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博物館是如何搞到海量中國精美文物的?

2020-12-09 騰訊網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本文為您詳細介紹了目前中國文物的海外收藏現狀,並整理出藏有較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名單,以供諸君參考。

亞瑟 賽克勒大廳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陳列中國佛教藝術的特別展廳,出自山西廣勝寺的元代壁畫、雲岡造像、河南淇縣東魏李道贊等五百人造像碑等傑作濟濟一堂。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故宮收藏了上萬件來自外國的文物,但是都是來路清晰的,是從海外貿易、商品交流、使節納貢匯集而來的,不像大英博物館、羅浮宮、大都會博物館等收藏著很多來歷不明的別的國家的文物。」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中國歷史悠久,文物浩如煙海,為外國博物館及公私機構收藏是不可避免的,並不全都是「流失海外」。

以來源分類,海外藏中國文物至少有以下幾種:

武力搶掠文物

庚子年八國聯軍侵華是武力搶掠導致文物流失最集中、規模最大的一次。包括紫禁城、中南海、圓明園、頤和園、官署和王公府邸在內的財富集中遭到軍隊洗劫。被劫文物的精華部分被各國皇家機構收藏,同時也有大量被軍人私藏的流入歐美民間收藏。許多民間收藏又以收購和捐獻的形式最終流向各國博物館。另須指出的是,當時的西方人對中國文物並無認識,軍隊的搶掠行為主要針對「金銀財寶」,而不是系統性的文物掠奪,所以如果從現在博物館評估文物價值的標準來看,八國聯軍搶掠的東西許多並不高明;另外,因為「不識貨」,洗劫過程中有的珍貴文物沒被看上而躲過一劫,但也有不少遭到破壞。

圓明園全景

圓明園文物,諸如石碑、石刻等基本分散在北京,而金銀玉器則主要集中於英國大英博物館和法國楓丹白露宮,如這件景泰藍套壺。

國外探險隊收集文物

19世紀後期西方列強出於戰略和地緣政治需要在遠東地區展開考察,採集包括地質地理信息、礦產、動植物標本、民族學資料和出土文物在內的多種情報。造成中國文物流失情形嚴重的是各支中亞探險隊在中國新疆、內蒙、甘肅絲路沿線地區的活動,俄國、英國、法國、德國、美國、瑞典和日本在那裡各組探險隊進行了多次考察和發掘活動,非法帶走大量文物,主要包括敦煌文物、龜茲文物、吐魯番文物和黑水城文物等。但須指出,彼時國家孱弱,缺乏現代國家主權意識,又對西域文物完全無知,一開始時對外國探險隊的活動並不加過問,有時甚至給予大力支持。

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藏彩繪泥塑無頭菩薩坐像,出自新疆庫車庫木吐喇石窟。

新疆圖木舒克村九間房出土的供養人頭像,法國吉美博物館收藏。吉美藏的新疆文物大多是伯希和帶領法國西域探險隊,於1906年和1907年間在新疆發掘並收集的,被稱作「伯希和特藏」。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木質彩繪舍利盒,出土新疆庫車蘇巴什佛寺遺址,為大谷光瑞探險隊在20世紀初在新疆的收集品之一。1902年、1908年、1910年,大谷光瑞先後三次組織考察隊,到中國的西北地區以及中亞、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印度等地探險考察,他的收集品主要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韓國首爾博物館和中國旅順博物館,且以旅順博物館保存數量最為豐富。

盜掘後流出文物

經過清末的中西碰撞,國門大開,西方對中國古代藝術理解漸深,同時由於西方進入現代化時期,公共博物館和現代學術機構大量湧現,造成的結果是:國外公私收藏機構與古董商開始在中國市場上搜求文物,使得本來就歷史悠久的文物盜掘之風愈演愈烈。民國時期盜掘流出的文物不計其數。不過,收購盜掘文物者不是外國人,盜掘文物經過合法的中間商洗白就可以正常轉賣,因此出境的盜掘文物中也不乏「手續合法」者。但有幾宗比較臭名昭著的西人親自盜掘古墓值得一提:如懷履光(William Charles White)和蘭登華納(Langdon Warner)盜掘的洛陽金村大墓,王涅克(Leon Wanniek)盜掘的渾源彝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日本學者梅原末治曾遊歐美,費三年時間遍訪流出海外的中國青銅器,編成七卷巨製,收錄安陽、金村等地流出銅器 547 件,加上日本本土的統計,基本可得流失海外銅器全貌。而如今進行時態的文物流失根本無法統計。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藥師佛佛會圖》壁畫,出自山西廣勝寺下寺西壁。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熾盛光佛佛會圖》壁畫,出自山西廣勝寺下寺東壁。

