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產品折戟 國融基金敗走「黑七月」

2020-12-12 騰訊網

時代周報記者 寧鵬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今年以來,新基金髮行火熱,截至7月30日,新發公募基金首募規模已超過1.5萬億元,其中權益類新發基金首募規模超過1萬億元,僅7月份便有11隻基金單日大賣百億元以上。

然而,在新基金髮行有如烈火烹油的同時,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卻舉步維艱。

7月29日,國融基金髮布公告,宣布國融融鑫因未能達到2億元的成立規模而宣告發行失敗。

屋漏偏逢連夜雨。國融基金在7月份遭遇一系列暴擊:總經理離職、上海分公司註銷、基金經理離職、基金清盤等,也使得這家次新基金公司前景變得更加暗淡。

伴隨行業馬太效應的加劇,公募基金「摺疊」現象更加明顯,一面是頭部公司跑馬圈地,另一面是部分小公司在邊緣化路上越走越遠。

8月3日,國融基金方面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基金行業各家存在不同的情況,公司目前運營正常,不存在額外需要對外披露的信息。

進入多事之秋

作為創業總經理,李宇龍曾經公開表示,「希望將國融基金作為職業生涯的最後一站」。可惜,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理想主義的光環悄然褪色。

今年7月18日,國融基金髮布公告稱,總經理李宇龍因個人原因離職,不再轉任公司其他職務。

公告顯示,目前該公司董事長侯守法代任總經理。從行業慣例來看,在總經理離職後,往往因為未有合適人選接任,董事長才會暫時兼任。

事實上,李宇龍對新基金公司面臨的生存壓力有一定預期。其早期接受採訪時表示,銀行渠道的建立需要時間積累,機構投資者的認同需要過往業績支撐,產品的發行需要公司品牌的支持,而這些都是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所不具備的。

俗話說「頭三角難踢」,成立三年後,國融基金的規模仍未見起色,股東的耐心似乎已經消耗殆盡。國融基金人事震蕩始於今年初,早在2月份和4月份,公司副總經理黃向武和投資決策委員於化海已先後離職。

在新基金髮行火熱的7月,國融基金進入了多事之秋。

該公司官網公告顯示,7月17日,國融基金旗下唯一的債券基金—國融穩融債券遭遇清盤。

7月20日,國融融泰A類份額發生巨額贖回;7月21日,北京分公司負責人變更;7月29日,正在發行的國融融鑫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宣告發行失敗,其上海分公司亦宣告註銷;7月31日,「一拖五」基金經理田宏偉因為個人原因離職,離任日期為7月30日。

在接踵而來的壞消息中,最受關注的是國融融鑫發行失敗,以及國融基金上海分公司註銷的公告。公告顯示,其上海分公司註銷事項已在上海市虹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完畢。

值得說明的是,就在爆款基金頻頻刷屏的上半年,國融基金管理規模卻在持續縮水。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公司旗下僅有6隻混合型基金,全部基金資產淨值合計僅為3.09億元。而2019年四季度末和2020年一季度末,公司基金資產規模還有8.2億元和4.2億元。

8月3日,上海谷若投資中心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國融基金雖然是其子公司,但對於後者近期變化並不清楚。

長安投資新布局

2017年6月1日,國融基金獲批設立,國融證券與上海谷若投資中心分別持股51%與49%。

相比於同日獲批的莫泰山掌舵的博道基金,國融基金出生時就沒有引起太大動靜,並不吸引眼球。

國融基金的兩大股東方雖然都是公募行業的「生面孔」,但其實背後的實控人卻並非行業新人。天眼查信息顯示,長安投資為國融證券與上海谷若投資中心的第一大股東,分別持股70.6093%和90%。股權穿透後,長安投資為國融基金的實控人,持有國融基金的權益超過80%。

長安投資成立於2002年9月20日,註冊資本3億元人民幣,金融、地產和投資為其三大核心業務,股權穿透後,公司法人代表侯守法是長安投資的唯一股東。

長安投資曾經在公募行業嘗到過甜頭。2006年2月13日,中郵基金獲批,長安投資出資2400萬元,與國家郵政局、中泰信用擔保並列第二大股東,持股比例為24%。

不僅如此,持有28%股權的第一大股東首創證券,與長安投資也淵源不淺。

證監會公告顯示,2003年首創證券更名之時,長安投資以4000萬元的出資額位列第六大股東。

中郵基金成立後,趕上了2006―2007年的大牛市,管理規模迅速增長,長安投資亦賺得盆滿缽滿。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7月,長安投資退出中郵基金,彼時2400萬股的轉讓價格約為7億元,不考慮分紅因素,長安投資在中郵基金股權交易中獲得了近30倍的回報。

8月3日,有資深業內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6―2007年是公募行業罕見的紅利期,趕上的公司大多「雨露均沾」,而現在,行業格局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

相比入股中郵基金後的順風順水,國融基金的發展顯得很是曲折。2019年9月17日,股東大會同意兩大股東向國融基金同比例增資3000萬元。

上述資深業內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解釋表示,次新基金公司股東增資,大多是面臨公司持續虧損後的無奈之舉。

