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北京:北京地理西南大門曾有一座千年古城良鄉古城

2020-12-14 解秘歷史的細節

從京城出廣安門乘車南行七十華裡,京廣鐵路西側二華裡處,有一座古城,這便是良鄉古城。它以其人物俱佳而得名。

▲良鄉古城在北京城的位置衛星照片
▲良鄉古城在北京城的位置示意圖

春秋戰國時在燕為中都。西漢時置良鄉縣,後改為廣陽,東漢時仍稱良鄉。晉時屬範陽國,元魏屬燕郡。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併入薊縣,武平六年(公元575年)復置。隋屬涿郡,唐聖曆元年(公元698年)以不從安史叛亂,改名固節,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復為良鄉。

▲良鄉古城圖

據史學家考證,良鄉古城遺址,在今竇店村西側。後唐明宗長興二年(公元932年)初,契丹勢力日強,每當南糧運送幽州時,常在今良鄉地域內閆溝被寇掠取,為防寇虜,趙德均為節度使,派兵在此守衛,建城設縣,糧道遂通,便有今日之良鄉。

▲良鄉古城位置衛星照片
▲良鄉古城位置衛星照片

《長安客話》是這樣記述的:「趙德均為幽州節度,於幽州南六十裡城鹽溝而戌之。契丹無所伏兵,糧道得通……今良鄉為陸路之喉,通州為水路之口,古今地險大略相蒙如此」。由此可知,自古良鄉作為幽州的南大門,通州作為東大門,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

▲良鄉古城城外不遠處的良鄉塔
▲拍攝於2019年底的良鄉塔

良鄉亦稱鹽溝(川),因境內有鹽溝而得名,鹽溝河發源於宛平縣(今豐臺區宛平鎮)龍門關(口),經良鄉古城東南陶村入永定河。舊傳其水可煎鹽,故名鹽溝。鹽溝即閆溝。

良鄉古城元時通遭運。邑人馬京詩云:「溝水曾通勝國漕,空傳雪浪勢滔滔。桑田已變歸皇代,潞曲雲屯十萬艘」。可見良鄉當時之繁盛。

良鄉遼時屬析津府。金時屬大興府。元時屬大都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隸北平府,永樂元年(1403年)改北平為順天府。清屬順天府。今屬北京市房山區。

良鄉城舊為土城,高二丈。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築新垣。明隆慶中期(約在公元1570年左右),貴陽人安上達任知縣築良鄉縣城。牆體改為磚石結構,增高至三丈二尺。呈長方形,南北長二華裡,東西寬一華裡。

▲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侵佔良鄉
1937年8月的日本侵略軍在良鄉城上
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在良鄉塔合影

良鄉城東、南、北門皆有甕城。甕門與城門成順時針轉90度開門。即東城門甕門向南開;南城門的甕門向西開;北城門的甕門向東開,成卐字形。西城門獨塊甕城。二十年後濟陽人王道定任知縣,遂完成西門甕城,而西城門的甕城門則向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即西城門的甕門出現了向南開這一反常現象,多年來令人費解。

民間傳說、良鄉城西門地下有寶,跺地三腳,便有公雞打鳴,為了保住這寶,便將西城門的甕門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後來寶被人盜走,公雞再也不叫了。

事實上王道定將西城門的甕門與西城門反時針方向轉90度開,是適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山水地勢,防止水位高時,向城內灌水。

四門命名:東曰迎曦,南曰就日,西曰寶城,北曰拱辰。

城牆周長一千三百丈,約為六華裡三分。城牆四周外圍有護城河。有與城門相對應的四座花崗巖大石橋,可通馬車和汽車。

城牆上端,用磚鋪面,平坦寬闊,可並行十餘人。設城垛和觀望孔。登城眺望遠山近水極為壯觀。

明崇禎三年(1630年)城垣破損,曾動工修補。

城牆壁背陰處的磚縫中,生長著金褐色的梗子、鑲金褐色邊的綠葉卷柏,採後經過溫水浸泡後壓平,碧綠色的葉片,外鑲金褐色寬邊,由金褐色直挺的葉柄支撐著,真是雅致美觀,作為書籤,夾在書內,可以保存良久。

