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海彬
日前,佛山市環境保護委員會發布全市決戰決勝汙染防治攻堅戰命令,並同時發布《佛山市堅決打贏2020年碧水攻堅戰十項措施》《佛山市強化2020年大氣汙染防治十項措施》《佛山市2020年強化固體廢物和土壤汙染防治十項措施》三個「硬核十條」,誓言守護碧水藍天淨土。
佛山作為我國重要的製造業生產基地,擁有萬億級規模的製造業基礎,是全國唯一的製造業轉型升級綜合改革試點城市,2018年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工業增加值佔廣東省15%左右,在省內排第二,在全國大中城市排第六。
實業興國,製造興市,是佛山的靈魂。在製造業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佛山也在用心打造綠色城市,在城市綜合能力方面表現較好。中國投資協會、瞭望周刊社《環球》雜誌、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綠色評級機構標準排名調研編制的《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報告》顯示,佛山以82.7的綠色指數在169個城市位居榜單第19位。
製造業大城,加入「萬億GDP城市俱樂部」
改革開放以來,佛山一直堅持工業立市、工業興市,已經建設成為聞名全國的製造業大城,形成了以家電、家具、陶瓷等行業為首的製造業格局,其工業體系非常健全。
據悉,佛山的家用電器、金屬製品、陶瓷建材、紡織服裝、家具製造等行業規模均排在全省第一位,裝備製造業總產值約佔珠江西岸的一半,陶瓷機械佔全國市場的九成左右。
2018年,佛山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紮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發展社會民生事業,堅持依法行政,全市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2018年佛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935.88億元,增長6.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4.45億元,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5614.00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177.43億元,增長6.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3.14億元,增長6.3%。
在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2018年佛山市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較明顯,獲國務院通報表揚。三次產業比重調整為1.5:56.5:4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3%,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61.1%;工業經濟質量效益穩步提高,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311.87%,提高14.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長5.9%。
2019年佛山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堅持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抓落實、求突破」,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
數據顯示,2019年佛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51.02億元,比上年增長6.9%,成為我國第17個GDP破萬億城市。繼廣州、深圳之後,佛山成為廣東省第三個GDP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城市。
其中,2019年佛山市民營經濟增加值6748.31億元,佔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8%,實屬民營經濟大市,目前其民營企業數量佔比超過九成。
從人均可支配收入來看,佛山市居民收入較為靠前。《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顯示,2018年全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30元,排在榜單第9位。其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於綠色城市第10名珠海(48107元),略高於綠色城市第30名東莞(49331元)。
從2019年來看,據國家統計局佛山調查隊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佛山市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萬元,達到54043元,比上年增長8.9%;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絕對值分別比全國、全省水平高23310元、15029元。
升級綠化措施,實現從「淺綠」到「深綠」
自2013年全面啟動「創森」工作以來,佛山市城鄉森林綠地面積顯著增加。在聚焦「大地植綠」和「心中播綠」的基礎上,各級綠化部門不斷升級綠化措施,使人居環境得到改善,並於2017年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光榮稱號。
近些年,佛山市以國家園林城市為標準,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先後成功創建廣東省林業生態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實現從「淺綠」到「深綠」的發展。
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7年,佛山市綠化建設面積達1225.59公頃,投資30.28億元,新建大型公園30多個,2017年建成區綠地率達40.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83%,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55平方米,綠化三大指標逐年遞增。
標準排名發布的《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報告》顯示,2017年佛山市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6.6平方米,排名榜單第16位。
不過,在榜單中同為廣東省的城市,佛山的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略顯不足。數據顯示,佛山的該項指標高於綠色城市第1名深圳(16平方米)、第27名中山(16.5平方米),卻低於綠色城市第10名珠海(19.8平方米)、第11名廣州(22.7平方米)、第30名東莞(24.2平方米)、第39名惠州(17.9平方米)。
探索一條工業城市綠色發展的新路徑,是佛山破解工業城市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同時為打造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生態文明建設的城市典範,「創森」之後,佛山提出多個計劃方案,以加快打造綠色城市。
2018年年初,佛山發布《佛山市建設大灣區高品質森林城市工作方案(2018—2022年)》,提出在這五年內全面實施好城市生態綠心群、交通幹線生態廊道、濱水河道生態廊道、「三舊」改造增綠、森林小鎮等九大重點生態工程,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
力爭到2022年全市新增森林面積13.39萬畝,新種植樹木1000萬株,將市域森林覆蓋率從36.3%提升至39.33%。同時,高標準規劃建設18個千畝以上的生態綠心,實現森林圍城、綠色進城。
2018年4月,佛山印發實施《佛山市自然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規劃》,研究打造「森林公園-城市公園-社區公園」的多層次生命協同綠色生態體系。預計到2020年,佛山森林覆蓋率達到38%,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
同時,《規劃》劃定生態控制線1953.4平方公裡,佔全市域面積51.4%,共涵蓋市域30處主要山體、26條主要河道和241條主幹內河湧以及農田、湖泊、林地等各類生態用地。並計劃3年內建成5個以上水體活化示範區、6處水系岸線生態化改造項目以及48個河心島的生態修復項目。