8月3日,長安投資相關人士回復時代周報記者稱,關於國融基金的問題,應與後者直接接觸為宜。

人才窘境待解

行業爆款基金的頻頻出現,反襯了缺席者的落寞。國融融鑫作為今年國融基金髮行的唯一的新基金,卻沒有達到募資條件。

8月3日,上海證券創新發展總部總經理劉亦千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分化的時代,有些中小公司面臨困境,也有些中小公司做得不錯,甚至某家去年年底剛成立的新公司,現在已達百億元規模。

「網際網路時代口碑容易擴散,其實是小公司的機會。公募行業從大的格局來說,強者恆強,但小公司也有空間,關鍵是找到合適的人,在恰當的時機做正確的事情。」劉亦千表示。

對於國融基金而言,投研領域的人才困境頗為明顯。中基協信息顯示,國融基金目前有員工38人,取得證券從業資格的29人。其中,剛剛離任的田宏偉2017年12月取得基金從業資格,而和田宏偉參與共同管理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經理馮贇,則在2019年10月10日剛剛取得基金從業資格。

離任前的田宏偉,同時擔任國融融泰、國融融銀、國融融信消費嚴選、國融融盛嚴選、國融融君嚴選五隻基金的基金經理,他的離去亦意味著國融基金「人才荒」將更加嚴重。

劉亦千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公募基金的發展除了團隊資源以外,還需要各方面的配合,跟第一隻產品的定位和運營高度相關。

