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哲學為王

2020-12-12 傲哥雜談

柏拉圖:哲學為王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貴的,哲學家應該當王。

一、生平

柏拉圖一開始是一個文藝青年,因為當時的環境很適應養育文藝青年。後來柏拉圖才做了哲學家的。

柏拉圖非常有政治抱負,文章開頭也說到了。他為此有三次西西里之行,想在那裡展開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都不受待見。最後一次失敗回國的時候還被賣做奴隸了,幸好被朋友搭救。

二、思想

1、哲學為王

柏拉圖認為哲學家是最牛逼的,哲學家才應該當王。

2、智者說話,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因為他們想要說。

3、洞穴理論

世界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是洞穴內的世界,一部分是洞穴外的世界。

洞穴內的世界儘管很真實,但是始終是假的,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的。當有人拉他們走出洞穴,他們會發現洞穴的世界是假的,但是他們如果要回去把洞穴裡的人叫出來卻會很困難。

所以說哲學家才是最適合做王的,因為他們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三、我的思考

柏拉圖最出名的應該就是他的柏拉圖式的愛情了,說是精神戀愛。我在課程裡面並沒有聽到這個,所以並不好下定論。只能說這東西就有點精神勝利法吧。在當下的這個時代,網際網路越來越平民化,思想深度的平均線也在不斷下滑。如果今天再有人在網上談柏拉圖式戀愛,大概就是群嘲了吧,「如果不是真愛,誰願意做舔狗。」「答應我,不要做舔狗好嗎?」這樣子的表情包都實在是太火了。對於愛情這東西,只能說在這個趨於功利性的環境氛圍之下,只有得到才是政治正確。

對於柏拉圖哲人王的思想,其實是很清晰的,有理有據,邏輯也嚴謹。但是柏拉圖還是只是一個哲學家,而不是國王。這裡面的東西才是更加值得玩味的。

柏拉圖的思想是有點中二的感覺的。畢竟都是幾十歲的人了,還說我是世界之王之類的話,真的就是有點反差萌。這大概就是我看眾人皆傻逼,諸君看我應如是吧。如果說柏拉圖這是中二的話,那麼他的中二實在是研究得古往今來,世界第一透徹了。因為別人對他的評價就是柏拉圖之後的哲學,只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而已。意思就是柏拉圖已經把哲學說完了,其他人只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碎碎念。

柏拉圖說出這樣的話,理論基礎就是他的洞穴理論。在他看來,知道真實世界的人就是他,就是他這些哲學家。其他人都還是在洞穴裡自得其樂,沒有接觸過真實的世界。

其實柏拉圖並沒有中二,因為他自己也知道這很困難。因為他說了,要把洞穴裡的人,通過教育,引導他們走出洞穴是很困難的。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就是因為這樣子死的。他認為洞穴裡的人缺少的是知識而不是自由,但是同時他也坦然承認,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走出洞穴,有些人就是適待在洞穴裡的。

柏拉圖當然沒有做成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從理論上說,柏拉圖是應該成為王的。

四、作用

柏拉圖的洞穴理論,跟魯迅的鐵皮屋子理論,有著一定的類似的,區別就在於魯迅給自己的定位是一個醫生,一個中國人的思想醫生;而柏拉圖則是認為本就如此,有些人本身就適合在洞穴裡生存。說起來,魯迅似乎比柏拉圖更加理想一些。

我現在沒有必要在談論二者的優劣,而是針對這個現象,到底該怎麼做。

如果你是洞穴之外的,已經接觸到了真實世界的,你會怎麼做。這個矛盾就是我們這一代人與老一代人的本質問題。老一輩是沒有受過太多教育的一代,而我們這一代,最起碼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一代。受沒受過教育,差別大不大,從兩代人的矛盾就可以看出來。那麼這個世界,到底該怎麼做,假設老一代是洞穴裡的,而你是洞穴外的,你是否該把他拉出來。還是讓他繼續呆在洞穴裡。

這個問題是讓很多人沉默的,那麼我問一個沒那麼難的問題,那就是假如你是洞穴內的人,你也知道了自己是洞穴裡的人。這時候你會走出洞穴,去看看真實的世界嗎?這個問題,柏拉圖並沒有給我答案,似乎又已經給了。那就是有些人就是適合呆在洞穴裡的,有些人就是會走出洞穴的。

看起來似乎是肯定的,我當然不要做洞穴裡的人,我當然要走出洞穴,去看看真實的世界,但是走出洞穴,你的眼睛會不適應,因為你已經習慣在洞穴裡了,外面的世界的陽光太刺眼了,你不自覺的就會閉上眼睛了。

洞穴只是一個比喻,切身的就是吸菸,熬夜,懶惰,貪圖享樂。這些其實都是洞穴裡的人,你需要遠離這些的,你需要走出洞穴的,但是你做的到嗎?

