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京城出廣安門乘車南行七十華裡,京廣鐵路西側二華裡處,有一座古城,這便是良鄉古城。它以其人物俱佳而得名。
春秋戰國時在燕為中都。西漢時置良鄉縣,後改為廣陽,東漢時仍稱良鄉。晉時屬範陽國,元魏屬燕郡。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併入薊縣,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復置。隋屬涿郡,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以不從安史叛亂,改名固節,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為良鄉。
據史學家考證,良鄉古城遺址,在今竇店村西側。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公元932年)初,契丹勢力日強,每當南糧運送幽州時,常在今良鄉地域內閆溝被寇掠取,為防寇虜,趙德均為節度使,派兵在此守衛,建城設縣,糧道遂通,便有今日之良鄉。
《長安客話》是這樣記述的:「趙德均為幽州節度,於幽州南六十裡城鹽溝而戌之。契丹無所伏兵,糧道得通……今良鄉為陸路之喉,通州為水路之口,古今地險大略相蒙如此」。由此可知,自古良鄉作為幽州的南大門,通州作為東大門,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
良鄉亦稱鹽溝(川),因境內有鹽溝而得名,鹽溝河發源於宛平縣(今豐臺區宛平鎮)龍門關(口),經良鄉古城東南陶村入永定河。舊傳其水可煎鹽,故名鹽溝。鹽溝即閆溝。
良鄉古城元時通遭運。邑人馬京詩云:「溝水曾通勝國漕,空傳雪浪勢滔滔。桑田已變歸皇代,潞曲雲屯十萬艘」。可見良鄉當時之繁盛。
良鄉遼時屬析津府。金時屬大興府。元時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隸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順天府。清屬順天府。今屬北京市房山區。
良鄉城舊為土城,高二丈。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築新垣。明隆慶中期(約在公元1570年左右),貴陽人安上達任知縣築良鄉縣城。牆體改為磚石結構,增高至三丈二尺。呈長方形,南北長二華裡,東西寬一華裡。
良鄉城東、南、北門皆有甕城。甕門與城門成順時針轉90度開門。即東城門甕門向南開;南城門的甕門向西開;北城門的甕門向東開,成卐字形。西城門獨塊甕城。二十年後濟陽人王道定任知縣,遂完成西門甕城,而西城門的甕城門則向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即西城門的甕門出現了向南開這一反常現象,多年來令人費解。
民間傳說、良鄉城西門地下有寶,跺地三腳,便有公雞打鳴,為了保住這寶,便將西城門的甕門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後來寶被人盜走,公雞再也不叫了。
事實上王道定將西城門的甕門與西城門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是適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山水地勢,防止水位高時,向城內灌水。
四門命名:東曰迎曦,南曰就日,西曰寶城,北曰拱辰。
城牆周長一千三百丈,約為六華裡三分。城牆四周外圍有護城河。有與城門相對應的四座花崗巖大石橋,可通馬車和汽車。
城牆上端,用磚鋪面,平坦寬闊,可並行十餘人。設城垛和觀望孔。登城眺望遠山近水極為壯觀。
明崇禎三年(1630年)城垣破損,曾動工修補。
城牆壁背陰處的磚縫中,生長著金褐色的梗子、鑲金褐色邊的綠葉卷柏,採後經過溫水浸泡後壓平,碧綠色的葉片,外鑲金褐色寬邊,由金褐色直挺的葉柄支撐著,真是雅致美觀,作為書籤,夾在書內,可以保存良久。
良鄉古城內,北門至南門的南北大街壠起,南略高於北。南北大街中心與東西大街交匯處的十字路口,人們稱之為大角,大角向東、西方向的兩條大街地勢遂漸下傾,直到東、西城門,成龜背形。
南大街路西,靠近南門處東西走向的羅府街,是唐初名將燕郡王羅藝,曾在此街設府,因而得名。
