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木刀守藝50餘載 記述漳州布袋木偶世家

2020-12-21 人民網福建頻道

原標題:一把刻木刀守藝50餘載 記述漳州布袋木偶世家

  一把刻刀、一塊木頭,在他的巧手雕琢下,眉眼傳神,栩栩如生。

  「喜怒哀樂一臺戲,寸木窺人生百態。」這是木偶表演的精彩縮影。而木偶戲表演的前提就是木偶製作,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離不開臺下製作木偶的手藝人。

  近日,記者就探訪了漳州木偶雕刻大師楊亞洲,聽他講述木偶頭雕刻藝術的奧秘。

 

  鍾情木偶雕刻50餘載

  在漳州一中的教師宿舍區裡,有一套商品房,這裡平時不住人,而是楊亞洲的工作室。在這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偶頭。有漳州的、泉州的、布袋戲用的、提線木偶戲用的,而這些木偶頭全都出自楊亞洲之手。

◆打磨

  楊亞洲出生於漳州著名的布袋木偶世家,家中五代都從事布袋戲藝術的表演工作。其父楊勝,是漳州布袋戲「福春派」的代表人物。

  作為家中長子,楊勝對楊亞洲有很高的期望,但性格內向的他卻對木偶表演並不感興趣,而對木偶頭雕刻情有獨鍾,從9歲開始就學習木偶頭雕刻。

  起初,由於年紀太小,楊亞洲就跟著一位知名民間雕刻藝術家學了泥塑,從泥塑中了解了不同人物的特徵。而後,憑著自己多年泥塑的功底和對藝術的積累,楊亞洲很快地學到了木偶頭雕刻的各種技巧。

◆上漆

  50餘年來,他默默地守在戲臺背後,巧手雕刻眾生相,一絲不苟地運籌著木偶們的命運,演繹著它們的喜怒哀樂。

  製造木偶就像創造「新生命」

  在與楊亞洲聊天的過程中,他也展示了自己的雕刻技藝。木屑像花瓣一樣在他手中墜落,一個木偶的大致形象出現了。楊亞洲說,打粗坯是木偶雕刻中最難的一步,下落的每一刀都要胸有成竹,稍不留神,木偶就會有偏差,而稍有偏差的木偶不能被修復,只能重做。

◆風乾

  看花容易繡花難,木偶頭的雕刻比想像中要難上許多。「猴年刻猴」,楊亞洲刻出了幾個「猴頭」。出於好奇,導報記者隨手拿起了一個,把玩間發現,猴頭的牙齒、額頭、舌頭等部分也很靈活。「這些動的部位都要在裡面安裝機關。」楊亞洲說,比如要讓木偶的眼睛動起來,就要將木偶頭內部掏空,再將眼睛固定在挖空的眼睛部位。

  「初具模型的木偶要進行打磨、打底、上色。」楊亞洲說,光打磨和打底兩道工序就要反覆十幾遍,而為了更好地保存,木偶在用功用料上也是不遺餘力。打底時,每打一層底就要再拋一次光,完成一個木偶一般要打七八次底,拋七八次光。

◆描畫

  如今,楊亞洲製作的木偶頭雕刻精緻,繪臉細膩,品種多變,適應市場需求。他說,製作每一個木偶就好像在創造一個舞臺上的「新生命」,木偶工藝能使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更能使木偶雕刻藝術得到傳承。(記者 張惠玲 張偉華 文/圖)