良鄉古城內,北門至南門的南北大街壠起,南略高於北。南北大街中心與東西大街交匯處的十字路口,人們稱之為大角,大角向東、西方向的兩條大街地勢遂漸下傾,直到東、西城門,成龜背形。

南大街路西,靠近南門處東西走向的羅府街,是唐初名將燕郡王羅藝,曾在此街設府,因而得名。

城西南角,有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取名飲馬井。很早以前,這裡就曾設立驛站。據《光緒順天府志》七卷·驛傳2252頁載,當時為京師第一驛站,原有馬221匹,到光緒年間,還有162匹,車20輛。院內設房舍、水井和飲馬用大水槽。

良鄉驛站除傳遞公文信件外,還有接待來往使節和過往官員的功能。

金朝濟南府尹完顏雍的妻子烏林答氏,就縊死在良鄉驛站,至今故事仍在民間流傳。金大祖完顏阿骨打的孫子海陵王完顏亮,殺死兄長金熙宗完顏亶,奪取皇位,稱帝改元天德。

▲金代行政建置圖
▲金世宗完顏雍與烏林答氏
▲金大定年間錢幣

他為了鞏固政權,曾將太祖子嗣和功臣及其後代百餘人殺掉,並將宗室葛王完顏雍排擠出朝廷,出任濟南府尹。

完顏亮還為了控制完顏雍,下旨將完顏雍的妻子烏林答氏送到京城,這樣既可做人質,又可以作非正式妃子。生在官宦之家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烏林答氏,身材窈窕,麗質貌美,舉止端莊,典雅聰慧,早已看透完顏亮的貪色無道,她為了顧全丈夫的大局,表明自己的潔白英烈和對完顏亮的反抗,在赴京途中,宿住良鄉驛站時,懸梁自縊,並留下遺書,表達她飲恨以行,揮淚兩別、進退維谷的兩難心境。叮囑丈夫「臥薪嘗膽」、「修德政」、「肅政綱」。

▲金陵遺址位置衛星照片
▲金陵遺址照片,20世紀初拍攝
▲金陵遺址照片,20世紀初
▲金陵遺址照片,20世紀初

後來完顏雍伐討完顏亮事成,做了皇帝,改元大定,稱為世宗。烏林答氏這位歷史上的貞節烈女,被記入《良鄉縣誌》五·烈女中,至今傳為佳話。如今驛站已去,飲馬井街優存。

位於城內西北角的城隍廟街和城隍廟北街,則是由西大街北側佔地十五畝的城隍廟而得名。

城隍廟原來建在城外的西北端,因「有事下廟者,均感不便」和「棟宇傾頺」,於明景泰六年二月二十五日動工興建於城內,第二年九月竣工。城隍廟坐北朝南,層次分明,莊嚴肅穆。最南端為戲樓,坐南面北,正對大廟山門,四柱八梁,歇山頂,前出簷,頂蓋錫片,戲臺高出地面五尺,戲臺北有一片露天廣場,人們通常是站著看戲。

戲樓北約百米處,有一座高約一丈五尺四空牌樓,牌匾的題額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正楷大字。再往北約二十米,是一座漢白玉羅鍋式玉帶橋,高出地面三米,橋寬兩米,長四米,橋兩側鑲有欄杆,橋東水池稱為礻葬袍,西水池稱為御帶,池水清澈見底,岸邊垂柳隨風蕩漾。

過玉帶橋後,向北登五級石階,便可以進入城隍廟山門,山門兩側為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和八大怪,均為泥塑,高約二米。穿過山門向前,踏過七級石階便是城隍殿。前殿供奉的竹藤編制的城隍爺,高約五尺,可以移動。中殿供奉的是銅製城隍爺。後殿供奉的則是泥塑的。每層殿宇獨立成院,各院均有配房。正殿兩側則有東西跨院,跨院內松柏鬱鬱蔥蔥,幽靜清涼,東有側門,供人任意出入,正門非節日或廟會則不開放。

