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和那裡的人們

2020-12-17 澎湃新聞

恆河和那裡的人們

2019-10-22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印度北方邦恆河洪泛平原上搭建的臨時安置所。
文中圖片版權所有: 西達爾特•阿加沃

「這兒離河有多遠?」

「河?這裡沒有河。」

「恆河不是流經這裡嗎?」

「哦!恆河?往南大概200米。」

我沿著恆河走了6個月,上面這段對話不知重複了多少遍。穿行在人口密集的洪泛平原,有時難免迷失方向,這時恆河就成了我的坐標,河流就是我的指南針。我一路向上遊行進,走過堅硬的柏油路、碎石路和鬆軟的泥路。一路上,既經歷過喧囂,又經歷過寂靜,既見過燈火通明,也仰望過廣闊的天空,既在紅色和橙色的卡車上顛簸過,也在恆河岸邊感受過大地色調帶來的那份寧靜。

慢慢地走在日常生活的嘈雜中,看人們將自己與恆河的關係展現在你面前。對他們而言,恆河不僅是一條河流,而是生命之所在。雖然一年當中會有那麼幾天洋溢著歡慶的氣氛,那是獻給生命之河的特殊節日,但更多的是平日裡圍繞恆河和在恆河上展開的日常生活。

除了觀察人們的活動,觀察那些駐足的時刻也很重要。岸邊並不總是有穿著豔麗的人們在祈禱,漁船也不會整日在水面上。著名的恆河河堤很難完整地展現河岸社區的生活,也不能代表恆河本身。

駐足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典型特徵,自然是緩慢的,是坐在河邊或船上,或是凝視著水面,看著渾濁的水流融入另一側岸邊,或是遠望著黃昏時分紫色晚霞映照下的水天一線。時間像河水一樣靜靜流走,只有明滅的菸斗、歸牧的牛群、收起的漁網方能衡量。

生活周而復始,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像極了一條河流的旅程。

印度北方邦恆河洪泛平原上搭建的臨時安置所。

北方邦西部,一名婦女帶著孩子在乾涸的洪泛平原上種甜瓜。季風過後河水退去,當地農民(尤其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會利用裸露的洪泛區種植水果和蔬菜。

賈坎德邦的一對農民蹚著洪水來到自家地裡,他們種的玉米被洪水破壞了,現在作為飼料餵給牛吃。

西孟加拉邦南部的漁夫們湊在一起坐在河岸上清點當天捕獲的小魚。

北方邦西部的一位老人正在準備每日沐浴,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是一條聖河。

西孟加拉邦,下雨天,一群孩子擠作一團躲在一塊頭包布(印度傳統的包頭布,可有多種用途)下,穿過恆河回水上的一座小竹橋。

北方邦中部,孩子們跟著長輩學習釣魚。

在上遊西孟加拉邦的法拉卡閘堰,恆河的寬度讓你忘記這是一條河,當地人從東岸的馬尼克查克乘渡輪跨越邦界,前往賈坎德邦的拉傑馬哈爾。

北阿坎德邦的婦女把山上的飼料運回家。

喜馬拉雅地區的牧羊人根據季節改變放牧高度。為了躲避寒冬,這群羊從北阿坎德邦較高海拔的地區下來。它們正在特赫裡大壩水庫水位下降留下的斜坡上吃著鮮草,一條舊路在水位下降後重見天日。

受特赫裡大壩建設影響的社區,包括那些因大壩建設被迫搬遷的人和目前仍居住在水庫邊上的居民仍在等待補償以及基本的健康和教育服務。與此同時,政府卻投入大量公共資金為遊客搭建豪華船屋。最近有一艘載著水上餐廳的船隻沉入水庫。

