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載春秋輪迴,它,從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佛堂,搖身一變成為名揚四海的藏傳佛教聖地。
當炙熱的陽光照射在那明暗相映的河道上,用光線勾勒出它蒼老莊重的容顏,它像一位遲暮的老人,在歷經百年寒來暑往、風雪交替後,看透世間浮華,悟到人間真諦。它就這樣看著眼前奔流不息的瞿曇河,站成了最具代表的藏傳佛教建築。
如果時間有記憶,如果歲月會說話,它,會向我們講述多少關於自己的故事?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它」的世界。
瞿曇寺(qú tán sì)
在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城南21公裡處的馬圈溝口,有一座面朝瞿曇河,背靠羅漢山,北依松花頂,南對照碑山的寺廟,這座寺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瞿曇寺(qú tán sì)。
瞿曇寺內部
瞿曇寺,藏語稱「卓倉拉果丹代」(藏文:གྲོ་ཚང་ལྷ་ཁང་གཽ་ཏམ་སྡེ།),亦稱「卓倉多傑羌」(藏文:གྲོ་ཚང་རྡོ་རྗེ་འཆང།),意為「卓倉持金剛佛寺」。它創建於明洪二十五年(1392年),後歷經明代多位帝王的不斷擴建,是中國西北地區保存最為完整、規模宏大的一組明代建築群。
1982年2月23日,瞿曇寺被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寺名由來
據寺碑記載,明代以前,在樂都區南山坳裡背山面水的地方就建有廟宇。公元1392年(明洪二十五年),朱元璋派兵到青海北部一帶追剿元兵殘部,當地藏族人民不明情況跟著亂跑,形成混亂局面。三羅喇嘛憑藉其聲望寫信招撫,藏族部眾隨之歸順了明王朝。這件事不僅使青海地區結束了因改朝換代而造成的混亂局面,也使得朱元璋認識到以三羅喇嘛為代表的宗教勢力在青海地區的作用和地位。
600年風雨未改它的神韻
公元1393年,三羅喇嘛去南京進貢並請求對他的寺院給予護持和賜名。其實在當時來說就是一座小小的佛堂而已,因寺院主三羅喇嘛擁護明朝,朱元璋皇帝御賜題為"瞿曇"的金匾,並且下令撥款建寺。從此,這座廟宇便定名"瞿曇寺"。
十五世紀初的明永樂年間,朱棣皇帝又賜三羅喇嘛之侄班丹藏卜"頂淨覺宏濟大師"頭銜,令其主持寺院,提高了寺院地位。經明朝洪熙、宣德兩代的擴建,使瞿曇寺有了較大的規模。
2.寺院派別
瞿曇寺原來屬於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明朝末年,格魯派興起後,瞿曇寺改宗格魯派,出現智合倉、卓倉曼巴倉、卓倉居巴倉三個活佛轉世系統。其中,智合倉活佛系統將瞿曇寺的創建者三羅喇嘛追認為第一世,歷世智合倉活佛為該寺寺主。
圖源:視覺中國
實際上,智合倉活佛的轉世系統開始於清朝康熙年間獲封為「灌頂淨覺弘濟大國師」的班覺丹增。二世智合倉活佛羅桑丹貝尼瑪、三世智合倉活佛噶桑丹增嘉措、四世智合倉活佛羅桑噶桑嘉措曾先後出任塔爾寺第三十六任、第五十六任、第七十六任法臺。卓倉曼巴倉活佛系統的羅桑貢卻尼瑪曾任塔爾寺曼巴扎倉第十五任堪布。卓倉居巴倉活佛系統的噶桑扎西嘉措曾任塔爾寺居巴扎倉第三十九任堪布及塔爾寺第五十任法臺。
到1949年前夕,瞿曇寺的三個活佛系統僅餘智合倉、卓倉居巴倉兩個活佛系統,而卓倉曼巴倉活佛系統已經消亡。
3.建築布局
瞿曇寺是我國西北地區迄今為止保留最為完整的明代漢式建築,整座寺院仿照北京故宮的建築格局,在青海佛教寺院中獨樹一幟。雖然歷朝歷代對瞿曇寺都進行了不同規模的重建與維修,但仍然保留它原本古色古香的建築風貌。
瞿曇寺外院