此外,在《美麗佛山五年綠化行動計劃(2019-2023年)》中,計劃制定2019-2023年全市增綠建設項目庫,努力實現每個鎮(街)至少一個5公頃以上的公園、每個行政村至少一個公園的目標,讓公園綠地分布更均衡。
數據顯示,2019年,佛山全市完成新增綠化面積2.9萬畝。城市園林綠化持續提質增效,新建和改造公園綠地面積304.93公頃,完成橋梁立體綠化項目68項、改造提升長度近57公裡。2019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5.09%、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7.78平方米。
汙染防治持續攻堅,空氣品質仍需加強改善
2018年,佛山全面推進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及村級工業園區整治四大攻堅戰,汙染防治攻堅戰取得階段性勝利。
根據規劃,佛山PM2.5年均濃度2018年目標值為不高於38微克/立方米,2020年目標值為不高於35微克/立方米。而2018年佛山PM2.5年均濃度為35微克/立方米,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與規劃相比提前了兩年實現達標,實現有監測數據以來歷史性首次達標。除了PM2.5之外,其他主要汙染物濃度也同比下降,佛山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數據顯示,佛山市2018年全市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4.44,優良天數佔比為80.3%。全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和細顆粒物月均濃度分別為11、41、60和35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5.4%、6.8%、4.8%和12.5%,主要汙染物濃度同比明顯下降。
佛山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離不開環保部門的大力治理以及強大的科技支撐。
2018年,佛山完成禁燃區內共205臺高汙染燃料設備淘汰或清潔能源改造;完成70家VOCs省控重點企業「一企一策」綜合整治,及195家市級VOCs重點監管企業的深化整治方案編制工作;清理取締357家證照不齊全、環境保護、安全生產有重大隱患的家具製造生產企業;完成129臺生物質鍋爐淘汰整治工作。
在「藍天保衛戰」的科技支撐方面,2018年,佛山開展了PM2.5在線源解析、大氣VOCs在線分析等;通過機動車固定垂直遙感監測設備,以三維定向的模式對機動車汙染物實現更加精準的檢測;建立完整的空氣品質監測體系,實現監測與監管協同聯動,為制定靶向管控措施應對重汙染天氣提供數據保障。
目前,佛山仍需在空氣品質方面加強改善,據生態環境部空氣品質狀況通報,2019年1-12月佛山市空氣改善幅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倒18。
2019年,佛山市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為4.31,空氣品質指數優良天數佔比為78.9%,比上年下降7.4個百分點,全市共出現63天輕度汙染,14天中度汙染,無重度汙染和嚴重汙染。首要汙染物主要為臭氧,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50.2%;其次是二氧化氮,佔首要汙染物比例為34.9%。
其中,二氧化硫年平均濃度為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0%;可吸入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56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細顆粒物年平均濃度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3%;一氧化碳日均濃度的第95百分位數為1.3毫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8.2%,均優於國家環境空氣品質二級標準。
而二氧化氮年平均濃度為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7.9%,日平均濃度超標率為4.4%;臭氧日最大8小時滑動平均濃度的第90百分位數為18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7.1%,日最大8小時滑動均值超標率為17.8%。
環保執法方面,2019年佛山市共出動環境監察人員100791人次,現場檢查企業43198廠次,立案處理企業1652宗,罰款金額18489.1萬元。截至2019年底,「散亂汙」工業企業(場所)已全部完成整治,完成比例為100%。
加強能源創新,建設氫能生態城市
由於經濟發展對能源消費量的依存度相對較高,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其能源消費量也相對較高。數據顯示,佛山市2017年和2018年的能源消費總量分別為3074萬噸標準煤和3097萬噸標準煤。
《2019中國綠色城市指數TOP50報告》顯示,佛山市的人均能源消費量達到了7.4噸標準煤/人,在上榜城市中排在第13位。
佛山作為工業體系非常健全的製造業重鎮,工業生產能源消費佔據大部分。據2019年佛山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佛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能源合計消費約1727.03萬噸標準煤,同比下滑2.38%,其中工業生產消費約1712.02萬噸標準煤,是能源「雙控」工作的主戰場。
能源創新方面,佛山市立志要建設成國際知名的氫能生態城市。《佛山市氫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30 年)》指出,力爭到2020年完成氫能源產業及核心產品的培育,到2025年打造成國內知名的氫能產業典範城市,預計到2030年將實現氫能源及相關產業累計產值1000億元,加氫站建設達到57座。
此外,據2019年廣東統計年鑑顯示,2018年,佛山電力消費量為690.85億千瓦小時,位於全省第4,同比增長2.53%;單位GDP能耗增長速度為-5.20%,大於全省的降幅;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增長速度為-8.77%,降幅同比提升了2.41個百分點。
在2017年,佛山廢水排放總量7.34億噸,位於全省第4;工業廢氣排放總量2482.85億立方米,位於全省第6;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17568.31萬噸,位於全省第4;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413.55萬噸,位於全省第6。
從聲環境質量來看,2019年佛山市區域環境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58.4dB(A),與上年同比持平,總體評價為「一般」,噪聲源的構成以生活和交通類聲源為主,分別佔26.0%和59.0%。
道路交通噪聲晝間平均等效聲級為68.4dB(A),較上年下降0.8dB(A),總體評價為「較好」,其中大於70分貝的路長在監測道路總長度中佔比37.7%。此外,去年佛山功能區噪聲晝間和夜間點次達標率分別為86.5%和53.5%。
總體來看,產業文明和城市文明是佛山發展進程中的必經之路,其構建結構合理、平衡協調、完備有序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和城市體系的任務非常緊迫。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佛山市的工作主要圍繞守護碧水藍天淨土,全方位改善生態環境。
碧水目標方面,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要達到100%,並力爭完成「3個100,1個1000」工作目標,即完成100條黑臭水體的整治、100公裡河道清淤、100個村居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繼續建設1000公裡汙水管網。
藍天目標方面,確保完成2020年AQI達標率90%,PM2.5濃度不高於35微克/立方米。
淨土目標方面,確保在年底完成受汙染耕地和汙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到90%以上,並構建3+N的危廢收集中轉貯存網絡體系,力爭在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7個重點工業園區土壤汙染狀況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