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了日本咖啡市場變革後給中國咖啡大戰的參考

2020-12-13 聯商網linkshop

圖/聯商圖庫

Luckin Coffee成立不到兩年上市,每日優鮮推出類似模式的「小紅杯」,咖啡外賣市場正醞釀激戰;

百勝集團推出了獨立的COFFii & Joy咖啡品牌,旗下肯德基的K咖啡在2018年共賣出了9千萬杯咖啡;

麥當勞的麥咖啡最近頻頻更新菜單,並推出冷翠咖啡單品,快餐連鎖巨頭正把目光盯向飲品市場;

7-11、羅森、便利蜂相繼依託便利店網絡推出咖啡機咖啡,「便利咖啡」也想在咖啡市場分一杯羹;

可口可樂最近宣布進入咖啡市場,推出可樂咖啡;

大自然的搬運工——農夫山泉推出即飲碳酸咖啡產品,即飲咖啡市場進入了新玩家;

受年輕人喜愛的奶茶們也紛紛推出咖啡因類產品……

無疑,在中國這個茶飲大國正在上演一出精彩的咖啡爭奪戰。

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的咖啡銷量已經從30萬袋增長了快13倍,即便是這樣中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量仍不足6杯,而歐美日韓市場的年人均消費量近500杯。

在飲用習慣和口味基因差距下,讓中國變成一個每人每日一杯咖啡的國家,是否是一場妄念?

我們研究了同樣擁有深厚茶飲文化,以及自成一體的飲食文化的日本。日本是全球第三大咖啡消費國,我們深入了解其咖啡飲用習慣發展的過程,希望可以給中國咖啡市場發展的未來帶來一點啟發。

不同於日本的「便利咖啡」,我們看好中國的「品質咖啡+外賣」模式。咖啡是個長生命周期的消費品,飲用習慣可以從青年到老年。

因此,在各大巨頭及創業公司紛紛搶奪市場,爭取新用戶的時候,誰能把握住高留存用戶,誰才是最後的贏家。

每日咖啡國度  日本人的咖啡飲用習慣

日本平均每周每人咖啡飲用量在11杯左右,早在1983年以前就是個「每日咖啡」國度。

但我們認為的快生活節奏的「社畜」們並不是主力軍,重度咖啡飲用人群集中在40-59歲,每周在14杯以上,相當於每天兩杯。70年代和60年代的人主導咖啡消費的原因有一定的歷史性。

從年齡分布上可以看出,作為一種致癮性產品,儘管人們的生活節奏已經隨著年齡增長變慢,但咖啡已經融入人們的生活習慣中,脫離了單純的功能性需求。

日本人喝咖啡的主要場景是在家裡(佔比62%),在學校和工作場所飲用咖啡也顯著提升(佔比26%),但在專業的咖啡廳喝咖啡卻逐年下降,只佔到3%。

從飲用咖啡的形態來看,日本人消費最多的要麼是便捷的速溶咖啡,要麼是費時費力需要自制的咖啡豆,所以家庭飲用場景佔比最高。

以2016年的每周咖啡11.09杯為例,速溶咖啡佔比35%,咖啡豆佔比35%,罐裝咖啡佔比15.7%,新鮮咖啡(主要由專業咖啡廳提供)佔比13.6%。

但從增速上來看,這三十多年時間裡,罐裝咖啡和新鮮咖啡的形態帶來了每周咖啡增量。

作為一種西化飲品的代表,咖啡在日本落地生根並得到普及離不開歷史和文化兩個原因:

1. 西化的生活方式——理性之風颳來的咖啡香

17世紀之前,歐洲人的日常飲品不是啤酒就是葡萄酒,酒精有殺毒作用,比直接飲用有細菌的自來水更加健康,但更讓人著迷的是酒精帶來的興奮感。

在這條華麗的分割線之前,人們的精神生活充斥的是宗教、神學、哲學、文學和宿醉。20世紀60年代開始,新理性主義在荷蘭和英格蘭盛行起來,由此引發了科學革命。

在最後的兩個世紀裡,追求理性主義的精神逐漸成為了西方思想的主流,科學成為了可與文學媲美的學科,那時的科學家被稱作「自然哲學家」。

伴隨理性之翼在歐洲風靡的是一種新飲品——咖啡。

咖啡有提神醒腦的功能,因此它成為了商人、科學家及律師群體的熱愛,也區別於使人頹靡的酒精,成為了理性時代的代言飲品。

除了與「理性」文化的契合,咖啡的普及靠的是帶有社交屬性的咖啡館,那時歐洲的咖啡館可以被看作是理性時代的網際網路角色,人們在將咖啡館作為「第三空間」交流政治、經濟以及生活。

