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報 宋馥李 87歲高齡的曾祖訓有些步履蹣跚,在主席臺前站定後,專心念著發言稿,頭也不抬,臺下對著他的無數臺照相機,焦急地等待著一個停頓——並沒有,直到講完,他才滿意地抬起頭來。
頭髮花白的季克良還很健朗,腰杆直直的,他已經81歲了,說話很風趣,而且脫稿發言。
梁邦昌也82歲了,他的粵語普通話講得鏗鏘有力,抑揚頓挫,自稱自己為白酒業的老兵。
他們確實都已是耄耋之年。4月22日,望著臺下一眾白酒業名宿,各自奉上了一段精彩的發言。第一,第二,第三……,發言稿顯然都是精心準備的。
臺下坐著不少大佬:五糧液集團董事長李曙光、洋河股份董事長王耀、瀘州老窖董事長劉淼、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汾酒集團總經理常建偉、捨得酒業董事長劉力、茅臺集團副總經理楊代永……有點兒數不過來,近百家酒企的高管聚在四川射洪縣,回顧那段饒有興味的歷史——「中國名酒」評選。
1989年,第五屆「全國評酒會」在合肥召開,中國食品工業協會根據原國家經濟委員會安排,聘請評酒專家組成業務組,展開了對參賽酒樣風味質量的評選工作。這一屆評酒會共收到各省、市和自治區推薦的酒樣362種,經過數輪品評複查,共評出17個中國名酒(國家金質獎)和53個中國優質獎(國家銀質獎)。
17家白酒企業,在1989年獲得了一個熠熠生輝的桂冠——「中國名酒」,他們包括了茅臺酒、汾酒、五糧液、洋河大麯、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西鳳酒、瀘州老窖特曲、全興大麯酒、雙溝大麯、特製黃鶴樓酒、郎酒、武陵酒、寶豐酒、宋河糧液、沱牌麯酒。
此後,名震白酒江湖的全國評酒會再沒有舉辦過,那17家酒企,享用了「中國名酒」這個榮譽,至此開啟了30年的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
品出來的17大名酒
曾祖訓、季克良、梁邦昌,都是當時評酒會的評委。而那次品酒會,是中國改革開放10年來的第五次評選,是白酒行業發展成果的一次「大檢閱」,第三屆、第四屆獲獎企業,對第五屆品酒會充滿了熱情。
白酒的屬地特徵十分明顯,不僅是酒廠們躍躍欲試,都想躋身這個行列,背後的地方政府,積極性也很高,誰不想把自家的好酒推出來。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在1988年4月份專門印發了評選通知,規定了白酒的評選要求:對55度以下的高度酒和45度以下的低度酒,不按度數而是按檔次評比。文件提出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少而精,不照顧」的十二字原則。
儘管嚴格控制標準,還是收到了各省市推薦的省優或部優的酒類363個,包括了濃香型、清香型、醬香型以及其他香型共64個香型,這給品酒工作帶來了空前的挑戰。
為此,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召開了國家考評會,從174名報名者中考錄了44名國家白酒評委,另聘任了35位國家白酒評委:專門來品嘗各種酒。
這79名評委怎麼品酒,也有要求。酒樣採取編碼制,這對評委的基本功要求更高,評委不能只重香不重味,要從白酒的「色、香、味、格」四個維度來品評打分。
就這樣,第五屆評酒會請的品酒委員最多,考試時間最長,品酒會的時間最長,參賽的酒樣最多,評出來的名酒也最多。參評的企業壓力也大,季克良作為茅臺酒廠的廠長,坦陳當時的壓力很大,評不上很丟臉,評上了要保它壓力也很大。
現在來看,當年評選的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貫徹:17大名酒得到了白酒業界廣泛認可。2007年,17大名酒曾召集了一次名酒會,在市場上取樣,再次品評這17大名酒,結果證明,這些白酒的質量穩定,保持了各自的水平和風格。
17大名酒強弱分化
作為中國政府部門主辦的最後一次全國性評酒活動,17大名酒此後也逐漸走向了全國市場,紛紛成為全國知名品牌和地域品牌。
自然環境和區位特點,對白酒產品質量和風格特點產生重要影響。優質白酒的釀成,總是依賴於當地的好山好水,適宜的氣候和微生物。四川出好酒,就是因為優良的微生物體系——操作體系完整的微生物體系,這是對酒質的基本保證。
如今,中國逐步形成了長江中上遊白酒主產區、黃淮流域白酒產業集群,以及以山西汾酒、衡水老白乾、北京二鍋頭為引領的華北地區,以陝西西鳳、新疆伊力特為代表的西北地區,以及東北部分地區的白酒產業園和山東、河南的白酒產能大省。