北方邦丘納爾附近,一名漁夫耐心地坐在船上,望著太陽沉入恆河中。

季風過後,北方邦中部洪泛平原上盛開的甜根子草。人們認為甜根子草盛開標誌著季風的結束和秋天的到來,但日益不穩定的天氣正挑戰著這一認識。

英文原文首發於中外對話子網站第三極

作者:西達爾特·阿加沃常年參與印度河流沿岸徒步運動。他希望藉此記錄並向主流社會講述這些邊緣化的人物與環境故事。

關鍵詞 >> 恆河流域徒步,氣候變化,作者:西達爾特•阿加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印度人是怎麼折騰恆河的。。。?恆河流淌著印度的歷史和未來!?
    建在Bhagirathi河上的Tehri大壩是印度最高的大壩,為印度許多城鎮提供電力和水。Bhagirathi河是形成恆河的兩個水源之一,另一個是Alaknan河。對印度教徒而言,恆河是「恆河媽媽」(恆河母親),是十億多人的精神生活中心。每年,成千上萬的印度教徒到其沿岸的寺廟和神社朝聖。從中喝酒是吉祥的。
  • 世界文明史:印度河和恆河是分界線,是進入恆河平原,必經之路
    其中,水系最發達的當屬北部的印度河和中北部的恆河。從北向南,印度半島的地形可以分成三部分,依次是喜馬拉雅山區、印度河一恆河平原和南部的德幹高原。其中,印度河一恆河平原又有北部平原之稱。古印度文明就是在這裡產生和繁榮起來的。印度河一恆河平原由三條河流衝積而成,它們分別是印度河、恆河以及布拉馬普特拉河。
  • 印度恆河黑魚泛濫,防止水葬和洗澡,網友:黑魚不能吃?
    文章分類|旅行見聞文章字數|979字,閱讀約2分鐘印度恆河黑魚泛濫,阻礙了水葬和沐浴。網友:黑魚不能吃嗎?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之間通過旅遊的聯繫和交流日益增多,每個國家都在注重經濟發展和旅遊,中國也不例外,中國有著五千年燦爛的文明,不僅非常重視文物的保護,而且也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國遊客帶著對中國文化的好奇,紛紛來中國旅遊。同時,中國經濟好轉後,人們也喜歡出國旅遊。為了釋放工作壓力,人們把出國旅遊當成一種愛好。
  • 浮屍遍野的恆河,為什麼印度人還在裡面刷牙洗澡?
    人們在河邊火化死去的親人,將骨灰拋灑進恆河,好讓靈魂進入天堂免受輪迴之苦,沒有錢的,就水葬死者,直接推入恆河。▲據悉,恆河邊每年要焚燒數萬具屍體。光是恆河邊一個叫「坎普爾」的城市,那裡的製革廠每天會向恆河排入約 30 千升汙染水及 400 噸固體廢物,皮革廠習慣用鉻化物等化學品軟化動物皮,於是大量的重金屬也隨著工業廢水流入恆河。
  • 如果印度恆河出了礦泉水你敢喝嗎?恆河為什麼成為很多遊客噩夢?
    大家好,我是凱凱,今天小編我要來和大家討論一下印度恆河,很多人都說印度的恆河簡直就是很多遊客的噩夢,而且甚至有人說如果恆河出了礦泉水敢喝嗎?應該人人都知道,在印度人的眼裡,恆河就是他們的母親河,它穿過印度境內的許多地方,最終最終流入印度洋。
  • 沿著恆河的旅程,如何理解印度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行至此處,它在沿途已經接納了無數條支流,穿過了無數個村莊和朝聖途中的城鎮、水壩,最終匯成一股河面寬闊、白浪滔滔的激流。在德夫普拉亞格,另一條大小相當的河流阿拉克南達河(Alaknanda)與之匯合。阿拉克南達河水碧流深,一路從東方而來。從那裡到印度洋,又需 1300 英裡,這就是恆河母親,或者如英國人稱呼它的,恆河(Ganges)。
  • 瓦拉納西 在恆河邊和祭司嘮嗑兒
    (原標題:瓦拉納西 在恆河邊和祭司嘮嗑兒) 和朋友聊天
  • 被視為印度母親河的恆河,人們在河邊沐浴洗衣,真的有那麼髒?
    可以說瓦拉納西就像是印度的縮影,一到雨季,恆河漲水,整組城市就變得無比骯髒。但是生活在瓦拉納西的人倒是習以為常,大概是因為有信仰的關係,他們的日子過得倒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艱苦。在瓦拉納西小鎮中遊走,經常能看到當地人笑著和你打招呼。
  • 恆河邊的火葬
    4.來自全印度的印度教徒們,開始在恆河邊沐浴了。用恆河水洗滌自己的靈魂,是他們的一生夙願。他們不但要清洗身體,而且用河水漱口。,是世界上最神聖和最純淨的水。,一生的最後歸宿,都應當是恆河火葬。其實,當地政府為了解決恆河水汙染和火花費用的問題,早已修建了一座很大的用電爐火化的火葬場。
  • 讓我們看看印度神聖地「瓦拉納西」恆河的神聖日出
