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製程之戰:三星臺積電挺進3nm,英特爾們呢?

2020-12-23 虎嗅APP


2020年開篇伊始,全球半導體先進位程之戰新的交鋒已然火花四射。


從華為、蘋果打響7nm旗艦手機晶片第一槍開始,7nm晶片產品已成百花齊放之勢,而5nm晶片也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首秀。


10nm、7nm、5nm、3nm……這些逐漸縮小的晶片製程數字,正是全球電子產品整體性能不斷進化的核心驅動力。通往更先進位程的道路猶如攀登高峰,飆高的技術難度和研發成本將大多數晶片代工廠攔在半山腰,全球唯有臺積電、三星、英特爾還在向峰頂衝刺。


就在剛剛過去4個月,三星、臺積電和英特爾接連密集釋放關於更先進位程的新訊息。


三星首款3nm晶片研發成功,臺積電3nm晶片電晶體密度達2.5億/mm²,英特爾官宣製程回歸兩年更新周期。


全球主要晶圓廠製程節點技術路線圖


與此同時,作為過去十年晶片製程演進的關鍵功臣,FinFET之父、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胡正明被授予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學會2020年IEEE榮譽勳章。 


在全球備戰3nm及更先進位程的關鍵節點,本文圍繞電晶體結構、光刻、沉積與刻蝕、檢測、封裝等五大關鍵環節,探討全球先進位程衝刺戰中更高階的核心技術及玩家格局。


邁向1nm節點的技術路線圖(圖源:Imec)


一、世界上最燒錢長跑:晶片製程進階之路


什麼是晶片製程?製程用來描述晶片電晶體柵極寬度的大小,納米數字越小,說明電晶體密度越大,晶片性能就越高。


例如,臺積電7nm晶片的典型代表蘋果A13、高通驍龍865和華為麒麟990,每平方毫米約有1億個電晶體。隨後臺積電5nm、3nm晶片進一步將每平方毫米的電晶體數量提升至1.713億個、2.5億個。


臺積電製程工藝節點路線圖(圖源:WikiChip)


伴隨著製程的進化,5nm比7nm晶片性能提升15%,功耗降低30%;3nm又比5nm晶片性能提升10%~15%,功耗降低25%~30%。


由於各家對製程工藝的命名法則不同,相同納米製程下,並不能對各廠商的製程技術進展做直觀比較。比如英特爾10nm的電晶體密度與臺積電7nm、三星7nm的電晶體密度相當。


全球先進位程技術對比


從製程最新進展來看,一邊是臺積電、三星在5nm/3nm等先進位程上你追我趕,另一邊英特爾則韜光養晦,循序漸進地走向7nm。


5nm方面,臺積電已經拿到蘋果和華為的旗艦手機晶片訂單,下半年開啟量產,有望在其2020年營收中佔比達10%。


三星在5nm製程則相對落後,目前正加速韓國華城5nm生產工廠V1的建設,預計6月底前完成生產線建設,今年年底前實現量產。


據外媒報導,三星與谷歌正合作開發採用三星5nm LPE工藝的定製Exynos晶片組,將搭載於谷歌的Pixel智慧型手機、Chrome OS設備甚至數據中心伺服器中。


3nm方面,臺積電3nm製程預計2021年開始試生產,並於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三星原計劃2021年大規模量產3nm工藝,但受當前疫情影響,不確定量產時間是否會推遲。


為什麼挺進先進位程的玩家屈指可數呢?主要源於兩大門檻:資本和技術。


製程工藝的研發和生產成本逐代上漲。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rategies的數據,3nm晶片的設計費用約達5億~15億美元,興建一條3nm產線的成本約為150億~200億美元。


兩年前臺積電為3nm工藝計劃投資6000億新臺幣,折合近200億美元。單是從資金數目來看,很多中小型晶圓廠就玩不起。


不同工藝下的典型晶片流片成本圖,28nm後成本開始迅速上升


更高的研發和生產成本,對應的是更難的技術挑戰。


每當製程工藝逼近物理極限,電晶體結構、光刻、沉積、刻蝕、檢測、封裝等技術的創新與協同配合,對晶片性能天花板的突破起到決定性作用。


二、摩爾定律的續命關鍵:電晶體結構從FinFET走向GAA


電晶體在晶片中起到「開關」作用,能通過影響相互的狀態傳遞信息。電晶體的柵極控制著電流能否從源極流向漏極,電子流過電晶體相當於「開」,電子不流過電晶體相當於「關」。