城西南角,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取名飲馬井。很早以前,這裡就曾設立驛站。據《光緒順天府志》七卷·驛傳2252頁載,當時為京師第一驛站,原有馬221匹,到光緒年間,還有162匹,車20輛。院內設房舍、水井和飲馬用大水槽。
良鄉驛站除傳遞公文信件外,還有接待來往使節和過往官員的功能。
金朝濟南府尹完顏雍的妻子烏林答氏,就縊死在良鄉驛站,至今故事仍在民間流傳。金大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海陵王完顏亮,殺死兄長金熙宗完顏亶,奪取皇位,稱帝改元天德。
他為了鞏固政權,曾將太祖子嗣和功臣及其後代百餘人殺掉,並將宗室葛王完顏雍排擠出朝廷,出任濟南府尹。
完顏亮還為了控制完顏雍,下旨將完顏雍的妻子烏林答氏送到京城,這樣既可做人質,又可以作非正式妃子。生在官宦之家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烏林答氏,身材窈窕,麗質貌美,舉止端莊,典雅聰慧,早已看透完顏亮的貪色無道,她為了顧全丈夫的大局,表明自己的潔白英烈和對完顏亮的反抗,在赴京途中,宿住良鄉驛站時,懸梁自縊,並留下遺書,表達她飲恨以行,揮淚兩別、進退維谷的兩難心境。叮囑丈夫「臥薪嘗膽」、「修德政」、「肅政綱」。
後來完顏雍伐討完顏亮事成,做了皇帝,改元大定,稱為世宗。烏林答氏這位歷史上的貞節烈女,被記入《良鄉縣誌》五·烈女中,至今傳為佳話。如今驛站已去,飲馬井街優存。
位於城內西北角的城隍廟街和城隍廟北街,則是由西大街北側佔地十五畝的城隍廟而得名。
城隍廟原來建在城外的西北端,因「有事下廟者,均感不便」和「棟宇傾頺」,於明景泰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動工興建於城內,第二年九月竣工。城隍廟坐北朝南,層次分明,莊嚴肅穆。最南端為戲樓,坐南面北,正對大廟山門,四柱八梁,歇山頂,前出簷,頂蓋錫片,戲臺高出地面五尺,戲臺北有一片露天廣場,人們通常是站著看戲。
戲樓北約百米處,有一座高約一丈五尺四空牌樓,牌匾的題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正楷大字。再往北約二十米,是一座漢白玉羅鍋式玉帶橋,高出地面三米,橋寬兩米,長四米,橋兩側鑲有欄杆,橋東水池稱為礻葬袍,西水池稱為御帶,池水清澈見底,岸邊垂柳隨風蕩漾。
過玉帶橋後,向北登五級石階,便可以進入城隍廟山門,山門兩側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和八大怪,均為泥塑,高約二米。穿過山門向前,踏過七級石階便是城隍殿。前殿供奉的竹藤編制的城隍爺,高約五尺,可以移動。中殿供奉的是銅製城隍爺。後殿供奉的則是泥塑的。每層殿宇獨立成院,各院均有配房。正殿兩側則有東西跨院,跨院內松柏鬱鬱蔥蔥,幽靜清涼,東有側門,供人任意出入,正門非節日或廟會則不開放。
每年陰曆三月初八和九月初八為城隍廟會。城隍廟的東牆外,是一片廣場,每逢廟會商賈雲集,各設攤位,農業生產工具、農副產品、家庭生活用具,婦女用品、手工藝品、兒童玩具、學生文具,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人們摩肩接踵,各取所需。
整個廟會期間,戲樓全天唱戲,說書的、賣藝的、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有時還有跑馬戲的,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此廟幾經戰火洗劫,最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為平地,今為鐵道兵幹休所。」
飲馬井街西側,有一條與它平行的南北走向的街道,稱為署前街。因它處於良鄉縣署衙門前面而得名。
良鄉縣署建於何時,無從查找,明代正統年間曾作過修葺,並歷經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多次維修和擴建才有民國二十八年大水衝毀以前的規模。
良鄉縣署位於西大街西頭南側,坐北朝南,面對署前街,四進院,佔地約二十畝。門前高大影壁高二丈,寬四丈。兩側一對漢白玉雕石獅,栩栩如生,雄壯威武,給人以震憾感。街門三間,中為穿堂過廳,西側為報事處和警衛。穿過過廳,迎面為前廳,過廳前兩側房舍為縣署辦公機關。走過前廳,踏入二進院,縣太爺審案大廳便呈現在眼前,院落寬敞,很是氣派森嚴。過大廳再往北,跨入三進院,便可以看到不便於公開審案的二堂,兩側亦有辦事機關用房。走過二堂進入四層院,看到的是明三暗五的北房,這裡是縣太爺的內室,生活用房。