每年陰曆三月初八和九月初八為城隍廟會。城隍廟的東牆外,是一片廣場,每逢廟會商賈雲集,各設攤位,農業生產工具、農副產品、家庭生活用具,婦女用品、手工藝品、兒童玩具、學生文具,各種小吃,應有盡有、琳琅滿目。人們摩肩接踵,各取所需。

整個廟會期間,戲樓全天唱戲,說書的、賣藝的、拉洋片的、變戲法的,有時還有跑馬戲的,豐富多彩,熱鬧非凡。此廟幾經戰火洗劫,最後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推為平地,今為鐵道兵幹休所。」

▲20世紀70年代的良鄉西門位置照片
▲20世紀70世紀的良鄉郵局

飲馬井街西側,有一條與它平行的南北走向的街道,稱為署前街。因它處於良鄉縣署衙門前面而得名。

良鄉縣署建於何時,無從查找,明代正統年間曾作過修葺,並歷經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緒年間多次維修和擴建才有民國二十八年大水衝毀以前的規模。

良鄉縣署位於西大街西頭南側,坐北朝南,面對署前街,四進院,佔地約二十畝。門前高大影壁高二丈,寬四丈。兩側一對漢白玉雕石獅,栩栩如生,雄壯威武,給人以震憾感。街門三間,中為穿堂過廳,西側為報事處和警衛。穿過過廳,迎面為前廳,過廳前兩側房舍為縣署辦公機關。走過前廳,踏入二進院,縣太爺審案大廳便呈現在眼前,院落寬敞,很是氣派森嚴。過大廳再往北,跨入三進院,便可以看到不便於公開審案的二堂,兩側亦有辦事機關用房。走過二堂進入四層院,看到的是明三暗五的北房,這裡是縣太爺的內室,生活用房。

縣署西側跨院為巡捕房和監房。東跨院為警察局辦公之所。後院為廚房、傳遞所及馬圈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六月十日良鄉縣署被一場大雨引發的洪水衝跨,毀於一夜之間。

位於北大街西後身的楸樹街,是由一棵古老楸樹而得名,如今古楸樹在人們的精心保護下仍然枝繁葉茂。

良鄉是一座文化古城,文廟坐落在良鄉城內,南大街以東,東斜街西口路北,坐北朝南,興建於遼代,經過明代洪武五年、正統十二年和清代順治十年的重建增修,成了今日之規模。它是歷代文人雅士祭祀孔子的地方。

▲良鄉古城的文廟圖
▲良鄉古城內的文廟大成殿仍存

孔廟山門外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碑。進山門是一座四柱石基座木牌坊,再向北是一座漢白玉石拱橋,兩側配以漢白玉石欄,橋東西兩旁有泮池,池內種有荷花、水浮蓮。橋前兩側有石獅一對,左右對稱,中間是座高大石碑,記錄著孔廟的興修歷史。穿過石拱橋,迎面是前殿三間,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三間。穿過前殿迎面看到的建築就是大成殿,它是孔廟的主體建築,明三暗九,高大寬敞,重簷廡殿頂,頂覆灰瓦。殿內設有孔子牌位。

殿前有月臺,月臺圍以短牆。大成殿前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間。整個廟內有數十株蒼松翠柏,顯得幽靜、莊嚴、肅穆。大成殿平日鎖著,只有一年一度的祭孔時才開放。「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破壞,如今只有大成殿和配殿被保護下來。曾為良鄉中學的一部分。

▲良鄉小學遺址

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卓秀書院,位於東大街路南,坐南朝北,青磚瓦舍,典雅氣派,為三進院,現為良鄉小學。

漆黑大門前一對石獅,石獅後五間北房,中間為大門,大門兩旁各為兩間,西為廚房,東為餐廳。漆黑大門過道的堂門上懸有黑底綠字橫匾一塊,上書「菜根書味」四個大字,相傳為吳佩孚手跡,意在提倡刻苦讀書,學有成就。進入大門後便是第一進院,迎面看到的是過廳式帶前廊的五間南屋,中間為穿堂,穿堂中間東西各有一門,可分別進入兩邊房間。房內寬敞,西為校長辦公、休息的地方。東為校部辦公室。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廂房為女老師宿舍。通過南房穿堂,進入第二進院,南房五間,作為教室。東西廂房各三間,為學生宿舍。南房東西兩側,有通向第三進院的過道,可進入第三進院。第三進院建築形式,與二進院大體相,均為教室。