歐洲的科學革命包裹著經濟動機進一步在全球擴大了影響範圍——殖民和貿易邁開了東方西化的步伐,經濟的進步進一步推動了技術的進步,技術又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18世紀末,科學革命後的工業革命帶動了東北亞地區對技術的需求。

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此影響下發動了明治維新改革運動,從此開啟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和現代化之路,人們日常的生活也變得更加「歐洲化」。

在日本,咖啡最早源起於18世紀,一批居住在長崎的「理性主義公民」——荷蘭人,有飲用咖啡的習慣。

但那時咖啡並沒有商業化銷售,直到明治維新後的1877年,人們逐漸西化的生活打開了咖啡商業化的大門,第一批咖啡開始進口日本,並伴隨著日本經濟及貿易的發展逐年增長。

效仿歐洲咖啡普及的形態,日本的第一家咖啡廳1888年在東京開業。之後雖然二戰在一段時間內阻斷了咖啡的進口,但在戰後的1961年後,咖啡進口又恢復了正常,之後咖啡進口量就隨著日本經濟的發展一路走高。

也是基於這個大的歷史背景,日本有了第一批咖啡世代(60s-70s),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養成了「每日咖啡」習慣,進入了中老年依舊是日本咖啡市場的主力軍。

日本的咖啡普及是在「西化」的特定歷史條件下慢慢發酵而成的,中國的咖啡普及之路並不帶有那麼強的「歷史文化選擇性」。

在全球化的21世紀,年輕人面對的消費世界因為網際網路的連接已然是平的,「喝流行」、「喝喜歡」比「喝文化」更容易吸引他們,畢竟流行是年輕人最大的文化而喜歡是孕育流行的根基。

相較於奶茶,咖啡是更容易延續到中老年的飲品,用網際網路的說法「LTV更長」。

2. 「宅文化」與「快生活」的化學反應——便利咖啡文化

日本具有一種獨特的「合成文化」能力,向來具有吸收東方內部蘊含與西方外部框架的傾向,誕生了大量「Made inJapan」的獨特文化和商業現象,咖啡也是其中之一。

咖啡作為「科學革命的開路兵」,按照西化的普及方式以一家又一家的咖啡店的形態佔據了日本,僅在1982年,日本全境已經有16.2w家咖啡廳(中國在2018年底才突破14w家咖啡廳)。

但與西方咖啡廳的第三空間的社交概念不同,現代日本流行的是「宅文化」、不打擾的人際關係,加上社畜們的快生活節奏,「一人經濟」相關的商業模式更受歡迎,這種日本社會特色與咖啡的結合——即飲咖啡。

55000多家便利店、500w個自動販賣機,24小時全天銷售著合人民幣7-8元一罐的咖啡,組成了一個龐大的「便利咖啡」機制。從日本人的咖啡飲用習慣可以看出,儘管大部分的咖啡是在家庭場景下飲用的,罐裝咖啡和新鮮咖啡在家庭外的消費場景平可以分秋色。

然而在實現一個高消費基數後,日本這幾年也面臨著咖啡消費人群的變化:咖啡世代(60-70s)正走向老年,年輕人的咖啡消費力需要新的產品形態來滿足和拉動。

抓住特定代際的消費特點可以讓消費品煥發生命力。反觀中國年輕人的消費特點:一方面他們對網紅產品更感興趣,可以為了一個貓腳杯排大隊;另一方面他們對於基本需求又足夠的懶,希望點點手機就可以送貨上門。

抓住眼球和留存用戶同樣重要,你需要一個博眼球的產品讓他們開始,需要一個便利的購物體驗讓他們繼續——所謂「快」;

