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
客家人逢年過節及做喜事都會吃糕點
每種糕點幾乎風味獨特
或者反映了一種習俗
客家人歷來善於製作糕點
且技藝高超
至今他們仍愛用自己的土特產
製作傳統有名的糕點
客家糕點具有取材廣泛
加工方法獨到、風味獨特
品類繁多、易於保藏等特點
豬腸糕,是一種用糯米粉加糖壓製成形似豬大腸的小圓柱圓形糕點,香甜柔韌,不黏不膩,是客家人逢年過節的必備甜點。也是許多在外客家人難以忘懷的故鄉味道。
雲片糕是承載客家記憶的小點心,舊時客家人辦喜事、辦大事大多都有雲片糕的「一席之地」。雲片糕香甜可口,黑白相間,一片片夾雜著欖仁、芝麻、杏仁、瓜仁的米糕,掰下一片送進嘴裡,如雪花融化般,輕輕一嚼,清甜細膩之感瞬間化開。
瓜片、白糖、花生、芝麻、蔥油,這些都是做白切糕時必不可少的原料。因為如今人們都講求清淡、養生,所以現在的白切糕在糖分配置上會有所調整,較為清淡。糕點做成磚樣,一般用刀切成片或者塊來使用,糕餅香味很厚,非常純粹。
用豬肉、糖、白芝麻、瓜子仁、欖仁等拌香料作餡,面、糖、油糅勻作皮烘成。金黃油亮、酥脆甘香、鹹甜適口。
蘭花根的製作工藝獨特而又考究,要制出上乘的蘭花根,必須選取上好的糯米,經過浸泡、碾粉、制坯、下鍋炸制、拌糖等多道程序。成品形似蠶殼,色黃飽滿,組織泡酥,香脆化渣。是老少鹹宜的休閒小食品。
這個大概是最能喚起一代客家人記憶的小零食,記憶是小時候的草紙小包,迫不及待地打開,掛著潔白糖霜的花生就靜靜地躺在粗糙的草紙中,每次總是不舍的取出一粒放到嘴裡含著,等到糖霜完全化開後才將花生咬碎再來一次香脆的享受。即便是這樣仔細的吃法,架不住一顆接著一顆不願停嘴,一包掛霜花生很快就會見底了。
客家花生糖,有硬糖和軟糖兩種,其形似臺灣「牛軋糖」,但卻不是用牛奶製作,而是用花生和紅糖漿熬製而成,以往客家人一般用播種剩下的花生做花生糖,象徵今後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客家牛筋糕已有300餘年製作歷史,它製作工藝精細,從磨粉到上糖再到蒸煮成糕,比一般糕類的製作時間要長一倍多。牛筋糕韌而不硬,軟而不爛,入口有一定的嚼勁,好吃卻不粘牙,因其口感像牛筋一樣有韌性而得名。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客家農村,每逢過年的時節,就會看見一些師傅挑著黑黑的崩鍋,走街串巷,為山村裡的人們製作美味的過年美食——米橙。米橙是以往客家人家家戶戶必備的過年美食,米的香味被發揮得淋漓盡致,加上一層糖附在上面,使米香和糖完美粘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糖立即融化溢滿口中,爆開的米香鬆脆,吃了口齒留香。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