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鎮山頭聖澤彌廣 · 足垂藤上王化長尊 ===
神姓郭,名忠福,閩之南安人。後晉天福初,神年十六歲,忽攜酒牽牛,登絕頂古藤上蛻化,時為八月二十二日。
尊王,古孝子也。思親盡誠,葬親盡哀,雖狄梁公之望雲、王偉元之泣墓,無以過此,宜其生為英而死為靈哉!歷觀救火、蕩寇、蘇旱、祛瘟諸事跡,功在於國,所謂移孝作忠也;澤被於民,所謂親親而仁民也。
1
南宋•建炎誘寇他往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勍逼境,誘他往。
明•何喬遠《閩書•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縣2•郭山》:「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勍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許。一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淺涉,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蓋神為也矣。」
明•萬曆《詩山郭山廟記》碑:「《志》(《八閩通志》)中又載,宋時賊將入境,神引之他往,裡得無患。」
清•康熙《南安縣誌•卷2(疆域志)•郭山》記:「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某勍逼近境,民欲遁走,卜神不許。一日大雨溪漲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淺涉,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蓋神所為也。」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16•壇廟寺觀•威鎮廟》:「宋•建炎四年(1130年),寇湯勍逼近境。民欲遁,卜神不許。翌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有白衣乘白馬者,誘之,由他路去,攻具漂流,黠者多溺死,邑賴以全,其後累加『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王胄為記。」
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卷2•保安廣澤尊王傳》載:「宋•建炎四年(1130年),湯寇勍逼近境,民欲遁,卜於王,弗許。一日,大雨溪漲,寇不能渡,王衣白衣乘白馬,誘之淺涉,黠者多溺死,邑賴以全。」
2
南宋•紹興熄帝宮火
南宋•紹興(1131—1162年)間,裡人吳德奉廣澤尊王香火入京,值帝宮火,王麾白旗熄之。
明•萬曆《詩山郭山廟記》碑:「詢之裡老,雲:『敕(指紹興封敕)之端有宋人記述:裡人有吳德者,素事神。一日,以椽職赴京,奉香火偕往。宋帝宮火,神摩以白旗,火遂止。是以有紹興侯爵之封,其詳在敕中。』《通志》亦頗言及之。果爾,則亦異矣。」
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卷2•保安廣澤尊王傳》載:「紹興(1131—1162年)間,裡人吳德奉王香火入京,值宋宮火,王麾以白旗,火遽熄,故有候爵、廟額之錫。慶元(1195—1200年)、開慶(1259年)間,復增封王爵。自是,王之聲轟烈震聾天地間矣!」
3
明•嘉靖護堡
明•嘉靖廿年辛丑(1541年),倭寇鴟張於詩山、永春;呂尚四復起,詩山人褚鐸應之。某大姓築堡於郭山廟之北,三四百人避亂其中。鄰堡鄉兵趨援,賊所用攻堡藥又燼於火,遂遁,四境獲安,鄉人皆認為是廣澤尊王之力。
明•萬曆《詩山郭山廟記》碑:「嘉靖辛丑(嘉靖廿年,1541年)之季,島寇(倭寇)不靖,鴟張於詩山、永春,呂尚四復起,詩山人褚鐸應之。大姓築堡於廟之北,與裡人三四百輩避其中。堡中乏水,賊更番困之。鄰堡率鄉兵三百,以半夜銜枚直趨廟門,逐賊去,堡中因得取水,而賊死者十餘人。賊意為神也,詰朝縱火焚廟殆盡,仍更番困之。堡中炊米而餐,幾不支。是夜,天大雨,而賊所用攻堡藥亦燼於火,遂終以為神,邃遁之他方。」
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卷2•保安廣澤尊王傳》載:「明•嘉靖(1522—1566年)之季,島倭(倭寇)寇詩山,鄉人築堡廟北,賊困之,不利,意以為神,縱火焚廟,碑敕俱毀。忽大雨驟至,賊之攻堡藥亦燼於火,遂懼而遁,四境獲安,僉曰:『非王之力不及此。』」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明•嘉靖辛壬(?應為辛丑,嘉靖廿年,1541年)之歲,島倭擾及詩山,相去二裡許,永春寇呂尚四復起,多應之。鄉大姓築堡廟北,與裡中三四百輩避居焉。堡乏水,幸鄰人率鄉兵三百,夜半直趨廟門,斃賊十餘人。逸去,因得汲。及朝更番困之,火其廟,糧幾絕,夜忽大雨,賊中火藥驟燼,驚為神,乃遁。」