而最重要的產品的能力體現在你要用一個有性價比的品質產品去連接營銷和服務——所謂「慢」。

沒有營銷和便捷服務你也可以靠好產品的口碑傳播活下去,踏實經營一門「慢生意」,只不過「咖啡事業」就縮水成「咖啡生意」。

「快」與「慢」過程中的調整與平衡才是事業之道。

罐裝咖啡危機

截至目前,僅日本國內就有30個以上的品牌生產罐裝咖啡,市面上罐裝咖啡種類超過400種。

雖然曾作為「便利咖啡」網絡最大的受益者,這兩年罐裝咖啡市場也正遭受外憂內患的衝擊:

一方面,罐裝咖啡的銷售份額正在被罐裝茶飲取代,茶類飲品在1993-2017以6%的CAGR迅速搶佔市場;

另一方面,罐裝咖啡最依賴的自動販賣機渠道效力正在減弱。但最重要的是,罐裝咖啡正在經歷消費人群迭代的影響。

市場上60-70%的罐裝咖啡是通過自動販賣機銷售的,且罐裝咖啡的銷售佔了自動販賣機整體銷售的35%,是自動販賣機銷量第一的品類。

然而整體來看,自動販賣機的銷售效力也在逐年下降,2007-2017年,自動販賣機銷售效力CAGR -1.3%,2012-2017年 CAGR-1.3%, 2014-2017 年CAGR-0.4%。

效力下降的原因,一來是因為好的點位逐步飽和,二來是自動販賣機主打的商品價格帶較低,是飲品渠道的一個補充。

導致近年推出的新品一旦價格略有上升就會轉移到便利店或者中型超市渠道中,使便利店和中型商超在品類豐富度的競爭力上更強。

在所有的罐裝咖啡中,下壓式拉環罐裝咖啡在罐裝咖啡裡銷售佔比達到60%以上,主要是40歲以上的中年男性藍領在消費,最典型的消費場景是在便利店門口邊吸菸邊飲用。

擰蓋式罐裝咖啡在罐裝咖啡裡銷售大約佔到30%左右,主要消費群體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和女性,尤其對於有美甲習慣的日本女性,擰蓋式的開啟方式要比罐裝咖啡更容易保護指甲。

但隨著罐裝咖啡主力消費人群年齡的增長,更多的消費場景會回歸到家庭中,咖啡的消費形態也會由罐裝咖啡向速溶及咖啡豆轉化。

因此日本咖啡市場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靠新型咖啡業態拉動年輕人和女性的咖啡消費頻次。

日本女性就業率近幾年有逐步提升的趨勢,這也就意味著未來的咖啡消費場景,在女性這個人群中會有更多機會發生在工作時間,搶佔女性用戶在家庭場景之外的咖啡飲用份額也就成為了機會。

而中國作為全球女性就業率最高的國家,女性消費者早已成為各家咖啡爭奪的核心人群。

崛起的便利店咖啡

日本咖啡整體消費從1996-2017已經提升了32%,但在2011-2016年依舊能在高基數情況下實現連續五年的增長。

究其原因,在於咖啡人群迭代帶來了新的消費驅動力。

相較於罐裝咖啡,年輕人更偏愛新鮮咖啡,由於大多一人在家,家庭自製咖啡的需求不如60及70後,但罐裝咖啡的口味又無法滿足他們,於是精品咖啡和便利店咖啡佔據了年輕消費人群的一左一右。

對於咖啡個性化口感有更高追求的年輕人選擇精品咖啡,一些成功的精品咖啡在出售咖啡的時候也在兜售品牌和文化;

而便利店咖啡在「新鮮」、「平價」、「便利」上擊中了剩下那些對個性化咖啡口感沒有要求的場景。

便利店們相繼在2011年之後推出自己的咖啡品牌,即使711最晚加入,也已經在2017年實現了近10億杯的銷量。

在711全日本20260家便利店中(截至2018年2月),有大約20000家Seven Café,滲透率接近100%;Lawson的13992家便利店中(2018年1月),有12800家MACHI Café,滲透率90%以上。

中國戰場——咖啡外賣

有中國特色的「每日咖啡」戰役

整體來看,根據每個國家人群消費的歷史和文化習慣,咖啡在早期作為一種功能性飲品在競爭面上會有兩個維度的考量:

