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館飯店業「12點退房」行規被刪,修改「國際慣例」為何引發民眾熱議?《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陳偉鴻):這裡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觀察》,歡迎各位的收看。今天我們要關注的是「12點退房」成為歷史這一消息。
日前,全國旅遊飯店業行業規範做出了最新的修改,一直以來廣受質疑,被指為排除了競爭、破壞了旅遊飯店業的競爭秩序、損害消費者權益的「12點退房」的規定正式退出了全國旅遊飯店業的行業規範,「壽終正寢」。而該行規此前一度被行業協會稱之為是「國際慣例」,不可以更改。那麼,這次的行規調整,對於我們消費者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呢?還有多少被我們簡單習慣的「慣例」是可以重來的呢?我們將就此事來展開評論。
今天我們的兩位評論員是霍德明和張鴻,各位也可以登陸央視網、搜狐網來發表您的觀點,稍候的節目當中,我們就會關注您的留言。
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相關的新聞背景。
網民熱議的史上最長的黃金周即將到來,賓館飯店「12點退房」的行規「壽終正寢」,引發各方關注。
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新公布《中國旅遊飯店行業規範》(修訂版)刪去了「12點退房,超過12點,加收半天房費,超過18點,加收一天房費」的規定,取而代之的是飯店應在前廳顯著位置,明示客房價格和住宿時間結算方法,或者確認已將上述信息用適當方式告知客人。
其實在市場層面,「12點退房」行規已經在多個地方出現鬆動跡象。
前不久,國內一家大型旅行網推出延遲退房活動,參與的酒店數量,從原先的的300多家,一路增長到近700家,這是8月底活動結束後,還有上百家酒店繼續選擇延遲退房。
另外很多家經濟型酒店明確提出,只要客人提前打招呼,退房一般可延遲到下午兩點,在上海「12點退房」這一條款更是直接被打破,新的上海市旅館業管理辦法規定,旅館可以與旅客自行約定住宿時間、結算方法,住宿時間按照約定的方法結算,旅館應該把約定的結算方法做書面記錄,並在旅客住宿預定或登記入住時交給旅客確認。如果旅館與旅客沒有約定住宿時間結算方法,住宿時間則要按照旅館在入住登記處等醒目位置明示的方法結算,但旅館應當將該結算方法,在旅客住宿預定或登記入住時告知旅客。
主持人:我想剛才片子當中描述的這樣的一個情境,可能所有住過酒店的人都有過類似的感受,你今天住店一般來說明天12點得退房了,如果你超過12點,可能要加收半天的房費,如果你要延長到下午六點才退房的話,對不起,你得多交一天的房費,如今這樣一個所謂的行業內的規定已經「壽終正寢」了,想問問兩位評論員,這樣的一個規定被刪除,究竟對消費者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張鴻:當然首先是好事。
主持人:是好事。
張鴻:消費者的選擇權多了嘛,你這個飯店可能,你仍然規定你是「12點退房」,但是我可以選擇那個不「12點前退房」的。
主持人:對。
張鴻:因為你不是鐵板一塊的。
主持人:不是一刀切了。
張鴻:對對對,我想這也是他們行業協會的一個從善如流的一個做法,首先他面臨的其實這一條公眾的壓力非常大,比如說咱們在「五一」前我們就做過這個節目,然後到「十一」前的時候,它取消了,我們也覺得很好。
