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西地區年例的現狀
(一)受經濟、政治條件限制,發展道路曲折
粵西地區屬於廣東經濟欠發達地區,而年例文化又是粵西地區特有的民俗,長期以來只是在粵西的圈子裡傳承,有一定的狹隘性。根據粵西經濟發展狀況,出外務工的村民不斷增多,工作時間與辦年例的時間衝突,導致每年辦年例的對象多為本地老一輩居民,已經出現需要聘請外人幫忙辦年例的現象。年輕一代往往已經離開家鄉,也感受不到年例的薰陶。而在上世紀70年代,年例曾因為經濟條件窘迫和政治環境的限制,出現斷層和被打壓的現象。直到2012年年例,年例被成功申請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群眾才開始大肆慶祝。後來卻又因為過度消費,出現互相攀比、鋪張浪費的現象而受到質疑和約束,這就讓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尷尬情境,在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之間難以找到平衡點。
(二)族人宗法觀念逐漸淡化
隨著上一輩的逐漸老去,城區的規範建設,許多年輕人已經搬離農村,追求現代化的生活,使得留在農村的村民日益減少,逐漸失去祭祀的習慣,族人宗法觀念也會逐漸淡化。身處粵西地區的民眾打從心底裡發出對家鄉年例獨特節日的擔憂:人氣沒有以前那麼旺,年味也沒有過去的濃,一些往昔的儀式也少了許多。受新思想感染,缺少傳統禮節薰陶的青少年更加不願意參與到舉辦年例的行列中。傳承的人數不斷減少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年青一代為了追求經濟發展,紛紛離開家鄉,逐漸脫離了年例文化,就導致宗法觀念逐漸淡化,繼而面臨傳統技藝無人關注、無人繼承的困境。文化的多樣性也在影響年輕人的認知,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使得本土文化逐漸淡化,加上常年不在農村生活,繼承不了傳統習慣,本土文化就會面臨失傳的危險。上一輩的居民往往只能言傳身教,跟後輩強調年例的重要性,但年輕人無法切切實實把保護的觀念牢記於心,保護意識相當淡薄,都是抱著「自然生成,自然消滅」的態度對待這項古老的文化。因此也出現一個現象:大家都在討論年例逐漸在消亡,卻沒人站出來說應該如何切實地拯救它。
(三)祭祀儀式簡化,娛人表演盛行
在年例文化中,祭祀佔據很大一部分。而近年來,在祭祀儀式上顯現出了三大變化。
一、職業性道公佬逐漸淡出祭祀儀式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半職業化的廟祝。在一些地方年例的祭祀儀式中,道公佬不是跟著隊伍一起遊行,而是村民擺好祭祀的物品,放好位置之後,道公佬才穿上準備好的道袍,按著列印出來的講稿說一通,儀式便算完成。有些地方的廟祝先在村廟負責祭祀相關儀式的主持,待到遊神結束後,自己也會回到家裡招待客人。
二、祭拜儀式的神聖性弱化。過去每家每戶在年例期起碼要祭祀三處以上的廟社,而且祭拜的儀式很多,包括擺三牲、點香、祭酒、磕頭祭拜、燒元寶紙錢、放鞭炮等,一整個流程走下來也需要一個多小時。而在追求方便快捷的當下,很多人開始秉著「能省則省」的觀念,逐漸簡化儀式,離自家遠的廟社就不去拜訪,祭拜的速度也不斷加快,只求做完整套儀式,不求祭拜的過程。其中的很多規矩,現在也沒人遵守了。
三、在儀式簡化的同時,逐漸興起了娛樂節目表演。娛人娛神是年例非常重要的環節,如今招待賓客逐漸成為辦年例的重心,因此衍生出來的娛樂節目便也成為大家追捧的內容,從以前單純的木偶戲,發展到現在的粵劇、歌舞表演、聯歡晚會。
年例文化的保護與開發
(一)旅遊產業的興起是個契機
近年來,春節旅遊成為一種潮流趨勢;而粵西地區的年例正好處於新年期間,把年例和旅遊聯繫起來剛好兩者都能得到發展。2017年,茂名積極參與央視舉辦的「魅力中國城」競演並獲得了冠軍,這為茂名帶來了宣傳的出口。茂名弘揚的冼夫人文化和好心文化,都深深吸引外賓到茂名旅遊。配合現在時興的地區特色發展,年例文化作為粵西地區的特色,完全可以在春節期間引進「旅遊年例」這個概念,讓外地遊客體驗年例的樂趣,體會千百年的傳統文化。而2018年的數據顯示,茂名旅遊業在春節期間創收2.8億,其中慕名而來看訪年例的遊客比例就不低。像舞獅、跳花棚、飄色、木偶戲、拋花船等極具表現力的表演完全可以展示給外賓欣賞,這是茂名發展必然的趨勢,也是年例發展的突破口。把年例文化轉化為旅遊資源,既收穫了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激發了本地人把年例文化發揚光大的動力。如果把各項慶祝年例的儀式做成晚會,向遊客展示年例文化的多樣,還可以讓遊客參與到年例活動儀式中,繼而讓遊客參與年例晚宴,在美食中感受年例文化的深厚底蘊。當然,這需要政府文化、旅遊部門的積極引導和鼓勵,讓這項歷史悠久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後繼有人,代代相傳。
