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香港 從五道美食看香港百年變遷

2020-12-15 婁底新聞網

香港百年來的社會歷史變遷,沉澱在街角的柴米油鹽之中。

作者| 任其然RQR

昨天是香港回歸20周年。

鴉片戰爭以來,香港這塊土地承載了國族的歷史沉浮、經歷過滄海桑田的變幻。形形色色的人來到這裡,構築出它的城市氣質。而歷史與社會變遷,也沉澱在街角的柴米油鹽之中。

遊客們也許習慣了奶茶、點心和菠蘿油——它們象徵著華洋雜處中西交融;或者我們吃膩了米其林餐廳——它意味著現代的國際化都市生活。但除此之外,有些香港味道仍然有待品嘗。這些味道,我們可能接觸不多,可能不會食指大動,可能熟悉但又不知它舌尖之外的意義。

我們不妨從新界的鄉土盆菜說起。

▋盆菜與新界,在香港重構土地和傳統

香港詩人梁秉鈞曾在短詩《香港盆菜》中描寫香港社會的文化交融與混雜:「圍坐灘頭進食無復昔日的鐘鳴鼎食/遠離京畿的輝煌且試鄉民的野味。」

這句詩取材於新界盆菜的一段起源傳說:南宋末年,逃難的宋朝皇室抵達香港,村民們無以招待,便以木盆承載海味、豬肉、蔬菜和山貨犒勞。

梁秉鈞把盆菜當做野味。但盆菜也是香港原居民的隆重儀式。

盆菜

如今盆菜宴上的盆菜,相比早年的做法,更加精緻,用料更講究

原居民有時把吃盆菜稱為「食山頭」。節慶到來,人們在祖墳前拜祭,族中人支起大鍋,煮上獻祭的豬肉,配好腐皮、蘿蔔、炸豬皮、燒鴨和海蝦,調入南乳、醬油和蒜頭,再分進一個個大盆中碼放整齊。製作好的盆菜,就在祖先面前享用。

敬事祖先,不僅僅是文化使然,也是因為祖先意味著族產、意味著以祠堂為單位的住民在新界的權力地位與身份。 香港原居民大略可以分為操持廣東話,兩宋期間移民而來的圍頭人,和明清期間落腳,主要住在山地的客家人。前者以大宗族形式居住在新界平原上。宗族之間既有合作互惠,也有競爭與衝突。

英國人到來,改變了新界的樣貌。最重要的莫過於收繳土地。港英政府並不在香港實行土地私有。早年的殖民政府鮮有倫敦財政撥款,為了維持運作,便採取了兩種斂財手段:販售鴉片專營權、實行土地租售。

後者意味著全部香港土地都被收歸「英王所有」,再競價出售使用權。無論是港島還是新界,都概莫能外。英國佔領新界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土地予以勘探登記,原居民從地主變成了租戶。

這套土地制度一直延續。香港政府的最重要收入之一,便是精打細算土地存量,招標拍賣,待價而沽。

在香港,英國殖民主義的狡猾之處在於:它不是赤裸裸地用暴力鎮壓反抗,也不是強行在文化上同化人,相反,它審時度勢,打壓一套傳統,扶持一套傳統,培養合適的代理人保障英國的利益。傳統鄉紳便一直是殖民政府的拉攏對象。

20 世紀初,中國內地革命呼聲風起雲湧,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中國人試圖擺脫身上封建舊文化和帝國主義的枷鎖。殖民政府察覺到這點,前後幾任港督便安排英文教育與中文經學教育同步發展,培養一代香港華人精英:他們既是英帝國的合作者,又是經學禮教的支持者。而文化革新和民族覺醒,就這樣被延宕在了香港之外。

新界仍然保留著香港的鄉村及農業用地

戰後香港歷經風雲,港英為了安撫原居民,沿襲「丁屋」政策:凡是成年男性原居民,都可以有權獲得土地興建房屋。然而,這套政策卻延續舊習,一直不包括女性在內。

經濟騰飛的年代,許多原居民出洋打工,留下土地,租給1950 年代之後來港的菜農。前者一去不回,後者在租來的土地上紮根,土地產權和土地上的人,從此分離開來。開發商購地,《竊聽風雲》便常常上演。留下來的原居民仍然行禮如儀,盆菜宴依舊繼續,但更多時候,酒店和餐廳往裡面加入鮑魚魚翅山珍海味,變成了可以打電話預定獵奇的節日噱頭。

是誰令青山也變?