寺院依山而建,地勢前低後高,佔地1.4公頃,基本採用漢式廟宇形制,全寺由前、中、後三進院落組成,並在一條中軸線上。從山門起的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金剛殿、瞿曇殿、寶光殿、隆國殿等大型宮殿式建築,兩側則對稱地建有御碑亭、小鐘鼓樓、迴廊、寶塔、配殿、經堂、大鐘鼓樓等。其中,前區基本呈漢地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後區巍峨壯麗,冠於全寺的隆國殿,兩翼有呈向上朝拱之勢連綴抄手斜廊,還有造型端莊的大鐘樓和大鼓樓對峙左右,則明顯仿自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奉天殿(太和殿)和兩翼抄手斜廊以及文樓(體仁閣)、武樓(弘義閣)的布局意象。
金剛殿是前中後殿的分界和過道,面積約110平方米,採用梁柱結構,不施鬥栱。瞿曇殿居中院前部,面積為170平方米,平面布局。前設有比較深的半敞式抱廈三間,而其他三面則為封閉式迴廊,是比較典型的喇嘛寺院的格局。
建築布局
縱覽瞿曇寺,其建築可謂包羅萬象。宮式建築與地方手法交相輝映,建築、石雕、木刻、板畫磚雕、瓦當都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瞿曇寺以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價值和建築藝術價值,被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譽為「國寶中之國寶」。
瞿曇寺門廊上的雕刻式樣
古老的瞿曇寺飽經600年的風霜雨雪,屋脊上的吻獸仍如守護神般挺立在各自的崗位,沉默而威嚴,它們個個生氣勃勃,姿態萬千,愚頑中透出一股難以言喻的靈氣,似乎並不是人工意造,而本就是大自然中某種生物脫模而出。600年的風雨未改變它們的神韻,這些無言的建築裝飾顯示著歲月的漫漫,用無形的文字記錄了600年的滄桑。
屋頂吻獸
4.文物遺存
瞿曇寺現存明朝漢藏文對照御製碑以及明清匾額十塊,明朝宣德二年所鑄青銅大鐘一口,香爐三鼎,明鈸、象牙佛珠、檀香木佛珠,米拉日巴石雕像,明清皇帝所賜的金印、景泰藍花瓶、象牙塔等許多珍貴文物。
瞿曇寺的彌勒菩薩像
除此之外還有堪稱藝術三絕的壁畫、彩畫和石雕。
瞿曇寺的壁畫總面積為1523平方米,僅其數量就十分驚人,其中明代早期壁畫佔79%,餘為清代壁畫。其中隆國殿內牆壁畫級別最高,其內容分為三世佛和藏密宗歡喜佛,畫面巨大,高達5.5米,而且全部是瀝粉貼金,繪製精美,色彩豔麗,據張君奇先生的估計這些壁畫為藏傳佛教繪畫高手之筆。
壁畫
還有最引人注目的「象背雲鼓」。那是一隻石雕臥像,造型為一個憨態可掬的小象,跪伏於須彌座上,回頭凝望長鼻捲起的蓮花,身披瓔珞,飾有寶珠鈴穗,身負荷葉蓮花,託起香爐,疊雲架起「震天風雷鼓」,說此鼓鼓聲象徵雷聲,雲中雷響震動天花墜落,為人間賜福。由於它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非常具有代表性,堪稱稀世珍寶,也被定為青海省海東市的吉祥物。
象背雲鼓
寺內還珍藏著《甘珠爾》、《丹珠爾》、《宗喀巴大師文集》等佛經及著作三百多部,並有迎請自印度的舍利近百顆,供奉在佛塔內。
歷史的殘垣斷壁靜靜地消失在夕陽中,瞿曇寺歷經600年卻依然燦爛地開放著,那栩栩如生的山石雲樹,像敦煌的飛天,年年歲歲,飛舞在河湟大地上。
參考資料:
1.卓倉多傑羌簡介(瞿曇寺) .青海藏文化博物館
2.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 .國家文物局
3. 藏傳佛教小故宮 青海瞿曇寺 .周存雲 .青海黨的生活
4. 藏民族文化遺產——瞿曇寺 .程德美 .中國國家地理
5. 青海瞿曇寺:樂都「小故宮」 歷600年風雨迷霧重重 .鳳凰網
6. 瞿曇寺——青海皇家寺院
7. 瞿曇寺 深山裡的小故宮 .中國國家地理
8. 600年,彈指一揮間——探訪青藏高原「小故宮」瞿曇寺 .新華網
9. 即將申請「世界最大鼓」的放大版象背雲鼓已經製作完成,將於小年夜正式亮相 .樂都在線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青藏高原上的明故宮——瞿曇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