隨著電晶體尺寸縮小,源極和柵極間的溝道不斷縮小,當溝道縮短到一定程度時,即便不加電壓,源極和漏極也因間距過小而互通,即產生「漏電」現象,電晶體則失去「開關」的功能,無法實現邏輯電路。


電晶體結構進化路線圖


1. 從平面電晶體到FinFET


幾十年來,基於平面電晶體的晶片一直是市場上最先進的設備。然而製程技術發展到22nm以下節點後,平面電晶體開始遇到源極漏極間距過近的瓶頸。


此時,華裔科學家胡正明教授於1999年發明的3D鰭式場效電晶體,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革命性技術,在過去十年間,為基於邏輯的工藝技術創新做出了核心貢獻。


英特爾在2011年轉向22nm FinFET。FinFET的立體構造將漏極和源極由水平改為垂直,溝道被柵極三面環繞,不僅增厚絕緣層,而且增加接觸面積,避免漏電現象的發生。


相比平面電晶體,FinFET在工藝節點減小時,能做到更好的性能和電壓縮放,切換速度和電流密度均顯著提升。


從平面電晶體到FinFET再到GAAFET的演變


FinFET已經歷16nm/14nm和10nm/7nm兩個工藝世代,今年採用臺積電5nm FinFET電晶體工藝的晶片預計將在下半年問世。


在衡量技術成熟度、性能和成本等因素後,臺積電的3nm首發沿用FinFET電晶體方案。


2. GAAFET:走向3nm及更先進工藝


隨著深寬比不斷拉高,FinFET逼近物理極限,為了製造出密度更高的晶片,環繞式柵極電晶體成為新的技術選擇。


三星、臺積電、英特爾均引入GAA技術的研究,其中三星已經先一步將GAA用於3nm晶片。


不同於FinFET,GAAFET的溝道被柵極四面包圍,溝道電流比三面包裹的FinFET更加順暢,能進一步改善對電流的控制,從而優化柵極長度的微縮。


三星3nm採用的GAA技術名為多橋通道FET。這是一種納米片FET,可通過用納米片替換納米線周圍的柵極,實現每堆更大的電流。


不過納米片FET當下還面臨一些挑戰,包括n/p不平衡、底部板的有效性、內部間隔、柵極長度控制和器件覆蓋。


從FinFET到Nanosheet再到Forksheet的演變


微電子研究中心正在開發面向2nm的forksheet FET。


與nFET和pFET使用不同器件的現有GAAFET不一樣的是,在forksheet FET中,nFET和pFET都集成在同一結構中,間距更小並減少密集縮放。


Imec的2nm forksheet具有42nm的接觸柵極間距和16nm的金屬間距,均低於Nanosheet 45nm的接觸柵極間距和30nm的金屬間距。


Complementary FET是另一種類型的GAA器件,由兩個單獨的納米線FET(p型和n型)組成。一般pFET堆疊在nFET的頂部,消除了n-p分離的瓶頸,減少了電池有效面積。


