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吳川王村港潘姓頭人領導了一次起義。廣州將軍李恃堯率領官兵鎮壓,雙方大戰月餘。官兵所到之處實行三光政策,燒光、殺光、搶光、片瓦不留,吳川、電白是主戰場。戰後李恃堯在給乾隆的奏摺中寫道:「粵西由於兵民交戰,人丁喪盡,田地荒蕪,請求速從粵東調糧過來······」。
乾隆在位六十年,全國發生十二次大型武裝起義,李恃堯就領導鎮壓了六次,如山東、山西、四川大小金川,廣東吳川、電白。所以獲得了乾隆帝的充分信任。這次大戰,形勢一邊倒,起義軍敗給了官兵。一眾起義領導人被押往廣州請旨殺頭。逃往周圍山區躲藏的民眾在官府下達安民告示之後陸續走出避難地,選擇落腳點定居。大部分都不敢回原來居住地。如筆者原址是梅菉博鋪水湖嶺村,現是電白沙院水湖嶺村。現址相鄰的蛤仔嶺腳原來據說是潘姓人居所,解放初期還留存有大量牆腳痕跡。水湖嶺後背嶺西北角有一條埇,名叫「打鐵埇」。據說是起義軍鑄造兵器場所,解放初,周邊尚殘留有屋腳遺址以及鐵屎。
在人們生活穩定,人口逐漸增多後,開始考慮建祠建廟,紀念祖先。冬季農作較少,相對時間多,所以大部村莊都選擇在冬天建廟建祠。各村在開光進神時,都盡其所能慶祝一番,請客宴賀,遊神拜祖,形式各村略有不同,但都是扛著祖先神像、神主牌,敲噦打鼓,舉著彩旗,一路放炮。六十年代以後,遊神走公逐漸減少。拜祭之後,擺宴請客。以前客人不用請,到時主動來,形成了一種慣例,一年一次,後稱「年例」。因為各村祠廟開光進神日子不同,所以年例沒有統一日期,一年四季都有,但一、二月最多。
有年例習俗的村莊範圍很窄,約在1000平方公裡之內,7即吳川全境、電白、化州、高州大部,鄰近的陽江、陽春、信宜、廉江、湛江都無此俗。實際上有年例的地方就是當年的主戰場,所以很多村莊,都很小,落居也就是二百年左右。祠廟大都是嘉慶,道光年間建造。這就說明年例習俗時間不長。光緒年吳川縣誌記載年例起源於清朝中期。人們書信往來提到年例一詞的只是在清朝中葉以後,在歷朝文獻記載中並無此提法。
至於為什麼會舉行這次起義和失敗的原因。王川港和沙院地的老人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乾隆年間,有一位風水國師由北向南行至王川港,今名叫「出皇嶺」的山頭,直呼好風水,說如把先人遺骨葬在此,可以出皇帝。嶺邊潘姓頭人聞言大喜,宴請國師。國師提出要選準墓穴位置,因為此嶺是懈嶺,懈背中間點為正穴點,只要在上面用力躲,懈腮部有水出就為正點。再就是一定要等到鯉魚上樹、白鶴坐船、行人載鐵帽以及馬(本地鋸木用的人字支架叫木馬)騎人才能下葬。但在選穴當日,主人在懈背部跺腳,叫一放牛娃在嶺腳看是否有水出。本來有水出,但放牛娃卻說沒有。主人與放牛娃調換位置,由放牛娃在懈背跺腳,但放牛娃裝著跺,卻沒出力,所以無水出,墓穴位置不準。
下葬當日,主人一直在等四大現象出現但一直沒有。這時烏雲壓頂,暴雨將至,主人只得將棺木下葬。剛葬畢,傾盆大雨下個不停。這時,嶺旁小河上遊一隻白鶴站在一片木板上從上遊飄下;一位趁圩老人站在大樹下避雨,把買到的鯉魚掛在樹枝上;不避雨的行人則把鐵鍋頂在頭上當雨傘;但有一位行人不怕雨,扛著木馬照常趕路。這就是白鶴坐船,鯉魚上樹,路人載鐵帽,馬騎人之四象也。
後人在總結失敗的原因時除了沒有接國師的分付做之外,還有保密工作不嚴。過早走漏風聲,當府官聞有異動之後,層層上報,並派一官員扮作算命先生進村裡偵探。起義領導懷疑他有問題,當即捉住關在-豬圈內, 準備將他殺頭。一餵豬妹仔對豬說道: 「快食,你是食亦死不食亦死」!坐在牆角的算命先生聞言,明白是暗語。即輕聲問題:「是否還有生路可走」?妹仔用手指一下水道。 先生非常感激,說道:「如有官兵到來可用蒲殼(民間澆水用的蒲瓜殼)戴在頭上即可過關。」後來當官兵來時,妹仔把此做法告知村中很多人,所以都沒有被殺。
此次武裝起義,地方有傳說,史書有記載。筆者在電白十二中讀書時,有位招老師(王川港人)曾在上課時講過這段歷史,並說出領導人的名字。由於當時不在意,所以沒有記住,很是遺憾!至於年例的來歷有著多種說法,作為茂名人應該多探討。也是仲揚茂名歷史文化的一種積極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