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把刻木刀守藝50餘載 記述漳州布袋木偶世家
一把刻刀、一塊木頭,在他的巧手雕琢下,眉眼傳神,栩栩如生。
「喜怒哀樂一臺戲,寸木窺人生百態。」這是木偶表演的精彩縮影。而木偶戲表演的前提就是木偶製作,臺上活靈活現的木偶離不開臺下製作木偶的手藝人。
近日,記者就探訪了漳州木偶雕刻大師楊亞洲,聽他講述木偶頭雕刻藝術的奧秘。
鍾情木偶雕刻50餘載
在漳州一中的教師宿舍區裡,有一套商品房,這裡平時不住人,而是楊亞洲的工作室。在這裡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木偶頭。有漳州的、泉州的、布袋戲用的、提線木偶戲用的,而這些木偶頭全都出自楊亞洲之手。
◆打磨
楊亞洲出生於漳州著名的布袋木偶世家,家中五代都從事布袋戲藝術的表演工作。其父楊勝,是漳州布袋戲「福春派」的代表人物。
作為家中長子,楊勝對楊亞洲有很高的期望,但性格內向的他卻對木偶表演並不感興趣,而對木偶頭雕刻情有獨鍾,從9歲開始就學習木偶頭雕刻。
起初,由於年紀太小,楊亞洲就跟著一位知名民間雕刻藝術家學了泥塑,從泥塑中了解了不同人物的特徵。而後,憑著自己多年泥塑的功底和對藝術的積累,楊亞洲很快地學到了木偶頭雕刻的各種技巧。
◆上漆
50餘年來,他默默地守在戲臺背後,巧手雕刻眾生相,一絲不苟地運籌著木偶們的命運,演繹著它們的喜怒哀樂。
製造木偶就像創造「新生命」
在與楊亞洲聊天的過程中,他也展示了自己的雕刻技藝。木屑像花瓣一樣在他手中墜落,一個木偶的大致形象出現了。楊亞洲說,打粗坯是木偶雕刻中最難的一步,下落的每一刀都要胸有成竹,稍不留神,木偶就會有偏差,而稍有偏差的木偶不能被修復,只能重做。
◆風乾
看花容易繡花難,木偶頭的雕刻比想像中要難上許多。「猴年刻猴」,楊亞洲刻出了幾個「猴頭」。出於好奇,導報記者隨手拿起了一個,把玩間發現,猴頭的牙齒、額頭、舌頭等部分也很靈活。「這些動的部位都要在裡面安裝機關。」楊亞洲說,比如要讓木偶的眼睛動起來,就要將木偶頭內部掏空,再將眼睛固定在挖空的眼睛部位。
「初具模型的木偶要進行打磨、打底、上色。」楊亞洲說,光打磨和打底兩道工序就要反覆十幾遍,而為了更好地保存,木偶在用功用料上也是不遺餘力。打底時,每打一層底就要再拋一次光,完成一個木偶一般要打七八次底,拋七八次光。
◆描畫
如今,楊亞洲製作的木偶頭雕刻精緻,繪臉細膩,品種多變,適應市場需求。他說,製作每一個木偶就好像在創造一個舞臺上的「新生命」,木偶工藝能使寶貴的文化遺產得以延續,更能使木偶雕刻藝術得到傳承。(記者 張惠玲 張偉華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