▋粟米斑塊,當山海都變身都市消費

茶餐廳常設的幾樣下飯小菜裡,常見一味「粟米斑塊」:魚肉裹住粉漿炸到金黃,炒上罐頭玉米粒,勾起一層濃芡。

「斑塊」其實是使用是越南進口的鯰魚

「斑」是石斑魚,而街頭小菜可不會用石斑。二戰後,罐頭玉米和冷凍魚肉大量進口,這道菜大行其道。今天,人們多半會遇到「龍利魚柳」,那其實是越南進口的鯰魚。海鮮酒樓遍地的香港,已經依賴進口海鮮。

曾幾何時香港並不需要進口海產。但人口增長、過度捕撈,珠江口的漁場迅速萎縮。老報人「特級校對」陳夢因曾撰寫「食經」專欄,談到吃海魚時他貶低石斑,稱要論肉質鮮美,屬「青衣」為勝。而今日,青衣魚只能買到澳大利亞進口的速凍品,香港僅剩一座因魚得名的島嶼。

一個多世紀的都市發展,海中魚群頂不住日益增長的消費力。

需要引進的不僅僅是食材,也包括了水。香港的山水曾是冷戰前線,而之後,它們又從戰略要素變成了圍繞著城市生活的消費資源。

香港雨量不均。港英早年為解決食水之難,陸續興建一系列水庫和集水網絡,以儲藏夏季雨水。1949 年之後,冷戰把食水問題推到政治前臺,政府引入海水淡化工程。節水也得到提倡,今天,香港大多數地方實行海水衝廁,和食水分離,以減少淡水浪費。

1970 年代中英關係緩和,東深供水計劃得以順利完成,港英政府關閉了耗費資金的海水淡化廠。作為戰略用地的大大小小水庫,搖身一變成為了香港中產階級的郊遊勝地。

郊遊源自英國人的「行山」傳統。19 世紀的歐洲中產階級文化,把摩登都市與自然鄉村區分,後者成為城市人農家樂與健身鍛鍊的去處。

1970 年代,香港陸續修建行山徑,為城市中產提供周末消閒的去處

香港多山,但新界許多山頭都要加以軍用。也是政治風向轉變,讓英國人得以如法照搬山野之樂。上世紀70 年代的港督麥理浩本人便是郊遊愛好者,在他任上,香港1976 年通過《郊野公園條例》,政府將大片郊野山地劃為不予開發的公園,出資修葺行山徑,鼓勵中產階級到山野散心。只不過,行山的樂趣,也只有在工作閒暇才能享受。

▋叉燒飯,工人階級的香港生活史

粵語中有句責罵孩子的俗語:「生舊叉燒都好過生你吖」——生塊叉燒都比把你生出來好。叉燒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經營叉燒等燒臘食品的茶餐廳,是香港工薪階層的大眾飯堂

香港街頭的叉燒,以半肥瘦梅頭豬肉醃製、燒烤,醬紅色中帶著黑色焦邊與焦香,既可以斬件饕餮一番,也可以當配料,變成叉燒滑蛋、叉燒菜心和叉燒酥的一部分。

早年吃到肉尚屬奢侈,但隨著香港製造業起飛,管飽,量大,也不需要等待的叉燒飯,變成了工人階級的飲食象徵,與此同時崛起的,是味濃提神的港式奶茶,與咖啡紅茶混合的「鴛鴦」。

從事體力勞動,靠著燒味盒飯和濃茶咖啡提神的香港工人階級,興起於1950 年代,南下的資本家把工廠遷到香港,新到的移民則入廠成為工人。那個時代的香港,居住、生活環境都頗為糟糕,很多人住棚戶區,衛生、安全條件極差,薪酬也並不滿意。工人爭取更好勞動條件的抗爭此起彼伏。

港英政府很快意識到:工人的聯合將帶來威脅:聯合起來的工人開始閱讀批判資本的著作,組成讀書會和活動小組,了解深圳河以北發生的事情。1953 年,政府開始動手,趁著「東頭村大火」的騷亂,將一批工會領袖驅逐出境。

然而香港工業在1960 年代塑造了更龐大的工人階級。他們在香港組成了左派網絡,擁有自己的診所、居住區、會堂和多間學校。 60 年代末,港英政府和左派社群之間的衝突趨於白熱化。前者腐敗、不作為。社會環境的惡化,讓1970 年的香港走到了艱難抉擇的路口。

勞工抗爭的結果是,1971 年上任的港督麥理浩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設立廉政公署打擊腐敗、開始「十年建屋計劃」,修建公共屋村,讓無產階級以低廉的價格租住公營房屋。而此時倫敦的工黨政府也向香港施加壓力,要求大幅度提高社會福利開支,香港的教育、醫療、福利從此有了巨大改善。

