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家孩子都3歲多了,怎麼還是不能和我們正常說話呢?」
「這是怎麼回事啊!孩子都快4歲了,整天就重複那幾句話,跟他說話也是驢唇不對馬嘴的。」
當我們問及「你們是否在孩子3歲之前陪他們的時間多嗎?會和孩子聊天嗎?」時,家長的回答讓我們哭笑不得:「工作忙忙叨叨的,哪有時間全天陪他聊天,平時就爺爺奶奶在帶孩子。」
孩子說話晚,因為沒人陪
現在的年輕父母因為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經常忙到很晚才回家,忙到出差回不來家,忙到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哪怕在周末時,家長也有可能要在家趕工,別說陪孩子出門玩了,能跟孩子在閒暇時間一起玩會兒玩具都是奢望。其實,這種情況正與幼兒的語言發育規律相左。
老人總說「貴人語遲」,好像語言發育遲緩是件了不得的好事,說話晚的孩子就一定會在以後光耀門庭一樣。且不說這種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屬於迷信範疇,光是看著孩子罹患語言發育遲緩卻不會採取正確行動這項罪名就夠被批判的了。
孩子快兩歲了還是沒有張口說話,快三歲了除了爸爸媽媽就只會說幾個常用詞,快四歲了依然不能和父母進行正常對話……遇見這些情況,慌張不安的一定是家長:
我家孩子不會是自閉症吧?
我家孩子是不是耳朵聽不見聲音啊?
我家孩子是不是嘴裡有問題啊?
我家孩子不是故意調皮氣我們吧?
俗話說「熟能生巧」,任何後天學習的技能都是在不斷練習中逐漸掌握的。語言也不例外,沒有和孩子對話的對象,即使孩子會說再多的詞彙也只是背誦和無意義重複而已。我們學習語言的終極目的是進行社交和信息傳遞,不能根據社交場景隨心所欲地運用語言就不能算是會說話。
只會模仿不會說,語言理解成難題
孩子不會說話也得分兩部分來看,一是單純的構音器官發育不良,二是語言中樞對語言的理解不充分。語言發育遲緩案例中,很多孩子不止不會說話,就連父母的指令都不能很好地執行,很明顯是因為他們對語言本身的意義學習不到位引起的。
語言理解能力為什麼這麼重要?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們知道「吃飯」的本意是人體攝入食物,用能量來維持一天運作的活動,但有些孩子對語言的理解有點像小狗,他們對吃飯的含義不甚了解,卻記住了父母的某個動作,比如進廚房,比如傳來的切菜聲。
在他們眼中,吃飯的含義沒有變,但表徵符號卻從語言變成了特定動作或聲音,這就是語言理解能力缺失帶來的問題。幼兒不了解語言的意義,就無法在社交場景中通過對方話語的意思來做出合適的回答,「驢唇不對馬嘴」用來形容這種情況再合適不過了。
父母也不想孩子出現這種問題,奈何他們對待幼兒語言發育的態度和行為確實有不妥之處。兒童的語言習得並不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是需要監護人不斷幹預。不斷引導和教育的。狼孩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們長期遠離人類生活,早就喪失了語言能力,也許究其一生也不能像正常人一樣說話了。
三大錯誤,必須改正
說到底,家長的哪些做法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呢?以我們十三年的矯正經驗看來,主要是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父母進行改善:
1.父母工作忙,沒空陪孩子
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是持續不斷訓練的過程,而父母又是孩子最重要的陪伴者和老師。孩子對世界的認識幾乎都來自於父母的教育,即使工作再忙,家長也必須抽出時間陪孩子說說話、玩玩具或者出去玩。
2.過度使用電子產品
1-2歲的嬰幼兒不看電子產品或把每天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的,比超過1小時的孩子擁有更好的語言表達和語言理解能力,甚至有的研究機構認為18月齡以下的孩子不應該接觸手機、電腦。電子產品的出現減少了孩子和人類交流的時間和興趣,收緊了他們的社交圈,對語言發育有害無益。
3.尷尬的「心有靈犀」
親子間的默契是家長引以為豪的,也是許多外人很羨慕的。父母和子女間的默契十足說明家庭關係和諧,但有一種默契絕對是家長需要摒棄的。當孩子表達需求時,父母一定要鼓勵他們張口說話,而不是依靠默契發揮作用。孩子想要啥,父母不用寶貝說話直接辦到,根本起不到鍛鍊語言的作用,久而久之語言發育遲緩就找上門了。
孩子能開口說話能讓全家高興得手舞足蹈,但種種原因導致的語言發育遲緩卻迎頭潑了一盆涼水。學說話對於符合成長規律的孩子來說並非特別艱難的一件事情,只要環境和教育都到位了,對答如流、出口成章不是沒有希望。家長自己能完成的語言教育,何必等到孩子出事之後亡羊補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