地上文物方面,中原幾大石窟損失極為慘重。佛教石造像素不在中國傳統文玩之列,只為西人所重,所以早期石窟的破壞都與跨國文物商有關,最著名者有日本山中商會將太原天龍山石窟的佛頭幾乎一網打盡,古董商盧芹齋經手盜賣的磁縣響堂山石窟,還有紐約大都會遠東部主任普愛倫(Alan Priest)下訂單僱琉璃廠嶽彬盜鑿龍門古陽洞帝後禮佛圖等。另外西人還直接與寺主暗中交易,盜買古代寺院中的壁畫塑像等文物,著名者有洪洞廣勝寺巨幅元代壁畫、北京智化寺明代蟠龍藻井等。

納爾遜藏北京智化寺智化殿藻井,由史克門1931年在北京購得。智化寺共有三座藻井,兩座流失海外,除了智化殿的這座,另一座萬佛閣藻井現藏於美國費城博物館。

近年有學者對響堂山和天龍山造像的流散做了整體研究,其成果涉及到國外博物館對這批藝術品的收藏狀況,摘引如下:

入藏響堂山石窟相關文物的海外博物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費城賓大博物館、華盛頓弗利爾-賽克勒美術館、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丹佛藝術博物館、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維吉尼亞藝術博物館、底特律藝術博物館、波特蘭藝術博物館、伍斯特藝術博物館、克拉克藝術學院博物館、紐約摩根博物館、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倫敦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斯德哥爾摩遠東古物博物館、蘇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館、甲賀美秀美術館、大阪正木美術館、大阪東洋陶瓷博物館、倉敷大原美術館、墨爾本國立維多利亞美術館。此外為私人收藏。

響堂山石窟菩薩頭像,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藏。賓大博物館和位於華盛頓的弗利爾美術館是全世界收藏響堂山藝術最精華的兩大博物館。自1910年始,響堂山石窟就開始遭到人為的、有計劃的盜竊,包括完整的單體造像、諸多雕像的頭部和手部,甚至一些重要的浮雕也被從巖壁上鑿下拿走,之後通過國際交易市場陸續被博物館和私人收藏者收購。

入藏天龍山石窟相關文物的海外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東京大學文學部陳列館、東京出光美術館、東京根津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正木美術館、神戶香雪美術館、京都藤井有鄰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華盛頓弗利爾 - 賽克勒美術館、納爾遜 - 阿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西雅圖亞洲藝術博物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多倫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羅馬國立東方藝術博物館、科隆遠東藝術博物館、蘇黎世利特伯格博物館、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萊頓國立古物博物館。此外為私人收藏。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天龍山石窟坐像。天龍山石窟包括自東魏至北齊、隋、唐代盛唐期各代所開鑿的24個石窟,其中雕刻有200多尊佛像、菩薩像以及飛天像。1920年代,日本經營古董的山中商社勾結當地和尚,在短短的幾年內,將石窟內的幾百件上至東魏、北齊,下迄唐代的精美石刻盜賣殆盡。今天,大部分天龍山石像還在日本的私人收藏家手中,密不示人;少數被分散至歐美各大博物館中收藏。更讓人憤慨的是,山中商社為了攫取暴利,還將造像身首分離,分別出售,損壞極大。如今去天龍山,幾乎找不到一尊完整的造像。

大都會藏的唐代菩薩頭像,出自天龍山21窟,其身軀部分由中國從日本回購,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造像廳展出。

九十年代以來,國門重開,「古玩熱」又起,盜掘之風比前代只有過之,而且其背後主導者有實力深不可測者。當代之事,只能指望後人還原了。

通過以上渠道流出海外的中國文物,大多數屬於非法性質或至少因之「含恨」,因此可以歸入「流失」之類。以下兩種則不然。

文物市場交易

清末以來,宮廷和宗室流出文玩數量巨大,促成市場空前活躍。傳統中國文玩的類別(金石書畫竹木牙角)與西方收藏機構感興趣的方向(從考古和西方美術史角度切入)起初差別甚大。所以民國時期的本土古董商常按客戶群區別為:本庄、洋莊、東洋莊等,其間交易的文物類型各有不同。不過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西人也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玩,尤其是書畫。這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是日本人和中國文物商。例如通過兩任日裔遠東部主任岡倉覺三和富田幸次郎的努力,波士頓美術館蒐集了可以傲視整個西方世界的頂級中國書畫收藏;盧芹齋則為其他幾大中國書畫收藏重鎮如大都會、納爾遜、克利夫蘭等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曾經得意地說,其最大成就就是教會了洋人什麼是真正的中國藝術。