去年11月,英特爾執行長Bob Swan曾提到,英特爾的3nm也將採用CFET。


但CFET及相關的電晶體也存在散熱等挑戰,還需要更多時間來開發,在各環節需要新的技術和設備。


從FinFET到nanosheet再到forksheet和CFET


三、更精細的晶片「刻刀」:高數值孔徑EUV


負責「雕刻」電路圖案的核心製造設備是光刻機,它是晶片製造階段最核心的設備之一,光刻機的精度決定了製程的精度。


光刻機的運作原理是:先把設計好的晶片圖案印在掩膜上,接著用雷射光束穿過印著圖案的掩膜和光學鏡片,將晶片圖案曝光在帶有光刻膠塗層的矽片上。


此時,塗層被光照到之處發生反應溶解,沒有被照到之處保持不變,掩膜上的圖案就被轉移到晶片光刻膠塗層上。


光刻原理簡示


目前193nm浸沒式光刻是應用最廣且最成熟的技術,在22/16/14/10nm節點,主要晶片製造商均使用基於193nm浸沒式光刻系統的雙重成像技術。


到7nm及更先進的技術節點時,則需要波長更短的極紫外光刻技術來實現更小的製程。而荷蘭ASML是全球唯一有能力製造EUV光刻機的廠商。


面向3nm及更先進的工藝,晶片製造商或將需要一種稱為高數值孔徑EUV的EUV光刻新技術。



Imec和ASML成立了聯合研究實驗室,專注於後3nm節點的納米級元件製造藍圖,具體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開發並加速EUV技術導入量產,第二階段共同探索下一代high-NA EUV技術潛力,以製造出更小型的納米級元件,推動3nm以後的半導體微縮製程。


根據ASML年報,他們正在研發的下一代極紫外光刻機將採用high-NA技術,有更高的數值孔徑、解析度和覆蓋能力,較當前的EUV光刻機將提高70%。


值得一提的是,英特爾的3nm節點與ASML的High-NA EUV光刻機設備的量產時間相吻合,大約在2024年前後。


ASML 預測半導體製程升級規劃


針對後3nm工藝,Imec重點投入的研發領域包括光阻技術、光罩的防塵薄膜技術、工藝優化。


一方面,更高的光阻劑往往會增加缺陷率,光阻技術還需進一步改進以降低缺陷率。


另一方面,透明度等方面的挑戰致使EUV的光罩防塵薄膜發展相對緩慢。


幸運的是,現有的EUV掩模工具足以用於3nm及更高的工藝。


四、兼顧有機與無機材料:沉積和刻蝕從原子層到分子層


為了將微電子器件造的更小,晶片製造商必須把越來越多的電路塞進更小的薄膜和3D結構中,這對與半導體工藝兼容的沉積和刻蝕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薄膜沉積是指在矽片襯底上生成特定功能薄膜層的工藝,所沉積的薄膜可以是導體、絕緣材料或半導體材料。


刻蝕機通過幹刻蝕及溼蝕刻的方法,根據印上去的圖案刻蝕掉有圖案的部分,留下剩餘的部分,晶片圖案又從光刻膠塗層轉移到了矽片上。


刻蝕原理簡示


當今的晶片使用各種原子級加工工具生產。


原子層沉積技術可將材料以單原子膜形式一層一層的鍍在襯底表面,一次只能沉積一層。原子層刻蝕技術是一種用於精密去除目標材料層的工藝。ALD和ALE均用於邏輯和存儲器。


業界正在為3nm及更先進節點開發ALD和ALE的高級版本。


區域選擇性沉積是一種先進的自對準圖案化技術,將新穎的化學方法與ALD或分子層沉積工具結合在一起,涉及在精確位置沉積材料和膜的過程,可減少流程中的光刻和刻蝕步驟。


從理論上講,選擇性沉積可用於在金屬上沉積金屬,在器件上的電介質上沉積電介質。不過目前區域選擇性沉積仍存在一系列挑戰,還在持續研發中。


ALD區域選擇性沉積Al2O3原理圖


對於在低納米節點上開發的晶片,主要問題有器件的選擇性增長、去除特定材料等。


因此,可以通過某種刻蝕去除出現在晶片中的異常現象,但晶圓上殘留的任何材料都可能引起其他問題,例如掩膜堵塞。


業界一直在將嵌段共聚物視為生產這些緊密圖案化表面的一種方式。嵌段共聚物將多種性質不同的聚合物鏈段連在一起,製備成一種特殊的線型聚合物,得到性能更為優越的功能聚合物材料。


過去,大部分商業努力都集中在無機材料上,無機材料比有機材料更緻密、更薄。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有機材料進入製造過程,僅適用於無機薄膜的ALD和ALE技術就不夠用了。


分子層沉積、分子層刻蝕和ALD、ALE的方法類似,但和ALD和ALE不同的是,MLD和MLE也能用於產生和去除有機薄膜。


這種刻蝕技術可以選擇性去除MLD層,而不會影響到附近的ALD層,為精確控制納米級材料的幾何形狀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