主持人:對。我們當時聽到了歡欣鼓舞。
張鴻:對,公眾對這個事情也是特別不滿意,你比如說我手上拿到的這個數字一百市場研究他們做的一個調查,就是贊成取消的達到87%,然後絕大多數人認為這一條本身就給消費者帶來了非常大的不便。
主持人:沒錯。
張鴻:那還有這個壓力來自於消費者協會,消費者協會一直在對這一條做著據理力爭的和這個行業協會在談。
主持人:在攻。
張鴻:對,還有一個,其實是它內部,行業協會內部的一個倒逼的機制,就是很多地方的這個酒店已經開始在這一條上鬆動了,可以談了,尤其是現在咱們知道,咱們要出差的話,住的都是經濟型酒店,或者快捷酒店,這一塊的酒店壓力特別大,競爭特別大。
主持人:對。
張鴻:所以他們基本上現在都是可以協商的。
主持人:是,他們早就放棄了這個「銅牆鐵壁」的所謂行規。
張鴻:就這一條來講,它已經是面臨著內憂外患,所以它的取消也在情理之中。
主持人:所以現在這個取而代之的,就是我們在酒店也會看到有類似的公示。
張鴻:對。
主持人:你不一定要嚴格執行我們的所謂「12點鐘退房」。
霍德明:不僅是公示,還是明示。
主持人:哦,明示,明明白白告訴你。
霍德明:新的規定是明示客房價格,以及住房結算時間,所以以後只要你去住酒店的話,還是先看清楚,它結算時間是從今天的12點到明天12點,還是從今天的4點到明天的下午4點,或者是一天他可以偷斤減兩,變成只有16個小時,也是明示。
主持人:這樣明示是不是意味著我們以後真的可以高枕無憂了。
霍德明:那當然不是了,我想對於我們的消費者同志而言,明示我們還是要小心,比如說現在平常飯店裡面放的就是謝絕自帶酒水,這是明示,對不起,這個明示是基本上違反我們的法律的。所以像這種明示,還有比如說,有些我們在購物中心他講說,你必須要去買以前,先把包先存在那兒,這也是它說明示,必須要存包,對不起,這也是不合法律規定的。
主持人:我也想到了去停車的時候,停車場門口就說,如果一旦遺失,車內東西有遺失,車有損壞,一概自己負責,做了明示了。
霍德明:對,這些都是不合規或者不合法的明示,將來對於消費者這一次的所謂退房這個規範,我想是好事,但是明示的內容更需要消費者來監督,才能確保消費者的權益,所以我是站在消費者權益這個角度來看,自己對自己的權利千萬把它睡著了。
主持人:看來即便是明示,這背後也有隱憂,也需要我們提高警惕,來維護自己的合法的消費權益。我們也來看看網友對今天這個話題有著什麼樣的關注。
我們來看看第一位網友,他表示的是「強烈支持,他說12點正是午飯的時刻,弄的出差的我們,連午餐都吃不安心,整個上午惦記12點以前退房的事,上午的正事也辦不穩當。緊緊張張收拾行李,容易丟三落四,遺忘衣物在客房。根據出差旅遊的經歷,感覺應該延遲到下午2:30左右退房比較合適。」我覺得他前面描述的,真的跟我們每個人的經歷太像了。
張鴻:對。
霍德明:我想應該延到下午三點鐘,可能還加個午睡。
主持人:對對對。
張鴻:在消費者的角度來說,肯定是要吃完午飯退房的。
主持人:是,你不要讓我們急急忙忙的。
張鴻:對。
主持人:來再看第二位網友,他說「平常心看世界」。這是他的名字,「最公平的辦法是按二十四小時為界,超過十二小時以內加價一半。行規雖然被刪除了,但是換湯不換藥,博弈力量的對比沒有根本改變,以前怎麼收的還會是照收不誤!」
其實今天我們所關注的旅遊飯店業的這個所謂的行規,也就是「12點鐘退房」,一直以來,都被業內冠之以「國際慣例」,雖然是飽受爭議和質疑,但是卻一直難以撼動,我們接下來這個短片就和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這個所謂的「國際慣例」和「行規」,究竟是如何「壽終正寢」?它走過一條什麼樣曲折的道路?