無獨有偶,銀行系基金公司民生加銀最近也面臨新基金髮行流產的窘境。

7月28日,民生加銀匯眾18個月定期開放債券基金髮行失敗。雪上加霜的是,該公司二季度規模縮水174.2億元。

相關焦點

  • 國融基金人事動蕩持續 中小基金公司依然艱難生存
    7月29日,國融基金髮布公告,旗下正在發行的國融融鑫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宣告發行失敗;7月21日,國融基金髮布公告,旗下國融融泰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 A 類份額於 2020 年 7 月 20 日發生巨額贖回;7月17日,國融發布公告,清盤了旗下唯一的一隻債券基金——國融穩融債券。
  • 最慘公募:今年唯一一隻新發產品募集失敗,國融基金上海分公司註銷
    記者 杜萌7月31日,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融基金」)在官網發布公告,稱基金經理田宏偉因為個人原因離職,離任日期為7月30日。值得注意的是,就在7月29日,國融基金髮布公告,稱今年發行的國融融鑫混合型基金(A:008334,C:008335)不能生效。同樣是7月29日,該公司還發布公告,表示根據國融基金第一屆董事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決議,註銷其上海分公司。註銷事項已在上海市虹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完畢。
  • 國融基金規模不足4億,今年產品業績失色丨基金
    根據官網信息,國融基金成立於2017年6月1日,首隻基金國融融銀A/C卻是在2018年6月7日成立,當時A股市場處於下跌趨勢,可謂「生不逢時」。《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與其他次新基金公司發展固收類基金擴充管理規模不同,國融基金的側重點主要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不過新基金髮行情況並不理想。
  • 快訊|民生加銀、國融基金基金髮行失敗 小基金公司發行承壓
    許楠楠/文財經網金融訊 今年以來,新發基金髮行率破紀錄,而自7月以來,權益基金爆款不斷。據統計,權益基金已超1萬億元。但在破記錄的同時,發行失敗的基金也在增多。據公開資料顯示,7月28日,民生加銀匯眾18 個月定期開放債券發布公告,因未能滿足基金合同規定的基金備案條件,該基金的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 基金IPO|國融基金旗下基金髮行失敗,成立三年6隻產品均為「迷你基」
    3位基金經理管理6隻產品,權益投資部高級副總裁「一拖十」,投資老將業績難亮眼 資料顯示,國融基金旗下有6隻基金產品,有三位基金經理,分別為梁國桓、馮贇、田宏偉。 梁國桓具備15年金融從業經驗,歷任中紡機財務有限責任公司資金計劃部副經理、日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投資部副經理、華聯財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助理兼投資部經理。
  • 國融基金規模不足4億今年產品業績失色
    根據官網信息,國融基金成立於2017年6月1日,首隻基金國融融銀A/C卻是在2018年6月7日成立,當時A股市場處於下跌趨勢,可謂「生不逢時」。《投資時報》研究員注意到,與其他次新基金公司發展固收類基金擴充管理規模不同,國融基金的側重點主要在主動權益類基金,不過新基金髮行情況並不理想。
  • 新基難發、離職頻繁,產品縮水……不少中小基金...
    財聯社(北京,記者 黎旅嘉)訊,國融基金近日公告頻發。從基金經理離職,到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甚至到上海分公司註銷。就在今天,國融基金旗下國融融盛龍頭嚴選混合、國融融銀混合、國融融泰混合、國融融信消費嚴選混合、國融融君混合發布公告,基金經理田宏偉因個人原因離職。
  • 國融基金換帥引風波:新董事長無高管資格遭監管關注
    來源:經濟觀察網國融基金前不久完成的高管變更,正在引來監管層的關注。4月26日,國融基金髮布行業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宣布母公司國融證券實際控制人侯守法成為國融基金的新一任董事長。但記者注意到,在相關信息一覽中,國融基金明確註明了侯守法並未取得證監會核准的高管任職資格。而據經濟觀察網記者獨家獲悉,這一問題近日正在引起來自監管機構的關注。「按照規定,公募機構董事長屬於高管人員,需要取得證監會認可的高管資格認證。」
  • 國融證券董事長侯守法再兼任基金公司新職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國融基金26日發布公告稱,國融證券董事長侯守法已於4月23日出任國融基金董事長。此前,國融基金代董事長由李宇龍擔任,李宇龍現為國融基金總經理。據了解,侯守法目前已經在18家公司擔任高管職位,國融基金是第19家。國融基金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股東為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 國融基金獲批 長安投資時隔六年重返公募基金
    6月1日,證監會下發《關於核准設立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的批覆》,國融基金獲準成立;註冊資金1億元人民幣,註冊地為北京。
  • 券商系公募國融基金法定代表人變更為侯守法
    來源:金融界基金作者:編小Q金融界基金9月17日訊 國融基金公告,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准,該公司法定代表人變更為侯守法,相關工商變更手續已在上海市虹口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辦理完畢。現任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長安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首創期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
  • 新基金髮行超級大年,15家公司竟「一基未發」,發生了什麼?
    15家基金管理人「一基未發」原因各有不同今年新基金髮行「冰火兩重天」。Wind數據顯示,截至12月4日,今年130家基金公司發行產品數量1304隻,發行總規模2.91萬億元。但卻有15家基金管理人在基金髮展大年「一基未發」。
  • 國融基金總經理李宇龍離任 董事長侯守法代任總經理
    來源:新浪財經新浪財經訊 近日,國融基金髮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李宇龍因個人原因離任總經理,董事長侯守法代任總經理,任職日期2020-07-17。現任北京長安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北京長安興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北京首創期貨有限責任公司董事,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於2017年6月1日經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批准設立(證監許可【2017】821號),註冊資本為13000萬元人民幣,股東為國融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谷若投資中心(有限合夥)。
  • 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於停止泰誠財富基金銷售(大連)有限公司...
    2020-12-18 03:25:01 來源: 證券時報 舉報   為維護投資者利益,國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 上任不足一年 國融基金張靜因個人原因離任副總經理
    國融基金董事長丁險峰個人原因離職 總經理代任職務  國融基金新任張靜為副總經理 曾任中郵基金人力總監  近日,國融基金髮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張靜因個人原因離任副總經理,離任日期為
  • 國融基金董事長丁險峰個人原因離職 總經理代任職務
    新浪財經訊 2月1日國融基金髮布高級管理人員變更公告,董事長丁險峰因為個人原因離職,由總經理李宇龍代任董事長。變更日期1月31日。
  • 侯守法任國融基金董事長 系國融證券等17家公司高管
    來源:金融界基金國融基金近期公告,新任侯守法為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宇龍不再代任董事長職務,變更日期為4月23日。侯守法現任國融證券董事長。值得注意的是,公告資料顯示,侯守法現同時擔任17家公司的高管,以及一家公益基金的副理事長。
  • 國融證券罰單不斷、評級連降、業績虧損 侯守法何破下墜局?
    國融證券是三鼎控股所發債券的受託管理人。與咱老百姓之間的借錢一樣,企業發債也要說清理由,以此讓大小投資者判斷收益及風險。據三鼎控股公告披露,其發行的「17三鼎03」債券募集資金,扣除承銷費用後剩餘7.28億元,將其中2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5.28億元償還可交換債券。
  • 馬太效應重壓下 11家基金公司年內「顆粒無收」
    然而,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新發基金熱火朝天盛況下,仍有11家基金公司年內「顆粒無收」,且以小型公募和成立時間較短的次新基金公司為主。發行市場烈火烹油即將突破3萬億大關。據此前業內消息稱,今年7月,曾有基金公司接到窗口指導,要求單只新發基金的規模上限不得超過300億元。雖然後續這一消息的真偽並未得到證實,但彼時,確實有多隻產品接連發布募集上限300億元的公告。
  • 侯守法:國融證券將轉型突破 打造專業化精品券商
    第24屆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今日在北京舉行,國融證券董事長侯守法在論壇上表示,證券公司作為資本市場的核心參與主體,天然承載著資源配置的社會功能。為此,國融證券將緊抓時代機遇,以創新和提質為動力,吸收優秀機構在產品開發、投資管理、風險控制、資產配置、全球服務等方面的核心能力,銳意進取、轉型突破,打造專業化精品券商。國融證券以及控股的基金公司、期貨公司、直投公司,將力爭在服務實體經濟、優化資源配置、履行社會責任等方面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