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大和還厲害的日海軍王牌潛艇,航程繞地球一圈半,能起降飛機

2020-12-19 老特有話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短短的6年出現了很多我們印象深刻的武器,比如德國的虎式坦克,蘇聯的喀秋莎,美國的野馬戰鬥機,以及日本的大和號戰列艦。說道日本海軍的王牌艦艇,人們只知道大和號,殊不知大和號並不是日本海軍唯一的王牌,日本海軍真正的王牌是伊400大型載機潛水艇。

說道伊400潛艇,它還有一個外號,「核動力潛艇出現之前世界最大的潛艇」也就是說它和大和號一樣都是自己領域的重量級選手。那麼這款潛艇多大呢?伊400長超過293英尺,水下排水量為6560噸,在現在和我海軍052D排水量差不多,但是在當時卻是一個奇蹟。除了排水量數據這些紀錄之外,伊400有一個「潛艇空母」的外號,它在水上的時候,甲板上可以起降偵察機,它自己也攜帶著三架偵察機,它們的作用和航母偵察機一樣,都是為伊400提供周邊偵查支援的。

除了大之外,伊400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特別能跑路,和現在核潛艇一樣,伊400的續航裡程可以繞地球一圈半,而且是沒有任何補給的情況之下完成的成績。之所以有這樣的成績,也是和伊400的尺寸分不開。它也成了二戰期間最強大的潛水艇,甚至超過了德國潛水艇。

這麼一艘武裝到牙齒的潛水艇,它的戰績是不是極其輝煌呢?非常遺憾,日本海軍伊400的命運和大和號差不多,都是繡花枕頭上戰場結果碰了一鼻子灰。

事實上,伊400巨大的身軀和很遠的航程也成了它的負擔。為什麼呢?我來解釋一下。

眾所周知,潛艇被發明以來執行的都是很隱秘的任務,它一般都是在暗處打黑槍,很少有一艘潛艇和一艘武裝到牙齒的軍艦對抗,那是因為無論潛艇多厲害它始終在水下,而且需要為水下航行付出一定代價。

伊400也想過單挑美國海軍軍艦,但是它的體型太過巨大,導致它一出海很快就會被聲吶發現,這就讓它失去了隱秘性。

其二因為日本的軍工業落後,伊400從出生之日起就成了一個體弱多病的孩子,電子系統故障頻發,燃料不足問題。隨著BUG的增多,伊400的處女航一拖再拖,1945年3月,伊400終於迎來了處女航,它的任務是攻擊17000海裡外的巴拿馬運河。這對於伊400來說是一場長途跋涉。

經過3個月的漫長準備,克服了燃料不足、新裝置更換等問題,三艘伊400踏上了徵程,然而此時的日本本土已經在美軍轟炸機的轟炸範圍之內,三艘伊400潛艇將成為日本軍隊在投降之前,最後派出的海軍艦艇。

8月15日,三艘伊400終於到達指定攻擊位置,也就是巴拿馬運河,但此時日本已經無條件投降,三艘潛艇之後放棄攻擊任務向美軍投降。

戰後,伊400潛艇被美軍拖回美國研究,在當時美國專家眼中,伊400是可以改變戰局的裝備,但是它出現得太晚,日本的軍工實力也無法將它成規模製造。因此伊400隻有接受成為展品的命運。