賓館飯店「12點結帳」行規,從引發爭議,到最終從行業規範中刪除,經過了近兩年的博弈。
去年3月,全國首例消費者挑戰酒店,「12點結帳」行規的官司,在北京開審,一位姓王的先生,起訴他入住的賓館,原因是在當第二天下午兩點,他退房時,賓館服務員要求他多支付半日的房費,王先生認為,這種收費不合理,要求退還多收的半日房費74元,並賠償他因此花費的交通費、住宿費,經過審理,法院駁回了王先生的訴訟請求。
在去年北京奧運召開前,消費者向北京市消協投訴,賓館飯店「12點退房」的章程,使得住店客店人不得不拎著行李吃飯。
隨後北京市消協與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商討,希望修改「12點結帳」行規。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則以「國際慣例」為理由,拒絕變更。同時行業的做法開始出現鬆動。
6月,北京延慶縣84家賓館飯店同意延遲到14點結帳,此後,全國許多地方的賓館飯店跟進延時結帳。
7月,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到北京市消協調研「12點結帳」行規。
今年5月,北京市消協與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再次交鋒,雙方初步達成一致意見,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表示將對行業規範進行修改。
8月,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發布,《中國旅遊飯店行業規範》(修訂版)「12點結帳」行規終於走到了盡頭。
主持人:看得出來,促使這條所謂的行規「12點鐘退房」壽終正寢的是一條並不平坦的道路,在兩年的博弈時間當中,無數的人為它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更別說在兩年之前,人們對於這樣的一個條規的質疑,更是由來已久了,到底為什麼備受質疑的這個行規,它經過了這麼漫長的路,經過了這麼曲折的過程才會被刪除呢?
張鴻:因為它看上去太像「國際慣例」了,我還專門諮詢了業內專家,說這個「國際慣例」到底是怎麼來的。他跟我說,說最早是歐洲起源的,歐洲因為它的小時工的,清潔工人力成本比較高。
主持人:對。
張鴻:而這個清潔工上班又只有兩個點,比如說中午12點左右,或者下午6點左右,這個時候你請他,他可能稍微便宜一點,你換個點請他就很貴,所以歐洲的很多飯店就採取了這個12點之前你必須退房,退房了我好請一個清潔工來,把這個房間打掃了,我好再賣出去,這樣的話我成本也會很低。到最後他把,在世界上被一些酒店引用,就不是因為人力成本高了,因為大多數的酒店都有自己的清潔工了。這些酒店選擇這個呢,是因為在這個點,選擇這個點,能夠保證他們的控制率,能夠控制得最好,而且他在管理,包括清潔……
主持人:而且他的管理上方便一些。
張鴻:對對對,更方便,他不是從消費者的這個角度考慮,而且它即使是一個很多飯店採用了,它也不是一個明文的「國際慣例」,在很多國家酒店並不實行這個。所以說,所謂的「國際慣例」,其實真正的「慣例」是沒有慣例,是通融,就是酒店其實絕大多數的大酒店是可以和,尤其是VIP客戶都是可以談的,而且絕大多數酒店是可以你通融到2點,下午2點都是可以的。我們現在很多這個酒店,也是通過自己的利益的考慮,把它挪過來,說這是「國際慣例」,這也無可厚非,一個個體酒店把它引進來也沒有問題。但是現在的問題是,行業協會把它變成了一個明文的規定,這樣在話就在酒店這一個充分競爭的這個領域,建立了一個壟斷的規則。我們知道壟斷一定會帶來這個壟斷的利益,所以說它就是奔著所有的整個的這個行業的利益去的,根本就沒有考慮我們消費者的權益,從法律上來說,它第一它限制了競爭,就是你這個酒店也沒有選擇權了,我們消費者也沒有選擇權。
主持人:我覺得張鴻是說到了點上,因為這樣的一個規則,它看上去太像是「國際慣例」了。
張鴻:對。
主持人:以致於當我們想要質疑它的時候,都會覺得理不直、氣不壯的。
張鴻:對。
霍德明:我非常同意張鴻對於「國際慣例」的中國解釋,我另外還再舉一些所謂的「國際慣例」。比如說國外它有的時候要吃飯的時候要付一點小費。
主持人:對。
霍德明:咱們這兒有些地方,它就把你小費直接放到帳單裡面去了,10%、15%,他也說這是「國際慣例」,好,還有電信,你家裡的座機,他也跟你收月租費,這個也是「國際慣例」。另外當然還有一些,咱們有一些消費卡裡面有一些金額,它就到期了,到期了就什麼,作廢了。
