也發布招聘公告,稱面向全球招聘多位高頻交易方向的基金經理,負責股票或期貨高頻實盤交易,優化改進策略模型。就薪酬而言,100萬元至200萬元是底薪,還會有超額報酬提成。此外,海外人才回國面試還可以報銷機票費。
今年以來,不少金融機構尤其是量化投資機構迎來不少海外人才的加入。滬上一家知名量化私募透露,今年以來新招的10多個職位幾乎都由「海歸」填補,多位候選人在海外都具有一定從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