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陝北窯洞

2020-12-20 老賀故事匯

作者:賀俊傑

聯合國科學考察團曾經對陝北的窯洞進行了綜合的多方面考察,認為陝北窯洞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建築。

我是個在窯洞出生窯洞長大的陝北人,十八歲參軍,才離開自己住了十八年的窯洞。

窯洞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

窯洞的形式有不少式樣,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接石口窯洞、接磚口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雙過洞窯洞等等多種。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文化。陝北窯洞是一種傳統特殊的民居建築形式,它以成為陝北的一種符號與象徵。它特殊的建造工藝,使其具有節能、節地、環保又經濟適用,而它所具有的獨特的文化和建築內涵,又表現了傳統建築之美。其獨特的「天人合一」環境思想對現代的建築具有積極地借鑑意義。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洞娶妻生子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孝敬父母。小小窯洞濃縮了黃土地的別樣風情。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陝北硬質沉澱型黃土層,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建築工程基礎以及居住形式。

陝北黃土丘陵區屬乾旱、半乾旱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降水稀少,蒸發強烈,水資源貧乏,樹木稀少,導致木料緊缺,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又有嚴重的水土流失,生態環境脆弱,使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最自然生態與居住的和諧發展。

由於自然環境、地貌特徵和地方風土的影響,窯洞形成各式各樣的形式。但從建築的布局結構形式上劃分可歸納為靠崖式、整排式、下沉式和獨立式四種形式。

人們走進陝北,只見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中,錯落著一排排的窯洞。這裡的居民祖祖輩輩就居住和生活在這些窯洞之中,陝北的窯洞也成為了陝北農民的象徵。

窯洞是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的有機結合,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之情。 窯洞的好處是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既節省土地,又經濟省工,確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了一排排的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也有十多米深的。窗戶也因人而異,有的人家做了滿窯洞口的大窗戶,有的人家只做了上下兩個小方窗。我外婆家的窯洞,就只有一個大點的方框窗,按了一小塊玻璃,可以看看小院子外面,窯口上端留下個排氣孔,其特點是冬暖夏涼。

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

一個小院子窯洞一般修兩孔到六孔,一戶人家一般是兩孔或三孔,有的分前後窯,有的一進三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大部分是棗樹居多。

說到陝北就離不開延安,離不開中國革命史,離不開延安的窯洞。王家坪、楊家嶺、棗園的窯洞,毛主席在窯洞裡住了十三年,大部分的著作是在延安的窯洞裡寫出來的,他老人家住在延安的窯洞裡,領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希望朋友們有機會來延安,參觀一下毛主席、周副主席、朱總司令等老一輩住過的土窯洞,學習他們的精神,多為人民做貢獻。