1. 場景之戰

歐美的「第三空間」咖啡店場景及日本的罐裝咖啡場景都用一個與當下人們生活方式貼近的方法推開了咖啡流行的大門,而國內正借力人們的外賣習慣,攻佔白領們的辦公室。

2. 人群之戰

由於歷史及文化原因,日本許多年輕人對咖啡的認識的第一場所是家庭,是父母的飲用習慣在影響下一代,是跨代際的影響;

我們未曾沉澱下來類似日本的「咖啡世代」,咖啡消費市場的爭奪是從年輕人開始,從辦公場景開始,用一個帶有logo的紙杯影響同事,是同代際間的影響。

我們雖不像日本擁有成熟的便利店網絡,但O2O大戰之後形成了靈活的人力物聯網,外賣在咖啡售賣渠道滲透率提升的階段有提速的作用,將單店的產品服務半徑擴大,又迎合了年輕人的外賣習慣。

與日本便利咖啡文化不同,消費升級浸染下的中國年輕人,接受咖啡的起始日已經是在咖啡自我迭代的第三浪潮下(精品咖啡)。

他們愛新鮮咖啡,大多從一杯口感醇厚的花式咖啡入坑,比起便利可得的功能性,品牌力和網紅產品更容易使他們消費人生中第一杯咖啡。

一個高速增長的致癮型消費品市場,市場教育眾志成城之下,受益者是那些真正做出好品質迎接已被教育用戶的公司,因此我們更看好像Fisheye、Seesaw、Manner這類做品質咖啡的品牌咖啡去收割最終的每日咖啡高留存用戶。

但和經濟周期的波動有類似的道理,一個消費品類滲透率的提升從來沒有一個「合適」的繁榮度,在被大眾逐步接受的過程中,總會存在過度的競爭和過度的營銷。

去年開始的彩妝,貓奴、今年的電子菸都是這個道理。在被過度談論和關注後,消費品才會有「出圈」效應,陸陸續續會有一批人打算試一下,對於使用後效果不可逆的產品(比如那些能使你致癮和變美的商品),能出圈銷售格外重要。

當你看到向來素顏的女同事開始塗口紅上班,一直堅持丁克的朋友忽然談論他的貓,公司的年輕實習生開始捧著咖啡來上班的時候,他們都是消費生活中的「增量」,而許多偉大的公司正是從這個「增量過程常態化」的過程中走出來的。

(來源:清流資本 作者 劉博)

