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仕途不順,卻因一壺酒發光發熱

2020-12-25 清諾晗history

唐代詩仙李白,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千古流傳的經典作品。他的筆下寫出的不只是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而是整個盛唐的曠世盛景。若說將同時期的他和杜甫放在一起談,李白就是那灑脫不羈的白雲,永遠如謫仙人一般,在天空之上浮沉。杜甫則是一雙眼含悲憫的眼睛,將世間的苦難盡收眼底。詩仙李白著實讓人尊敬,他的一生揮灑自如,既能夠在宦海內浮沉,也可以忍受落難時候的孤寂。

追夢路艱難,秉承初心更可敬

從相關李白身世的傳言來看,李白從出生就被賦予了傳奇色彩,而他的少年時代更多地是被冠上「才子」之名。作為「繡口一吐就是整個盛唐」的他來說,「才子」此名確實名副其實。他精通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家的精髓,而他最初的夢就是「為生民立命」。所以他積極入世,尋求各種入朝為官之法。

可這樣一個從小就樹立了遠大志向的才子卻在四十二歲才獲得了入京面聖的機會。本以為自己一身才能終於有抒發的地方了,沒想到自己所做的只是皇帝的「陪玩」,他根本沒有參與政事的機會,而過於直爽的性格,讓李白在朝堂之上得罪了無數的人,這份苦悶他只能靠著菸酒來疏解。

終日沉浸詩酒讓李白越發困苦,選擇了告別宮廷。但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從政的為生民清命的願望,在安祿山叛亂之時,他本以為自己苦心等待從政的機會終於到了,結果發現是黃粱一夢,之後更是被構陷發配,最終病逝。

一生堅持自己所求是困難的,而李白做到了他就是可敬的。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但最終受人尊敬的永遠是那些能夠在經歷過磨難之後,依然保持有赤子之心,依然秉承初心的人。

博學多才難敵造化弄人,詩酒相伴更喜求仙問道

如果說「為民請命」是李白一生追求的東西,是他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那麼詩酒和求仙則是豐富李白生活的調味劑。

他本人曾學過道、佛、儒三家的精髓,看似不相容的三者,卻在李白的身上巧妙地揉和在了一起。如今從李白流傳下來的詩篇中可以看出,這位大才子既有儒家兼濟天下的偉大志向,也有道家仗劍天涯的豪氣灑脫,更有佛家看空一切的不困於心。

李白的才情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一他很小就已經掌握了諸多的詩詞,是領軍和小夥伴的誇獎對象。但當時的科舉明確規定了商人的孩子不可參加,由此李白僅有一條實現人生理想的路,就是被人舉薦。但李白處處碰壁,直到四十二歲他的詩被賀知章看到引薦給了皇帝,他才離自己的理想更近一步,可此路依然不順。

李白博學多才卻多次被命運捉弄,這樣一位才情十足的大才子卻終其一生沒有參與過政事,這也是他一生的遺憾,即使到死也是他不肯更改的執著。在李白當翰林學士的日子,與他長久相伴的是詩酒,而受過道家文化感染的他,其實對求仙問道更感興趣。

詩酒求仙是李白生活的附屬品,從小受到道家文化影響的他,對與山水還有雲層之上的仙境十分的嚮往,他非常喜歡跟道士們聊天,求仙問道就跟詩酒一樣,是李白人物性格形成的關鍵,他所求的仙問的道,其實恰恰是他思想獨特,不受束縛的體現。

問道形成了李白的性格,酒激發了李白的才情,雖然以當代的眼光去看那時的李白,會覺得這兩點都是惡習。但它們就像兩個催化劑,催生了李白的詩篇,如果沒有酒沒有李白這灑脫不羈的性格,李白的詩篇可能就會憫然眾人也。