(二)加強地區性文化交流,拓展宣傳途徑
1、借鑑優秀個案,在交流中傳播文化。
地方文化都是在生產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並且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形成獨有的文化體系。社會發展日新月異,而文化是人的文化,是活的文化,它有生命,有發展的基礎,有適合群眾精神需求變化的需要。因此,地方文化從本質上說,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僵化物,更不是為群眾所摒棄的淘汰品。從這點來說,粵西年例文化更應與時俱進。
粵西年例文化植根於粵西大地,與當地風土人情水乳交融,由此產生出了和當地發展高度統一的特色文化。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的變化和發展,需要我們更好地推廣年例文化,使年例文化獨特魅力持續綻放。為此,必須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互學習、揚長補短的原則。我們在深入挖掘年例文化、打造年例文化品牌,提升年例文化影響力的同時,借鑑其他地方文化發展的優秀經驗十分必要。
縱觀全國,被社會熟知,被廣泛傳播的傳統文化非常多,其中通過文化包裝、品牌推廣的成功例子非常多。以海南的瓊海潭門鎮為例,該鎮原是一個漁業小鎮,原有經濟以漁業為主,近年來積極挖掘與當地資源緊密結合的傳統鄉土文化、南海海洋文化、農業文化、節事文化,逐漸形成了瓊海特色的海洋文化品牌,潭門鎮的經濟也藉此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潭門鎮對地方文化的整合和推廣經驗值得我們思考和深入學習。與潭門鎮相比,粵西地區的年例文化有著更為廣闊的群眾基礎和市場需求,同時藝術價值也毫不遜色。例如高州的年例花船,從製作工藝、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等方面,都很有特色,值得深挖,找準合適的推廣載體,從而將其發揚光大。
與此同時,我們在向別人學習,與別人進行交流的過程,其實也就是傳播的過程,在文化推廣者的眼中,就要懂得捕捉年例文化的美,帶著文化自信,向外界大膽宣傳粵西地區特色文化的獨特魅力。
2、藉助大眾媒體傳播特色文化。
把年例文化轉化成群眾文化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例如把年例的熱鬧、喜慶帶入舞蹈中,讓更多人通過優美的舞姿了解到年例文化也未為不可。同時,我們不能忽視的是影視作品的宣傳力度。2015年,央視紀錄片就以《冼夫人》為題材,講述了這位嶺南聖母的故事,其中在第一集就用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年例」盛況,講述年例與冼夫人的歷史淵源。這檔紀錄片當年在粵西地區引起很大反響,宣傳效果極佳。不僅如此,央視還專門出了一套《高州年例》紀錄片,專門介紹了「高州四大園年例」的舉行儀式和規模。影視作品是文化的載體,而本土文化更是需要藉助媒體來傳播。從《舌尖上的中國》、《國家寶藏》等影視作品的傳播熱度可以看出影視正在拯救各式各樣的文化,我們要懂得為年例文化尋找包裝的突破點,藉助大眾媒體的力量進行有效的宣傳。
(三)重視教育的輔助作用
1、設立校本課程,創造文化氛圍。
