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始祖炎帝故裡、中國開「史 」之地、周秦文化發祥地-寶雞,不僅有著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而且有著獨具特色飲食文化。豆花泡饃起源於鳳翔,傳說,大文學家蘇軾在鳳翔任判官時,嘗過豆花泡饃後,讚不絕口。身為美食家、大文豪的他對這種將南北風味巧妙融合為一體的百姓日常飲食連呼驚奇,竟不知道如何用語言來形容,只好套用當地俗語:「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捨口,妙景、巧人、佳味,實乃三絕也!」鳳翔現在有一句俗語:「白湯雪花紅油轉,不覺吃了九十年。」形容豆花泡饃是鳳翔人終生所愛。
豆花泡饃其饃採用獨特工藝加味料烙成,厚過寸,鍋形,敲之有聲,對火候、口感要求嚴格,色金黃,外脆內韌,嚼之勁道麥香醇厚,用快刀削成薄片,形似金葉。講究的是「金玉瓊漿」,其中「金」說的是金黃的饃片,「玉」指的就是豆花,「瓊漿」是對豆漿的美譽。一碗好的豆花泡饃最起碼要符合這三種標準才能過關。豆花絲滑,鍋盔筋道,外加豆漿香氣四溢,最出彩的就是最後那勺油潑辣子,絕對是點睛之筆。
豆花泡饃以前在寶雞鳳翔一帶主要是早餐。那時候在街頭擺攤賣。歷來的傳統是,賣豆花的不賣饃,賣饃的不賣豆花,兩家自願搭班。賣豆花的擁有一口熱鍋,盛了豆漿和豆花,還準備了辣椒油和鹽。賣饃的忙著把饃切成小條小塊,還準備有一把刀,供顧客自己切饃。那饃是烤烙而成的一種鍋盔,顧客從賣饃的人手裡接過一碗切成小塊的饃,遞給賣豆花的,那賣豆花的便一古腦兒倒進熱湯鍋裡去,用一把鐵勺子攪動起來,只一兩分鐘時間,又舀回碗裡,接著從鍋裡盛出一兩塊豆花,蓋在饃上,隨即又調了辣椒油和鹽,最後蓋上一些豆漿,這豆花泡饃便大功告成,可以食用了。有的顧客還自己把饃倒進湯鍋,買賣雙方配合默契,饒有興味。人們捧著一大碗熱騰騰、油辣辣、香噴噴的豆花泡饃,吃得那麼津津有味,真是一幅絕妙的關中西部風情畫。
在鳳翔豆花泡饃行當裡,王明祥是個老匠人,整個縣城沒有幾個人不知道他的。他從2002年開始開店賣豆花泡饃,這一幹就將近20年了。據他介紹,豆花泡饃製作豆花要選用優質大豆,有汙染的水不能用來做豆漿,最好用宋時蘇東坡引入東湖的鳳凰泉水,儘可能用酸漿水點豆花,這比用石膏為好。點豆花前要盛出三成濃豆漿來,點好的豆花便盛在這濃豆漿裡上市。豆花泡饃要好,必須有這濃豆漿,還要有好的豆花,好的饃,好的辣椒油,四好缺少一好都不行。
豆花是最乾淨的食物,見不得一星半點的髒汙,所有盛裝家俱,都應當是專門的,並且保持清潔衛生。王明祥說:鳳翔人製作豆花的工藝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聽老人們說,宋時已經有了,因為富營養,利脾胃,老幼鹹宜,年老體弱的人尤其愛吃,而且吃豆花泡饃能上癮。我想,豆腐始於漢,宋時有豆花之說當是可信的,上癮之說也不無道理,豆花泡饃屬於清淡型食品,清淡者長久。
聽王明祥說,豆花泡饃的辣椒油也大有講究,這絕對不是一般的油潑辣子,而是一種破油辣子,選用上好秦椒,去蒂、切段,平鍋加少許油炕幹,然後碾面,過籮,辣椒籽也要碾面,過籮。潑油時須備一小型陶缸,放入適量大香、桂皮、草果及數粒花椒,與辣椒麵混合,等滾油稍涼時,徐徐傾入缸中,隨即用一特製竹竿,順同一方向不斷攪動,直到油溫下降到不燙手方罷,叫「破油」。這樣的破油辣子,還要放十來天方可使用。傳統的地道的鳳翔豆花泡饃的生意人,要準備好幾缸這樣的破油辣子,每日從中盛一小罐出來,用完一缸,補足一缸。
如今王明祥豆花泡饃也已經進行了商標的註冊,在鳳翔縣城開了兩家店面,但他在縣醫院對面的老店依舊還在,味道還是依舊,每天早上高峰期吃豆花泡饃的人也依然要排隊。老王說:「這多年大家生活條件都好了,咱們寶雞在外務事的人也越來越多了,2018年我就開始做豆花泡饃的真空包裝了,為了讓在外的寶雞人能吃到家鄉的味道,想著就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