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關注【文旅項目諮詢實戰派】,評論或私信領取項目諮詢表,稻田策劃為您出謀劃策
近年來,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國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多樣,文化成分多元,蘊含著豐富深邃的民族歷史文化信息,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和富有價值的旅遊資源,更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和精神家園,承載著人們的鄉愁記憶,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針對傳統村落保護,我們該如何做呢?
01
傳統村落在慢慢消失
隨著工業文明的深入,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強勢推進,在廣大的農村地區,傳統的農業耕作方式正在被快速淘汰,與此同時,傳統村落因各種人為或自然的原因,正以驚人的速度消失,一些地方人為損毀傳統村落的態勢尚未得到遏制,在許多地方,城鎮化被異化為「大拆大建大手筆,高樓大廈平地起,各種園區CBD扎堆聚」,傳統文化卻一再被邊緣化。
或夷為平地,被擴張的城市所吞噬;或因原住居民大量進城務工而成為「空心村」,在經歷常年缺乏修繕的苟延殘喘的痛苦之後,轟然坍塌於某個悽風苦雨的夜晚;或因一些地方官員政績工程的需要,而被拆得七零八落,「被」「舊貌變新顏」;或因「土地財政」的驅動,急功近利的商業模式運作下的過度開發,傳統村落被恣意肢解,而變得面目全非……與此伴生的是,傳統村落原來所具有的代代相繼、傳承至今的文化形態正在發生急劇裂變,傳統文化的內在結構也面臨著支離破碎的危險。
02
傳統村落如何有機更新?
傳統村落的有機更新,說白了就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空心化,一個是商業化。
政府的責任與擔當是前提
傳統村落文化保護應體現出政府的責任與擔當,地方政府要加強對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的規劃,改變一些地方盲目、無序的狀態。成立專門班子,組織專業力量對一個區域以及單個的村落從保護、提升改造、傳承展示、產業開發等方面進行因地制宜的科學規劃,並作為傳統村落發展建設的重要依據。統籌各級政府對傳統村落保護的資金投入,做到精準扶持,提高投入效能。
避免過度商業化
利用自然文化資源發展生態旅遊或文化旅遊,這是傳統村落謀求發展的一種選擇。發展旅遊無可厚非,而且合理利用資源發展旅遊,本身也是對資源的保護。但商業化不能超過合理的度。把資源當作搖錢樹,一味追求經濟效益,這就是一種破壞。傳統村落發展旅遊不能一味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更不能為招徠遊人任意編造和添加與村落歷史文化無關的「景點」。避免過度商業化,不要輕易改變傳統的空間格局,否則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個傳統村落的外殼,內在的生活、生產方式和傳統文化都沒有了。要尊重傳統村落的歷史文化。
把產業留在鄉村
沒有產業,鄉村就吸引不了資源要素,也就留不住人。產業興旺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而「一切」所指的是農村全局、全面、全方位的。沒有產業,就沒有鄉村的振興,農村要發展,不能局限於第一產業,只做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事情,這樣也賺不到錢,應該把重點放到更多的第二三產業,吸引資金入村,最後甚至是留在鄉村,突出資源優勢,重點發展現代種養業、鄉土特色產業、農產品加工流通業、鄉村休閒旅遊業、鄉村新型服務業和鄉村信息產業,這些不僅能活躍農村市場,也能突出本地優勢,吸引投資,建設新型生態模式。
同時文化創意產業進鄉村,是實現鄉村改造的另一條路徑,其意義在於通過場景再造,在鄉村形成了一條新的產業鏈,引導和培育當地居民參與。文創的價值在於為鄉村賦予「場景」,而這些「場景」是可以消費和產品化的。 文創進鄉村,發掘與開發鄉村的歷史傳統、建築形制、傳統產業文化等資源,打造出具有鄉村特色的文創產品,既可以保護傳統文化形式,也可以給鄉村發展帶來新的生機。
加強區域合作
加強區域內傳統村落群的橫向聯繫,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力量參與,典型帶動,突出各自特色,以點帶面,就近形成一種發揮各自特色,協同發展的地區優勢,避免村落間的各自為戰,也可避免同質化競爭。整體呈現出區域鄉土文化特色與魅力,形成有影響力的區域鄉村文化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