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2020-12-18 文化總是讓人很渴望

宏觀地看陝北大致北接河套(今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東臨黃河,南為延安地帶,西靠銀川地區,地域遼闊,地貌豐富。其地東南多山,西北廣漠。宋上官融《友會談從》卷下提到麟州(今映西神木):「黃茆士山,高下相屬,極目四顧,無十步平坦。」《靖邊縣誌稿》記載其地「多山少川……有原、有澗、有灘」,治所「東多原」,「山不起峰」,南「山路崎嶇最險」,西「得平川二十裡」,北「蒙地多平沙」。可見其地貌之多樣。陝北地處黃土高原,大部分地區在早期就呈現出黃土丘陵溝室風貌。從陝北地名用詞便能知曉陝北舊日的地理地貌區域差別,如南邊有堡、賽、溝、坡、梁、窪、峁、畔、砭、河、坪、灣、川、渠、北、龍、塔,北邊有灘、海子、場、窩子、河子等。這些無不是形容陝北黃土高原溝連溝,山連山,有河有川,形態萬千的風貌。陝北的地理狀況和地理區位造就了陝北和陝北人的命運。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陝北地區承擔了較為沉重的角色。陝北地處西北,氣候寒烈,雨少荒寒,土地貧瘠,不易植種,是非典型的農耕社會。人們少經商而多務農,處於以農為主、以牧為輔的經濟狀態下。綏德、米脂區等農較多、神木、府谷地近內蒙古,牧羊、牧馬較多。產糧以穀物和雜豆為主,北面為稻,果屬以棗為多。中國人一旦發跡,必光耀門楣,不惜血本修宅建院,如晉商、徽商,所以在中國看一個地區的富庶程度,只要看當地的建築即可。陝北建築之凋零,院落之破敗也切實反映出陝北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狀況。專家學者談論窯洞院落的複雜和奢華時,少有以陝北為例的。陝北窯洞莊園有常氏莊園、姜氏莊園、馬氏莊園等。然與晉地大院相比,這些莊園無論是規模、結構、組合、用料、工期、造價,還是裝飾、雕刻、工藝等方面都相差千裡,更無法與徽商大宅相比。

而諸如姜氏莊園般的宅院在陝北地區也是鳳毛麟角,少之又少。這種情況並非是戰爭破壞所致而是本就如此。由此可見陝北社會之貧弱,財富積累之匱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的關係,陝北窯洞一直是陝北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橫山縣誌》載:「縣境山嶽縱橫,鄉間民村均倚壁穴土成密,類卑小湫隘,但冬溫夏涼,居住適宣,故農家多樂構治,冬季多雪,冷凍異常,家必備炭煙烘,居以火炕,稍裕之戶不過砌石飾造藉(借)助雅觀,院牆喜寬散,甚至一宅佔地十畝以上。地宅,平原者,鑿石作磚,營治大窯,有石窯、磚窯之別,而居房屋者較少,只求足蔽風雨,無梁畫棟之飾。」實際上,陝北的穴居歷史很早,並且一直延續下來,土窯洞在陝北自古至今都比其他建築形式更為常見,山梁上、溝底下、平川中,處處可見,或掩映或突元,或錯落有致布於山坡或散落於河畔。陝北土窯洞居住形式的興盛是多方面促成的。由於地形、土質、水源、耕地、交通等條件所限,陝北的窯洞布局和村落形態與他者不同。土窯依山而建,依據地形,朝向、寬高、深淺、內空間布局各有差異,大窯跨度有4米,高4米,深10多米者,也有更大者,小窯則剛可直腰行走。

又因土質緣故,密距不一,單孔窯十分多見,窯間內部可挖有通道,一般矮小狹窄,以免損窯體。村落布局難有規則,多依地理條件自由伸展,有一兩家成組的,也有數十家簇擁在一起的,高低參差、疏密不等。莊一般也自成體系,生產生活自給自足,不依賴於他村,村落之間並不必然有所聯繫,往往僅連有羊腸小道。深山溝壑之中,常有小村與世隔絕,大有「世外桃源」之感。土窯洞深藏山中,掩映於山梁、樹影之間,駐足村後,往往能聞雞犬之聲,見嫋嫋炊煙,然難覓村落蹤跡。可見,陝北的土窯洞和村落具有一定的隱秘性,加之地貌緣故,可通行不便,形成了「割據」之態。陝北的窯居形式可以說是陝北人對自然環境的選擇。陝北的氣候地理形態、建築材料、社會狀況等因素促使窯洞在陝北的出現、發展成熟。陝北人對窯洞這一特殊居住形式的選擇完全是自發的。數百年來,在與自然的相處過程中,窯洞在最初穴居的基本功能上不斷演化,最終拓展為具有聚集居住、文化活動、精神寄託等綜合性功能,成為映北人的板依之所。