相關焦點

  • 二戰最大潛艇日本製造,可攻擊全球,能彈射飛機,只造出來3艘!
    二戰最大潛艇日本製造,可攻擊全球,能彈射飛機,只造出來3艘!文/歷史老照片的故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海軍曾一度佔據優勢,但工業與兵器技術的巨大差距,讓美國海軍艦艇的綜合能力遠超日本軍艦。但是有一個例外,就是日本製造的伊-400級大型潛艇。
  • 史上最大的載機潛艇
    太平洋戰爭中,日本在工業和兵器技術上遠遠落後於美國,不雖然當時美國海軍艦艇的綜合能力已大大超越日本艦艇,但是日本生產的伊-400型大型載機潛艇卻是一個例外。伊-400級潛艇是日本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造得最好的一件海軍兵器之一,在意義上甚至超過大和級戰列艦。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水下航母的設想也是相當超前的。
  • 二戰時最大的潛艇,日本海軍當時最好武器之一,伊-400潛艇
    在二戰期間,大洋深處的「狼群戰術」被德國發揮得淋漓盡致,作為軸心國的日本,在潛艇方面也有很強的實力,日本就曾在二戰的時候,造出了當時最大潛艇伊-400潛艇。伊-400有多大呢?它攜帶的燃料能讓它到達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甚至還能繞地球航行一圈半。在核動力潛艇出來之前,可以說它就是潛艇「扛把子」的。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也讓日本走上「工業時代」,從而進行了對外的侵略和擴張。日本在20年代末期就進行了潛艇的研究,當時泰國和日本的關係走到很近,從日本買走的幾艘潛艇,也讓當時泰國的潛艇部隊成為了「亞洲第二」。
  • 二戰時期最大的潛艇,伊400級潛艇!
    二戰時期,面對日益強大的美國海軍,日本正面交鋒剛不過,只好另闢蹊徑,而直擊美國本土的武器就只有潛艇!於是日本海軍開始改進「潛水航母」的戰術和裝備,而伊-400級大型載機潛艇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作為二戰時期最大的同時也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核動力潛艇建成前最大的潛艇,其擁有巨大航程,可對遠在太平洋另一端的目標進行攻擊。使其可以攻擊遠在舊金山、巴拿馬、華盛頓或紐約的目標。伊-400級長122米,水上排水量3550噸,水下排水量6560噸,在實際運行中,潛艇達到了水上18.7節,水下6.5節的最高速度。
  • 日本海軍絕密「王牌」,被各種保密措施「包裹」的大和號戰列艦!
    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各國的主力戰艦的最大噸位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也不得超過406毫米,有效期截止到1936年底。日本雖然在這個條約上簽字了,但其根本阻止不了日本海軍擴充的決心!為了不受束縛,它直接拒絕了在新一輪的裁軍協議《倫敦海軍條約》上簽字,因為他們建造的戰列艦明顯超過了條約規定的範圍,而且還不止這一級戰艦,日本當時在建的所有軍艦幾乎都是「違章」的。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然而,在這個旗幟鮮明的對陣中卻透著一絲詭異,作為同盟國主要成員的蘇聯與軸心國主要成員日本卻彼此中立,在遠東地區保持和平,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945年8月初蘇聯對日宣戰。 其實這種異樣的和平背後是蘇日兩國基於戰略態勢選擇的妥協。自從中日甲午戰爭中俄國牽頭幹涉還遼開始,日本和俄國就結下梁子,經過日俄戰爭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宿怨更深,日本陸軍將蘇聯視為主要假想敵。
  • 日本帝國覆滅記——日海軍損失慘重,東條英機感嘆美潛艇確實厲害
    在婆羅洲北面數百千米處,哈爾西海軍上將和他的第3艦隊也加強了對日本的封鎖。在哈爾西用艦載飛機攻擊港口和飛機跑道時,美軍潛艇部隊則潛行追蹤東海和日本海上的軍艦。同時,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在內海投放魚雷則造成數以百噸的日軍運輸貨物的損失。到1945年夏天,日軍已經無法再進入亞洲內陸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食物和原料了。
  • 比東風41還厲害三倍!中國這款飛彈能繞地球一圈,最終卻下馬
    據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6月5日報導,中國剛剛完成了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的第十次飛行試驗。根據該網站的報導,這次試射的東風-41洲際彈道飛彈是從華北地區發射的,經過數千公裡的飛行後,最終準確命中了位於我國西北的靶場。
  • 功勳飛行員繞地球飛了620圈,40年前開飛機可開窗透氣
    老飛機沒有導航雷達,飛行時全靠駕駛員的眼睛40年飛行生涯,安全飛行近2.9萬個小時,總裡程達2500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飛行620圈。當時每天的航班起降量要比現在少很多,通常早上8時多開航,一般情況每小時只有三四個進出港航班,晚上9時左右,機場就準備關閉了。旅客大多是來自政府及商務界的人士,機艙服務也很周到,有時還會供應茅臺酒。相比客艙服務,于振華印象更深的是他駕駛的飛機。回憶起剛工作時駕駛的「運-5」型老飛機,因為時速只有200公裡,還可以把駕駛艙窗戶打開,把胳膊架在窗框上,感受外面清新的空氣。
