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熊芳雨、柏可林6月13日報導:VR認知症體驗設備、全球頂尖擬態服、智能壓力監測坐墊……這些科技感十足的名稱,就是最新的養老產品。拋開傳統認知的拐杖、輪椅、護理床,我們帶你看看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在養老輔具產品中的應用。
由市民政局、市老齡辦等主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養老、輔具及康復醫療博覽會,今天上午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拉開帷幕。今年共有18個國家和地區的330多家企業參展,作為反映國內養老福祉產業成果的年度大展,記者發現,科技智慧養老產品正在逐年增多。人工智慧當中的人臉識別、語音交互等技術應用在智能服務機器人中,負責老年人的生活護理,而AR和VR技術已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在認知症的治療上。
擬態服可模擬80歲老人身體狀況
圖片說明:無障礙改造體驗館,參觀者穿戴上特殊的裝備
記者在博覽會現場看到,不少人在排隊試用擬態服。這種世界最先進的擬態技術,該裝備能通過控制肌肉使人切身感受到人體老化後的肌肉萎縮,讓一位年輕人迅速衰老到80歲,讓人們清晰的了解自己老後的身體狀況。
圖片說明:參觀者體驗老年人的生活狀態躺在床上動作十分吃力。
圖片說明:一位穿戴著特殊裝備的參觀者上樓梯。
現場,杜先生試穿了這套「擬態服」,背部、膝蓋、腿、胳膊都被裝備包裹,身軀佝僂著在工作人員引導下走進一間擺放家具的房間,試著去做一些諸如拉開抽屜、坐在沙發上、浴室洗臉等動作,只見他步態緩慢,拉開抽屜的手一直在顫抖著。試穿一圈下來,杜先生早已大汗淋漓,他告訴記者:「切切實實的感受到年紀大了跟現在的不同,本來很順手的事情做起來非常困難,輕鬆能拿到的東西,要費很大力氣去做才行。」。工作人員表示,這樣的體驗可以讓設計師更好的設計適老化家具,如洗手間的扶手裝在哪個位置。老人有時候自己都覺察不到,這些細節的調整,可以讓生活便利性得到大大改善。
VR技術體驗認知症患者視角
認知症是一種腦部疾病,也叫做失智症、痴呆症,隨著病情的發展,會引起忘記家長的長相、在外獨自徘徊等症狀。通常醫療看護方面的專家或看護家屬,想與認知症患者進行交流時缺乏經驗不知如何溝通,即使花費大量時間也很難順利進行。而利用虛擬技術(VR)技術,對認知症的症狀進行模擬體驗,讓任何人都可以短時間內找到有利於與認知症患者溝通的突破口。
圖片說明:參觀者戴上VR眼鏡從認知症患者視角感知周圍事物。
體驗者帶上VR眼鏡,可以360度環視,完全感受到認知症患者視角下的世界。如在「你要把我怎麼樣」模式中。再現了無法正常感知空間距離的患者從接送車下車的視角。由於患者無法正確感知高度,所以對他們來說仿佛就像站在大樓頂層恐懼,這一模式再現了恐懼感和無法順利下車的狀態。
這些產品讓老年人生活更方便
圖片說明:工作人員在展示人工智慧設備。
人臉識別智慧日照,是人臉識別在養老領域應用的第一個案例,實現了圖像或視頻中人臉的檢測、分析和比對,包括人臉檢測定位、人臉屬性識別和人臉比對等,毫秒級識別人臉105個關鍵點定位(眉毛24點,眼睛32點,鼻子6點,嘴巴34點,外輪廓9點)。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人臉識別系統目前在上海一些街道日照中心已落地,老人吃飯不需要刷卡,走到在探頭下幾秒鐘,識別好了可以選餐;老人進門也無需門禁卡,人臉識別即可,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生活。
圖片說明:智能壓力檢測墊。
智能壓力檢測坐墊,坐墊上的壓力傳感器會檢測到患者出現在接觸點的位置,以及監控在沒有移動的情況下,人體在接觸點上停留的持續時間。傳感器可收集、處理並把該數據傳輸至帶有低能耗藍牙技術(BLE)的智慧型手機。
例如有人長時間坐在輪椅中且未曾移動,該信息會通過智慧型手機向輪椅使用者或第三方(護士或醫護人員)發出警告,以便改變使用者在輪椅上的體位及預防發生褥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