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愛社正在練習書法。
27日,在第六屆南安·國際鳳山文化旅遊節開幕儀式上,50集電視連續劇《廣澤尊王》劇本獲批頒證,不久的將來將搬上影屏。
《廣澤尊王》劇本由詩山鎮紅旗村人李愛社創作。李愛社現任永安市作家協會主席,是電視連續劇《烽火含笑》總編劇。昨日,記者聯繫了李愛社,聽他講述《廣澤尊王》創作的背後故事。
打小受鳳山文化薰陶萌生創作廣澤尊王劇本想法
李愛社從小在廣澤尊王坐化、鳳山寺祖廟所在的紅旗村長大,他的母親和家人都是廣澤尊王的信眾。「自小鳳山文化就在我心裡紮下了根,在大家看來,廣澤尊王是大愛無私、至忠至孝、看遠護近的化身。」李愛社說。
走上工作崗位後,李愛社知道了「廣澤尊王文化信俗」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增進海內外鄉親交流交往的一張重要名片和品牌。和媽祖一樣,廣澤尊王是傳播正能量的福建四大道教名神之一,鳳山文化已有1000多年歷史,在海內外有680多座宮廟,尤其在港澳臺和海外的影響力極大,信眾很多。
「媽祖已經有人創作登上銀幕,我覺得有責任和義務把廣澤尊王也搬上影視屏幕,了卻海內外信眾多年的夙願。」李愛社說。
說幹就幹,2014年開始,李愛社多次回到家鄉詩山,走訪鄉裡長輩、鳳山寺管委會負責人、研究鳳山文化的專家學者以及文人等,收集材料,同時在網上查閱了大量材料。創作初期,每天4時許起床構思劇本,歷經3年多時間,終於完成劇本首稿,之後又歷經幾次修改和完善,2016年8月31日通過福建省版權局登記,獲作品登記證書(閩作登字-2016-A-00030349)。今年,該劇由廈門廣電集團所屬「文廣影音有限公司」上報,通過福建省廣電廳審核,送國家廣電總局初審,因題材涉及宗教,國家廣電總局要求福建省民宗廳協審,審核完善後再報國家廣電總局報備公示,辦理拍攝許可證,現該劇的拍攝策劃案已完成。
創作時小心求證查閱大量史跡典藏
創作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儘管事先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但在創作《廣澤尊王》時,李愛社仍遇到不少困難。
廣澤尊王的故事流傳了千年,但典籍記載不多,大多是口口相傳。「像高甲戲、歌仔戲、傀儡戲、布袋戲關於廣澤尊王的表演都不一樣,在港澳臺、海外也各有傳說,涉及的人名不一,採用哪個名字,有何依據,都要斟酌。」李愛社介紹說。
在各種傳說中,廣澤尊王的父親太王原名有的叫郭亮,有的叫郭理柱;廣澤尊王之妻聖媽,亦稱「妙應仙妃」,原名有人說是陳依娘,有人說是黃依娘,有人說是黃道士之女或是風水先生崔芸……
「最終,我按照『有典據典,沒典按祖庭』的原則處理,太王為郭亮,聖媽叫黃依娘。」李愛社說。
「地名對號入座很困難,畢竟歷經千年,以前的地名與現在的地名不一樣,創作力求還原歷史,必須要小心求證。」李愛社說,廣澤尊王在安溪時為「人」,到南安境內成「神」,初為神稱郭聖王、郭王公、聖王公,皇帝賜封后才稱廣澤尊王。
千年前安溪縣名為清溪,聖媽是尤溪道人的千金,但此「尤溪」並不是現在三明的尤溪縣,而是指與鳳山寺一鄉之隔的省新鎮。「關於這些地名問題,我只能翻閱地理資料、區域名錄才能確定。」李愛社告訴記者,要說清當年的國名、地理、風土人情實屬難題,只能翻閱大量史跡典藏,創作中還要遵循傳統,脫離迷信,為完善廣澤尊王與聖媽、十三太子之間的關係,花費的工夫不少。
「廣澤尊王是忠孝和仁義的化身,創作《廣澤尊王》就是為了弘揚中國的孝道文化,把中國的傳統美德傳下去。」李愛社說。(記者 何雪蓮)
責任編輯:朱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