主持人:它就給你,等於說把你的那個沒收了。
霍德明:就等於沒收了。
主持人:對。
霍德明:這也算「國際慣例」嗎?當然還有其他還有所謂的商品賣出去以後,他不能退,或者包裝你不合規矩的話,還不讓你退,也說是「國際慣例」。
張鴻:明碼收費什麼的,都說是「國際慣例」。
霍德明:這些都是「國際慣例」,可是這些「國際慣例」,很多地方是沒有明示的,跟我剛剛講的明示的「國際慣例」,那也不是國際慣例,這是完全不一樣。但是這些慣例,都冠上「國際」,或者說冠上所謂的他們行業的規定,其實都是不符合消費者的利益的,消費者在這個上面,要對於這種「國際慣例」我覺得大加特罰。
主持人:是,你看提到這些被質疑著,但同時也被習慣著的所謂的國際慣例。
張鴻:對。
主持人:霍教授是義憤填膺。
張鴻:對。
主持人:我覺得不管是「國際慣例」也好,或者說是行規也好,它都應該遵循市場的規則,回歸到合理的發展軌道上來。這一次我們看到的是旅遊飯店業的一個所謂的「國際慣例」,「12點鐘退房」成為了歷史,那麼其它行業從這一點上,可以得到什麼樣的借鑑和啟示呢?馬上繼續我們的評論。
博弈兩年,一項行業條款終於黯然退下,破除「12點退房」行規,業界熱議,還應怎樣拓寬視野?《今日觀察》正在評論。
主持人:歡迎繼續收看《今日觀察》,今天的節目我們和大家一起來關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12點鐘必須退房這樣一個旅遊飯店業的一個行規。我們的網友上傳了一些漫畫,來看看他們在畫中表述的自己的觀點,來,第一幅漫畫,這個看起來有點以古寓今的味道,是不是?
張鴻:對,好像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當然是消費者當中是有黃蓋的,他覺得「12點退房」我也挺好的,但是絕大多數人……
主持人:但是你覺得他願意嗎?
張鴻:對,絕大多數人不是黃蓋,絕大多數人不願意讓你周瑜打。
主持人:所以我看到這個消費者臉上的表情好像寫著不情願。
張鴻: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我們看見有很多的手壓在上面,你沒有辦法。
主持人:對,它以行業規定之名。
張鴻:對。
主持人:可能讓你不得不去屈從於它。
張鴻:對。
主持人:再來看看第二幅漫畫,哎呦,我們看到最遙遠的這個角落上面寫著消費者權益,我們消費者要擁有消費者權益,好像是一條不太平坦的道路。
霍德明:你看到這麼多階梯,這邊推個嬰兒車,要走完這條路啊,必須消費者要自覺,把這個平常的路障全部消除掉。
主持人:是我們把這些「飛」一般的臺階,變成我們可以直接到達的這個頂點,這是最好的一個修正。
張鴻:對。
主持人:我們接下來的時間,來看看各界媒體對於我們今天這個話題,有著什麼樣相關的評論?
「12點退房」壽終正寢,賓館消費「潛規則」終被打破。對於打破行業規則,多家媒體也有話要說。
「千呼萬喚,總算改了,很是欣慰」,這是邱寶昌律師在接受北京《晨報》採訪時發出的感慨。他認為這一改變,是在消費者保護組織、政府的督促下,行業邁出的可喜一步。
《人民日報》發表「挑戰消費潛規則」。文章指出,對「國際慣例」的誤讀,是消費潛規則泛濫的重要原因。我們在維權時,常常遇到企業以「國際慣例」為由,找藉口,推責任。企業隨意把個別國家的事例誇大成「國際慣例」,選擇性移植「國際慣例」相當普遍。有利於保護企業利益的拿來就用,完全不顧是否符合中國國情和傳統商業文化。
《文匯報》刊發「你被潛規則了嗎」。文章說,行業協會該好好反省角色定位,正確的做法是自我清理、自我規範,鼓勵企業以主動清楚「潛規則」來帶動競爭,促進消費,營造公平環境,以維護本行業的聲譽。
北方網發表「打擊消費潛規則也是民心工程」。文章說,種種消費潛規則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工,消除這些潛規則,同樣也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消費潛規則的長期存在和蔓延,傷害的絕不只是部分消費者;同時,也傷害了行業自身的競爭力、創新力。
主持人:剛才在媒體的評論當中,我聽到一個非常好的提法,叫「挑戰消費潛規則」。我想對於潛規則的挑戰,並不僅僅局限在旅遊飯店業「12點鐘退房」這樣的一個所謂的行規,在其他的行業當中,也有有待於我們去挑戰的一些消費的潛規則,那麼其他行業到底可以從這件事情上,得到什麼樣的借鑑和啟示?