  • 第三帝國最成功的袖珍潛艇,德國海軍XXVIIB「海豹」
    1943年9月末,3艘英國X級袖珍潛艇潛入挪威阿爾塔峽灣,一舉重創了德國超級戰列艦提爾皮茨號。事後德國人檢查了被遺棄在現場的X-6和X-7號艇,頗有茅塞頓開之感,於是以X艇為藍本開發出德國的雙人袖珍潛艇,這種潛艇被命名為XXVIIA型「梭子魚」(Hecht)。
  • 太平洋戰役的「劊子手」,美軍的王牌潛艇!
    一般情況下,人們總是認為體型越大的武器越厲害,這是因為大家覺得大體格更有力量,能夠攜帶更多的武器,也更加的結實耐打,雖然這種思維有一定的道理,但人們忽視了大型武器笨重,機動性能差,維修困難等缺憾。相反,小體格也會有大能量,而且它們更加靈活機動,反應敏捷,往往可以有出奇制勝的威力。
  • 東海艦隊高郵籍舵信技師:27年掌舵「繞」地球9圈多
    入伍27年,曾在4型8艘潛艇擔任主操舵手,出海天數超過2000天,行程20萬海裡,相當於繞地球跑了9圈多,先後贏得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全軍優秀士官榮譽稱號,3次榮膺全軍優秀士官人才獎一等獎。近日,本報記者應邀赴東海艦隊,專程採訪了戴長宏。
  • 厲害了,我的潛艇艇長!
    中新網三亞4月8日電 題:厲害了,我的潛艇艇長!  中新網記者 李純  「厲害了,我的艇長!」這是中國海軍南海艦隊某潛艇支隊某艇雷彈班長張寧介紹艇長鄧小春時說出的第一句話。即將出航,鄧小春總是第一個走上艦橋。
  • 中國往美國的飛機,為何寧願繞地球一圈,也不願意橫跨太平洋呢?
    如果是幾十年前,那飛機會是一種非常奢侈的交通工具,大多數人都沒有機會坐飛機,首先路線少,其次飛機飛得遠,那時候很多人不需要遠行,最後機票價格很高。那時候很多人工作半年都買不起機票,坐飛機自然就少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很多城市都有一些特價機票,最低可能也就幾百塊,所以坐飛機出門的人越來越多,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從中國到美國的飛機,你為什麼寧願繞地球一周也不願意橫渡太平洋?如果你看下圖,你會發現中美之間有一個太平洋,飛機的航線是紅線,大家都知道兩點之間的直線最短,這條紅線是曲線,有點放過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直接穿越太平洋呢?這樣肯定會縮短距離。
  • 二戰時期被擊沉的5大著名艦艇,俾斯麥令人惋惜,大和淪為笑柄!
    從戰略角度看,還沒有哪艘軍艦的行動能夠超過「大黃蜂」號空襲東京,中途島海戰,其功績也僅次於「企業」號,至於瓜島,要是沒有「大黃蜂」號,美軍大概早就撤退了。只是這樣一艘戰艦確實不夠幸運,在瓜島勝利即將來臨之際沉沒。
  • 首次航空反潛:第一艘被飛機擊沉的潛艇
    【話說軍世】現代反潛對於潛艇的威脅很大,對潛艇的性能要求也越來越高,在飛機因為航程和空中優勢,很早就成為了反潛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俊赫君和大家一起看一看,歷史上首次航空反潛。一戰和二戰期間,首次航空反潛擊沉潛艇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在1940年月,德軍進行了入侵挪威德國的「威悉河演習」,被英軍反制,以5艘驅逐艦對戰德國10艘驅逐艦,完美延誤了德國海軍的行動,造成德國近半數驅逐艦被驅逐艦沉沒;同樣是在這次行動中,英軍也進行了二戰首次飛機擊沉潛艇作戰
  • 澳洲山火霧霾將繞地球一圈 對環境有什麼影響?
    澳洲的山火已連燒3個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稱,澳洲山火霧霾將繞地球傳播至少一圈。1月8日,NASA稱霧霾已繞地球半圈,穿越了南美,並將在未來幾日重回澳大利亞。NASA還稱,山火霧霾已對紐西蘭產生了嚴重的空氣品質問題,"山頂積雪明顯變暗"。
  • 阿根廷海軍:失蹤潛艇「聖胡安」號找到了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在失蹤1年零一天以後,阿根廷失蹤的潛艇被找到了。 阿根廷海軍官方帳號當地時間11月15日在推特上宣布,美國海洋無限公司(Ocean Infinity)確定了2017年失蹤的阿根廷潛艇「聖胡安」號的位置。
  • 二戰最特殊的飛機,最大起飛重量達16噸,還能夠實現水上起降
    為了能在戰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潛艇這種能潛入水下作戰的裝備應運而生,因為其本身所具備的隱蔽性和超長的續航能力,往往能在不經意間給敵人重擊,非常適合海軍作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海軍將潛艇運用到極致,充分發揮了其突擊威力,給協約國造成嚴重損失,也讓潛艇受到各國關注。為了在之後的作戰中取得優勢,反潛作戰裝備成為各國研發的首要目標,美國自然也不例外。
  • 航程2.3億公裡,繞地球飛行5600多圈
    美國發現號從正式服役開始,一直到2011年回歸,這款誕生自上個世紀的太空梭,在全世界的關注下,結束了自己在太空中長達27年的飛行生涯,發現號對於太空梭產業的意義,不是用語言可以闡述的,在發現號回歸地球不久後,美國便將其鄭重地進行了保管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