從京劇、潑水節、賽龍舟的傳播深度可以得知它們在教育上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在學生群體中,能接觸社會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課本,課本的編制顯得尤為重要。從我們自身的教育出發,就能得知課本的內容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近幾年,中小學的文化教育也在逐漸偏向傳統文化的教育,年例文化作為千百年流傳至今的地方性文化,雖然現在還不能被編進國家級課本,但粵西地區卻能實現地方性教材的編制,設置地方性課程。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加強對茂名民俗文化的學習,音樂課中則可以讓學生認識年例文化器樂組的鑼、鼓、鐺,學會欣賞茂名的山歌、採茶戲等;美術課上教學生做花船的模型,學習剪紙、竹編等傳統手藝,激發學生對年例相關文化的興趣,從小向年輕一代傳輸年例文化的思想,以避免出現傳承的斷層。
除此之外,創造適當的文化氛圍也能幫助樹立校園精神。例如學校可以多開展關於年例的徵文攝影活動,或者年例手抄報比賽,激發學生自主研究年例的熱情。同時,在學校走廊、圍牆等顯眼的位置張貼茂名節日、歌舞、飲食、風俗等宣傳畫,讓學生每天都浸潤在這些傳統文化當中,逐步引導學生主動關心和傳承茂名民俗文化,努力為茂名民俗文化的傳播打造有特色的環境。
2、培養教師優秀民俗文化素養。
加強教師民俗文化素養的培養,運用教師的榜樣力量推動學生保護傳統文化,是學校開展民俗文化教育的先決條件。先讓教師群體達成開展優秀茂名民俗文化教育的共識,讓每一位教師認識到開展優秀民俗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與迫切性,並把它作為學校一項長期的特色教育來對待。現如今已經有許多學校會邀請傳統文化藝術老師,為學生傳授藝術知識。與此同時,學校應該多鼓勵教師申報民俗文化課題研究,並為教師的科研提供基金,培養教師茂名民俗文化素養。
(四)政府應大力支持,專款立項保護年例文化
一要健全基層文化機構設置。文化的傳播需要政治強有力的支撐,過去年例文化總被政策打壓,說含有封建、迷信色彩,如今年例已經成為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明了它是有繼承的必要,因此就應該更加花心思去保護開發這塊文化瑰寶。基層文化活動中心就是文化的集中傳播地,也是傳統文化的載體。政府應積極建設基層文化機構,做到市有文化館,鎮縣有文化中心,各村委有文化活動中心這樣的程度,讓文化建設融入居民的生活。
二要專項支持基層文藝組織。現如今研究年例文化的仍然以基層群眾為主體,自發組織年例文化活動,發展年例文化所需資金,始終得不到保障。粵西地區應該就年例文化設立專項研究小組,培養繼承傳統文化手藝的人才,如木偶戲、飄色、舞獅、跳花棚、拋花船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需要年青一代去傳承,有了政府的專款支持,可以給予繼承者一定的經濟基礎,刺激年輕人主動學習,從而在學習中培養興趣,明白繼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才能讓這種文化持續下去。
全國政協主席、曾任廣東省委書記的汪洋同志曾這樣強調:「不要讓嶺南文化的傳承在我們這一代手上斷掉」。粵西地區的年例文化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傳承,是決不能丟失、失不再來的本土文化。這一項蘊藏著粵西民眾基因與凝聚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鄉村文明活態化的人文碩果,保護此座由粵西民眾自身建立起來的年例文化寶藏成為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從年例的存在價值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年例存在的必要性,從年例的現況中我們深刻體會到挽救她的迫切性,因此我們要竭力保留她。現粵西茂名地區已經開始了一系列對年例的開發,從利用新聞媒體進行專題報導到影視作品的拍攝,再到「魅力中國城」競演,展現了茂名為傳承和發展年例文化所做的努力。而筆者也想藉此文章呼籲粵西地區人民更加關注年例文化的保護開發,呵護好這塊璀璨的文化「活化石」。(完)
邱菊儀
報料熱線:13828680359 ; 投稿郵箱:663865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