相關焦點

  • 漳州木偶布袋戲、木偶頭雕刻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報訊(記者黃樹金)近日,國家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布袋戲和木偶頭雕刻均榜上有名。據悉,漳州木偶劇團由此成為全國惟一擁有兩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團體。  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漳州古老神秘的傀儡戲在民間廣泛流行,歷經各朝代改進和發展,布袋木偶戲成為獨特的民間藝術。
  • 中西木偶大師「偶」遇漳州
    中西木偶大師「偶」遇漳州 2018-07-20 20:13:2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曹夢媛     漳州木偶雕刻大師楊亞州現場雕刻
  • 國家級非遺漳州木偶頭雕刻精品亮相國家博物館
    中新網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應妮)「匠心傳承——徐竹初、徐強父子木偶藝術展」6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漳州木偶頭雕刻被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徐氏家族木偶頭雕刻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木偶美猴王 鍾欣 攝  展覽展出了300餘件(組)徐竹初、徐強創作的木偶藝術作品,全面系統地展現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木偶頭雕刻」的藝術神韻與文化內涵。  徐竹初是徐氏木偶雕刻第六代傳人。
  • 看過布袋戲嗎?小小一個木偶,竟然賣出了8萬美金!
    在漳州停留了足夠久,之前就聽說漳州的布袋木偶戲很是出名,於是抽空拜訪了漳州古城中的竹初木偶藝術館。 中國傳統的木偶戲,其實可分為木偶的傀儡戲和皮偶的皮影戲,布袋戲屬於傀儡戲的一種。
  • 漳州布袋戲"中國文化日"上迷倒日本觀眾
    中國僑網消息: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作為第18回中國文化日的主題節目,10月17日至19日,中國漳州布袋木偶戲赴日演出,具有濃鬱中國地方特色的布袋木偶戲,迷倒了日本觀眾,獲得一片讚揚之聲。  日中友好會館主辦的第18回中國文化日,其主題就是介紹中國漳州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俗稱掌中戲、「景戲」、「指花戲」,是傀儡戲劇種之一。
  • 福建漳州布袋戲:方寸舞臺 指掌乾坤
    漳州木偶劇團演員在表演布袋木偶戲《賣馬鬧府》(11月12日攝)。   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漳州布袋木偶戲是一門「源於晉,興於宋,盛於明」的古老木偶劇種,「以木為偶,以偶做戲」,表演細膩、栩栩如生,能夠體現真人戲劇的唱、念、做、打,以至喜、怒、哀、樂。
  • 臺灣金光布袋戲南安獻藝 五代木偶同臺(圖)
    圖為登臺亮相的前四代木偶(從左至右),其中,第一代是傳統木偶,二、三、四代是金光木偶。  唱、念、做、打、射、噴……在臺灣操偶師的手裡,小小木偶一個個都變得「全能」,或笑或怒,或喜或悲,偶人們栩栩如生的表情讓臺下觀眾不時鼓掌歡呼。同時,操偶師還不時到觀眾中進行表演,小朋友紛紛奔上前去觀看。
  • 漳州熊星人之代表漳州走出國門的楊家將
    ,在湖南以及蘇杭流行皮影戲,而在福建泉州流行提線木偶戲,漳州就不得不提布袋木偶戲,說到布袋木偶戲很多00後估計都不知道,因為現在快要失傳了,加上地方文化重視程度不夠幾近流失,以前我們讀的二職校有這個專業現在不知道還有沒有早知道可以報名 這個旅遊推介會又可以大顯身手,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是全國只有漳州才有的掌中戲-布袋木偶戲。
  • 晉江布袋木偶大師李伯芬中風 忘了親友卻不忘木偶
    但奇怪的是,老人只要聽到別人唱南音,就能往下接著哼;手一套上木偶,就能活靈活現地表演。因為常練木偶,差點癱瘓的右手還恢復得不錯。  這讓親友們頗為感慨,熱愛了一輩子,貢獻了一輩子的行當,果然是他最深的記憶。他就是布袋木偶大師,晉江木偶劇團的創始人之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李伯芬。
  • 原來臺灣的布袋戲早就超越大陸木偶戲這麼多了!
    布袋戲(又稱布袋木偶戲、籠底戲、掌中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的中國福建泉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此外在福建寧德福鼎市亦有流傳,當地人稱之為大拇指戲。
  • 傳統木偶邂逅動漫 臺灣布袋戲「老樹發新枝」
    「這些布袋木偶真有趣!」1月23日上午,在寧波慶安會館裡,動漫人物造型的臺灣布袋戲「點燃」了慶安社區小朋友對傳統文化的興趣。80後的臺灣著名布袋戲表演藝術家蘇俊穎說,傳統民俗文化的布袋戲也能「老樹發新枝」。