李白個人的性格其實跟官場是格格不入的,他和古往今來大多數心懷天下的政客一樣,有才情有思想也有遠大的抱負,無奈命運弄人,只能一輩子執著於實現抱負,一輩子遺憾失望。

在政治上沒法建功立業的他,卻在詩詞方面大放異彩。他的詩詞看過的人大多會用「驚世之才」來評價,辭藻華麗卻不空虛,營造縹緲虛無之感又腳踏實地,在當代的小學教育中也多有李白的詩篇。他是一個極有浪漫情懷的人,但同時他的人生也可以用酸楚二字來概括。

博學多才的才子,卻無奈造化弄人,只能在命運的安排之下在另一片天地大展宏圖。

人生的境遇有時候就如此奇妙,命運這隻大手操縱著這世間所有人的命運,有時候人定勝天,有時候卻只能夠聽天由命。他封閉上了仕途的路,卻送給他了一壺酒,讓他在詩人這片天地盡情暢遊,成為名動古今的大文豪。

人生不應該被懷才不遇所束縛,而應該直面困苦,擊破命運的屏障找尋人生的真諦。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但在另一個領域同樣可以發光發熱。

自己就是自己最大的財富,天生我才必有用

縱觀大詩人李白的一生,艱難困苦大於幸福圓滿。一生渴望建功立業,卻懷才不遇,即使是在纏綿病榻之時他心中所想依然是拿上自己的劍,去北方參軍。

如果從為官方面來看,李白是失敗的,他淪為了權貴的「金絲雀」,沒能做到為民請命,雖然之後他勇於掙脫牢籠,但參與政治逃不開權貴。

從他自己來看他,他卻是成功的,即使多次碰壁,還曾遭到構陷,但他卻從來沒有喪失對生活的信心,對自己的人生追求依然懷揣著赤子之心。即使曾擁有短暫的失意,但失意過後更是積極地面對人生。

李白的詩篇中抒發失意的詩歌並不少,但讀起來其中的豪邁激蕩之情遠大於懷才不遇的憤懣。他有滿腔的愛國熱情,並且這份愛國之情從未隨著他不順的經歷而消失,從未隨著他年齡的增長而消磨掉。他十年如一日地渴望能夠參與政事。很多人說李白是理想主義,但實際上李白應該屬於實用主義,他為後世留下的詩歌,不僅具有文學價值更有歷史價。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詩仙太白參透了這個道理,所以他從未動搖自己的夢想,從來不因為糟糕的境遇,而喪失對生活的熱情放棄追逐夢想。每個平凡的普通人也應該懂

當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都是帶著對未來的憧憬的,都有其想要實現的人生價值,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因為每個人不是其父母的附屬品,不是父母人生故事的配角,自己的故事應該被自己書寫。

沒有人的一生是無比順遂的,大詩仙李白是如此,平凡的每一個人也是如此。即使才情如李白也無法保證一生圓滿不留遺憾,那平凡的普通人一生不那麼圓滿又有何妨呢?

當面臨人生困境的時候,希望每一個人都有著詩仙,「直掛雲帆濟滄海」的豪氣,能夠永遠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相關焦點