窯洞是穴居的高級形態,與穴居有一定的傳承關係。穴居是陝北人保證生存而適應自然環境的產物,是最具合理性的選擇。自然環境包括天然的地形、地貌、氣候、自然資源等,這些因素既為建築的產生提供條件,又對建築的營造形成制約。西北黃士高原土層厚實,地形千溝萬壑,樹木稀少。在這種自然條件下建造適宜的居住處所,沒有太多的選擇。樹木稀少,使得人們無法建造木構居所,簡單的石砌居所又無法保證冬季禦寒。出於生存的需要,加之有先民穴居的範例,人們自然而然地利用自然環境所提供的便利,在厚實的黃土層山體上開挖窯洞。在傳承穴居經驗的基礎上,人們綜合考慮當地日照、通風、採光等自然因素選擇適當的地域和崖體開挖窯洞。依賴和利用這種天然資源,描素出了一種最適合當地的建築模式,產生了最實用、最便利的居住形式。

這是先民經過了無數次的實踐和細緻的觀察、總結,才找到的適宜的建造方式窯洞的出現是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最恰當的利用,是人們趨利避害的結果。窯洞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它在陝北生存了數百年後,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完善。窯洞的建造方法、尺度、內部格局等都形成模式,成為一種經驗和技術得以傳承。同時窯洞形制與當地農耕文化不斷結合,形成了豐富的窯洞文化,使得窯洞成為居民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的限定空間。如此,窯洞在政治上、經濟上或技術上取得了優勢地位,成為陝北地區的「官方」建築。這種地位使得人們建造它的技術更加嫻熟,其建築也日益成熟穩定。當一個成熟、穩定的建築形式出現時,就具備了更為強大的主導能力,成為地區建築形式的典範,從而使得後代直接採用既定模式,放棄探索其他建築形式,使得其他建築形式不易出現。

雖然這種窯洞文化模式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當其所規定的行為方式、社會價值以及目標取向確定之後,就整合為該區域或社會特有的文化模式,形成傳統文化的基本核心,並成為接受或排斥異文化的重要基礎和參照。文化模式一經產生,即使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能使生存得以繼續和發展,就會形成一個具有自我穩定能力的系統。該系統通過自組織原理,從無序到有序,從低級有序到高級有序,不斷使自身系統化,形成具有自我調節作用的功能性實體,成為好幾代人的先天文化環境。加之陝北地區地理環境的惡劣和交通的閉塞,造成地區文化交流和引進的不便,這無疑更加現固了窯洞居住文化在陝北地區的唯一性。這種狀況正是強大的既成文化規制壟斷和普及的結果。窯洞還能為陝北人帶來精神上的安全。