相關焦點

  • 滄海桑田的味道:五道美食裡的百年香港
    這些味道,我們可能接觸不多,可能不會食指大動,可能熟悉但又不知它舌尖之外的意義。我們不妨從新界的鄉土盆菜說起。但公屋制度仍然為三分之一的香港居民提供著居所。公屋樓下的燒味餐廳日復一日供應著叉燒飯,都市快速變遷,這些中下階層混住、天井開放互通的公屋的社區氣氛,對那些居住在私人屋苑裡,鄰裡不相往來的當代港人來說,便是舊時鄉愁。
  • 香港蓮香樓:舌尖上的文化 傳統與現代的結合
    一部大型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將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搬上了螢屏,並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作為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推出的首部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世界通過飲食這個窗口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的了解。
  • 香港百年老店--東方小祗園,歲月變遷唯美味不變
    其實現在到香港的次數已是不少,但不同於一些讓我到那一次就會拒絕再次前往的城市,香港總是吸引我一次又一次來到這裡,來這裡感受這裡的美好,還有享受這裡的美食。,但百年老店卻是不多。一個店要到百年之久,實在是很難的一件事。時代的變遷,環境的變化,歲月的洗刷,都會讓一些老字號就此消失,而老字號能流傳至今,必然有屬於他們的獨特的魅力,獨特的美好。
  • 舌尖上的香港:粵菜傳承百年 從茶餐廳到街頭小吃
    新華社香港6月8日電 題:包容創新成就美食之都——感受舌尖上的香港  新華社記者 周雪婷  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香港味道?每個人都會有不一樣的答案。香港,作為馳名中外的美食之都,在1105平方公裡的彈丸之地匯聚了超過15000家餐廳。
  • 「舌尖上的香港」在成都 邀您品嘗地道香港美食
    人民網成都5月19日電 今日下午,為了響應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活動在成都舉行,地道的香港特色美食,讓現場的吃貨們大呼過癮。 今日下午,活動主辦方邀請到專程由香港來到成都、國際「金茶王」大賽冠軍陳子平師傅,現場為大家表演衝制茶餐廳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港式奶茶,俗稱「絲襪奶茶」。
  • 舌尖上的香港美食不容錯過到了香港旅行
    但順著電梯而上,有著一個廣場。這其實對於當年香港中環寸土寸金的地方而言,算是一個歷史奇觀了。畢竟這樣的地區,有那麼一個廣場,真的是種奢侈。至於維多利亞港的夜景,就不細說了,這已經成了到香港的必打卡點了。舌尖上的香港美食不容錯過到了香港旅行,自然也少不了吃。港式茶點,是從小就聽說,也有記憶的點。
  • 舌尖上的香港——一碗粥的故事
    如果問我在香港印象最深的吃食是什麼,無它,一碗粥。之所以沒稱美食,是因為普通,街頭巷尾都有,有別於各種媒體探索、獵奇、老饕等高大上的推薦。要不是我小心謹慎,舌尖一定會燙個泡。想體驗一碗粥的味道,先感覺到了它的溫度,難怪店裡空調開得呼呼作響,5月的香港,溫度適宜,可幾口粥下去,我的汗一下就來了,索性安心坐著,慢慢喝吧,也順便舒緩一下疲憊的雙腳,聽聽電視裡的本土新聞,雖然聽不懂粵語,圖文大致能明白。我要了一碗很常見的皮蛋瘦肉粥,南北都有,老少皆宜。
  • 【雅昌帶你看展覽】這些長衫講述了香港百年時尚的變遷
    「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海報(雅昌藝術網訊)2018年4月17日至2018年7月17日,「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三樓展廳展出。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廳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聯合主辦,廣東省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共同承辦,由廣東省博物館公眾服務部主任段小紅擔任策展人。
  • 米其林餐廳朵頤 舌尖上的香港美食遊記
    米其林餐廳朵頤 舌尖上的香港美食遊記   [汽車之家 國內外遊記]  香港美食遊記第三集終於和大家見面了
  • 香江漫話:香港電車「叮叮」百年變遷 魅力不減
    中新社香港七月二十八日電 香江漫話:香港電車「叮叮」百年魅力不減  中新社記者邢健  為慶祝香港電車百歲生日,今天香港電車公司推出了六輛三款分別由張瑪莉、阿蟲和水禾田三位本地藝術家設計的「名家系列」電車,市民看了好喜歡。
  • 舌尖上的美味之香港篇