  • 「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 2020 年兩岸青少年木偶研學營活動圓滿舉行
    11 月 28 日,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承辦,晉江市文化和旅遊局、晉江市金門同胞聯誼會、泉州市臺資企業協會、泉州市提線木偶戲傳承保護中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晉江市掌中木偶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建發國旅集團(建旅國際集團)、晉江市新塘街道辦事處、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運營有限公司、晉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藝術中心協辦的「兩岸一家人·『偶』們共傳承」兩岸青少年木偶傳承研學營活動
  • 新昌:布袋木偶放異彩
    春節期間,新昌縣東茗鄉後岱山村的民間藝人——張春芳在向回鄉過年的小朋友傳授布袋木偶的表演技藝。東茗鄉的布袋木偶戲已有上百年歷史,布袋木偶主要靠手指來操作,又稱「掌中戲」。自從上世紀60年代布袋木偶戲劇團解散後,瀕臨失傳。2006年,為挖掘和整理布袋木偶戲,東茗鄉進行搶救性挖掘,並重建村布袋木偶劇團。2007年,在東茗鄉農民文化節上,布袋木偶戲《斬經堂》重返舞臺,讓鄉裡的父老鄉親重睹了久違的古老劇種。
  • 日宅:《銀魂》主角銀時為什麼執著於使用木刀?
    日宅:《銀魂》主角銀時為什麼執著於使用木刀?眾所周知,銀時時刻不離身的武器就是一把刻... 今年以來人氣少年漫畫《銀魂》可謂話題不斷,年初TV動畫重開,年中真人版上映,年末TV動畫又再次開播。眾所周知,銀時時刻不離身的武器就是一把刻有「洞爺湖」字樣的木刀。
  • 兩岸布袋戲發展史:霹靂布袋戲如何打破次元壁,成功文化輸出?
    其實籠統地來看,布袋戲的流行區域大體只要記住泉州、漳州、臺灣這三個地方就行了,這三個地方的布袋戲是最盛行的。布袋戲的特色2006年,漳州布袋木偶戲和木偶頭雕刻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比較典型的布袋戲的特點,這裡以漳州布袋戲為例,戲中的角色可分為生、花臉、旦、神道、精怪與雜角六大類,多了特有的飛禽走獸。與提線木偶不同,布袋木偶單手就可以操控,所以體型較小,木偶一般長約一尺。操縱的時候,把手掌當作身體,食指託頭,拇指、中指分別為左右臂,再搭配其它手指來控制木偶的動作。靈活的操偶師,可以同時用左右手活操控兩個木偶。
  • 布袋戲在臺灣
    在他看來,眼下流行的事物,50年後也會成為傳統,只有堅持創新變革,才能讓布袋戲屹立潮頭。  2005年後,霹靂布袋戲融入動漫、遊戲等形象設計,並於2016年結合日本動漫與木偶戲文化,推出《東離劍遊紀》,同步於臺灣、大陸、日本、美國開播,掀起「偶動漫」風潮,將霹靂布袋戲推向國際市場。
  • 霹靂布袋戲,一份匠心一份木偶情
    臺前敘述者在三弦琴樂手的伴奏下講述木偶的故事……中國也有近年來大熱的霹靂布袋戲,它脫胎於三百年前起源於福建泉州的布袋戲,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為利用光影效果,特效技巧等現代技藝講述故事的劇集。木偶戲是依託於木偶這一表演道具,衍生出來的表演藝術。可以說木偶是木偶戲的靈魂,對比國外的木偶,霹靂布袋戲對於表演的木偶有著一份自己獨特的匠心和木偶情。
  • 「霹靂」來襲 臺灣布袋戲落戶閔行
    你能想像,如此精彩絕倫的奇幻表演是出自一系列手持「布袋戲」的嗎?布袋戲在臺灣已有百餘年歷史,霹靂集團突破以往的表演方式和格局,創造出革命性的電影派布袋戲,霹靂系列是其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作,跌宕起伏的武俠世界,似真似幻的夢幻時空,2015年上映的3D布袋戲電影《奇人密碼:古羅布之謎》吸引了新一代年輕觀眾。
  • 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標題】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解說】  【標題】霹靂木偶布袋戲亮相2017文博會 臺灣木偶「明星」引爆內地粉絲熱情    【解說】  5月12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現場,臺灣展館帶來的霹靂木偶布袋戲成為令人耳目一新的
  • 霹靂布袋戲:用木偶講好霹靂故事
    舞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靈巧地做出開合扇子、斟酒、拿書、寫字等一系列動作,宛如擁有生命一般。這便是木偶戲的魅力,「木偶戲」起源於漢朝,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並憑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捷克的提線木偶;越南的水上木偶;日本的文樂木偶;中國的霹靂布袋戲都深受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