  • 仕途不順的李白,在賜金歸山後寫下這首曠世奇作便與世長辭
    李白對於詩的狂熱是眾所周知的。李白的詩歌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精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意境奇妙。號「謫仙人」,後被人譽為「詩仙」。李白這個人性格爽朗大方,又愛飲酒作詩,喜歡交朋友。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的寂寞時光
    說了這麼多,重點是在這一年的春天,元丹丘也離開了長安去遊仙訪道了,李白把元丹丘送到華山之後寫了首詩之後就回到了長安,這下子,他可堪對飲的朋友都走了,沒有了喝酒的朋友,李白只能自己一個人對著月亮喝酒了,孤獨寂寞下寫下了《月下獨酌四首》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舒展了李白風雅與獨飲的玩味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李白《月下獨酌四首·其一》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 今朝有酒今朝醉,李白也沒寫出這樣的詩句嘛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此情此景,是多麼的灑脫。對詩歌了解不多的人,乍一看,可能還會認為這是李白的詩句。實則不然,這首名為《自遣》的詩出自唐代詩人羅隱之筆。雖然他和李白一樣,也是一位仕途不順的人,但是他比李白混得要更慘一些。羅隱,生於833年,卒於909年,算是高壽。字昭諫,新城(今浙江杭州)人,唐末五代時期詩人、文學家、思想家。
  • 手持青鋒劍,鬥酒詩百篇,李白為何被稱之為「詩仙」
    賀知章一句"謫仙人"成就李白詩仙之名開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一進長安。雖然當時李白30歲還不到,但已是詩名赫赫。為求功名,他拜會並結識了偶像賀知章,同時也拜見了帝妹玉真公主等人。李白能在天寶元年(742年)被玄宗詔見於長安,與賀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薦有非常大的關係。
  • 唐朝詩仙李白:一把劍,一壺酒,一輪明月,一生的鄉愁
    而今天,我想和大家說一說「詩仙」李白的情感故事,終其一生恐怕不過「一壺酒,一把劍,一輪明月,一生的鄉愁」僅此而已。可見,李白愛劍,並且善劍,更是以手中劍,口中詩,斬破了唐朝的那片天。李白的一壺酒,喝了一輩子酒能排憂解難,也能抒發抑鬱,更能放大自己的情感,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華。
  •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月下獨酌四首》李白
    本文由作者豪言詩詞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月下獨酌四首》(其一)花間一壺酒李白平生非常喜歡月亮,寫了大量詠月的詩篇。從這首《月下獨酌》詩,可以看出李白對明月懷有濃厚的感情。「花間一壺酒」,時令正值春天,地點又在月下,這是飲酒的環境。花下飲酒,對於古代的知識分子來說,是一種雅興樂事,應該是賞心快意的吧?然而,「獨酌無相親」,無一知己,悶酒獨傾,真是大煞風景。
  • 李白的詩酒江湖:我有故事 你有酒嗎?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如果統計一下古詩中與「飲酒」有關的高頻詞,那數量冠軍十有八九是李白。  李白好酒,千古有名。春風得意時喝酒,仕途失意時也喝酒;獨處時喝酒,與朋友結伴出遊還是要喝酒。甚至死法,傳說都跟飲酒有關。
  • 李白的一首詩中提到的酒是指的什麼酒,擊敗詩詞大會53位高手
    好友相聚,舉杯同飲暢談人生;仕途變幻,借酒抒懷從容再出發;高興時酒可助興,鬱悶時酒可暖心,酒更是承載著文人們多少的胸懷與詩意。譬如我們都知道,唐代的大詩人李白,就是一個特別愛喝酒的人。流傳有這麼一句話「李白鬥酒詩百篇」,可見大詩人李白的酒量那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要不然也不會說「會須一飲三百杯」,有了酒的助興,那詩文更是寫得洋洋灑灑,豪情萬丈。
  • 李白寫了幾首歌頌官員的詩句,網友:掉下神壇
    在安徽各地,秋浦地區是李白鍾愛的地方,是現在的貴池跟池州。秋浦這個地方很美,古木蔥蘢,還有一條河讓當地宛如畫境,原名恭浚河,後因"溪流澄碧長秋"而得"秋浦"之名。李白在這個地方創作了《秋浦歌十七首》,來描繪這裡的人物景物。
  • 李白雖然有錢、有才,但仕途真是「行路難」