先進位程設備布局


五、拒絕晶片瑕疵!卡住質量防線的檢測


在晶片進入量產前,還需使用各種系統來查找晶片中的缺陷,也就是對晶片進行檢測。


晶圓檢測分為兩類:光學和電子束。光學檢查工具速度快,但解析度受限;電子束檢測工具解析度更好,但速度偏慢。


因此,Applied Materials、KLA、ASML等公司均在開發多光束電子束檢測系統,理論上來說,它能以較高的速度發現最困難的缺陷。ASML即開發了一種具有9條光束的電子束檢測工具。


ASML多光束晶圓檢測方法


不過晶片製造商希望使用具有更多光束的工具來加快檢測過程。這項技術目前尚且面臨不少挑戰。


晶片製造商還使用各種量測系統來測量晶片內的結構。其中微距量測掃描式電子顯微鏡進行自上而下的量測,光學CD系統使用偏振光來表徵結構。


十年前,許多人認為CD-SEM和OCD會走到盡頭,因此加快了幾種新型量測技術的開發,包括稱為臨界尺寸小角X射線散射的X射線量測技術。


CD-SAXS是一種無損量測技術,使用小光束尺寸的可變角度透射散射來提供量測結果,X射線的波長小於0.1nm。其優點是能在於小波長能提供更高的解析度,避免了OCD所具有的許多參數相關性問題,並且計算更加簡單。


但在在某些情況下,X射線是由R&D設施中的大型同步加速器存儲環產生的,這對晶圓廠來說很不切實際。


對於Fab工具,CD-SAXS需要緊湊的X射線源。三星,臺積電等公司在實驗室中均有CD-SAXS工具。


基於晶圓廠的CD-SAXS的問題在於X射線源有限且速度慢,會影響吞吐量。另外據VLSI研究公司總裁Risto Puhakka介紹,其成本也是一個問題,「可能貴5倍或10倍」。


Puhakka認為,短期內晶片製造商不會將CD-SAXS插入到在線監控流中。


CD-SAXS在內存方面正在取得進展。如今,在研發方面,內存製造商正在使用該技術來表徵硬掩模和高寬比結構。在邏輯晶片方面,該技術仍處於概念階段,X射線強度還將面臨挑戰。


六、像搭樂高一樣堆疊封裝晶片


傳統設計方法是通過縮小每個節點上不同的晶片功能,並將它們封裝到一個單片晶片上。


但是對很多人來說,集成電路的擴展變得愈發昂貴,且每個節點上的性能和功率優勢都在減少,因此需要高級封裝等替代方案。


當今高級封裝技術能讓內存更接近邏輯處理單元,提升互聯密度和信號傳輸速率。


邏輯內核與存儲單元之間的物理距離會導致延遲,人工智慧等應用又需要密集的計算操作,信號從大型晶片的一端傳輸到另一端所花費的時間,遠比使用高速接口從一個晶片傳輸到另一晶片所花費的時間更長。


因此,通過封裝邏輯核心和內存,可以大大減低功耗並增加內存帶寬。許多封裝廠研發先進的封裝技術,以增加電晶體速度,從而提高整個封裝系統的性能。


在已量產的2.5D集成電路領域,臺積電主推CoWoS工藝,英特爾主推EMIB工藝,三星主推FOPLP。


臺積電先進封裝技術一覽


未來通過難度更高的矽通孔3D封裝技術,臺積電將進一步量產系統整合SoIC、 WoW等3D集成電路,英特爾推出Foveros技術,三星推出3D SiC。


小晶片是實現異構集成的一種新形式,通過在特定空間像樂高似的堆疊多種晶片,實現更快的開發速度和更高的計算力。


去年臺積電展示的7nm小晶片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通過採用COWOS封裝技術和LIPINCON互連技術,將大型多核設計劃分成多個小晶片,從而提供更高的良率和更好的經濟性。


英特爾也做到將不同IP、不同工藝的各種方案封裝在一起,從而省去漫長的重新設計、測試、流片過程。


2019年7月,英特爾推出將EMIB和FOVEROS相結合的CO-EMIB技術,無論是2D水平互連還是3D堆疊互連,單片與單片之間都可實現近乎於SoC級高度整合的低功耗、高帶寬、高性能表現。