相關焦點

  • 我們研究了日本的咖啡飲用習慣,想給中國的咖啡大戰一點參考
    2008年-2018年中國的咖啡銷量已經從30萬袋增長了快13倍,即便是這樣中國人均年咖啡消費量仍不足6杯,而歐美日韓市場的年人均消費量近500杯,在飲用習慣和口味基因差距下,讓中國變成一個每人每日一杯咖啡的國家,是否是一場妄念?
  • 新咖啡大戰
    如果沒有網際網路咖啡神速「助攻」,星巴克的這一步也許不會走這麼快。過去一年,星巴克在中國的日子並不好過。有外患,也有內憂。5天前的新財報顯示,一直被星巴克寄予厚望的中國亞太區市場,業績表現不盡如人意。星巴克中國市場九年來第一次出現下滑。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星巴克還面臨著關店潮。星巴克將在2019財年關閉150家門店,是此前幾年關店數量的3倍。
  • 農夫山泉推出掛耳咖啡,咖啡布局「梅開三度」
    1、日本「懶人文化」下誕生的掛耳咖啡 小耳朵一拉,一分鐘簡單衝泡就能獲取一杯咖啡,這種有趣的設計來源於在細分市場做到極致的日本。 日本早在1983年前就已經成為「每日咖啡」國度,並在「宅文化」與「快生活」的化學反應下催生了便利咖啡文化[5]。
  • 瑞幸咖啡還能翻身麼?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分析
    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提升空間大芬蘭平均每人每年1200餘杯,瑞士800杯,美國、加拿大則是300-400杯左右。在亞洲國家,日本和韓國是人均180杯。而中國北上廣地區人均15杯,全國每年人均咖啡飲用量僅為6杯。
  • 中國咖啡市場正在蓄勢待發,咖啡的新一輪機會在哪裡
    Mintel研究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的咖啡消費市場在1000億左右,在咖啡消費的細分市場中,速溶咖啡佔比達到72%,現磨咖啡比例約為18%,即飲咖啡佔比為10%。
  • 中國咖啡市場消費潛力巨大 2019年咖啡市場規模將突破700億元(圖)
    中商情報網訊:目前,中國咖啡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據瑞幸咖啡招股書,2018年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6.2杯,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僅為美國的1.6%和香港的2.5%。2018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569億元。
  • 萬億市場咖啡大戰 巨頭爭霸誰主沉浮?
    萬億潛在規模的中國咖啡市場,攪局者不斷挑動著雀巢、星巴克等巨頭的神經。近日,瑞幸咖啡在美國申請IPO的消息,讓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公司,再次吸引了公眾的注意。而在市場新貴迅速擴張的同時,老牌咖啡巨頭也在頻頻出手,不斷變革求新。
  • 丸紅將與太平洋咖啡開展合作 瞄準中國咖啡市場
    人民網東京8月21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日本大型綜合商社丸紅近日與中國太平洋咖啡籤訂了合作協議,預計今年內將把旗下子公司「AROMA咖啡 上海」的40%股份賣給華潤集團旗下的太平洋咖啡。今後,丸紅將負責向太平洋咖啡提供所使用咖啡豆,同時也將在中國超過5000家華潤集團小型連鎖店內出售AROMA品牌咖啡。 太平洋咖啡目前在中國開設有約500家店鋪,數量僅次於星巴克。合作後,太平洋咖啡將採取加盟店方式,計劃在幾年內將店鋪總數翻倍。
  • 印媒稱咖啡文化在中國日益崛起:吸引外國公司來華搶市場
    參考消息網12月10日報導印媒稱,中國的咖啡市場給消費者提供的選擇越來越多,消費者可以選擇連鎖店,也可以選擇有特色的咖啡店。新華社發日本咖啡店店主發明「大蒜咖啡」:不含咖啡因 孕婦也能喝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導日媒稱,外觀和味道是咖啡、但原料卻是百分之百日本青森縣產的大蒜——日本青森縣南部町的下平米紀智(74歲)開發的
  • 「網際網路咖啡」攪局 千億市場洗牌在即
    而加拿大、日本等「國民咖啡」紛紛搶灘中國,在激烈的競爭中,國內咖啡行業原有的市場格局被悄然打破,一些企業受到衝擊、不斷收縮,甚至面臨破產,行業洗牌在即。  據倫敦國際咖啡組織統計,與全球平均2%的增速相比,中國的咖啡消費正在以每年15%的驚人速度增長。國信證券研究數據顯示,我國咖啡消費年增長率在15%左右,預計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銷量規模將達到3000億人民幣。
  • 咖啡行業深度研究報告:深度復盤行業躍遷歷程