    李白就曾以「行路難」為題,寫過三首組詩,來感慨其仕途艱難。這三首詩有著同樣的主題,每首詩都相對獨立,但三者之間又有著內在的情感聯繫和相似的精神內核。李白素有大志,本身也追求積極入世,他曾言到:「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他自比有管仲、晏子之才,願意輔佐君王,安邦定國。
  • 關於李白的詩酒人生
    ——這酒中味,還得跟著他的人生經歷改變。余光中評價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如果唐朝的文化有一半是李白,那李白的文化裡便有一半是酒。愛酒如命的李白,詩作中多在醉時寫。 被人稱為詩仙的他,無酒不成詩。和所有不得志的詩人一樣,李白的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奮鬥。 而作為古人,實現自己的理想的方法便是 ——致仕。 這其中的追逐、欣喜、彷徨、失落都化為杯中酒,喝進肚裡,寫進詩裡。
  • 唐朝最受重視的詩人,用金錢袋換美酒,他對李白有知遇之恩
    唐朝最受重視的詩人,用金錢袋換美酒,他對李白有知遇之恩從古至今,詩人是文學領域研究最為深刻的人物,因為他們的一生坎坷造就著名詩篇,而現如今學生想要提高文學素養,從小的時候就背誦領悟這些著名詩篇,這些也都成為考察學生語文水平的一大要素。
  • 李白和酒的故事
    他暗示小酒保別理李白,可酒保偏偏熱情為李白斟酒:臨走,還把上等美酒給李白灌上一大壺。這回,說什麼也不能便宜李白了!他站起身,踱到李白身邊,弦外有音地說:"小店屋簷太低,酒池太淺,經不住翰林(唐初設翰林院,聚集一些文學上有才能的人,為朝廷服務。)這樣的大酒壺呵!" 李白明知上回給的錢還夠買幾次酒,現在看魯老闆這副模樣,不願同他爭辯,就從懷裡取出最後一錠銀子往櫃檯上一扔,"啪"!
  • 我有一壺酒, 只為舊人歸
    劉禹錫贈白居易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赴蘇州愁別樂天》 《和樂天早寒》 《酬樂天詠老見示》 《酬樂天新蟬見贈》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白太守行》 白居易贈劉禹錫 《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
  • 千年酒文化:李白與酒,瘋子與詩
    看見沒,就連大詩人杜甫都如此佩服李白喝酒。沒準杜甫還輸過酒呢 李白的一生矛盾與浪漫,使李白愛酒成為必然。王安石語「白詩近俗人,易悅故也;白識見汙下,十首九說婦人與酒」。不知其真偽,但對李白詩與酒的關係,講得頗為中肯。郭沫若生前曾做過統計,李白流傳下來的1500首詩作中,有170首寫到飲酒。酒是李白心靈的慰藉,李白的詩與酒是密不可分的。看一首酒後做的詩。 《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 李白《月下獨酌》:酒、月意象下詩人的浪漫與孤獨
    酒和月,是李白於精神世界中永遠的知己,也是李白詩歌中頻繁光顧的常客,是他一生須臾不曾離開的最忠實的伴侶,無論他走到哪裡,也不管他身處何方,總會留下一些有關美酒與明月的興會淋漓之作。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如「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 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圖片來源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不論是1000多年前的李白鬥酒詩百篇,還是300多年前的王羲之大爺在會稽蘭亭搞活動,以文會友於流觴曲水之間吟詩作樂,無不說明酒在男人心中,尤其是文藝男心中的地位之重重於天似乎無酒不成詩,無酒不作賦。沒有酒,李白何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恣意豪情?沒有酒,當年的蘭亭趴體,也就了無生趣。試想一群漢子在蘭亭裡招呼:「王大爺,喝茶喝茶。」實在是有些彆扭。
  • 詩詞:我有一壺酒,只為舊人歸
    >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赴蘇州愁別樂天》 《和樂天早寒》 《酬樂天詠老見示》 《酬樂天新蟬見贈》 《同樂天登棲靈寺塔》 《樂天寄重和晚達冬青一篇,因成再答
  • 一壺酒 一世情
    宋 辛棄疾 《臨江仙·侍者阿錢將行賦錢字以贈之》詞:「一自酒情詩興懶,舞裙歌扇闌珊。」 酒情,體現的是一種酒的寓意和文化。魏武帝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表達的是一種對人生的感慨,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表達的是對故人的不舍和眷顧。。。。。。詩人能借一杯薄酒把人生的悲歡離合、世態炎涼描繪的淋漓盡致。酒情,現代的一種解酒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