臺積電、三星、英特爾均為堆疊封裝技術的主要參與者


研究人員也在功率半導體封裝方面進行改進。例如,碳化矽(SiC)比矽具有更高的擊穿電場和熱導率,供應商將SiC功率MOSFET和其他組件集成到功率模塊中。


但要充分利用碳化矽,還需在封裝方面做很多優化工作。Cree CTO John Palmour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表示,如果僅使用用於矽的標準功率模塊設計,則只能獲得碳化矽所應具有的性能的一半左右。


結語


隨著半導體製程的不斷發展,摩爾定律的推進節奏逐漸趨緩,延續摩爾定律的生命力需要創新技術和設備的突破。


胡正明教授曾說過,半導體行業大約每隔20年,就會有新的危機出現。20年前,大家一度非常悲觀,看不清如何才能將晶片性能做得更好、功耗更低且控制住成本。


如今半導體行業回到了20年周期的「危機」循環節點,全球最頂尖的晶片公司都不知道,當先進位程走到5nm、3nm、2nm、1nm後,未來半導體行業的創新發展,路又在何方?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許藏在人工智慧、5G等新興應用裡,也許藏在半導體的新器件、新技術、新模式裡,整個半導體行業都在不斷探索前行。


無論未來誰是創新風暴的引領者,最終受益的都將是享用更高性能電子產品的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製程之爭背後有玄機:英特爾真的較AMD失去創新力了嗎
    近期,隨著AMD晶片出貨量的增加、7nm節點晶片的發布以及股價的上漲,英特爾承受了較大的輿論壓力。其中最典型的評論就是英特爾在AMD面前,失去了創新力(例如製程上,10nm屢屢推遲,不及AMD的7nm等),並開始失去市場份額。事實真的如此嗎?
  • 三星3nm兩年後趕超臺積電,<20nm產能臺灣僅為韓國一半
    鑑於臺積電在7nm與5nm順利量產至逐步放量都領先三星約兩年,這將是兩強近年先進位程競逐賽中,最接近的一次。技術上來看,三星希望通過採用「GAAFET」技術,可以做得更好甚至彎道超車。因為,這種技術改變了「遊戲規則」,它可以更精確地控制跨通道的電流、縮小晶片面積並降低功耗。而臺積電還是延續以往更為穩妥的路線,選擇成熟的FinFET架構用於其3nm製程。
  • 臺積電:掌握華為晶片命運的臺灣晶圓代工巨頭
    這個行業目前主要還剩下臺積電、三星、英特爾、聯電、格羅方德和中芯國際這幾個頭部企業,其中聯電和格羅方德已經宣布放棄12nm以下的高端工藝了,英特爾雖然沒有放棄7nm工藝,但10nm工藝一直良品率不高。中芯國際是這裡面唯一一家中國大陸企業,今年1月剛剛實現了14nm的量產,尚比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臺積電的7nm差了兩代。
  • 工藝製程都是14nm,中芯國際追上英特爾了嗎?
    說實話,僅看標題就很振奮,中芯國際的工藝製程竟然已追上英特爾,老五追上老大,這速度可以!對英特爾來說,工藝製程被臺積電接連甩開,晶片性能被AMD一再吊打,曾經的好夥伴蘋果也甩手而去,2020年不順心的日子隨手抓起來就是一大把,現在又添上中芯國際,日子真有種沒法過的味道。然而,點開標題卻是「該內容已被發布者刪除」。
  • 媒體:英特爾與臺積電和三星洽談外包最佳晶片生產,尚未作決定
    1月8日周五,據匿名知情人士透露,英特爾已經與臺積電和三星電子就外包一些最佳晶片生產的問題進行了洽談,不過尚未作出最終決定,英特爾仍希望最後一刻改善自己的產能。英特爾將在1月21日公布2020年第四季度財報,CEO Bob Swan此前承諾將制定外包計劃,並在財報日公布令英特爾晶片技術重回正軌的戰略。信源稱,臺積電準備為英特爾提供4納米製程工藝,今年四季度可進行試生產,並於2022年實現量產。英特爾與三星的談判則處在更為初級的階段。
  • 臺積電3nm工藝被蘋果預訂,三星不甘示弱,將憑藉新工藝搶佔訂單