陝北人總是樂此不疲地裝扮窯洞,尤其重視窯洞門窗。門窗成為陝北人精神和靈魂的居所,成為陝北人最為關心的「宇宙天地」。陝北人將內心的生命關照、喜怒哀樂都寄託其中,這種寄託就是通過藝術的形式實現的,因面門窗承載了形形色色的藝術形式,構築出陝北人心中的圖符世界。其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就有窗花。在門窗的發展歷史上,窗花的出現、發展、成熟以及生產、展演它們的場所皆超出門窗的立面世界。窗花從一開始單純的使用功能演繹出愈來愈多的文化,並且與陝北人的精神世界產生聯繫,成為精神世界的代言。對陝北人來說,花色斑斕的窗戶就是自己的心情,神秘的窗花圖樣就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相關焦點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新語》中還有「天下之民穴居野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的說法,這些證明人類都曾有過穴居的歷史。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稜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 窯洞營造技藝(陝北窯洞營造技藝):冬暖夏涼
    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高原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陝北人民,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陝北窯洞。窯洞雛形的產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時間。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現在的土窯,而窯洞建築最輝煌的時期在明末清初。
  • 陝北窯洞文化的傳承
    我來自陝北,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從小窯洞裡長大。窯洞是中國北方特有的民居形式,不同地方的窯洞各有特色,這裡介紹一下陝北的窯洞,陝北沒有下沉式窯洞,有石窯和土窯之分。我出生就住了石窯,全部是大塊兒石頭砌成,窗戶很大,木質窗格,有漂亮的圖案,用窗紙糊一層,可以透氣,窯洞內部最裡邊是大的炕,冬暖夏涼。房頂可以上去,陝北話叫 -『腦畔(音nao ban)』。
  • 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陝北窯洞
    作者:賀俊傑聯合國科學考察團曾經對陝北的窯洞進行了綜合的多方面考察,認為陝北窯洞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築。我是個在窯洞出生窯洞長大的陝北人,十八歲參軍,才離開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窯洞。陝北窯洞是一種傳統特殊的民居建築形式,它以成為陝北的一種符號與象徵。它特殊的建造工藝,使其具有節能、節地、環保又經濟適用,而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和建築內涵,又表現了傳統建築之美。其獨特的「天人合一」環境思想對現代的建築具有積極地借鑑意義。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妻生子才算成了家立了業。
  • 1937年陝北地區,窯洞裡的老百姓生活
    【一輛行駛的汽車,兩邊是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 陝北窯洞建築的發展方向
    21世紀以來,隨著陝北黃土高原經濟的發展,多媒體和網絡的普及,人們的觀念慢慢發生變化,在陝北地區窯洞被當成是「貧窮落後」的代名詞,先富起來的中青年人開始急切地「棄窯購房」或「棄窯建房」。2006年延安市楊家嶺的一份調查報告表明,楊家嶺大部分居民都希望住商品房,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城區購買商品房,其中年輕一代佔絕大多數。
  • 為什麼狼窩古村的窯洞不如陝北的窯洞年代經久?
    狼窩村中的房子從外觀上看類似平頂房,內部卻都是窯洞方式。有一個問題我想了許久才得到答案:為什麼陝北的窯洞可以存上千年,而井陘的窯洞花稜未朽卻已坍塌了呢?陝北的窯洞大多久不可考,古時某些有錢人在門券上使用了石料,今人從石料的花紋上才能斷個大概。
  • 陝北窯洞——時間與智慧文化的見證
    說到陝西地區,我們可能滿眼的是黃土高原,當然還有獨具人文特色的窯洞了,那你知道窯洞的構造與發展嗎?陝西地區的窯洞大多集中在陝北地區,所以陝北窯洞群也就最具文化代表性了。陝北民窯這種土穴式建築的形成也是黃河文化的展現與衍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人文。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經從居住自然洞穴轉變為簡單開鑿窯洞了,這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黃河文化的開始。
  •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架子車、土窯洞、土黃色調構成了陝北窯洞民居的特色。張龍攝  窯洞是陝北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也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陝北的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在陝西延川縣土崗鄉的碾畔村,有一處碾畔民俗文化博物館,它是當地村民自己籌辦、自己管理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利用被遺棄的舊碾畔村,將幾千年來古老的黃河農耕文化,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
