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賀俊傑
聯合國科學考察團曾經對陝北的窯洞進行了綜合的多方面考察,認為陝北窯洞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築。
我是個在窯洞出生窯洞長大的陝北人,十八歲參軍,才離開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窯洞。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
窯洞的形式有不少式樣,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接石口窯洞、接磚口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雙過洞窯洞等等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文化。陝北窯洞是一種傳統特殊的民居建築形式,它以成為陝北的一種符號與象徵。它特殊的建造工藝,使其具有節能、節地、環保又經濟適用,而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和建築內涵,又表現了傳統建築之美。其獨特的「天人合一」環境思想對現代的建築具有積極地借鑑意義。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妻生子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孝敬父母。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陝北硬質沉澱型黃土層,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建築工程基礎以及居住形式。
陝北黃土丘陵區屬乾旱、半乾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水資源貧乏,樹木稀少,導致木料緊缺,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又有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使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最自然生態與居住的和諧發展。
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整排式、下沉式和獨立式四種形式。
人們走進陝北,只見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中,錯落著一排排的窯洞。這裡的居民祖祖輩輩就居住和生活在這些窯洞之中,陝北的窯洞也成為了陝北農民的象徵。
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窯洞的好處是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了一排排的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也有十多米深的。窗戶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家做了滿窯洞口的大窗戶,有的人家只做了上下兩個小方窗。我外婆家的窯洞,就只有一個大點的方框窗,按了一小塊玻璃,可以看看小院子外面,窯口上端留下個排氣孔,其特點是冬暖夏涼。
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
一個小院子窯洞一般修兩孔到六孔,一戶人家一般是兩孔或三孔,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大部分是棗樹居多。
說到陝北就離不開延安,離不開中國革命史,離不開延安的窯洞。王家坪、楊家嶺、棗園的窯洞,毛主席在窯洞裡住了十三年,大部分的著作是在延安的窯洞裡寫出來的,他老人家住在延安的窯洞裡,領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希望朋友們有機會來延安,參觀一下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等老一輩住過的土窯洞,學習他們的精神,多為人民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