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寶媽抱怨,自家寶寶已經一歲多了還是不會說話,而且這些媽媽還會認為是孩子發育異常,有的甚至帶寶寶去醫院檢查,也沒發現任何問題。
其實每個孩子的發育標準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寶寶可能在7,8個月的時候就能發出爸爸或者媽媽的聲音,但是也有一些寶寶到了兩歲左右才能說出簡單的詞句。
鄰居小美的孩子就是如此,小美說寶寶已經15個月了但就只會喊媽媽,有時候孩子想要拿點東西,也只會指著某個物體發出嗯嗯的聲音。
小美帶寶寶去醫院檢查,醫生說孩子聽力以及各方面都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單純的說話晚而已。但是小美覺得,孩子遲遲不開口講話,也有可能與她平常沒有對孩子進行很好的鍛鍊有關。
其實鄰居小美的想法是正確的,因為1~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期,若父母在平常生活中沒有採用正確的回應方式,那麼,部分孩子說話就會比較晚。當然也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父母千萬別忽視。
造成寶寶說話晚的幾個原因?
1、 先天性的因素
有的寶寶說話晚有可能是先天因素所決定,例如,發音器官的病理現象,像我們熟悉的唇裂,鼻部,喉部等的發育不健全。當然這部分寶寶說話晚,父母需要帶他們去醫院進行細緻的治療和檢查,越早發現治療的效果越明顯。
2、 身體患有疾病
也有一些寶寶說話晚是身體患有某種疾病,像我們熟悉的聽力障礙又或者有自閉的傾向,這些寶寶父母要引起重視,先帶孩子去醫院進行檢查,然後再使用對症的方法進行治療。
3、 缺少鍛鍊和陪伴
排除以上這些因素造成的寶寶說話晚以外,健康的孩子如果說話比同齡人都晚很多,那麼則是語言環境造成。
也就是而缺少鍛鍊以及陪伴,很多父母往往認為孩子年齡小,不需要和他們去交流,即使講話他們也聽不懂,所以也就平常不怎麼和寶寶說話。
最後錯過了孩子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也就導致了說話晚。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把音頻或者視頻播放給寶寶,認為這樣能夠起到很好的鍛鍊。
其實,這只是一種輸入式的方式,沒有辦法和寶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也就得不到輸出式的效果,最後導致了孩子說話晚。
父母該採用怎樣的正確方式,讓孩子儘早開口呢?
1、1~2歲之間要使用正確的語法
一個家庭中若是成員們講話的方法不一樣,就會造成寶寶在學說話期間思維方面的混亂,尤其是在1~2歲時,是孩子掌握語法的黃金階段,這個時候父母一定要使用正確的方法,這樣孩子才能好好說話。
例如:用較短的句子,較慢的語速說寶寶,睡覺,吃飯等等,講話的過程中語句要清晰,還有經常性的停頓,這樣孩子才能更好的去模仿,也才能主動的去表達。
2、 給孩子更多的機會去表達
生活中父母的一些行為也限制了孩子的開口說話,例如:寶寶想要某件物品,眼神只要放到上面父母就已經懂得,然後隨手就會擱到孩子的身邊。
這其實完全是剝奪了寶寶說話的權利,因此想讓孩子儘早開口,那麼就要給他們更多的機會去表達。
可以引導孩子去說:你要這個皮球嗎?或者你要喝水嗎?等等,然後讓孩子去重複父母的話語,等到他有另外需求的時候就會因為很強的表達欲望,而把話說出來。
3、 懂得回應孩子的重要性
就像上面我們所講的一樣,單純的讓孩子去聽音頻或者看視頻,只是一個單向的輸入卻獲得不了寶寶輸出的效果,所以交流是雙向的。
如何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開口講話,那麼就要懂得回應孩子的重要性,特別是在他們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父母更不應該迴避和漠視。可以用重複孩子語言化的方式,激起孩子們說話的欲望。
4、 通過非語言的交流來達到語言方面的發展
其實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和父母之間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多種形式,並不是單單只靠語言,尤其是在還沒有聽懂父母話語的過程中,一些非語言的交流,對以後寶寶開口說話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例如:在給孩子穿脫紙尿褲時,邊撫觸邊和寶寶交流,即使他們聽不懂,也會把父母講話的口型或者聲音深深地印在腦海裡,為以後學習語言和開口講話打下堅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