相關焦點

  • 世界歷史:哲學之王——柏拉圖
    這就是他在《國家篇》(即著名的《理想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即所謂的「哲學王」,讓哲學家治理國家,或讓統治者成為哲學家。柏拉圖主要是哲學家,但也可以說他是一位政治家或政治思想家。柏拉圖青年時產生的政治志向實際上貫穿他的一生,他後來三次的西西里之行就是為了實現他的政治理想。
  • 柏拉圖:哲學王與威權主義統治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本文要介紹的主要部分。 柏拉圖是思想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因而對於柏拉圖的哲學,需要分幾部分介紹,歡迎大家關注、評論與分享。正文: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相同,雖然不再過問自然界本源的問題,而是專注人自身,力求為倫理與政治尋找到一個普遍的基礎。
  • 柏拉圖:希臘的摩西? --教父對柏拉圖哲學的反應
    摘要:在西方文明的兩大發源地——希臘和希伯來——分別誕生了哲學和猶太教,基督教實為兩大古代文明匯合而生的異果。就柏拉圖與摩西的關係,作為基督教護教者,早期教父展現了由不同的立場所構成的光譜:從最初簡單拒斥柏拉圖,到控訴柏拉圖剽竊摩西,到最終禮讚柏拉圖為「希臘的摩西」,並授予他僅次於摩西及其他先知的二號角色。
  • 「哲學王」哈姆萊特
    細讀不難發現,哈姆萊特是一個柏拉圖主義者、柏拉圖「哲學王」政治哲學思想的典範,「莎士比亞的確讀過柏拉圖」。《哈姆萊特》(以下稱哈)的結局出人意料,丹麥王室全軍覆沒,王位旁落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以下稱福)。此人在劇本開頭正準備對丹麥發動復仇之戰。福對哈的評語不無諷刺:「要是他能夠踐登王位,一定會成為一個賢明的君主。」[1]452那麼,為何哈未能踐登王位?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理念
    上一期我們介紹了柏拉圖的生平和他所處的時代,這一期,我們進入柏拉圖哲學思想最核心和著名的部分——理念論。理念論是柏拉圖對本體論核心問題,即世界本質的回答,也是其認識論和道德哲學的基礎。關於理念論的具體論述,主要集中在柏拉圖最著名的著作《理想國》的第五卷至第七卷。我們說過,柏拉圖的思想受前蘇格拉底時代哲學家影響很大。
  • 《西方哲學簡史》: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誰更偉大?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這本西方哲學的經典著作:《西方哲學簡史》  第一,亞里斯多德師出柏拉圖;第二,後來統治歐洲十幾個世紀的基督教的神學和哲學都受柏拉圖影響,而非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的哲學思想主要包括幾個方面:烏託邦、理念論、靈魂不死論、宇宙起源論和知識觀。接下來,我會分為兩次為大家介紹柏拉圖的這些思想。在此之前,我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柏拉圖。
  • 古希臘哲學之巔:柏拉圖和他的認識論
    我們說過,理念論是柏拉圖的本體論,代表了他對世界最基本的看法,也是他的認識論、政治哲學和整個哲學體系的基礎。而與理念論最直接對應的就是柏拉圖的認識論,即關於知識的學說。知識和意見的二元論理念論認為,存在是二元的,即世界以兩種根本不同的方式分為兩部分——理念的部分和可感事物的部分。
  •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柏拉圖《蘇格拉底的申辯》
    《一本書讀懂50部哲學經典》是日本哲學學者平原卓的哲學普及作品,以幫助讀者從系統吸收哲學知識,重新思考自己、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為出發點,從古代、中世紀、近代到現代中篩選出50部西方哲學經典著作,包括《蘇格拉底的申辯》《理想國》《君主論》《懺悔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致死的疾病》《悲劇的誕生》《人的境況》《憂鬱的熱帶》《詞與物》等。
  • 唯心主義哲學大師柏拉圖,《理想國》中烏託邦概念對現實的作用
    哲學的兩大體系分別是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歷史上最偉大的古希臘哲學家,唯心主義哲學鼻祖柏拉圖曾提出過關於「理念世界」和「現象世界」的觀念。我們後來經過了成百上千你按的研究基本知曉了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這兩大概念。
  • 柏拉圖為什麼批評民主?
    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把自己生活的時代形容為「禮崩樂壞」;莊子則認為不僅政治崩壞,連學術也四分五裂,「道術將為天下裂」。哲學家們無法拯救即將毀滅的文明,但他們的思考會提出永恆的問題,讓新生的文明汲取其中的養分。我們先從柏拉圖的思考入手,一窺古希臘文明的「遺言」。民主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成了「政治正確」,成了標準格式,柏拉圖卻對當時的民主提出了強烈的批評和抗議,這是為什麼?
