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哲學為王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貴的,哲學家應該當王。
一、生平
柏拉圖一開始是一個文藝青年,因為當時的環境很適應養育文藝青年。後來柏拉圖才做了哲學家的。
柏拉圖非常有政治抱負,文章開頭也說到了。他為此有三次西西里之行,想在那裡展開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都不受待見。最後一次失敗回國的時候還被賣做奴隸了,幸好被朋友搭救。
二、思想
1、哲學為王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最牛逼的,哲學家才應該當王。
2、智者說話,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因為他們想要說。
3、洞穴理論
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洞穴內的世界,一部分是洞穴外的世界。
洞穴內的世界儘管很真實,但是始終是假的,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的。當有人拉他們走出洞穴,他們會發現洞穴的世界是假的,但是他們如果要回去把洞穴裡的人叫出來卻會很困難。
所以說哲學家才是最適合做王的,因為他們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三、我的思考
柏拉圖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他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了,說是精神戀愛。我在課程裡面並沒有聽到這個,所以並不好下定論。只能說這東西就有點精神勝利法吧。在當下的這個時代,網際網路越來越平民化,思想深度的平均線也在不斷下滑。如果今天再有人在網上談柏拉圖式戀愛,大概就是群嘲了吧,「如果不是真愛,誰願意做舔狗。」「答應我,不要做舔狗好嗎?」這樣子的表情包都實在是太火了。對於愛情這東西,只能說在這個趨於功利性的環境氛圍之下,只有得到才是政治正確。
對於柏拉圖哲人王的思想,其實是很清晰的,有理有據,邏輯也嚴謹。但是柏拉圖還是只是一個哲學家,而不是國王。這裡面的東西才是更加值得玩味的。
柏拉圖的思想是有點中二的感覺的。畢竟都是幾十歲的人了,還說我是世界之王之類的話,真的就是有點反差萌。這大概就是我看眾人皆傻逼,諸君看我應如是吧。如果說柏拉圖這是中二的話,那麼他的中二實在是研究得古往今來,世界第一透徹了。因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而已。意思就是柏拉圖已經把哲學說完了,其他人只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碎碎念。
柏拉圖說出這樣的話,理論基礎就是他的洞穴理論。在他看來,知道真實世界的人就是他,就是他這些哲學家。其他人都還是在洞穴裡自得其樂,沒有接觸過真實的世界。
其實柏拉圖並沒有中二,因為他自己也知道這很困難。因為他說了,要把洞穴裡的人,通過教育,引導他們走出洞穴是很困難的。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因為這樣子死的。他認為洞穴裡的人缺少的是知識而不是自由,但是同時他也坦然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出洞穴,有些人就是適待在洞穴裡的。
柏拉圖當然沒有做成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從理論上說,柏拉圖是應該成為王的。
四、作用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跟魯迅的鐵皮屋子理論,有著一定的類似的,區別就在於魯迅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醫生,一個中國人的思想醫生;而柏拉圖則是認為本就如此,有些人本身就適合在洞穴裡生存。說起來,魯迅似乎比柏拉圖更加理想一些。
我現在沒有必要在談論二者的優劣,而是針對這個現象,到底該怎麼做。
如果你是洞穴之外的,已經接觸到了真實世界的,你會怎麼做。這個矛盾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與老一代人的本質問題。老一輩是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一代,而我們這一代,最起碼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一代。受沒受過教育,差別大不大,從兩代人的矛盾就可以看出來。那麼這個世界,到底該怎麼做,假設老一代是洞穴裡的,而你是洞穴外的,你是否該把他拉出來。還是讓他繼續呆在洞穴裡。
這個問題是讓很多人沉默的,那麼我問一個沒那麼難的問題,那就是假如你是洞穴內的人,你也知道了自己是洞穴裡的人。這時候你會走出洞穴,去看看真實的世界嗎?這個問題,柏拉圖並沒有給我答案,似乎又已經給了。那就是有些人就是適合呆在洞穴裡的,有些人就是會走出洞穴的。
看起來似乎是肯定的,我當然不要做洞穴裡的人,我當然要走出洞穴,去看看真實的世界,但是走出洞穴,你的眼睛會不適應,因為你已經習慣在洞穴裡了,外面的世界的陽光太刺眼了,你不自覺的就會閉上眼睛了。
洞穴只是一個比喻,切身的就是吸菸,熬夜,懶惰,貪圖享樂。這些其實都是洞穴裡的人,你需要遠離這些的,你需要走出洞穴的,但是你做的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