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7: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印度北方邦恆河洪泛平原上搭建的臨時安置所。
文中圖片版權所有: 西達爾特•阿加沃
「這兒離河有多遠?」
「河?這裡沒有河。」
「恆河不是流經這裡嗎?」
「哦!恆河?往南大概200米。」
我沿著恆河走了6個月,上面這段對話不知重複了多少遍。穿行在人口密集的洪泛平原,有時難免迷失方向,這時恆河就成了我的坐標,河流就是我的指南針。我一路向上遊行進,走過堅硬的柏油路、碎石路和鬆軟的泥路。一路上,既經歷過喧囂,又經歷過寂靜,既見過燈火通明,也仰望過廣闊的天空,既在紅色和橙色的卡車上顛簸過,也在恆河岸邊感受過大地色調帶來的那份寧靜。
慢慢地走在日常生活的嘈雜中,看人們將自己與恆河的關係展現在你面前。對他們而言,恆河不僅是一條河流,而是生命之所在。雖然一年當中會有那麼幾天洋溢著歡慶的氣氛,那是獻給生命之河的特殊節日,但更多的是平日裡圍繞恆河和在恆河上展開的日常生活。
除了觀察人們的活動,觀察那些駐足的時刻也很重要。岸邊並不總是有穿著豔麗的人們在祈禱,漁船也不會整日在水面上。著名的恆河河堤很難完整地展現河岸社區的生活,也不能代表恆河本身。
駐足是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個典型特徵,自然是緩慢的,是坐在河邊或船上,或是凝視著水面,看著渾濁的水流融入另一側岸邊,或是遠望著黃昏時分紫色晚霞映照下的水天一線。時間像河水一樣靜靜流走,只有明滅的菸斗、歸牧的牛群、收起的漁網方能衡量。
生活周而復始,每天都是嶄新的一天,像極了一條河流的旅程。
印度北方邦恆河洪泛平原上搭建的臨時安置所。
北方邦西部,一名婦女帶著孩子在乾涸的洪泛平原上種甜瓜。季風過後河水退去,當地農民(尤其是沒有土地的農民)會利用裸露的洪泛區種植水果和蔬菜。
賈坎德邦的一對農民蹚著洪水來到自家地裡,他們種的玉米被洪水破壞了,現在作為飼料餵給牛吃。
西孟加拉邦南部的漁夫們湊在一起坐在河岸上清點當天捕獲的小魚。
北方邦西部的一位老人正在準備每日沐浴,印度教徒認為恆河是一條聖河。
西孟加拉邦,下雨天,一群孩子擠作一團躲在一塊頭包布(印度傳統的包頭布,可有多種用途)下,穿過恆河回水上的一座小竹橋。
北方邦中部,孩子們跟著長輩學習釣魚。
在上遊西孟加拉邦的法拉卡閘堰,恆河的寬度讓你忘記這是一條河,當地人從東岸的馬尼克查克乘渡輪跨越邦界,前往賈坎德邦的拉傑馬哈爾。
北阿坎德邦的婦女把山上的飼料運回家。
喜馬拉雅地區的牧羊人根據季節改變放牧高度。為了躲避寒冬,這群羊從北阿坎德邦較高海拔的地區下來。它們正在特赫裡大壩水庫水位下降留下的斜坡上吃著鮮草,一條舊路在水位下降後重見天日。
受特赫裡大壩建設影響的社區,包括那些因大壩建設被迫搬遷的人和目前仍居住在水庫邊上的居民仍在等待補償以及基本的健康和教育服務。與此同時,政府卻投入大量公共資金為遊客搭建豪華船屋。最近有一艘載著水上餐廳的船隻沉入水庫。
北方邦丘納爾附近,一名漁夫耐心地坐在船上,望著太陽沉入恆河中。
季風過後,北方邦中部洪泛平原上盛開的甜根子草。人們認為甜根子草盛開標誌著季風的結束和秋天的到來,但日益不穩定的天氣正挑戰著這一認識。
英文原文首發於中外對話子網站第三極
關鍵詞 >> 恆河流域徒步,氣候變化,作者:西達爾特•阿加沃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