總體來看,中國白酒產業區域分布趨於合理、生產力布局相對集中,從而支撐著白酒產量平衡增長。優質白酒企業大多處於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為這些地區的區域經濟發展,帶來長足的動力。
30年來,消費觀念悄然改變,白酒從功能性消費走向「炫耀性消費」,再走向今天的自我享受的階段。人們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越來越熱烈,喝酒就要喝好酒。
目前,中國白酒工業企業已有70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達1500多家,主營業務收入6000億元左右。而近十年,更是白酒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白酒形成了具有區域優勢的產業集群。
與這樣的消費理念相伴,上述名酒們,也開始衝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國市場。上世紀90年代,五糧液率先建起了食品酒城;1994年,汾酒最先叩門資本市場掛牌上市;瀘州老窖大力發掘歷史文化……而茅臺股票突破萬億市值,在全球蒸餾酒領域名列前茅。
30年來,中國白酒行業的總產量比1988年增長了3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10倍。
2018年,白酒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第3個年頭。本輪周期最大的特徵是「弱增長、強分化」,所謂弱增長,指的是白酒市場的整體銷量增幅較小,更多是不同品牌、不同價位之間的替代性增長;而所謂強分化,指的是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而昔日的17大中國名酒,也在30年中逐漸分化。一些名酒企業在30年的市場嬗變中逐漸掉隊,漸漸失去了光彩。
好酒之城
白酒能走出本地本省,絕不止給本地帶來面子上的榮光。每一瓶酒在消費的同時,會給酒廠所在地政府,帶來豐厚的稅收。
所以,支持各自的白酒產業發展,支持治下的白酒企業出好酒,多出酒,就成了市長工程,省長工程。4月22日,位於白酒金三角的遂寧市市長不僅來為捨得酒鼓勁吶喊,還為當地優良的釀酒生態環境做推廣。
季克良說,1993年,茅臺酒廠搞擴建工程,得到了時任省長的親力扶持,解決了電的問題、通訊問題乃至公路問題,這讓位於山溝溝裡的茅臺鎮,迅速接軌了現代化。現在,茅臺鎮因為茅臺酒而擁有了機場,這在中國實屬罕見。
近年來,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層面,對白酒產業,特別是對名優白酒的發展,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貴州省乾脆將白酒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性產業,四川省則在2018年將白酒列入全省16個重點產業。
對於地級市和縣級政府來說,培育一家知名白酒企業,更是事關區域經濟發展的千年大計。
位於射洪縣的捨得酒業,是白酒行業的第三家上市公司,這家公司如今年產能達30萬噸,高端陳年老酒貯量全國領先。但相比於茅臺五糧液等領頭羊,捨得的差距不小。
2016年6月,作為國有企業的捨得酒業實施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射洪縣政府引入了天洋控股集團,這是四川省首個酒企「混改」案例。
天洋控股以來,清理了上千款貼牌和定製產品,聚焦打造核心品牌和產品,從而實現了高速增長,業績一路上升。2018年的收入增速創下6年來的新高,實現營業收入約為17.9億元,同比增長28%。
在本輪的增長過程中,全國品牌或將遠遠超過地方名酒,那些管理能力不強、年銷售規模低於10億元、銷售價位以100元以下產品為主的地方酒企,極有可能被進一步被壓縮市場份額,從而面臨生存問題。
四川省提出著力提升川酒六朵金花的辨識度和影響力,也是基於白酒市場的激烈競爭。遂寧市市長鄧正權說,遂寧正在和捨得酒業共建中國生態釀酒產業技術研究院和生態釀酒產業園,大力支持捨得酒業的發展。
誰不說自家的酒好?對於日益統一無阻隔的白酒消費市場來說,本地人不一定要喝本地酒,任何一款白酒,都處於競爭的四戰之地。將具有地域屬性的白酒品牌全國化,甚至全球化,是擺在所有白酒企業面前的一道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