相關焦點

  • 陝北窯洞建築的發展方向
    文章通過針對陝北窯洞現狀的調研分析,對陝北地區繼續保留和發展窯洞建築,提出了符合實際的思路和對策。  人類上古時期的地理氣候形成了平均海拔為千米以上的黃土高原,得天獨厚的黃土資源造就了窯洞這種居住形式。目前我國窯洞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陝西、河南、寧夏等五省區,陝西省的陝北窯洞因其特殊的高原地貌是其中較為典型的一支。
  • 探索陝北深山裡窯洞院落,如今大多無人居住越漸悽涼
    對於陝北地區的窯洞院落,過去作者只是在一些影視劇和圖片裡見過,但是走進這個已廢棄的院落的時候,作者對咱們中國的傳統民居有了新的認識,古人們的智慧真的讓人佩服,在不同的自然環境下,建造了適合不同地形氣候的民居。
  • 走進陝北窯洞人家,在山上鑿洞居住,省下不少買房錢
    上一次來到陝西參觀了鹹陽當地的地坑村,這一次來到陝北地區,發現這裡到處都是保留完好的窯洞村落。即使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如今,在陝西省的榆林市周邊依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窯洞村。郭家溝村是一個地道的陝北窯洞村落。家家戶戶都是窯洞院落。這裡盛產棗樹,所以每家院落中都有一顆參天大棗樹。初秋的季節,紅棗綴滿了枝頭,風一吹便落滿了庭院。落下的紅棗,放在一邊晾曬,居民會不定時的收集起來做成棗幹。看著滿村落的棗樹,不經想起魯迅《故鄉》中對於閏土老家的描述,在那裡過路的人口渴了摘個西瓜吃,那都不算偷。在郭家溝村中的棗樹,似乎也給人這樣的親切感。
  • 陝北窯洞,黃土高原的精靈
    《新語》中還有「天下之民穴居野處,未有室屋,則與禽獸同域,於是黃帝乃伐木構材,築作宮室,上棟下宇,以避風雨」的說法,這些證明人類都曾有過穴居的歷史。而從考古發現的50萬—60萬年前的三稜大尖狀石器推斷,古人可能從那時起就開始在黃土高原挖掘洞穴。他們在天然黃土斷崖上鑿洞而居的居住形式,直接影響了今天在黃土高原隨處可見的形制相似的窯洞建築群。據了解,直至今天,中國窯洞還是世界上現存最多的古代穴居形式。
  • 陝北窯洞——時間與智慧文化的見證
    說到陝西地區,我們可能滿眼的是黃土高原,當然還有獨具人文特色的窯洞了,那你知道窯洞的構造與發展嗎?陝西地區的窯洞大多集中在陝北地區,所以陝北窯洞群也就最具文化代表性了。陝北民窯這種土穴式建築的形成也是黃河文化的展現與衍生,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與人文。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已經從居住自然洞穴轉變為簡單開鑿窯洞了,這也是人類文明的開始,黃河文化的開始。
  • 窯洞營造技藝(陝北窯洞營造技藝):冬暖夏涼
    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高原溝壑雄奇,蒼涼而貧瘠,在與大自然的殘酷搏鬥中,造就了豪放粗獷的陝北人民,也誕生了極具特色的黃土建築—陝北窯洞。窯洞雛形的產生距今已有4500年的時間。到周代形成半地穴式,到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也就是現在的土窯,而窯洞建築最輝煌的時期在明末清初。
  • 窯洞與門窗,陝北人的阪依之所,獨特的藝術神秘窯洞
    由此可見陝北社會之貧弱,財富積累之匱乏。由於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的關係,陝北窯洞一直是陝北人民居住的主要形式。《橫山縣誌》載:「縣境山嶽縱橫,鄉間民村均倚壁穴土成密,類卑小湫隘,但冬溫夏涼,居住適宣,故農家多樂構治,冬季多雪,冷凍異常,家必備炭煙烘,居以火炕,稍裕之戶不過砌石飾造藉(借)助雅觀,院牆喜寬散,甚至一宅佔地十畝以上。
  • 陝北窯洞文化的傳承
    我來自陝北,一個地地道道的陝北人,從小窯洞裡長大。窯洞是中國北方特有的民居形式,不同地方的窯洞各有特色,這裡介紹一下陝北的窯洞,陝北沒有下沉式窯洞,有石窯和土窯之分。我出生就住了石窯,全部是大塊兒石頭砌成,窗戶很大,木質窗格,有漂亮的圖案,用窗紙糊一層,可以透氣,窯洞內部最裡邊是大的炕,冬暖夏涼。房頂可以上去,陝北話叫 -『腦畔(音nao ban)』。
  • 陝北窯洞:黃土地上的「活化石」(高清組圖)
    架子車、土窯洞、土黃色調構成了陝北窯洞民居的特色。張龍攝  窯洞是陝北一種古老的民居形式,也是中國北方黃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具有十分濃厚的漢族民俗風情和鄉土氣息。陝北的窯洞分為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在陝西延川縣土崗鄉的碾畔村,有一處碾畔民俗文化博物館,它是當地村民自己籌辦、自己管理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博物館。該博物館利用被遺棄的舊碾畔村,將幾千年來古老的黃河農耕文化,原封不動的保存下來。
  • 為什麼狼窩古村的窯洞不如陝北的窯洞年代經久?
    據村中李氏族譜記載,明萬曆年間,李氏一族由本縣乏驢嶺遷至此地居住,而後陸續遷入梁氏等四姓氏,他們以開荒種地為生,開枝散葉、繁衍一村。當時狼群甚多、不時出沒,某一年狼群曾禍害了這裡的一家人,故起名狼窩沿用至今。狼窩老村中有兩條大約東西方向的道路,都很窄,不過兩米有餘。
