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酒的故事
李白晚年,政治上很不得志,他懷著愁悶的心情往返於宣城、南陵、歙縣(在安徽省)、採石等地,寫詩飲酒、漫遊名山大川。
一天清晨,李白象往日一樣,在歙縣城街頭的一家酒店買酒,忽聽隔壁的柴草行裡有人在問話:"老人家,你這麼一大把年紀,怎麼能挑這麼多柴草,你家住哪?"回答的是一陣爽朗的大笑聲。接著,便聽見有人在高聲吟詩:"負薪朝出賣,沽酒日西歸。借問家何處?穿雲入翠微!"李白聽了,不覺一驚。這是誰?竟隨口吟出這樣動人的詩句!他問酒保,酒保告訴他:這是一位叫許宣平的老翁,他恨透了官府,看穿了世俗,隱居深山,但誰也不知道他住在哪座山裡。最近,他常到這一帶來遊歷,每天天一亮,就見他挑柴進鎮,柴擔上掛著花瓢和曲竹杖。賣掉柴就打酒喝,喝醉了就吟詩,一路走一路吟,過路的人還以為他是瘋子哩。
李白暗想:這不是和自己一樣的"詩狂"嗎?他馬上轉身出門,只見那老翁上了街頭的小橋,雖然步履艱難,但李白無論怎麼趕也趕不上。追上小橋,穿過竹林,繞過江汊(河流的分岔),李白累得氣喘籲籲,腰酸腿痛,定神一看,老翁早已無影無蹤了。李白頓足長嘆,"莫不是我真的遇上了仙人!"他撩起袍子又趕了一程,還是不見老翁,只好失望地回來。那天夜裡,李白怎麼也睡不著,回想起自己大半輩子除了杜甫之外,還沒結識到幾個真正的詩友。沒想到今天竟遇上這樣一個詩仙,可不能錯過機會,一定要找到他!第二天,李白在柴草行門口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也不見老翁蹤跡。第三天,第四天,天天落空。第五天一早,李白背起酒壺,帶著乾糧上路了。他下了最大的決心,找不到老翁,就是死也要死在這兒的山林裡。翻過座座開滿野花的山岡,趟過道道湍急的溪流,撥開叢叢荊棘,整整一個多月,還是沒見老翁的影子。李白有點洩氣了。正在這時候,他回想起少年時碰到的那位用鐵杵磨針的婆婆,婆婆說得好:"只要有決心,鐵杵磨成針。"要想找到老翁,就看自己有沒有毅力啦。想到這裡,李白緊緊腰帶,咬咬牙,又往前走。累了,趴在巖石上睡一會;餓了,摘一把野果充飢;酒癮上來,就捧著酒壺美美地喝上一口。
這天黃昏,晚霞把天空染得通紅通紅,清泉與翠竹互為襯託,顯得分外秀麗。李白一心惦念著老翁,哪顧得欣賞景色。他拖著疲憊的身子,一瘸一拐地來到黃山附近的紫陽山下。轉過山口,只見前面立著一塊巨石,上面似乎還刻著字。李白忘記了疲勞,一頭撲上去,仔細辨認起來,哦,原來是一首詩:"隱居三十載,築室南山巔。靜夜玩明月,閒朝飲碧泉。樵夫歌壟上,谷鳥戲巖前。樂矣不知老,都忘甲子年。"連讀三遍,李白失聲叫道:"妙哉!妙哉!真是仙人之聲哪!"心想:見到老翁,一定得拜他三拜,好好請教請教。雖說自己也跟詩打了幾十年交道,但這散發著野花香味的詩還真是頭回領略哩。他迴轉身,看見崖石邊的平地上攤著一堆稻穀,看來,準是許宣平老翁曬的。李白索性往邊上一蹲,一邊欣賞山中的景致,一邊等老翁來收谷。天黑了,李白忽聽到山下傳來陣陣擊水聲,循聲望去,只見山下的小河對岸劃來一隻小船,一位鬚髮飄飄的老人立在船頭弄槳。李白上前詢問道:"老人家,請問,許宣平老翁家在何處?"原來這老人正是李白要找的許宣平老翁,上次他見李白身穿御賜錦袍,以為又是官家派來找他去做官的,所以再也不願去歙縣城了。沒料到,此人竟跟蹤而來。這時,老人瞟了李白一眼,隨手指指船籬,漫不經心地答道:"門口一桿竹,便是許翁家!"李白抬眼望了望鬱鬱蔥蔥的山巒,又問:"處處皆青竹,何處去找尋?" 老人重新打量著這位風塵僕僕、滿臉汗水的客人,反問道:"你是……" "我是李白。"說著,深深地一揖。老人愣住了:"你是李白?李白就是你?"李白連忙說明了自己的來意。老人一聽,雙手一拱:"哎呀,你是當今的詩仙!我算什麼,不過是詩海裡的一滴水罷了。你這大海怎麼來向一滴水求教,實在不敢當,不敢當!"說完,撐起船就要往回走。李白一把拉住老翁的衣袖,苦苦哀求道:"老人家,三個月了,我風風雨雨到處找你,好不容易見到了老師,難道就這樣打發我回去不成!" 李白真摯的話語打動了老人的心。兩人對視了好久,老人猛地拉住李白,跳上了小船。
