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記者孫智英、欒寶玲、通訊員茆琳
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艇長唐春燁接受中國軍網記者採訪。中國軍網記者孫智英 攝
「經過一周的準備,我駕著潛艇緩緩駛離碼頭。白露剛過,秋高氣爽,多雲的天,微微的風,讓繁忙緊張的出海考核透出一絲愜意,相比遭遇兩次強颱風的那次出海真是舒服了很多。」在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艇長崗位上實際任職已經12個月的唐春燁,講述最近一次出海考核時,感覺像是駕著遊艇出遊,而說起最驚險的那次出海,他卻說得風輕雲淡,像是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一樣。
我睡覺的「床」功能最多
執行某次遠航任務期間,唐春燁所在的潛艇遭遇了兩次強颱風,風力達到15、16級,當時他們是從航經的海域正面通過,在水下深潛的「蛟龍」晃動幅度達到12度,而在平時,潛艇潛在水下幾乎是不晃動的。
遭遇颱風的那晚,唐春燁從床上掉下來三次。他說,當時的狀態,大家側身睡覺的話是側不住的,因為潛艇晃動幅度太大沒法睡覺。他只能平躺著,兩手使勁兒抓著床板。
潛艇上的床難道沒有護欄嗎?記者疑惑地問。「有些床是有護欄的,但是我睡覺的床沒有,它還有其他功能。」他神秘地說。
潛艇上空間狹小,環境逼仄,床位少、官兵多,能利用的一米多長的地方都會成為官兵睡覺休息的「床」,他的床是屬於功能最多的一個地方,這個床既是餐桌也是會議桌,既是書桌也是臨時手術臺,最後才是睡覺的床,大家輪流值更,自然也是輪流睡覺,床一直都處於使用狀態,那晚他值更結束,剛躺上床就摔了下來,把旁邊凳子上睡覺的戰友也砸醒了。
經過驚心動魄的幾小時,強颱風還未遠離潛艇所在海域,但是他的下一個值更時刻又要到了。
潛艇破浪前行。(資料圖)
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有一對龍鳳胎的唐春燁迎接了孩子的出生,卻因為執行任務沒有等到孩子滿月就出海了。他說他已經是非常幸運的父親了,因為他的很多戰友的孩子都是在執行任務期間出生的,出海前他們的寶寶未出生,也不知道胎兒性別。出海後,身處大海深處,與世隔絕,他們無法與家人聯繫,自然無法在第一時間知道孩子的性別。待任務結束回來以後才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大家在潛艇上會猜一猜即將出生的孩子的性別,靠岸後,急急忙忙奔回家中探望,才知道自己猜的對不對。大家把這種由於工作性質無法見證孩子出生無法知道孩子性別的情況,稱之為一種生活給予的小驚喜。
雖然駐地離家不過25分鐘車程,但是唐春燁回家的時間並不多,偶爾周末回趟家,也會像準備出海執行任務做準備工作一樣,精心計劃好回家要做的事,在陪伴家人這件事上,恨不得一天當成兩天過。
唐春燁說,我的很多戰友是在條件非常艱苦的部隊,有的在島上,遇上颱風,兩個月也下不了島。我的同學當中有十幾個人現在都是艇長,大家回家的頻率差不多,一個月能回駐地的家一次就很不錯了,比起那些家在外地、一年也回不了一次家的戰友,我已經很知足了。
「不要問我在哪裡,問我也不告訴你。」這句話,是潛艇部隊官兵對家人說的最多的話。
聚少離多,是潛艇部隊官兵與家人相處的常態。他們因為執行任務,無法見證孩子的出生,無法給孩子過生日,無法陪伴孩子的成長。但是,正如唐春燁艇長說的一樣,潛艇部隊的官兵天性樂觀,遠航歸來,他們剪短長長的頭髮,刮掉蓄滿的鬍子,清清爽爽的回家,他們想讓孩子在第一時間見到一個精精神神的爸爸。
年近九旬的潛艇老兵寫給支隊的信。
有封信我一直「裝」在手機裡
在支隊的軍史館,存放著一封信,這是一對年近九旬的夫婦寫給支隊的信。這對夫婦既是戰友也是夫妻,他們是胡介山和羅治淮,最為珍貴的是,他們是中國第一代潛艇兵。這封信是他們2015年來支隊參觀時所寫,字跡舒展豪邁,筆鋒遒勁有力,字裡行間還在向人們訴說著他們參觀支隊的激動心情。
唐春燁將這封信拍了下來,一直存在自己的手機裡,每當工作遇到困難時,他總是會看看這封信。
唐春燁說,兩位年近九旬的老兵,參觀完支隊回去後特意寫下這封感謝信,與其說是感謝,不如說是他們對潛艇兵歲月的追憶和對中國海軍潛艇事業發展的讚嘆。
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是新中國第一支潛艇部隊,是開創中國潛艇事業先河的種子部隊。1954年6月19日,經中央軍委批准成立海軍潛艇獨立大隊,人民海軍第一支潛艇部隊宣告誕生。
「回想當年……我們時常回憶那火一樣的青春年華。」在條件艱苦的新中國潛艇事業開創之初,這兩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潛艇兵,從零基礎學起,克服沒上過潛艇、沒有教材、沒有經驗、沒有專業知識等難題,將一生的歲月奉獻給新中國潛艇事業,60多年後回「娘家」,他們對潛艇部隊戀戀不捨的這種情懷,不就是「聽黨話、愛海洋;當種子、開先河;敢犧牲、打硬仗;圖強軍、築夢想」的先鋒精神的真實寫照嗎?
「這兩位老兵像開墾北大荒的先驅者一樣,他們燃起了一堆篝火,我們一代一代的潛艇兵給這堆篝火添柴,讓這團篝火越燒越旺,反過來照亮更多人,溫暖更多人。」唐春燁艇長用這個形象的比喻給我們講述了他對「先鋒精神」的理解。
其實,對於這種精神財富的傳承他也有著自己的方式。
唐春燁艇長寫的《艇長日記》,他要把《艇長日記》當作孩子十八歲的成人禮。
「我將記述並感悟自己在潛艇艇長崗位上的點點滴滴,在我的可可、樂樂十八歲那一天,以此作為成長的禮物送給他們。」在《艇長日記》裡,唐春燁寫下這樣的話。
雖然,他的孩子現在才4周歲,但他已想好了要把《艇長日記》當作十八歲的成人禮送給孩子,他想把自己工作、生活中的經歷和感悟用日記的方式跟孩子一起分享,這也許是他這個軍人老爸特有的「陪伴」與「掛念」,對於孩子而言,這也是最好的家風傳承。
北部戰區海軍某潛艇支隊艇長唐春燁接受中國軍網記者採訪。中國軍網記者孫智英 攝
在這支潛艇部隊,有兵齡超過29年的老班長,也有剛入伍的「00後」新兵,他們在流動的國土上守衛著祖國的海疆,在大洋深處的波峰浪谷間,共同忍受著遠離親人的孤獨,也一起享受著亮劍深藍、決勝深海的戰鬥豪情!
(中國軍網·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