卓秀書院主院東側,有數排三間一幢東西走向的排房,分別組成幾個小跨院,為男老師宿舍和教室。跨院東側,是一個大的廣場,廣場中心線稍北,坐北朝南,建有帶前廊的一排大教室,稱為九間廳,九間廳前後均為操場。南牆外也是一個大的操場。

卓秀書院曾一直為教育服務,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高等小學堂,民國時期改學堂為學校。民國十一年(1922年)改為良鄉縣第一國民小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停課,到1939年複課。後改為良鄉第一小學。

▲從良鄉塔邊駛過的列車

良鄉古城,古蹟的確多,最著名者則是作為良鄉象徵的昊天塔、樂毅墓、郊勞臺、清代黃辛莊行宮、金陵等,本號將另行介紹,敬請期待。

▲拍攝於2009年的良鄉昊天塔
▲良鄉古城東南部不遠的樂毅墓
▲清代良鄉的黃辛莊行宮舊山石
▲良鄉古城南門外的郊勞臺遺址
▲清乾隆年間迎接金川之戰將士歸來

原創作品首發,版權所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主要照片為本號作者拍攝於2019年12月,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更多詳細考證內容和高清原版照片、高清視頻請關注本文作者各平臺「@解密歷史的細節」,可自動獲得推送。