縣署西側跨院為巡捕房和監房。東跨院為警察局辦公之所。後院為廚房、傳遞所及馬圈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十日良鄉縣署被一場大雨引發的洪水衝跨,毀於一夜之間。
位於北大街西後身的楸樹街,是由一棵古老楸樹而得名,如今古楸樹在人們的精心保護下仍然枝繁葉茂。
良鄉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廟坐落在良鄉城內,南大街以東,東斜街西口路北,坐北朝南,興建於遼代,經過明代洪武五年、正統十二年和清代順治十年的重建增修,成了今日之規模。它是歷代文人雅士祭祀孔子的地方。
孔廟山門外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碑。進山門是一座四柱石基座木牌坊,再向北是一座漢白玉石拱橋,兩側配以漢白玉石欄,橋東西兩旁有泮池,池內種有荷花、水浮蓮。橋前兩側有石獅一對,左右對稱,中間是座高大石碑,記錄著孔廟的興修歷史。穿過石拱橋,迎面是前殿三間,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穿過前殿迎面看到的建築就是大成殿,它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明三暗九,高大寬敞,重簷廡殿頂,頂覆灰瓦。殿內設有孔子牌位。
殿前有月臺,月臺圍以短牆。大成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間。整個廟內有數十株蒼松翠柏,顯得幽靜、莊嚴、肅穆。大成殿平日鎖著,只有一年一度的祭孔時才開放。「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如今只有大成殿和配殿被保護下來。曾為良鄉中學的一部分。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卓秀書院,位於東大街路南,坐南朝北,青磚瓦舍,典雅氣派,為三進院,現為良鄉小學。
漆黑大門前一對石獅,石獅後五間北房,中間為大門,大門兩旁各為兩間,西為廚房,東為餐廳。漆黑大門過道的堂門上懸有黑底綠字橫匾一塊,上書「菜根書味」四個大字,相傳為吳佩孚手跡,意在提倡刻苦讀書,學有成就。進入大門後便是第一進院,迎面看到的是過廳式帶前廊的五間南屋,中間為穿堂,穿堂中間東西各有一門,可分別進入兩邊房間。房內寬敞,西為校長辦公、休息的地方。東為校部辦公室。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廂房為女老師宿舍。通過南房穿堂,進入第二進院,南房五間,作為教室。東西廂房各三間,為學生宿舍。南房東西兩側,有通向第三進院的過道,可進入第三進院。第三進院建築形式,與二進院大體相,均為教室。
卓秀書院主院東側,有數排三間一幢東西走向的排房,分別組成幾個小跨院,為男老師宿舍和教室。跨院東側,是一個大的廣場,廣場中心線稍北,坐北朝南,建有帶前廊的一排大教室,稱為九間廳,九間廳前後均為操場。南牆外也是一個大的操場。
卓秀書院曾一直為教育服務,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期改學堂為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為良鄉縣第一國民小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停課,到1939年複課。後改為良鄉第一小學。
良鄉古城,古蹟的確多,最著名者則是作為良鄉象徵的昊天塔、樂毅墓、郊勞臺、清代黃辛莊行宮、金陵等,本號將另行介紹,敬請期待。
原創作品首發,版權所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主要照片為本號作者拍攝於2019年12月,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多詳細考證內容和高清原版照片、高清視頻請關注本文作者各平臺「@解密歷史的細節」,可自動獲得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