張鴻:我們首先要明白,行業協會不會主動的站在我們消費者這一邊,中國有很多的行業協會,也有很多的行業協會的一些規範,他們的利益一定是為了保障他們行業內的這些企業,或者公司的利益。比如說這個中國旅遊飯店業協會,他的宗旨裡面,開宗明義就寫,代表的是旅遊飯店業共同的利益,他是為會員服務的,這些會員就是他的那些旅遊飯店。所以說即使是他在這個規範裡邊,取消了「12點鐘退房」這樣的一個硬性的規定,也不是完全的站在我們消費者的角度,而是站在他們的利益上,因為公眾輿論對他們的負面評價,也是他們利益的一個損害。所以……
主持人:對他們也有壓力。
張鴻:對對對,所以他不會天然的站在我們這一夥,那怎麼辦呢?就是要求我們這一夥的力量必須強大起來,依靠我們個人顯然力量是不夠的。那就需要,比如說類似像消費者協會這樣的組織,這一次我們看到消費者在推動這個事件上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如果說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一個行業,它都有自己的行業規範。
主持人:對。
張鴻:去保護他們這些企業的利益的話,那消費者協會是不是也需要有一個行業、一個行業、一個行業的比如說消費者的知情權的這樣一個告知。比如說它有旅遊飯店行業的規範,然後說這裡面都是保護他們的,基本上消費者權益在裡面很少見到,那我們消費者協會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手冊,說在旅遊飯店這個行業裡邊,我們消費者有什麼樣的權益。
主持人:對。
張鴻:所以只有讓我們這一夥的這個力量能夠強大起來,才能夠保證我們雙方是對等的。
主持人:是。
張鴻:才能保證我們是可以協商的。
霍德明:我覺得我這要提出來,有一個合理懷疑的潛規則,這個潛規則就是存在即是合理,你看到沒有。
主持人:很多人這麼講。
張鴻:對。
霍德明:這個例子裡面,他們就是把「國際慣例」包裝起來,放到中國消費者頭上,你看國外已經存在了,於是咱們國內就只能接受了,因為它是合理的,所以我們只能接受了。
主持人:對,你就別再挑這裡面的毛病了,是吧。
霍德明:這個是完全不對的。當然很多時候,我們存在即是合理,這句話是一個俗諺,我們很多時候可以用它,但是想清楚它是有它的道理,什麼道理?存在某某行業它有這個規則存在,是因為符合它行業的利益的。
張鴻:對。
霍德明:這是對他來講是合理的,對於消費者而言,這是不合理的。所以千萬不要把存在即是合理,當做一切事情的解釋,尤其在這個事情上面。但是如果把這一條反行規,一條條拿出來解釋的話,我相信對於我們本身市場的競爭,一旦解釋完了,發現它不合理,消費者就像張鴻剛剛講的。
主持人:對。
霍德明:我拿出來有跟他公開討論,甚至把這行規廢掉,對於我們的競爭,市場競爭,才能夠真正達到保護社會公益的這種平等,而且這麼一個透明的境界。
張鴻:對,就是「國際慣例」不一定都是合理的。
主持人:沒錯。
張鴻:何況「國際慣例」又是我們有選擇性取來的。
主持人:這點我覺得好像是跟很多的網友都有共鳴,我們看看剛剛上線的這位叫「煎餅果子」的網友,他說「每次聽到有人理直氣壯地講"國際慣例",就有些疑惑,"國際慣例"就是對的嗎?就可以完全照搬麼?」
張鴻:對。而且他還不一定照辦的是那個真正的「國際慣例」,他選擇性的照搬。
主持人:是,按照自己的利益訴求來進行一些所謂的照搬。
張鴻:對。
張鴻:再來看一看一位網友,他說「長期以來,消費者由於信息不對稱,而受迫於種種的格式合同、格式條款,失去了法律賦予每個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賓館酒店自覺中止"12點結帳"的做法,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策略和方式,也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賓館、酒店提升服務質量積聚人氣的一個"自救"的行為。只有不斷地打破那些不人性化的行規,以平等的姿態待客,才能贏得市場的回報。」
今天這個話題,我們也採訪了我們的特約評論員,在廣告之後,我們會請大家一塊兒來關注一下他們的觀點,待會兒見。
主持人:歡迎回到節目當中,今天的節目我們和各位關注的是一直以來存在於酒店業的12點鐘必須退房的,所謂的行規,終於成為了歷史,馬上我們來聽一聽特約評論員對於這一條新聞有著什麼樣的評論和看法?