    由於5nm工藝已經進入製程工藝的緩慢提升時期,所以各晶片設計廠商的產品,在晶片製程上的競爭反而沒有原來那麼激烈了。晶片廠商需要等兩年才能有一次晶片製程上的升級,但手機晶片每年都要換代,因此明年手機廠商不會刻意強調晶片的性能提升。在同樣的製程工藝下,晶片廠商比拼的是誰採用了更好的架構。對於用戶而言,如果處理器的性能提升不明顯,那麼更換新機也就沒有那麼急切了。
  • 三星首次披露3nm量產時間之際,臺積電2nm傳出「重大突破」
    日前,據彭博社報導,三星近期首次向外界披露其3nm的量產時間——2022年,這一時間點與臺積電的計劃保持一致。該公司去年公布「半導體願景2030」,希望通過巨額投入在2030年超越臺積電。而臺積電也並未「坐以待斃」。
  • 失去華為,臺積電活得還好嗎?
    更可怕的是,臺積電不僅成熟製程穩定供貨,先進位程領先一步,下一代的3nm也已開始布局。也就是說,只要想在製程領先,不管是蘋果、華為,還是高通、英特爾,沒有誰能繞過臺積電的支持。根據此前曝光的臺積電5nm工藝的客戶名單,2020年,臺積電的5nm製程只對蘋果以及華為海思開放。9月之前,臺積電開足馬力在最後期限內為華為代工,9月之後,臺積電又需要保證10月份的蘋果新機的8000萬塊A14晶片,再次火力全開。為此,蘋果也向臺積電發出敦促,要求優先確保5nm A14處理器的供應。
  • 美國晶片先進位程建廠願望或落空,臺積電2納米量產為何定在新竹
    這意味著臺積電的先進位程已經在從5nm推進到了3nm時代了,按照這個速度推斷,到了2024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工廠量產時候,已經不是最先進的工藝了,可能臺積電在臺灣新竹的本部已經在量產N3工藝的3nm製程,更或者2nm也有可能,美國想要臺積電最先進工藝製程工廠的願望可能就此落空。
  • 三星突破3nm,國產晶片的冷板凳還要坐多久?韓國經驗可以複製?
    對於國產晶片製造來說,之前是緊追臺積電,因為臺積電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晶圓製程工藝。那麼今後,除了臺積電之外,恐怕還要再加一個名字,就是三星電子。根據媒體報導,三星電子的3nm製程將於2022年量產,如果能順利實現,這將是三星電子近年來首次與臺積電同步。
  • 臺積電大幅調高投資布局先進位程 中國大陸龐大市場是其堅強後盾
    中國半導體巨頭臺積電大手筆調高今年資本支出至280億美元(約371.4億新元),準備把八成資本布局在先進位程,投入5G手機、電動車和高性能計算的晶片,以甩開與對手三星和英特爾的距離。受訪專家指出,應用越來越廣的半導體晶片已成「戰略物資」,中國臺灣半導體掌握尖端製造技術,與美國、日本和荷蘭等國緊密合作,與韓國的三星抗衡;中國大陸在科技戰中被圍堵難以突圍,但擁有最龐大市場是其優勢。這些年臺積電憑著超前科技和代工服務,在中美科技戰中左右逢源,股價從去年初的新臺幣339元(約16新元)一路狂飆至昨天盤中新高的新臺幣625元(約29.65新元)。
  • 臺灣省號稱矽島,晶片做到5nm,為什麼人均收入排在四小龍之末?
    在東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晶片企業是中國臺灣省的臺積電和韓國三星電子。就晶片工藝製程而言,全球處於領先的企業是臺灣省的臺積電。韓國,美國企業已經在這場技術競賽中落伍。臺積電目前已經進入5nm研發階段,預計將會率先實現量產。製程上的優勢使臺積電獨攬了晶片代工市場的半壁江山,堪稱晶片市場的最大贏家,這一點從臺積電的市值位居全球晶片企業第一就可以看出。
  • 三星臺積電EUV光刻機之戰推演:榨乾ASML未來5年產能!
    那麼為什麼會如此缺貨呢?一、臺積電與三星的EUV之戰臺積電和三星電子(以下簡稱三星)是僅有的兩家使用EUV技術推進7nm及更小製程研發的半導體製造商。由於這兩家公司的訂單數量巨大,因此認為積壓的EUV光刻機訂單正在增加。
  • 亞洲人成霸主英特爾的噩夢!被日本人逼到破產,又被華人踢下王座