4
清•鹹豐助御「會匪」
清•鹹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將領林俊攻泉州,竄南安、永春交界,廣澤尊王均顯靈助戰。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
「鹹豐三年(1853年),土匪林俊由德化竄陷永春州城,蔓延南安,脅從日眾,甚猖獗,俊詣鳳山寺,禱神助,珓弗許,詢其成敗,示以籤,有『樹倒花殘勢自傾』句。至興化果中弩死。
先是,俊攻州城(泉州),正危急時,忽城北大鵬山上,甲兵森立,見『郭』字其號,士卒乘勢,斬馘無數,俊奔竄南(南安)、永(永春)交界,鄉團協力堵御,神復顯靈助戰,奪獲器械、馬匹。」
「同(同安)、廈(廈門)會匪黃得美等滋事,李勳伯廷鈺統兵進剿,有從逆武舉變姓名投軍,時軍中奉神香火,忽顯靈示夢,搜獲從逆,確證,誅之。」
5
清•同治癒疾
清•同治二年(1863年),愈信眾老母疾。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同治二年(1863年),惠安莊姓,到寺進香,沿途蛇行,三步一叩。或問之,曰:『老母病三年,百藥罔效,號泣不已,願以身代。』夜夢神持藥二丸,令其母吞之,頓愈。」
6
清•同治禱雨濟旱
清•同治三年(1864年),禱雨濟泉州、永春大旱。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同治三年(1864年),泉、永大旱,田禾盡槁,章太守倬標憂之,偕邑侯禱於廟,未回軍而甘霖立沛,太守書『雲霓慰望』四字匾額,以答神庥。」
7
清•同治助平土匪
清•同治六年(1867年),官兵圍剿土匪謝險,指揮官詣郭山鳳山寺虔禱,廣澤尊王助平之。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
「(指揮官)詣寺虔禱,隱卜方略次第,授計營員,購獲兇黨數輩,移兵直搗巢穴,平之。
後謝險潛蹤於省城(福州)南臺,復捕正典刑,皆神庇也。」
8
清•同治、光緒禳除泉州瘟疫
清•同治(1862—1874年)間,泉州城瘟疫,信眾迓廣澤尊王至開元寺焚香頂禮薦馨,不數日疫氣平。
清•光緒楊浚《鳳山寺志略》、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同治(1862—1874年)間,溫陵(泉州)瘟疫,多死者,僉迓神至開元寺焚香頂禮,各家薦馨,神箕示禳疫文。不數日而時氣平,闔郡士庶瓣香,不忍離左右,更塑像於開元寺奉之。」
光緒廿二年(1896年),信眾又恭迎廣澤尊王到泉州府治禳除鼠疫,祀於泉州天后宮、南門外土地祠後聖王宮。
9
清•光緒顯靈助戰
清•光緒十年(1884年),滬尾守軍抗擊來犯法夷,廣澤尊王顯靈助戰。
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卷8•雜誌》記:「光緒十年甲申(1884年),法夷滋擾,臺北軍門孫開華守滬尾,血戰迭勝。自晨至午,敵人開花炮子如雨,無一中傷者。居民鹹見郭聖王與清水祖師陰兵助順,漫天煙霧中,隱隱有神旗森列雲。」
廣澤尊王成神後
屢顯靈
歷代官府
四次奏請朝廷加封
明•何喬遠《閩書•卷9(方域志)•泉州府南安縣2•郭山》:「宋•建炎四年(1130年)……其後累加『威鎮忠應侯孚惠廣澤』八字。王胄為記。」
明•萬曆《詩山郭山廟記》碑:「其後,著靈於紹興、慶元之間,宋天子至遣官敕封之,侯王其秩,廓大其廟。敕凡三,珍藏於大姓黃家,蓋四百餘年矣。廟凡再拓,則宋•撫幹陳公君說為之建,教授王公胄為之《記》。」
清•康熙《南安縣誌•卷2(疆域志)•郭山》:「宋•建炎四年……其後累加『威鎮忠應孚惠廣澤』八字。王胄為記。」
清•光緒戴鳳儀《郭山廟志•卷3•封爵》載: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賜「將軍廟」。
紹興(1131—1162年)間,為皇宮救火,宋高宗敕封郭忠福「威鎮廣澤侯」,賜廟額「威鎮」。
慶元元年(1195年),因保民有功,宋寧宗加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廣澤侯」,晉封「提伯王」,並敕封郭忠福的父母為「太王」、「太妃」。
開慶元年(1259年),神赴京為皇太后治疾,宋理宗加封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廣澤尊王」,並賜武簡鑾駕72陣(144支單駕)、開道大鑼13面。
清•同治九年(1870年),永春知州翁學本、南安知縣吳光漢奏請敕加封號,清穆宗加封「保安」2字,獲準欽頒匾額全稱為「威鎮忠應孚惠威武英烈保安廣澤尊王」,並敕賜祭瑩。
夫御災捍患有功德於民者
則祀之禮也
矧尊王聲靈赫濯
歷久益彰
無遠弗屆
而其響應之捷
垂戒之奇
得之耳聞目見者
更非尋常思議所及
則崇報誠不容緩矣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