    這座城市位於恆河沿岸,是印度最大的宗教城市,許多信徒從內部和外部聚集起來作為印度教聖地。 聚集在那裡的人們的熱情令人驚嘆! 雖然這是一條恆河,只要你去,就會顯示出永恆的流動,這次介紹了一種享受恆河升起的恆河的方法! 印度教徒·恆河的神聖之地
  • 恆河背後的故事
    在許多人看來,恆河幾乎是「汙染」、「骯髒」的代名詞。平日裡,你總能看到印度「賤民」雙手攪拌著一筐筐的牛糞倒入恆河裡。即便如此,印度人依然用恆河水刷牙洗臉、沐浴淨身,卻對河面漂浮的垃圾、腐屍熟視無睹……在這裡,最骯髒的環境與最聖潔的心靈融為一體,令人費解而感慨。
  • 印度恆河浮屍 疑家屬無力支付火葬費拋屍恆河
    印度恆河浮屍 疑家屬無力支付火葬費拋屍恆河時間:2015-01-16 12:30   來源:新民網-合肥在線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題:印度恆河浮屍:100多具屍體高度腐爛遭野狗吞食來源:新民網-合肥在線 印度恆河浮屍 疑家屬無力支付火葬費拋屍恆河。
  • 恆河.生與死.瓦拉納西——印度掠影
    覺之路     2017年3月,佛教公益服務平臺積福慧與中國佛教影視第一品牌正心堂攜手開啟覺之路世界文化之旅——13日印度、尼泊爾遊學,禮請上謙下和法師全程領學指導2   拍了數千張記錄照片,很多地方的名字很是繞口,如果不是看拍攝日期和行程筆記俺很難分清這些圖片那裡是那裡,哪裡是哪裡。就從瓦拉納西說起吧。
  • 實拍恆河夜祭!看印度瓦拉納西的盛大儀式,泛舟恆河放花燈
    瓦拉納西是去印度的必去之地,因為恆河就在這座城市。恆河在印度的地位意義非凡,它被印度人民尊稱為「聖河」和「印度的母親」,它養育了這片土地的人,眾多的神話故事和宗教傳說構成了恆河兩岸獨特的風土人情。它是了解印度的絕佳窗口。
  • 恆河一日
    此時的恆河尚未醒來,但恆河邊的聖城瓦拉那西狹窄的小徑上卻已經有來往的影影綽綽。我尋著聲源,不斷地用打火機照亮瞬間的路,在微弱的光線下辨識所走的方寸是否安全,因為一不小心,落腳時就有可能踩到牛糞、野狗或者流浪漢。沒多久,日光漸亮,恆河邊剎那便多出很多人,人們寬衣解帶,面目虔誠地膜拜他們的恆河女神。恆河沙無數,眾生無數,洗去的罪惡更是無數。
  • 瓦拉納西的那些傳說:恆河邊 生死界
    當「恆河浮屍」成為人們檢驗心理承受力的神帖,當我們懷疑水質問題而產生各種聯想,但人們仍然一邊恬然地沐浴、飲用、朝聖,瓦拉納西不為所動,兀自佇立,如同它之前所經過的幾千年一樣。無論是認為那裡有著「貧民窟的幸福」,還是令餘大師震驚的醜陋與不文明,無論是驚悚骯髒的恆河浮屍重度汙染組圖,還是在微博上曬出自己恆河中沐浴以示其比國內99%河水清澈的膽大國人,我想,最好的忠告是,做好萬全的準備,自己去觀察體驗。這個世俗生活與各種信仰摻雜在一塊的地方,某人的恐怖,也許是某人歡喜,而某人的興奮,也許正是某人之厭惡。
  • 千年不息的祭典——恆河夜祭
    人們身著各色豔麗的服裝在河中盡情沐浴,使得本來毫無生氣的河水顯得豐富多彩而熱鬧非凡。我從遠處發現這個穿著綠色紗麗的女人,這樣的綠色在人群和渾濁的河水中尤其惹眼,她盡情在河水裡沐浴,一開始拒絕我們的拍攝,雖然語言不通,但是或許她後來感受到我們的微笑和友好,就不再反感我們,才得以留下這些真實的影像。
  • 印度恆河浮屍引關注 莫迪上任第一把火:清理恆河
    近日,印度恆河浮屍報導引來網友關注,據悉印度在恆河一處支流發現約100具漂浮的屍體,包括多具兒童屍體。據觀察者網了解,在印度,恆河被稱為聖河,印度人認為這一生中至少要在恆河中沐浴一次,讓聖河洗淨生生世世所有的罪業。死後把死屍直接拋入河中的情況也不罕見。新聞報導這次印度恆河浮屍並不牽扯到犯罪。據悉印度總理莫迪上任第一件重要事情就是治理恆河。
  • 恆河對印度意味著什麼?
    而作為英國前殖民地的印度也有一條代表性的河流,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恆河。說到恆河,人們想到更多的可能是關於恆河的戲謔之詞,如「幹了這碗恆河水,來世再做印度人。」等。恆河在印度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恆河。恆河位於印度北部,長2525公裡。
  • 瓦拉納西,印度人的恆河情懷!
    岸邊的人打坐的、自顧低頭髮呆的、幾人閒聊的,有的雙手合十向著太陽;有的手捻念珠閉目不語;有的把手高高舉起,做著奇怪的祈禱動作,有的自言自語滿臉笑意,象是在和神明愉快的交流。    沒去印度時,聽說印度人好多啊,沒事時都站在街上發呆閒聊,去了才知道,他們沒事是坐著『發呆』,在那裡打坐、念經、洗澡……他們各自忙著自己的事,形成一幅恆河特有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