相關焦點

  • 山西有座千年古城,因獨特的地理位置,被稱為"晉北鎖鑰"
    俗話說「一千年文化看北京,三千年文化看陝西,五千年文化看山西。」悠久的歷史給的山西留下了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境內現存的古建築數量更是居全國之首,被譽為「古代建築的博物館」。今天介紹的,便是位於山西的一座古城,其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這座古城就是忻州古城。
  • 北京昌平沙河鎮,城中村隱匿了一座明代古城,「清水氈」出自這裡
    說起北京周邊的古城,那可真不少,尤其明代留下的最多。比如鎮邊城、橫嶺城,還有永寧古城。當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五次北擊蒙古騎兵,都曾在此行宮歇腳。據後人推算,以當時的交通工具從故宮北進,一整天行程剛好到這裡駐紮休整,所以此地最初就是一座行宮。歷史上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五次北擊蒙古騎兵,都曾經在此行宮歇腳。後來在一次洪水泛濫中,行宮被全部衝毀。
  • 北京昌平沙河鎮,城中村隱匿了一座明代古城,「清水氈」出自這裡
    說起北京周邊的古城,那可真不少,尤其明代留下的最多。比如鎮邊城、橫嶺城,還有永寧古城。明朝,這裡曾是永樂帝的行宮。當時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五次北擊蒙古騎兵,都曾在此行宮歇腳。據後人推算,以當時的交通工具從故宮北進,一整天行程剛好到這裡駐紮休整,所以此地最初就是一座行宮。歷史上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五次北擊蒙古騎兵,都曾經在此行宮歇腳。
  • 北京地鐵古城站耳熟能詳,但其實這裡曾是座村……
    長安街西延長線北邊的古城村,隸屬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是永定河東岸一座古老的村落。我在東廟街居住時,古城村已經沒有廟了。但過去有,而且有八座,簡直是一個寺廟群落。前街東口有一座三義廟,俗稱東廟,那是古城村最大的寺廟,我所居住的東廟街便因此而得名。村裡的老人們說,三義廟內有山門、火神殿、三官殿、南禪堂、回香亭等殿堂,供奉劉備、關羽、張飛以及碧霞元君、火神等塑像。
  • 陝西有座古城,古代軍事重鎮、譽為「小北京」,不是西安!
    在這塊大地上,出現過許多古城鎮,今天我們要來說這裡一座特殊的古城。它是古代的軍事重鎮,地理位置特殊。當地有一處古城牆,是當時全國唯一高度超過帝都北京的城牆。還有一座皇帝行宮,明代一帝王來到這裡,稱它為「小北京」。如今古城已失去軍事功能,仍有著「塞上明珠」的美譽。它曾被評為我國最具潛力的十大古城之一。
  • 北京周邊草原、海灘、古城、雲海……你想要的全都有!
    >草原、海灘、古城、雲海……你想要的全都有!它更像一座有格調的文化中心。在這裡隨手一拍,就能拍出驚豔朋友圈的大片~地址: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西南的渤海臂灣之中灤州古城灤州古城是一座重現了3000多年前曾有18位帝王來到灤州古城,這裡更是多次被乾隆皇帝稱頌為「人間天堂」~在古城之內,除了明清建築
  • 品味安居古城的千年風韻
    冬日遊重慶銅梁的安居古城,和煦的暖陽肆意灑落,伸手即可觸碰到的歷史厚重感,讓人對千年的古城風情魂牽夢縈。安居古城既有別具特色錯落有致的傳統街區,又有遍布古城精湛的歷史遺蹟;既有風光綺麗的山水美景,又有獨具韻味的龍舟競渡、民間彩扎等傳統風情。
  • 2小時逃離北京高溫,京郊這座千年古城有點涼爽,不收門票
    盛夏的北京真的是熱,40℃暴曬高溫天氣怎麼過?想去找一處避暑的地方,又太遠。在北京周邊,有一座古城,被稱為「北方的小江南」,還有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距離北京223公裡,大約2小時車程就可以抵達。這座有點涼爽的古城,就是位於河北唐山的灤州古城。古城裡有江南的美景,也有江南的清涼,更重要的是,這座三千年歷史的古城,曾經得到乾隆皇帝的讚頌,親筆寫下「千年此灤州」。也許你對乾隆的故事早已知道,但你卻不知這裡曾有18位帝王在此御駕巡邊。你知道嗎?
  • 世界上最美的古城《世界地理雜誌》
    3.黎巴嫩:貝魯特雖然資料顯示貝魯特有5千年的歷史,但是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個古城在2萬年前就成立了。建於山水間的古城,色彩斑斕、文化交織,再加上好客的本地居民,這裡吸引了全世界的遊客來發掘其奧秘。巴勒斯坦國中部城市,世界聞名的古城。人口72.4萬(2006),居民主要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相傳公元前十世紀,以色列的大衛王曾在此築城建都。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 歐洲地理中心不是匈牙利,而是波蘭一座千年古城,這樣玩就對了!
