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大家樂集團公布截至2020年9月30日止6個月的中期業績,報告期內公司實現收入32.257億港元,同比下降24.3%;毛利1.384億港元,同比下降72.3%;公司股權持有人應佔溢利1.623億港元,同比增長8.4%。
值得注意的是,大家樂在中期報告中重申對內地市場的重視,下半年將在粵港澳大灣區加速拓展門店網絡,同時加速探索外賣與線下訂餐等服務,以期尋求新的業績增長點。
對銷售及現金流表現感到樂觀
業績報告指出,報告期內大家樂集團獲得香港及內地政府因應疫情提供的寬免及資助合共3.389億港元,包括保就業計劃資助共3.225億港元及香港政府防疫抗疫基金的其他資助共790萬港元。保就業計劃的資助額佔集團期內於香港的人工成本約31.6%。
大家樂集團執行長羅德承表示,所有資助全數用作香港地區員工薪金,現時每月銷售額約5至6億港元,對銷售及現金流表現感到樂觀。
報告還指出,儘管面對前所未有的業務收縮,集團仍把握機會為未來發展做好準備。政府的資助提供了喘息的空間,使集團能夠籌劃一連串長遠業務及營運調整方案,改善產品研發、市務推廣及員工培訓。集團更在疫情期間多次進行招聘,以壯大及裝備團隊,配合「新常態」之下的業務發展。
據了解,由於香港市場氣氛疲弱及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大家樂在上一財年業績遭受巨大衝擊,期內收入同比下跌6.2%至79.63億港元,其中香港業務收入下滑6.4%至68.73億港元,內地業務收入下滑5.4%至10.9億港元;股東應佔溢利減少87.1%至7360萬港元。
對此大家樂不得不縮減開支和成本,例如向業主尋求減租,在疫情下與業主商討後有40%分店獲得減租,減幅為低雙位數字,約10%左右;在申請政府資助的同時向合作銀行額外取得約11.8億元之貸款信貸額的長期貸款,以作未來兩年資本投資需要。
野村研究報告指出,大家樂集團撇除政府津貼金後,中期淨虧損實際約為1.77億港元,預計疫情對集團業績影響持續,鑑於小學停課,餐飲業將較原來預測更遲復甦,而在外賣增加和推廣開支上升下,集團毛利率仍將受壓,但只要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放寬,情況便可改善。野村維持大家樂買入評級及目標價20.3港元。
加碼內地市場尋轉機
業績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大家樂在中國內地業務收入下跌 9.1%至555.9 百萬港元(2019年收入為611.9 百萬港元)。其中華南快餐業務收入減少 6.6%至人民幣482.1 百萬元,同店銷售錄得負增長11%。也就是說相對於香港收入降26.7%,內地收入下跌幅度較小,反映內地業務已回復至疫前水平。
報告中提到,疫情帶來的影響導致集團內地三分之一的門店停業。集團迅即將重心轉移至外賣自取及線上營銷線下外送(O2O)訂購服務。隨著疫情大致受控,政府已放寬保持社交距離規例。於回顧期末,大家樂的中國內地業務出現V 型反彈,重回疫情前的水平。
內地門店數量方面,報告期內大家樂在中國內地經營115 間門店,於期內開設5間新門店。此外,儘管上半年疫情阻礙了網絡擴展,集團現已加快發展步伐,計劃於年底前再開設超過10 間新門店。
羅德承指出,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開新店速度放緩,下半年將加快於大灣區拓展門店網絡,在大灣區內一線城市及二三線城市各開五間分店,將會增聘人手。
儘管如此,對於大家樂的業績表現,野村研究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在9月出現V型反彈,大家樂集團上半年內地增加5間分店,並計劃在今年內再開設10間新店,雖然內地商業活動表現及恢復速度比香港快,但內地市場僅佔集團總銷售額的17.2%,故仍無法抵消當前香港市場的負面影響。
事實上,近年來,大家樂的香港業務已經出現飽和的狀態,主要進行門店整合優化資源。為了提振業績,大家樂已將更多目光投向內地市場。公司在此前的財報中也指出,將分配額外資源至高增長地區,其中包括中國內地的粵港澳大灣區。
例如去年7月份,大家樂中國宣布與印力商業、中山大信新都匯、廣州越秀、深圳益田、廣東天河城、保利商業、廣百股份、佳兆業等8大地產巨頭實施戰略合作,共同深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菜單上,大家樂也在根據內地消費者口味和需求進行相應調整,例如去年在臨近春節之際,大家樂集團攜手米其林星級主廚在廣東推出聚寶盆菜產品,以適應當地消費者需求。
「儘管疫情剛爆發時讓集團措手不及,但我們迅即站穩陣腳,並調整策略及營運,務求在新的商業模式下持續發展。」大家樂方面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