從此,無論在漫天的朝霞裡,還是在落日的餘輝中,人們經常看到李白和這位老人,坐在溪水邊的大青石上飲酒吟詩。那朗朗的笑聲,和飛瀑的喧譁聲匯成一片,隨溪水一起送到百裡千裡之外……
至今,許多遊人一到黃山,總愛順著淙淙的溪水,去追尋李白的遊蹤。看見了嗎?過虎頭巖,在鳴弦泉下,有一塊刻著"醉石"二字的巨石,傳說,當年李白和老人就在這裡欣賞山景,飲酒吟詩。他們經常用旁邊的泉水來洗酒杯,所以這泉就叫"洗杯泉"。
有一年,冬天剛到,寒氣襲人。住在采石磯的李白,常到街頭的一家酒店裡買酒喝。這店是一個姓魯的財主家開的,人們都叫他魯老闆。別看這魯老闆表面對人和顏悅色,骨子裡才狠哩!他家用的幾個酒保(酒店中的夥計)個個累得彎腰駝背,到頭來,都被他踢出門外。
這天,李白又走進酒店。躺在椅子上的魯老闆捻著鬍子,眯著眼,笑呵呵地打量著李白,心想,這個窮寫詩的離開京都幾年了,帶來的錢興許花得差不多了。記得,李白頭次進店,他笑臉相迎,以後常來常往,他估計也榨不出多少油水,臉色就一次比一次難看。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麼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簷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闆這副模樣,不願同他爭辯,就從懷裡取出最後一錠銀子往櫃檯上一扔,"啪"!震得魯老闆兩眼發花,滿面烏雲立時消散,浮出一片笑容:"有眼不識江底淺,沒想到李翰林還有這麼多酒錢。"他轉身吩咐酒保:"快,找大人錢!"李白一揮袖子:"算了,別找了,下次再來!"魯老闆兩眼眯成一道縫,一個勁地連說:"是,是!"
第二天黃昏,李白又來了,酒保又為他滿滿灌上一壺酒。第三天,第四天,李白每天一趟,魯老闆很不耐煩,他算算李白丟下的銀子,再有個把月也差不多了,就用花言巧語支開酒保,偷偷地往李白酒壺裡兌水。李白喝了幾口,覺得味道不濃,也沒說什麼。以後每次來,魯老闆總裝得特別熱情,親自為李白灌酒,暗地裡卻把水多加一倍。一天又一天,李白若無其事。後來魯老闆乾脆給李白灌上滿滿一壺涼水。李白還以為是酒,高高興興地回到船上,拎起酒壺往杯子裡倒,一聞,味道不對;喝一口,"呸"地吐了出來!一看,才知是又濁又渾的江水。他氣壞了,想找店主論理去。又一想,和這種人沒講頭!可是采石磯一帶就這一家酒店。求他施捨,更不行!就是在皇帝老爺面前,李白也不願低三下四,更何況對這樣一個前(錢)心貼後心的小人呢!更深夜靜,他翻來覆去地睡不穩;想寫點詩,寫不出。多年了,酒,和他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壺下肚,他便暫時忘記愁苦;把霧蒙蒙的世界,看個清清楚楚。可是如今,在這滿目悽涼的采石磯頭,連唯一能使他解悶的酒都沒有了!"李白鬥酒詩百篇",沒有酒,就寫不出詩。他嘆了口氣,靜聽著房簷下淅淅瀝瀝的雨滴聲,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他在江岸徘徊,路過一間茅舍,一位兩鬢全白的老人家,朝他點頭微笑,熱情地請他到屋裡坐。一進門,老人朝著李白便拜:"感謝救命大恩人!"李白呆立著,不知是怎麼回事。老漢含淚訴說道:"我姓紀,老家幽州。那年遭災荒,我和老伴帶著孩子上山剝樹皮。忽然出現兩隻吊睛白額大虎撲上來,把我那老伴吃了,我和孩子嚇得魂不附體。多虧先生正好漫遊到那裡,飛起一箭,連射死了兩虎,我父子倆才死裡逃生。"李白聽了恍然記起,連忙扶起老漢說:"算不了什麼,算不了什麼。"老漢說:"多少年來,為了報恩,我一直在暗地裡跟著你,除了你在京都時,我進不了皇宮外,從金陵到廬州,從宣城到採石,我一直跟在你身邊,捕魚,打柴。" 李白聽了,熱淚盈眶,一把拉住老人的手,搖晃著,親切地問:"孩子哩?"老人順手一指:"喏,在酒店裡幫工。"李白正想把魯老闆以水當酒的事對老人說,老人打斷了他:"我已聽孩子講啦。那號人,什麼事幹不出來?!"說罷,從屋裡抱出一大罈子酒,"來,仙人,請開懷大飲吧!"老人拍拍胸,"往後,你喝的酒,全由我這老頭子包啦!"李白樂得不知如何是好,憋了多天的酒癮,一下子全衝了出來。他等不得老人拿菜,端起杯來一飲而盡。飲著,飲著,醉了。他眯著醉眼,跌跌撞撞地跑到門外"聯璧臺"上,叫人拿筆;老人知道李白詩興來了,趕快遞上準備好的筆墨紙張。李白遙望滾滾的大江。如血的落日,提起筆,一揮而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老人伸出顫抖的手,捧起墨跡未乾的草書,奔回茅屋,恭恭敬敬地貼在牆上。