    罐裝咖啡形態 1959 年便出現在日本,並且可以穩定保持咖啡風味長達半年之久。日本罐裝咖啡市場自 1962年引入自動售貨機後持續繁榮,1970 年不二家與可口可樂旗下喬治亞進軍罐裝咖啡市場,不斷尋求創新與差異化定 位。到 1990 年,日本罐裝咖啡銷量已高達 3 億箱,佔據整個日本飲料市場銷量的 25%,在咖啡與速溶咖啡粉進口限 製取消後,日本人均咖啡銷量曾一度躍至世界第一。
  • 上線14款飲品 太平洋咖啡加入飲品大戰
    上線14款飲品 太平洋咖啡加入飲品大戰來源:聯商網2019-06-20 14:17咖啡市場的飲品大戰已產生連鎖反應,此前一直相對低調的太平洋咖啡也開始跨界茶飲和冰淇淋等單品。但對於太平洋咖啡而言,在咖啡和茶飲整個產品同質化和市場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太平洋咖啡需要從產品及場景多個角度開啟差異化布局以搶佔市場份額。
  • 全球咖啡市場競爭格局分析:中國市場成關鍵
    中國食品行業分析師朱丹蓬日前向時代財經表示:「從星巴克上線外賣、雀巢收購星巴克零售咖啡業務以及可口可樂收購Costa等動作可以看到,整個中國咖啡行業經過20年的不斷教育後,自2017年開始已經進入了行業峰值。特別是瑞幸咖啡的介入,對整個中國咖啡行業起到關鍵的攪局作用。」
  • 全球咖啡價格暴漲30%,2020年中國咖啡產業概況與市場發展分析
    中國咖啡市場規模不斷攀升,2020年預計將達3000億元201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僅有700億元,而隨著人民消費觀念與飲食偏好的改變,中國咖啡市場規模不斷攀升,預計2020年達到3000億元。速溶咖啡佔中國咖啡市場份額超七成2018年,按咖啡的消費方式來分,即飲咖啡佔中國咖啡市場份額10%,現磨咖啡佔到18%,而速溶咖啡則為72%。
  • 中國喝咖啡人口激增!全球恐有咖啡危機?
    根據日商丸紅預估,5年後世界咖啡豆消費量將超過生產量,其中一大因素就是中國大陸等新興市場,也興起喝咖啡風潮,中國品牌瑞幸咖啡在中國展店數量,已經直逼龍頭星巴克,今年五月甚至赴美國上市。現在日本咖啡連鎖店已產生危機感,開始尋找小規模生產國,要拓展咖啡豆來源。
  • 逐鹿千億咖啡賽道,麥咖啡宣布再度加碼中國市場
    ■ ■ ■ 作為近年被眾多資本青睞的熱門領域,我國的咖啡消費量12年間增長近500%。Mintel的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國內咖啡消費市場已經在1000億左右。面對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千億級市場,全球快餐巨頭麥當勞繼續重磅加碼,旗下專業咖啡品牌麥咖啡近日宣布全新升級。
  • 咖啡在中國的咖啡文化咖啡在中國的興起
    小時候咖啡在電影裡,咖啡在大城市,咖啡在小說裡。而現在咖啡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在我們身邊了。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度,所以一種不能當食糧的飲品,咖啡在中國的傳播和普及,已有上百年。咖啡雖然是一種不能當食糧的飲品,但是它所代表的文化和自身的氣韻,確是人人都嚮往的想去接近,所以它終有一天會來到每個人的身邊,讓它不再神秘。其實咖啡來到中國已經已經很久了。據史料記載,早在一八八四年就來到中國臺灣,這是試種成功的時間,如果說咖啡在臺灣開始有這種飲品還無從考證。咖啡在中國的臺灣試種成功,是咖啡在中國正式拉開序幕,這個序幕一拉就是幾十年。
  • 2019中國現磨咖啡市場規模有望突破1000億元,瑞幸咖啡僅佔4%市場份額
    從世界範圍內看,全球傳統的咖啡消費市場仍然是指美國、加拿大,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地區,中國與其相比,屬於非傳統咖啡消費國。縱觀中國咖啡消費歷程,最初是雀巢所代表的速溶咖啡進入中國,打開了中國咖啡消費的入口;之後則是星巴克1999年進入中國,以標準化生產與品控的模式推動咖啡館的規模經濟發展,教育著當時近乎空白的中國咖啡市場。
  • 中國咖啡市場消費量穩定增長 2018年咖啡企業融資情況一覽
    中商情報網訊: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咖啡文化認知程度不斷增長,加之巨大的人口紅利,刺激國內咖啡消費。目前,中國咖啡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因此這兩年各大咖啡品牌也在不斷通過加速開店、布局高端市場、強化咖啡供應鏈等方式,鞏固自身的市場地位。
  • 中國茶文化影響了咖啡的誕生?
    羊去啃綠葉,連果實一塊兒吃進去,吃後居然異常興奮,開心得咩咩亂叫。(還有其他傳說,我們這裡暫時不提) 所有大多數人覺得精緻的咖啡生活,其實是被中國茶文化影響的? 咖啡文化為何會發生變革?因為受到了中國茶文化的影響。 朱元璋的兒子朱權在《茶譜》中寫道,明朝初年上層社會仍然像宋朝和元朝人那樣喝茶,而宋元時期的喝茶方式跟今天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