    作為傳統意義的「歐洲之心」——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在過去十多年裡因具有豐富多彩的建築文化和悠久的歷史,一向被中國遊客所歡迎,但事實上,布達佩斯並非地理意義上的「歐洲心臟」。嚴格來說,整個歐洲的地理中心應該是波蘭南部的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克拉科夫。就連波蘭華沙的人都直言國內最美的城市不是首都,而是克拉科夫。
  • 歐洲地理中心不是匈牙利,而是波蘭一座千年古城,這樣玩就對了!
    嚴格來說,整個歐洲的地理中心應該是波蘭南部的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古城——克拉科夫。那是一座擁有1400多年歷史的歐洲中世紀古城,曾作為波蘭首都長達900年之久。如果你在地圖上把整個歐洲的輪廓勾勒出來,你會發現,波蘭的克拉科夫剛好位於圖形正中心的位置。
  • 在麗江古城內,有一座輝煌的古代建築,能和北京故宮齊名
    北京故宮是眾所周知的國內旅行熱點,有名的紫禁城是中華民族古代建築藝術的最高典範,有名, 今天談論雲南的舊建築, 雲南省也同樣是國內旅行的人氣地區,麗江古城內也有輝煌的古代建築,幾乎沒有人能和北京故宮相提並論,這就是木府, 這座古代建築,也被稱讚為電視劇, 去雲南麗江古城旅行過的人,
  • 一片汪洋中的一座千年古城
    一片汪洋之中浮現一座千年古城邯鄲老崔原創圖文攝影@邯鄲老崔)在廣袤的華北平原南部,有一條蜿蜒曲折的滏陽河。滏陽河在流經邯鄲市中心城區後,經過一片近30平方公裡的溼地窪澱,它就是「永年窪」。千年古城廣府古城就矗立在這片窪澱的中央。(汪洋之中的廣府古城。位於邯鄲市中心城區東部,距城市地理原點28公裡。
  • 新疆喀什市:一座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不可複製的千年古城
    夏季的陽光,會在喀什古城變得緩慢。如果此時來到喀什,就會看到千年時光演繹的最美古城。因為古城的夏季是最活躍的,充滿著勃勃生機,各種色彩都透露出神秘的歷史文化。不像寒冷的冬季,古城仿佛沉睡在歲月的長河裡,它睡著的樣子,依然展示出千年的靜謐和秀麗。
  • 離景德鎮僅僅8公裡,有這樣一座千年古城,它的夜景是這樣的
    浮梁,隸屬於千年瓷都——江西景德鎮,屬於景德鎮市所轄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地處贛、皖二省交界處,享有茶鄉、新平、新昌等別名。在浮梁縣,有一座始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的封建縣級衙署,它是江南地區唯一保存完整至今的封建縣衙,曾有「中國縣署第一衙」、「江南第一衙」之美譽。
  • 北京古城的每一次復建,都是對梁思成先生的紀念
    北京古城平面圖一、永定門: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是明清北京外城城牆的正門,位於北京中軸線上,在左安門和右安門中間,是北京外城城門中最大的一座,也是從南部出入京城的重要通道西便門是北京外城西南角城門,位於北京城牆西南端角樓旁邊,有城樓、箭樓、甕城。西便門城樓、箭樓、甕城於1952年拆除。1966年修建地鐵時將附近城牆拆除。1988年,北京市政府將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予以整修, 並在外城相接原址復建了「八瞪眼」箭樓。修復工程共用新制城磚13萬塊,同時保留7處斷面遺蹟,即"明北京城城牆遺蹟",並立碑以示紀念。
  • 從現在的良鄉火車站,到未來的良鄉南關4線換乘樞紐
    目前房山區儲備的兩個內容一是關於良鄉地區市郊鐵路的,二是樂高樂園的發展及交通保障。首先來說市郊鐵路,年初突然宣布城市副中心線西延至良鄉可謂突如其來的驚喜,雖然這條線路早有規劃,但誰也沒想到來得這麼早。2020年底北京市郊鐵路線路圖(近郊部分)。
  • 這裡藏著一座曾與北京同稱雄鎮的古城,夜色更美得驚豔了時光
    有這樣一座古城,美在古寺古塔,美在夜的時光。歷史上曾與北京、保定一同並稱北方三雄鎮,卻如此低調,靜悄悄藏在那裡,少為人知。因為晚上要在正定住宿,所以有機會遊覽了正定古城。辦理完入住手續之後,就出去找吃的。在一家飯店吃了餄餎和碗坨。
  • 青海最有名的古城,距西寧市約40公裡,曾被譽為是「小北京」
    我國的青海以自然景觀聞名於世界,是一個多民族文化的省份,其位於我國西部地區,自古以來就被稱為「世界屋脊」,因為這裡流傳著很多神話傳說,再加上平時其實很低調,很多人對於青海的了解就是草原、沙漠、湖,因此這裡始終都充滿著神秘感,那麼今天我們要介紹的就是位於青海的一座古城,這個古城更是被譽為「小北京」、「海藏咽喉」。
  • 北京城邊有一座特殊的古城,被譽為「京西第一州」
    蔚州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是代王的領地。代王城是蔚縣現存最早的城堡,城樓南側上方鑲嵌有四個字「初哉首基」,含有開創基業、繼往開來的意思。蔚州鼓樓,位於古城的中心,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蔚州衛指揮使周房所建,後過多次重修。清代,鼓樓被稱為「文昌閣」,不幸毀於上世紀四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