古董巨商盧芹齋

盧芹齋的盧吳公司是跨國文物交易的代表。前面提到過的山中商會也是當時與之齊名的文物巨商。稍晚還有至今仍相當活躍的義大利 Eskenazi 家族,比利時的「青銅女王」Gisèle Cro s 等等。文物巨商之所以「巨」,在於什麼貨都搞得到,搞得定。這中間的細節,當然就不能細說了。所以通過這類渠道流出的文物,大多數介於合法流出與非法流失之間。

中外交通、貿易

中西交通歷史悠久,中國境內出土的外國文物早過先秦,外國自然也保有通過交流而獲得的為數眾多的歷代中國古物。這些古物集中在幾條主要交通路線的沿線國家:絲綢之路(中亞、西亞)、西南絲綢之路(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海上絲綢之路(東亞、東南亞、南亞、西歐、北非)。雖然路叫做絲路,但其實最大宗的出品當然是瓷器,尤其是海上絲路。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基本上都有數量眾多的外銷瓷或海撈瓷收藏。

大英博物館藏元青花龍紋大瓶

另外,佛教從印度輸入後,由漢(藏)化並輸出,幾個接受漢(藏)傳佛教的國家,包括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也就各自保有一定數量的中國佛教文物,其中尤以日本為最。日本寺院眾多,歷史久的大多保有年代古老的中國佛像、法器乃至書畫和其他文物。其中翹楚自然是正倉院。