    晶片領域的「牙膏廠」英特爾,曾一度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而目前,它50年來建立的商業城池正在被瓦解。在英特爾面臨生死之際,由亞洲人創辦的半導體公司,都曾為這場商業之戰推波助瀾。它們就是——臺積電、三星、英偉達以及日本廠家。從危險情況看,目前真不是英特爾被亞洲人收拾得最慘的一次。
  • 臺積電、英特爾爭霸啟示錄 至純科技擬引「戰投」開產業年內先河
    近日在美上市科技股財報倍受資本市場關注,特別是半導體晶片行業中,受英特爾自曝晶片由臺積電代工後,臺積電、英特爾、AMD的財報和資本大戰愈演愈烈。這場「三國殺」的背後的深刻原因為何?對我國晶片代工業發展有何啟示?近期國內相關產業鏈上的資本市場有何動態?AMD財報出爐,將英特爾、臺積電和AMD三巨頭在美股市場上的勁飆又推升到了新的高度。
  • 失去華為晶片訂單後,臺積電並沒什麼影響
    目前擁有最為頂尖的5nm晶片製造工藝的,也只有臺積電以及三星了,而這兩家企業都在亞洲,臺積電5nm的工藝也已經相對成熟了,相繼幫華為代工了麒麟9000晶片,以及蘋果的A14晶片,經過市場的考驗之後都獲得了一致的好評。而此前一直被詬病成品率低的三星5nm工藝,也很好地完成了高通驍龍888晶片的訂單,也進一步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 美國的計劃「泡湯了」,臺積電傳來新消息,變化也太快了吧
    一顆晶片從無到有,有幾個主要的步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產環節。為什麼說生產環節是最重要的呢?因為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晶片設計能力的企業很多,但是能夠生產晶片的企業就為數不多了。 而能夠生產先進晶片的企業就更少了,在全球範圍內,只有兩家企業能夠生產7nm以下的晶片,他們分別是臺積電和三星。
  • 臺積電3nm技術意味著什麼?這一長串數字是最好的答案
    臺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廠,為向蘋果、華為這樣的高科技公司製造先進的晶片。近來,在先進的5nm製造工藝之後,臺積電又有了重大突破。臺積電(TSMC)已確認其3nm生產節點有望在2022年下半年實現大規模生產。臺積電估計,其3納米節點的密度至少是英特爾最新的10納米節點的兩倍半。
  • 臺積電攻堅2nm投入8000工程師人力,到底工藝極限是幾納米?
    2020年8月25日開幕的在臺積電第26屆技術研討會上,臺積電確認了其5nm、6nm產品已在量產中,5nm將在明年推出N5P增強版外,同時,更先進的3nm、4nm也一併被公布。據悉,3nm(N3)預計將在明年晚些時候作風險試產,2022年投入大規模量產。4nm(N4)同樣定於明年晚些時候風險試產,2022年量產。10nm、7nm、6nm、5nm……2nm……曾經說好了的半導體工藝極限呢?怎麼好像不存在了?
  • 英特爾突然退出,打臉美1800億振興法案,美國晶片製造業衰落已定
    AFA法案美國出臺這項法案的目的,是因為中國吸引了臺積電、三星等高端晶片製造廠,高端晶片製造能力在2019年首次超越北美,同時全球78%的高端晶片製造產能位於亞洲。這種情況引起美國擔憂,為了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保持領先地位,美國開始大力刺激並振興本國晶片產業發展,AFA法案就是其重要的成果。但讓美國沒有想到的是,AFA法案還沒通過,本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公司英特爾先「繳械投降」,宣布放棄晶片製造業務,將製造訂單外包臺積電,製造工廠也可能一併打包賣給臺積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