劉保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說賓館業「12點退房」制「壽終正寢」了,這個論斷,我覺得可能下得為時尚早,因為我們看到有關規定,僅僅是把過去的,明確的規定給刪除了,而是授權旅館業自己把你的房價,你的結算時間的規則,事先告知消費者,那麼並沒有硬性的規定,你必須按照什麼樣的規則來進行。那麼這樣賓館業就可以自主設置自己的房間費用的結算辦法,只要事先明確告知顧客就應該是可以的。那麼這個12點退房制,作為一個行規,在管理辦法中被廢棄了,並不意味著這個行業的慣例,就從此徹底消滅了。我想可能在一段時間內,還會有一些賓館,按行業慣例,繼續沿襲以前的做法。
戴斌(中國旅遊研究院副院長):最根本的一個做法,就是讓競爭,讓市場機制在起作用,為什麼在12點退房,在這個時候被打破了,是在金融危機、甲型流感,對旅遊業衝擊的影響下,我們的酒店,特別是高端酒店,出租率下降得很厲害,大家不再分得客源,你只能夠比誰給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那麼這個市場,是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那麼反過來說,比如說火車上的服務,餐車服務為什麼那麼差?壟斷了嘛,只有他們一家,沒有人可以競爭,那麼如果把競爭的機制引進來,一些制度設計就會發生改變。現在我覺得很多的問題,是我們的服務意識問題,從現實來說,是壟斷的力量,就是市場機制沒有建立起來,是起很大的作用的,就是要讓消費者發出更多的聲音。
主持人:今天我們所關注的「12點鐘退房」,這樣的一個行規,這樣的一個「國際慣例」,成為了歷史,退出了歷史舞臺,它是有非常正面的一個警示意義的。但是未來我們當然還是會關注,會不會有其他的潛規則又出來了呢?究竟怎麼樣讓那些已經被我們習慣了的行業規則不再被習慣?
張鴻:那現在其實我們已經開始知道了,我們消費者其實擁有這樣那樣的權利。
主持人:對。
張鴻:如果打破這樣那樣的行規的話,那需要好幾種力量,第一首先是行業你自己的自律。
主持人:對。
張鴻:但是我們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他的自律上。
主持人:對。
張鴻:那就需要我們這邊力量特別強大,有消費者協會能夠保障我們的這個權益。其次還有我們的個體消費者,必須得有一些較真的人。因為就這個事情,也是一些較真的人不斷地在推動在發展。
主持人:對。
張鴻:只有我們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不再保持沉默,只有我們看到他說「國際慣例」的時候,我們不相信這個「國際慣例」可能真的是國際慣例,只有我們這種意識覺醒,才有可能打破這樣那樣的行規。
主持人:打破習慣這可能是我們新的一個開始,對消費者而言。
霍德明:我想提醒下一次消費者再有人跟你講「國際慣例」的時候,他就是在告訴你存在即是合理,對不起,存在的不見得是合理的。合什麼理?合他賺錢的理,合他利益的理,而這一點一定要讓消費者自己他有這麼一個思考方式,而不要老是被人忽悠到,「國際慣例」咱們就多付20%的小費吧,也許「國際慣例」,真的是12點要退房,你看吧,咱們這一次,尤其12點退房事情,我們爭取了一年、兩年多,就像這個節目我們做了兩次了,那麼今天…… (來源:央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