相關焦點

  • 大英博物館國博開展含中國文物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超過1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海外 大英博物館收藏2.3萬件 近日國博開展 七件文物「省親」 海外流失文物如何被「洗白」?  劉陽,80後北京人,中國圓明園學會資料學術專業委員會委員,他用十年時間尋找流失的圓明園文物,把已找到的400多件流散文物集結成《誰在收藏圓明園》一書。對於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劉陽說:「很多海外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從入藏流程上來說,可以說是合法途徑,但是從中國文物如何出境和入境方面來說,都是不合法的,但是目前已經不可考證了。」
  • 流失海外的文物,那些藏有重要中國文物的海外博物館!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海外各主要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達十萬件以上,這僅僅是統計在冊的,真實流失海外文物數量無法統計,只能說「海量」!1902年、1908年、1910年,大谷光瑞先後三次組織考察隊,到中國的西北地區以及中亞、犍陀羅(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印度等地探險考察,他的收集品主要藏於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韓國首爾博物館和中國旅順博物館,且以旅順博物館保存數量最為豐富。
  • 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博物館於1912年4月16日由安大略省政府創立。館內中國文物的陳列幾乎要佔去主樓第一層展覽室面積的二分之一。走進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展廳,陶瓷、青銅器、甲骨等大量的中國藝術珍品讓人眼花繚亂。這些中國文物的傑作是如何到加拿大的。據導遊介紹,這個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都是一個傳教士從中國購買的,這點我是不相信的。就拿壁畫來說,可能公平地交易,整個壁畫切割下來,完整地運到國外嗎?
  • 加拿大一座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藏品的精美程度是無與倫比
    在加拿大多倫多市中心,有一座北美第五大的博物館,叫做皇家安大略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來自我國的珍貴文物,是世界上收集中國文物的大本營之一。據說,這裡中國藏品的精美程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可見有許多的中國珍貴文物是流落在了安大略博物館,都是偷運出來的。
  • 大英博物館裡的極品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絕世文物」,精美無比,值得一看!
    【中國國家博物館中的「絕世文物」,精美無比,值得一看!】孝端皇后的鳳冠。出土於1956年,鳳冠極為華美而精緻,是高貴地位的象徵。圖為雙羊青銅飾。兩隻青銅羊並足而立,造型栩栩如生。蓮瓣花鳥紋高足銀杯,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沙坡村窖藏,為唐朝的酒具,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紅地黃彩雲龍紋罐。罐上有祥龍騰雲駕霧。仿雕漆描金雙龍戲珠紋冠架。看起來非常之高貴大氣。南北朝牛頭鹿角形金步搖,198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烏盟達茂旗,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羅浮宮,如何尋找3萬中國文物的展出新路徑?
    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六篇,我們推出的是法國的羅浮宮博物館(以下簡稱羅浮宮)。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 | 館藏2萬件中國文物,這家法國博物館如何...
    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他們的研究又為中國藝術注入怎樣的活力?該系列的第十篇,我們推出的是法國的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以下簡稱吉美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開始正式對公眾開放,位列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博物館之一,擁有800多萬件藏品,鎮館之寶是羅塞塔石碑和帕特農神廟石雕。大英博物館的藏品部分來自英帝國鼎盛時期全世界的掠奪,部分來自私人捐贈,這裡收藏著上下幾千年全人類文明的精華。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2萬多件被掠奪的中國文物,卻未保管妥善!
    博物館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包括世界各地許多文物、珍品及重要人物手稿,藏品豐富、種類繁多,在全世界博物館都屬罕見,由於空間限制,大約只有1%的有藏品能夠公開展出。因為戰爭搶劫、非法走私、移民攜帶等原因,中國文物大量流失海外。
  • 中國文物在國外保存得更好?那你是不知道這批新疆壁畫的命運
    我們可以在全球許多博物館看到中國文物,其中不乏精品。有人就感慨,好東西不如放在國外,可以保存得更好。真是這樣嗎?其實,我們在國外博物館看到的中國文物,僅僅是流失文物中比較幸運的一小部分。有太多精美文物在流失海外後,因為各種原因消失在顛簸的路途中。我們今天要講的克孜爾石窟壁畫就是典型的例子。
  • 世界10大國寶級文物,中國圓明園獸首居榜首,可惜流落在國外
    9、曾侯乙編鐘:它是屬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寶級文物,幾乎無人不知,因為中國的禮樂文明是從這個編鐘開始的,不僅珍貴,而且已經有非常久的歷史了。8、圖坦卡蒙金面具:這個面具目前在英國博物館裡面收藏著,目前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古埃古老的文明之一。
  • 如何讓文物「活」起來?60餘家博物館有話說
    四川在線記者 薛維睿如何講好文物故事,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一直是博物館在持續思考的問題。10月20日,四川省博物館學會陳列展覽專業委員會2020年年會暨「陳列展覽策劃與實施」論壇在成都舉辦。
  • 令國人愛恨交織的大英博物館,裡面的中國文物美到令人心痛
    大英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該館成立於1753年,擁有藏品800多萬件。它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遊覽文物精美風光不錯的佔婆博物館,深入了解佔婆歷史文化
    網上介紹說這座博物館也頗有特色,仿用了佔婆塔式的建築風格,外牆為黃色,顯得頗為醒目。可惜我們下了車之後就忙著往裡走,根本沒有細看一下博物館的外觀。我在博物館內拍了不少的照片,因為第一次在博物館內用單反拍照,開始時不得要領,好幾張都照得模糊了。
  • 我在大英博物館修文物
    近年來,學校也不斷有在校生和畢業生選擇出國交流或者深造,那麼,他們在國外的學習生活又是如何的呢?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2016屆人文學院文物修復專業畢業生王徐悅的英國留學故事。她說:「學校老師教會了我很多修復裝裱技巧,也花了很多精力來指導我的實際操作,讓我學會了傳承了千年的中國書畫裝裱技術,學會了如何修復。」而作為主攻中國書畫裝裱修複方面的她,還非常認真的學習中國繪畫技巧,這讓她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鑑定能力,另一方面也夯實了自己修復中補缺全色的基本功。
  • 穿梭上下五千年|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承載著歷史的使命,收藏著綿延上下五千年、濃縮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珍貴藏品。文物厚重的歷史和藝術價值實在豐富多彩,在我們經歷了持續的文化探尋和追溯之後,才仿佛觸及了冰山一角。中國國家博物館期望運用新設計再現中國文化的內涵,將華夏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並讓更多人了解。
  • 捐贈文物給國外博物館的華人,給祖國捐文物卻通過拍賣行轉賣
    要知道,這可是唐朝的書法精品,在明朝晚期的時候被發現,之後更是輾轉到了翁家。如今,這本珍貴的精寫本被人轉交給了如今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當然,做出這樣選擇的,就是翁萬戈。翁萬戈是出生的時候,已經是民國時期了,後來為了追求自己的學業,他楚國留學,並且在之後選擇了留在國外,成為了事業和名聲都非常不錯的存在。
  • 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來華展出
    原標題:122件土耳其精美文物首次來華展出 2012年11月20日,作為土耳其「中國文化年」的壓軸大作,「華夏瑰寶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堡託普卡帕老皇宮博物館開幕。來自中國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等11家文博機構的文物精品101件(組),全面展現了博大精深、開放包容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