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
而為了菜品味道更鮮美
更是有多種多樣的調味料
就拿雞精和味精來說
很多人就會糾結到底該選哪個
面對雞精和味精
很多人都會陷入選擇困難症
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
我們到底該如何選呢?
主要成分
味 精
主要成分是穀氨酸鈉,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2720味精》和生產許可細則 的定義:是以糧食及其製品(碳水化合物)為原料,經微生物發酵、提取、中和、結晶等工藝製成。所以味精也算是一種天然食品,並不是人們認為的化工合成製品;根據GB 2720目前為味精分為三類:味精、加鹽味精、增鮮味精,其穀氨酸鈉含量(以幹基計)最低限分別為99.0%、80.0%、97.0%。
雞精
主要增鮮成分為穀氨酸鈉,但會加入其他物質如呈味核苷酸 二鈉、5』-肌苷酸二鈉等,與穀氨酸鈉產生鮮味相乘作用,大大提高鮮味強度。同時,也會添加雞肉/雞骨(或其加工製品)、雞油、雞蛋或雞蛋製品、香辛料等輔料,以增加雞精的特徵風味和豐富、飽滿的鮮美口感。當然不同品牌的雞精配料有所差異,雞精屬於複合調味料。
總的來說呢,雞精是複合型調味品,配料成分較為複雜,口感更豐富。
如何生產
味 精
根據我國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和味精生產許可審查細則顯示,味精的生產方式為發酵法。世界範圍內也以發酵法為主。大體的製作流程為,澱粉質原料→糖液→穀氨酸發酵→提取→中和→味精。味精是糧食製成的產品,本身就是一種胺基酸的鈉鹽,胺基酸鹽也天然存在於糧食、豆類和魚肉類中。
雞 精
雞精是以味精、食用鹽等多種呈味物質加工而成,鮮味更複雜多元化。
如何選
味精和雞精都可以在動、植物性食物中使用,使用方法、對象沒有本質差異。研究資料表明,味精、雞精在強酸強鹼條件下,鮮味會減弱或消失。
目前在歐盟,食物中添加穀氨酸鈉的上限通常是每公斤食物10克,在調味品中的添加量沒有限制。在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日本、港澳臺等國和地區,穀氨酸鈉(味精)的使用不受限制。2017年7月歐盟食品安全局提出穀氨酸及其鹽類每公斤體重30毫克,相當於60公斤重的成年人每天攝入上限是1.8克的建議,但到目前為止歐盟委員會以及歐盟其它成員國負責食品監管的機構或人士還沒有正式對外宣布或對穀氨酸鈉有限量上變化的信息。
正確的食用方法
都聽說過味精、雞精緻癌的說法——味精加熱到 120℃ 以上會產生焦穀氨酸鈉,能致癌。不過焦穀氨酸鈉並不會致癌,只是加熱到這個程度味精會沒有鮮味~~(但一般情況下家庭烹飪溫度不會超過100℃,除非油炸或烤箱製作時才會超過120℃。)
其實味精和雞精差不多,適當吃都無害,雞精、味精與其他一些天然或加工食品相比,極端使用量下出現過敏或不良反應的概率沒有明顯不同,所以正常使用量情況下不會造成健康風險。
1、降低烹調溫度
味精在高溫下加熱會失去鮮味,所以說明書上會建議大家出鍋前放味精,如果失去鮮味就失去它作為調味料的作用,那還放它幹嘛呢?所以,一定要注意烹調的溫度!
雞精相對於味精來說更難溶解,所以適合做湯。
2、延緩放味精的時間
根據穀氨酸鈉的特性,味精、雞精建議出鍋前放置,保證溫度不過高或長時間高溫加熱即可。
3、減少鹽的用量
當然,上面講到味精、雞精中鈉的比例非常高,生活中還是要注意攝入量,使用味精、雞精的同時,也要減少鹽的用量~
教你自製調料
既想提升飯菜的鮮味,又想享受DIY動手的樂趣,不如自製調料來代替味精和雞精~~
1、自製香菇調料
買香菇適量,乾濕均可,切丁,用微波爐或者炒鍋焙乾,放入料理機中打碎,然後裝入玻璃瓶中備用,每次炒菜時根據口味加入,可以為菜提升鮮味~
2、自製蝦皮調料
買蝦皮適量,用炒鍋或微波爐焙乾,切成細末,放入玻璃瓶中備用。炒菜時適量加入。可以使菜具有一絲海鮮的味道。不過選擇蝦皮時一定要注意新鮮程度~
3、自製黃豆調料
由於黃豆有豆腥味,把黃豆放入鍋中翻炒可去除腥味,晾涼後用攪拌機打成粉末,可用於烹飪肉類的食物中替代味精。
4、自製乾貝調料
將乾貝香菇洗淨,掰成小塊,熱鍋烘乾後晾涼,加入少量冰糖用攪拌機打成粉末即可。
結語:不管是味精還是雞精,都是提鮮味的產品,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