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例,粵西地區人民過年的賀歲方式,以嶺南祭祀為核心,以冼夫人文化、雷州文化為主體,以宗親文化為維繫,受高涼文化、潘茂名文化、諸神信仰、祖宗崇拜的影響,粵西土著文化與中原南遷帶來多元文化在歷史長河中多次交融補充,不斷發展、演化、沉澱、傳承、繁衍而來的一種嶺南文化。
盛行於粵西鑑江、羅江流域及雷州半島,以茂名、湛江為主,高州、化州、電白、茂南、吳川、信宜、遂溪、廉江、赤坎、霞山、坡頭、麻章、雷州、徐聞,以及廣西北流一帶的年例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
年年有例,即年例,每年例行習俗。
清光緒《梅菉誌》記載:「二月祭祀,分肉入社,後田功畢作,自十二月至於是月,民間多建平安醮,設蔗酒於門,巫者擁神疾趨,以次禱祀……,鄉人儺,沿門逐鬼唱土歌,謂之年例。」
清代起,吳川地區已盛行年例,從正月初二起至二月底,各村均有不同日期的年例日,集中在新春期間。
一般年例日期一天,也有一至三天;在農曆三月份以後的年例,叫「返秋(翻秋)年例」。
年例核心是敬神、遊神、擺宗臺(做醮亦稱擺醮),並伴隨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目和宴客,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其主旨是敬神、拜祖先、祭祀社稷,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吳川年例主要包括「做年例」「吃年例」和「看年例」三部曲。
「做年例」傳統上包括「擺盅」、「遊神」、「燒炮」三部分,「燒炮」儀式又融合在「擺盅」「遊神」之中。
「擺盅」也叫「更醮」,是年例活動中最熱鬧的場面,全村男女老少臂挎肩挑,將供品集中到村中空地上,擺上供桌,待遊神隊伍到此停留拜祭。
「遊神」是各村將奉祀神祗巡遊全境,以保境安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部分鄉村遊神時還有儺舞等隨行。
不同村的巡遊隊伍碰到一起,村民會抬著神祗賽跑,謂之「壓舟」,勝者更有光彩。
如年例連做三天,會分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
「起年例」多做「擺盅」、「遊神」;
「正年例」多宴請親朋好友,叫「吃年例」,誰家客人越多,主人越有光彩;
「年例尾」要將巡遊全境後的神祗送回廟中,部分村落也有燒紙船的習俗,寓意將附近的妖魔鬼怪燒掉並隨船送走,人們來年免受滋擾。
「看年例」即是人們睇大戲、賞表演,人神同樂。
吳川年例融粵西地區民間信仰與諸多民俗藝術形式於一體,通過「吃年例」等習俗增進彼此情感交流,為諸多民間藝術提供了演出的平臺,既是一本粵西地區年文化的百科全書,也是一幅立體的民俗風情畫,對研究粵西地區民間信仰和民間藝術的發展、衍變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對於傳承民間藝術、促進社會和諧等具有積極的意義。
2012年,「年例」(茂名年例)入選廣東省第四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吳川年例」入選廣東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擴展項目)。
本文圖片由地道中華提供,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