  • 窯洞、秧歌、民歌,這些特色的陝北風情,真讓人流連忘返
    說起陝北的風情,相信很多人的腦海裡就會出現陝西的特色窯洞,紅火的秧歌,能夠反映出勞動人民生活的陝北民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位於黃土高原上一個屹立不倒的城市——陝西。要追溯窯洞的起源,還要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穴居式」傳統民居。黃土高原的黃土層非常厚,幾十公裡的厚度在遼闊的黃土高原上都很常見,陝北的勞動人民憑藉自己的智慧,利用高原地形,在黃土高原上開鑿洞穴居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我們現在所看見的窯洞,正是人們的智慧才創造了這種特色的綠色建築。
  • 陝北窯洞與湖南吊腳樓——來自前世今生的不解之緣
    所以全國範圍內的主要古代民居建築便有:北方合院、南方天井院落、窯洞、幹欄、土樓、碉堡、氈包等。其中,陝北窯洞為窯洞式,湖南吊腳樓為幹欄式,均為各自建築形式的代表性建築。但二者地處南北兩方、建築形式也截然不同,看似很難聯繫起來,實質上二者才是中國古代建築真正源頭的延續發展。
  • 陝北窯洞的照片,這些場景是否讓你想起《平凡的世界》?
    在陝西的很多地方,尤其是陝北,窯洞是最常見的居住形式。據說,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充分展示出了這片土地上人民的智慧。很多並不生活在陝北的人,對窯洞都會有一種羨慕和嚮往。認識窯洞大都也是從一些影視作品中,就像《平凡都世界》裡的雙水村一樣,家家戶戶都住在窯洞裡,學校也是同樣在窯洞裡。圖為陝西米脂縣農村都窯洞,遠遠看去,黃土高原實在讓人震撼,一種來自於天地的敬畏莫名升起。圖為陝西延安市宜川縣農村的窯洞,感覺很像《平凡的世界》電視劇裡的場景。圖為陝西省子洲縣農村的窯洞,在以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
  • 陝北回眸——窯洞、村落、信天遊
    這次《文化大觀園》的嘉賓王建領,是土生土長的陝北人,幾十年來他深入陝北各地探尋黃土文化,窯洞村落信天遊,陝北的情和韻是他的生活,也融進了他的血液和骨骼。你剛才望眼一看,都是各種各樣的窯洞。王魯湘:這個村的名字特別怪,叫碾畔村,那就是這個地方過去肯定村口或者哪個地方有個大輾子。
  • 民族地理文化:窯洞——黃土高原的居住形式
    在最近幾個月出來的一些地方的行政事業等單位考試中,我發現在公共基礎部分有考到各個不同民族的居住形式。正好引起了我的興趣。接下來將會分類給大家介紹一下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理風貌的居住形式。雖由考試引起,但重要的是可以拓展我們的民族地理文化常識。
  • 守候在陝北窯洞的孤獨老人
    「三九天」裡的陝北寒風凜冽,黃土高原上的萬物回歸本色。  在陝北黃土高原的偏遠村落裡,年輕人外出,留在村子裡的人逐漸減少,老人增多。這些老人或不習慣城市生活自願留在農村,或不願給子女添負擔被迫留在農村。他們孤單地守候著祖祖輩輩生活了千百年的陝北土窯洞,見證著黃土高原上傳統古村落的消亡變遷。
  • 走進陝北窯洞人家,在山上鑿洞當自家的房子,省下不少買房錢!
    去陝西鹹陽的地坑村參觀,這次來陝北,發現到處都是保存完好的窯洞村落。即使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陝西省榆林市周邊仍有大大小小的窯洞村落。如今因為電視劇的影響,郭家溝村走上了旅遊商業化的道路,村裡也開了窯洞。許多拍攝點保存完好,供遊客參觀。雖然是旅遊景點,但它仍然是當地居民的家,訪問村民的家需要居民的同意。郭家溝村是陝北地道的窯洞村。家家戶戶都是窯洞庭院。這裡棗樹豐富,所以每個院子裡都有一棵參天的棗樹。初秋,紅棗被樹枝覆蓋,風一吹,滿院都是。
  • 實拍陝北農村的窯洞,拱形房門別具特色,寒冬溫暖如春
    而中國南北習俗差異巨大,南方人也一定沒有見過北方的窯洞。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陝北農村的窯洞,看看和南方人居住的樓房有什麼不同。圖:陝北窯洞內景,如果光看內景壓根看不出來這是窯洞。窯洞的外觀和普通的樓房差異很大,來陝北農村才知道原來窯洞也有這麼多種類。按照建窯洞的材料來分,最常見的窯洞有石窯洞、土窯洞、磚窯洞,還有柳椽柳巴子窯洞等少見的窯洞。
  • 1937年陝北地區,窯洞裡的老百姓生活
    【一輛行駛的汽車,兩邊是高原的傳統民居窯洞】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基本地貌類型是黃土塬、梁、峁、溝、塬,是黃土高原經過現代溝壑分割後留存下來的高原面。
  • 西安南三環外「窯洞生活」:村民花兩萬精裝窯洞
    昨日下午,馬鳴路旁,康景池和老伴坐在窯洞門口休息本組圖片由本報記者張杰攝  提起窯洞,很多人一下子就會想到陝北黃土高原。其實,窯洞並不是黃土高原的「專有建築」,在離西安城區不遠的長安區大兆街辦,就有幾百孔窯洞,而且現在還有人住在窯洞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