打那起,這間普通的茅屋可熱鬧起來了。過路的,打柴的,捕魚的,都想進來看看牆上的詩,有的抄,有的背,一傳十,十傳百。有的還千裡迢迢,專門來欣賞這首詩。有人問起是誰寫的,老漢總豎起拇指,自豪地對大家說:"是詩仙李白的手跡!他是喝了我釀的酒,才寫出這般好詩的呀!"一聽這話,南來北往的人都爭著到這裡,坐下喝兩盅,細細品味著這醉人的美酒,領略著詩人創造的意境……
也不知從哪天起,老漢開起了酒店,不分日夜,除了為李白釀酒,還用辛勤的勞作為旅客洗去一路的風塵。從此,"太白酒家"的店號就亮了出來。那個魯老闆聽說姓紀的老頭釀酒手藝高超,生意興隆。一肚子不快。加上小酒保也跑到太白酒家去,鬧得自家酒店門庭冷落,酒客越來越少,氣得他吹鬍子瞪眼。左思右想,也沒法子,只得叫傭人捧著幾隻大元寶,外帶兩壇美酒,親自到江邊去拜訪李白,目的是想請他也為自己寫一首詩,撐撐門面。李白一眼看出這位魯老闆的來意,衝他擺擺手:"你家酒池太淺經不住我一口喝啊!"說罷把手一揚,叫船夫開船,只見竹篙一點,小船輕輕離開江岸,朝江心駛去了。魯老闆急得象熱鍋上的螞蟻,嘶啞著喉嚨喊道:"仙人哪仙人,你停停,有話好說,好說!"跑了幾步,被石頭絆了一下,"撲通"一聲倒在沙灘上。不久,魯家酒店關門了,而紀老漢的"太白酒家"生意,卻一天旺似一天。
一年後,老漢不幸病故,李白悲痛欲絕,把酒灑進長江,整整哭了三天三夜,並且寫下一首悼念老漢的詩.紀叟黃泉裡,還應釀老春。夜臺無李白,沽酒與何人?可見,李白與釀酒老漢情誼多麼深厚!千百年來,沿江一帶,許多大大小小的酒店總以"太白酒家"、"太白遺風"作為店號,用布寫好,挑在門前廊下,表現出對偉大詩人李白的一片真情。李白與酒的故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就被人稱為"酒星魂"、"酒聖"、"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歷來被認為是傳神之筆。大概沒有別的哪個文人與酒的關係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氣之大,能和李白相提並論的。只要翻翻李白的詩集,就不難發現他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說的:"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採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關於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相當充分的反映。如崑劇中有《太白醉寫》,京劇、川劇、秦腔等十幾個劇種都有類似的劇目。又如李白佯醉痛罵楊貴妃的義兒安祿山的故事,在京劇中叫《金馬門》,也叫《罵安》;川、湘、漢、滇、桂劇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劇目。在我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脫靴圖"、"李白捉月圖"、"太白醉酒圖"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這樣的題材也相當多。至於後人在詩文中歌頌李白醉酒傲世、藐視權貴的作品,就更多得舉不勝舉了。舊時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寫著"太白世家"、"太白遺風"等,無疑也含有對李白的崇敬之意。當然,人們尊祟李白,熱愛李白,決不是因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和愛慕他的詩才。歷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並沒有人去尊祟。 我國古代的許多文人墨客都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流傳下來了許多有趣的故事;同樣,在今天,很多名人也與酒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改琦的《太白醉酒圖》與酒仙李白的酒詩:
畫家改琦的《太白醉酒圖》取材於: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巨是酒中仙。的詩句。
酒仙李白的酒中之趣: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有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聖賢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李白的酒中趣表現出他的灑脫豪放的個性,無羈無絆的處事態度,無疑與酒趣對他的撫慰解顧有關。《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詩云:
歡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揮。長歌呤松風,曲盡河星稀。
我醉君復樂,陶然共忘機。
表現得是多麼的恬遠而淡泊
金龜換酒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第一次從蜀地來到京師長安,住到一家店鋪裡,秘書監賀知章久聞李白的詩名,現在得知他來到京師,便立即前往拜訪。剛一見面,賀知章就稱讚李白相貌堂堂,氣宇軒昂,並索求李白的詩文來拜讀。李白見其態度懇切,當即就取出《蜀道難》一詩送給他。賀知章讀完,贊聲不絕,認為李白是從天上謫到人間的仙人,就稱之為"謫仙",深有相見恨晚之感。隨之又解下腰間所佩的金龜,換酒來和李白喝,直到大醉方停杯。此後,賀知章每日約見李白,又到處頌揚他,李白從此名聲大震。
歷史上嗜酒的文人,常自取或被人賦予與酒有關的"雅號",比方"酒狂"、"酒徒"、"酒鬼"、"酒雄"、"醉龍"、"醉戶"、"醉翁"、"酣中客"等等。偉大的詩人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就被人稱為"酒星魂"、"酒聖"、"酒仙"。杜甫在《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歷來被認為是傳神之筆。大概沒有別的哪個文人與酒的關係之密切和嗜酒的名氣之大,能和李白相提並論的。只要翻翻李白的詩集,就不難發現他的生活中,幾乎無處不有酒。正如郭沫若說的:"李白真可以說是生於酒而死於酒。"關於他的死,還有種種不同的傳說,大概都與飲酒有關。其中最富於浪漫主義情調的是說他醉後到採石礬的江中捉月亮落水而死。
關於李白醉酒的故事,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得到相當充分的反映。如崑劇中有《太白醉寫》,京劇、川劇、秦腔等十幾個劇種都有類似的劇目。又如李白佯醉痛罵楊貴妃的義兒安祿山的故事,在京劇中叫《金馬門》,也叫《罵安》;川、湘、漢、滇、桂劇及同州梆子、河北梆子都有此劇目。在我國著名畫家的作品中,也有"李白脫靴圖"、"李白捉月圖"、"李白醉酒圖"等等。陶塑、瓷塑、泥塑、木雕、牙雕中這樣的題材也相當多。至於後人在詩文中歌頌李白醉酒傲世、藐視權貴的作品,就更多得舉不勝舉了。舊時在一些酒店的牌匾上寫著"太白世家"、"太白遺風"等,無疑也含有對李白的崇敬之意。當然,人們尊祟李白,熱愛李白,決不是因為他好喝酒,而是取他傲視權貴的反抗精神,和愛慕他的詩才。歷史上因醉酒而死的人,並沒有人去尊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