  • 窯洞、秧歌、民歌,這些特色的陝北風情,真讓人流連忘返
    說起陝北的風情,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出現陝西的特色窯洞,紅火的秧歌,能夠反映出勞動人民生活的陝北民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位於黃土高原上一個屹立不倒的城市——陝西。黃土高原的黃土層非常厚,幾十公裡的厚度在遼闊的黃土高原上都很常見,陝北的勞動人民憑藉自己的智慧,利用高原地形,在黃土高原上開鑿洞穴居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窯洞,正是人們的智慧才創造了這種特色的綠色建築。可能有人會覺得居住在黃土所建造的窯洞裡,不害怕土質疏鬆,房屋倒塌嗎?
  • 陝北回眸——窯洞、村落、信天遊
    這次《文化大觀園》的嘉賓王建領,是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幾十年來他深入陝北各地探尋黃土文化,窯洞村落信天遊,陝北的情和韻是他的生活,也融進了他的血液和骨骼。更重要的是,陝北人的生命從窯洞中來,到窯洞中走,文化的起源也是窯洞,所以這個窯洞村落就是陝北最典型的村落。我們也能看到依崖鑿洞,鑿洞而居。它最簡約,最生態,也最環保,最經濟。因為人是從洞穴動物進化來的。
  • 窯洞的最大特點是冬暖夏涼
    這些古民居的磚木雕刻藝術非常精湛,從大門到照壁,從堂屋到廈房,從牆肘到屋簷,從門扇到窗戶,處處都有精美的圖案。張甘棠四合院青城宏偉堂皇的四合院當數張甘棠四合院。據測算,該公館建築面積530平方米,依建築規模和品位看,應是當火家公館時公館中的上乘之作.
  • 陝北窯洞的照片,這些場景是否讓你想起《平凡的世界》?
    在陝西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陝北,窯洞是最常見的居住形式。據說,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充分展示出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很多並不生活在陝北的人,對窯洞都會有一種羨慕和嚮往。認識窯洞大都也是從一些影視作品中,就像《平凡都世界》裡的雙水村一樣,家家戶戶都住在窯洞裡,學校也是同樣在窯洞裡。圖為陝西米脂縣農村都窯洞,遠遠看去,黃土高原實在讓人震撼,一種來自於天地的敬畏莫名升起。圖為陝西延安市宜川縣農村的窯洞,感覺很像《平凡的世界》電視劇裡的場景。圖為陝西省子洲縣農村的窯洞,在以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
  • 1937年拍攝的陝北窯洞百姓生活
    1937年拍攝的陝北窯洞百姓生活 窯洞裡的婦女和小孩
  • 陝北窯洞與湖南吊腳樓——來自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緣
    所以全國範圍內的主要古代民居建築便有:北方合院、南方天井院落、窯洞、幹欄、土樓、碉堡、氈包等。其中,陝北窯洞為窯洞式,湖南吊腳樓為幹欄式,均為各自建築形式的代表性建築。但二者地處南北兩方、建築形式也截然不同,看似很難聯繫起來,實質上二者才是中國古代建築真正源頭的延續發展。
  • 窯洞不只陝西有,帶你看一下不一樣的河南窯洞
    看過《平凡的世界》的觀眾不僅對孫家兄弟艱苦努力改變生存現狀的精神以及悽美愛情故事而感動,也許還對陝北人民居住的窯洞感興趣,然而窯洞不僅陝北有,在我們河南就有幾處非常具有特色的窯洞式建築都說富不過三代,在河南鞏義就有一個家族,一直富了12代前後400年,而且還流傳下來了著名的康百萬莊園
  • 【鄉土情緣】張海江:窯洞裡的人
    【西南文苑】推送 窯洞裡的人 文/張海江 一說起窯洞,大部分人的想像力就會到了陝北高原,那寶塔山土堓堓下鱗次櫛比、真正地從黃土中掏出來的窯洞洞,由於領袖們長期居住過,中外馳名。
  • 中國最氣派的「窯洞」
    蘇州園林最大的特色在於其充分發展了觀賞性而忽略了實用價值,也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吸引了古今中外的遊客前來觀賞。然而,要論起莊園,最出名的還是莫過於歐洲中世紀的莊園。其發展模式上與中國莊園有很高的相似度,但莊園裡卻又包括教堂、司法機構在內的權利構架,幾乎成為獨立的小天地。如今在歐洲依然還保留有不少私人莊園,其中最著名的要屬法國酒莊。
  • 鉤沉|紅色電波傳四方 太行窯洞裡的「陝北臺」
    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毛澤東轉戰陝北期間,胡宗南部費盡心機想要在陝北一舉摧毀的中共宣傳輿論機關,代表共產黨的喉舌、起著重要宣傳導向作用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早已悄然轉移到太行山區涉縣的窯洞裡。沙河村的陝北新華廣播電臺播音窯洞。
  • 西安南三環外「窯洞生活」:村民花兩萬精裝窯洞
    昨日下午,馬鳴路旁,康景池和老伴坐在窯洞門口休息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張杰攝  提起窯洞,很多人一下子就會想到陝北黃土高原。其實,窯洞並不是黃土高原的「專有建築」,在離西安城區不遠的長安區大兆街辦,就有幾百孔窯洞,而且現在還有人住在窯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