  • 世界歷史:亞里斯多德是一個對醫學和哲學,他被譽為哲學之王
    在公元前374年,亞里斯多德的父親因醫術高明而被馬其頓國王指定為宮廷御醫,亞里斯多德家也因此而地位顯赫起來。這一年亞里斯多德剛滿十歲。父親希望兒子今後也能繼承自己的職業,不僅讓他學習醫務的基礎知識,而且還對他進行嚴格的實踐訓練。在學習醫務的過程中,亞里斯多德遇到很多有關生命奧妙的問題,這些知識引發了他對生物學以及整個自然的強烈興趣。
  • 柏拉圖為何憎恨民主?
    現在回看柏拉圖的某些觀點,當然也有其天真的一面,但不能否認的是,雖然哲學王治國過於理想,不過其對於民主的反思仍舊具有重要意義。古希臘的民主與哲學頗具盛名,但天賦異稟的哲學家柏拉圖卻又極度反對民主治理城市。柏拉圖的著作《理想國》被公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基石,它的問世標誌著人們對政治生活的首次偉大探索。
  • 【哲學專題】王小波:理想國與哲人王
    柏拉圖:「 哲學就是死亡練習。」 「真哲學家,總是專心致至從事死亡,因此,他們在一切人中最不驚慌失措。」 哲學家最不怕死,真正的哲學家一直都在練習死,哲學家始終處在半死的狀態。終有一死從而註定總有一天不再有明天的人,如何樹立以明天為指歸的聯想人生?正視死亡,向死而生!
  • 莊子的《逍遙遊》與柏拉圖的《理想國》
    在這本書裡,柏拉圖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並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給後人呈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鯤鵬之大,是生命境界之大,理想國之完美,是理想社會之完美。兩位偉大的哲學家,都從自己的思想出發,給人類塑造了一個美好的寄託。
  • 走近柏拉圖和柏拉圖的理想國
    面對法庭的死刑判決,蘇格拉底認為任何具有哲學精神的人,都是不怕死的。死,只是靈魂與肉體的分離。蘇格拉底的審判庭上,柏拉圖記錄著師尊為自己作的辯護詞,這也即後世蘇格拉底的《申辯篇》。記錄著這歷史性真實對話,眼睜睜看著自己愛戴的師長,被雅典民主法庭獨斷地判下死刑,柏拉圖對雅典失望之極。身為雅典貴族,柏拉圖與斯巴達在雅典扶植的三十大僭主多有關係。
  • 「柏拉圖式」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柏拉圖( 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也是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斯多德並稱為希臘三賢。柏拉圖認為兒童的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非常重要,他要求3~6歲的兒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監護,會集在村莊的神廟裡,進行遊戲、聽故事和童話。
  • 不一樣的柏拉圖式
    正是柏拉圖最早使用'哲學』(Philosophy)一詞;也正是柏拉圖發明並且第一個實行了對哲學研究的分類。如果說蘇格拉底顯得有點神秘,那麼柏拉圖則讓人看得一清二楚。至少,就像《西方哲學和哲學家簡明百科全書》(The Concise Encyclo-paedia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ers)中理察?
  • 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提到柏拉圖,大家日常生活中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柏拉圖式的愛情」。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這位古希臘哲學家的名字和精神戀愛結合在一起。那麼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呢?他的名字為什麼會和精神戀愛聯繫到一起?後人牽強附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呢?我們今天從他的思想開始聊起,最後再揭曉答案。
  • 柏拉圖和芝諾,兩種截然不同的《理想國》
    大家好,這裡是觀文閱物,從今天起,本公眾號就正式改名為書本滑了。在上期節目和大家聊到了柏拉圖的理念論,聊了柏拉圖,當然就得聊他的《理想國》。
  • 希臘三哲中的數學哲學家:柏拉圖
    依據後來第歐根尼·拉爾修的說法,柏拉圖的原名為亞裡斯多克勒斯(Aristokles),後來因為他強壯的身軀而被稱為柏拉圖(在希臘語中,Platus一詞有「平坦、寬闊」的意思)。但第歐根尼也提起了其他的說法,柏拉圖這個名字也可能是來自他流暢寬廣(platutês)的口才、或因為他擁有寬廣的前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