    舌尖上的美味之香港篇香港傳統本地菜以廣州菜為主,盆菜則是新界原居民在節日時的傳統菜。由於香港臨近海洋,因此海鮮也是常見的菜色,亦發展出如避風塘炒蟹的避風塘菜色。香港飲食也深受外來飲食文化影響。中環蘇豪區、灣仔及尖沙咀酒吧林立,慕尼黑啤酒節由1991年起每年於尖沙咀廣東道舉行。香港匯聚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香港旺角、銅鑼灣、尖沙咀東部和九龍城等地有些街道儘是食肆。
  • 美食天堂 舌尖上的香港
    香港是美食的天堂,最傳統的粵菜得以完整傳承。香港大排擋,仍延續著當年市井美食的親切平實。豬腸粉、魚蛋、碗仔翅、雞蛋仔、煎釀三寶等都是具有香港特色的街頭美食,雖然這些食物與「絕跡」二字尚有一大段距離,但早年與它們相伴而生的木頭車卻早已形跡罕見。
  • 舌尖上的環球美食旅,香港一站搞定!
    一場味蕾盛宴即將在10月底降臨香港~建行(亞洲)香港美酒佳餚巡禮打響頭炮,拉開「香港盛宴11月」的序幕,一系列美食主題活動紛至而來,不但讓你將來自全球的好滋味吃進肚子,還有世界級的權威品酒師帶你嘗遍難得一見的環球佳釀!這個11月,香港儼然化作了舌尖上的江湖,來這裡闖蕩一番,不僅能給你帶來絕對難忘的味蕾刺激,還能體驗更多高品質的生活方式。各路高精吃貨趕緊組起小分隊,來香港做一回「美食俠客」吧!
  • 「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啟幕
    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邱靜靜 攝影報導雞蛋仔、叉燒、菠蘿包、酥皮蛋撻...各式各樣的香港地道美食讓人垂涎欲滴。5月19日下午,由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駐成都經濟貿易辦事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港澳事務辦公室共同舉辦的「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活動在蘭桂坊露絲港式茶餐廳盛大啟幕。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主辦方特意從香港邀請到了金茶王陳子平,現場為大家表演衝制「絲襪」奶茶。
  • 這種香港美食,上百年的傳承兩代人的回憶,去到不吃就算虧
    推薦語:香港美食很多,有很多人去旅遊就是沒了品嘗香港美食,不過該吃哪些美食,很多人卻不你知道下文轉載自作者:美食星推薦這種香港美食,上百年的傳承兩代人的回憶,去到不吃就算虧說到香港,作為亞洲最現代化的城市之一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
  • 【分享】美食天堂 舌尖上的香港
    香港大排擋,仍延續著當年市井美食的親切平實。豬腸粉、魚蛋、碗仔翅、雞蛋仔、煎釀三寶等都是具有香港特色的街頭美食,雖然這些食物與「絕跡」二字尚有一大段距離,但早年與它們相伴而生的木頭車卻早已形跡罕見。香港傳統小吃佔據的第一把交椅從未鬆動過,人們與魚蛋、雞蛋仔、牛雜、粥粉面建立起來的親密關係不是幾個「新歡」可以「挑撥」的。一起來看看小編推薦的去香港必吃美食吧..
  • 《舌尖2》第6集北京計程車美食被換成香港大排檔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以下簡稱《舌尖2》)第六集《秘境》上周五晚上播出。繼承了前五集「舌尖」系列紀錄片,《秘境》仍然以人帶出人與食物息息相關的故事,觀眾可以看到大量隱匿在山野之間的美食,正如分集導演劉碩、費牖明所說,《秘境》關注的是「飲食的末梢地區」,「也就是那些受現代文明影響較小而得以保存食物原味的地方,恰恰有著最不可多得的美味。
  • 舌尖上的香港:盤點十大極致美食
    東方明珠香港素來以其花樣繁多的美食享譽美食圈,從烤乳豬到鮮蛇湯,包羅萬象讓人眼花繚亂。初到香港的您想必會為怎樣才能不錯過任何一道饕餮而絞盡腦汁,接下來就讓英國《衛報》帶領我們嘗盡香港十大極致美食,讓您的肚皮不留任何遺憾。
  • 「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活動啟幕
    一杯是濃鬱絲滑的地道香港絲襪奶茶,一杯是清爽甘甜的成都綠茶,因為蓉港文化交流「撞出」了多元芳香。5月19日下午,在香港金茶王陳子平衝制的絲襪奶茶香中,「舌尖上的香港」地道美食文化旅遊主題日活動在成都蘭桂坊啟幕。此次活動是成都熊貓亞洲美食節的重要子活動「舌尖上的亞洲」國家(地區)主題日系列活動之一。
  • 行走香港,品味舌尖上的武俠
    香港人聰明地將各種外來文化融入到本地文化中,香港從一個小小的漁村,融合中西佳餚,成為今天的國際美食之都。」《環球》雜誌記者/李濱彬(發自香港)  在整隻幹火腿上挖出24個圓孔,再將豆腐削成24個小球並放入圓孔內,蒸熟,讓火腿鮮味融入豆腐中,吃時火腿棄之不食——這道菜叫「二十四橋明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