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是海蜇的一種?一般人分辨不清,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2020-12-13 野生動物自然君

看過《海綿寶寶》的人一定都對抓水母這件事很是感興趣吧,畢竟這個劇情可是經常出現在動畫片中。雖然我們不能學著海綿寶寶一樣去抓水母,但我們可以去到水族館觀看水母呀!

在水族館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美麗的水母在水裡漂浮著遊來遊去,因為水母一般都是色彩斑斕的,它們又隨意漂浮著,就很容易為我們營造出一個身處夢幻世界的錯覺感。

水母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夢幻的代名詞,認為只要有它們存在的地方就一定會很美麗。每當能夠發光的水母大批量的出現在海岸邊的時候,我們總會以為這是天賜的幸運時刻,不然怎麼會有這麼美麗動人的畫面出現在眼前。

但是還有許多人會認為水母也是我們人類的食物之一,這是為什麼呢?我想他們大概是把水母和海蜇混為一談了,誤以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一種,也是能夠被我們所食用的。

一直認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人看到這怕是要愣住了,在心裡想著:水母不是海蜇的一種嗎?怎麼可能呢,它們不都是一樣的生物嗎,怎麼會不是一個品種呢?

我要明確告訴你,水母真的不是海蜇中的一種,但是海蜇卻是水母的一種。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怎麼會有這樣一種關係存在呢?

想要分辨清楚水母和海蜇的關係,我們首先要了解它們兩個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物,再通過一系列的對比總結出它們倆的因果關係。

那什麼是水母呢?

水母是一種低等的無脊椎蜉蝣動物,還是肉食性動物,在廣義上也是指具有水母型(鐘形或蝶形)的刺胞動物。

水母的身體外形就像一把透明的雨傘,傘狀體的直徑有大有小,大型水母的傘狀體直徑最長可達到兩米。在水母的傘狀體邊緣還會長有一些須狀的觸手,而這些觸手最長也可能達到20到30米之長。

水母的身體主要成分是水,含水量一般高達98%以上,它還是由內在兩胚層所組成,在兩胚層中間還有一個很厚的中膠層,不但是透明的,而且有漂浮作用。

水母身體的其他部分則是由蛋白質和脂質所構成,所以水母的身體會呈現出透明狀,而且它們是沒有心臟﹑血液﹑鰓和骨骼存在的。

水母的出現比恐龍還要早,可追溯到6.5億年前。它的種類特別多,而且形態更是各種各樣,直徑可以從10釐米跨越到100釐米之間。水母常見於各地的海洋中,雖然它們絕大部分是屬於海產的,但還是有少數種類水母是產於淡水中的。

雖然水母看起來很美麗,卻也是很兇猛的動物。只要水母遇到了它的獵物,它就不會輕易放過,又因為它沒有呼吸器官和循環系統,只有動物原始的消化器官,所以被水母捕獲的獵物會立即在它的腔腸中就消化吸收掉。

海蜇又是什麼樣的呢?

海蜇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屬於水母中的一種,但並不能說水母是海蜇的一種。在海蜇的傘部會呈現出半球的形狀,而且它身體的傘表面很是光滑、中膠層也很厚。

海蜇的傘面直徑一般可達25~60釐米,但是海蜇中傘面直徑最長卻有1米之長。它的傘邊緣存在八個缺刻,每個缺刻都還各有14~22個舌狀的緣瓣。

海蜇是沒有傘緣觸手的,但是卻有八條三翼型的口腕。而它的每條口腕都大約含有150~180條絲狀物和30~40條棒狀物。

跟水母一樣,海蜇也是肉食性動物,通常是以海水中的浮遊生物、小的甲殼類、多毛類甚至是小型魚類作為食物,而且它們一般是將捕獲到的獵物吞入胃腔之後再將其殺死及消化的。

雖然海蜇屬於水母中的一種,但是水母與海蜇還是存在些許的區別的,我們還是需要進一步的了解清楚,才能更好地分辨出哪個是水母,而不是水母中的海蜇。

那水母和海蜇又有哪些區別呢?

1.物種分類

水母在生物學上屬於刺胞動物門、缽水母綱,我們現如今能夠知曉的水母大約有250多種。海蜇是缽水母綱、根口水母科、海蜇屬的統稱,所以海蜇可以說是水母,而我們卻不能說水母是海蜇。

2.形態特徵

水母的身體通常為鈴鐺形狀、倒置的碗形狀或者就是傘的形狀,而它傘狀體最長可達一米。在水母的傘狀體的邊緣還有一圈須狀觸手,這樣的觸手最長的有20到30米之長。

海蜇的傘部大多是呈隆起的半球狀,表面極其光滑,但是中膠層卻很厚,它的傘狀體直徑最大直徑卻沒有水母那麼長,只有一米左右。它的傘狀體邊緣有八個缺刻,但是沒有像水母一樣的觸手。

3.生活習性

水母中的大部分屬於海產生物,無論是熱帶的水域、溫帶的水域、淺水區、百米深的深海區都有它們的身影,但還有少部分的水母生活在淡水中。

然而海蜇只生活在海洋中,而且一般只棲息於近海水域,在每年的八、九月份海蜇都會成群地出沒在海面上。

4.價值體現

因為水母長得美麗,又極具觀賞性,所以一般被我們人類放在水族館中進行觀賞。有部分的水母可以自行發光,我們有時也會在它們自然死亡之後就把它們製作成燈,實現它們的商業和實用價值。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便知曉了海蜇的藥用價值,現如今海蜇便是作為我們人類的食物存在著,為此我們還想出了很多不同烹飪海蜇的方式。

5.壽命長短

一般來說,水母需要生活在水質清澈乾淨的環境之中,而且它們的壽命一般是兩到三個月,最長也不超過一年之久。海蜇的壽命相對於水母來說要稍微久一些,它們一般是春天出生,冬天逝世。

雖然水母和海蜇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但是它們的區別還是很大的,我們卻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萬一因為弄錯了而鬧出笑話,甚至是誤食那就不好了。

相關焦點

  • 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沒想到,水母的世界,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在其它的海洋館看過水母,也在大海邊抓過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像一把把打開的傘。我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它們屬於什麼。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什麼概念?
  • 水母就是海蜇?多少餐飲人混淆了
    很多人認為水母和海蜇壓根兒就是兩種不同的生物,前者一般在海裡自由自在地浮遊,沒事蟄蟄其他生物(包括人!),後者通常會被擺成精美造型,然後以涼菜推出。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它們真的毫無關係?今天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水母和海蜇,請往下看。
  • 水母百科|赤月水母(海蜇)介紹及如何飼養
    02赤月水母的特點介紹涼拌海蜇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其入口爽滑、口感清脆,是夏季最受歡迎的開胃涼菜。人工養殖條件下,主要以豐年蝦、水母專用飼料為主。赤月水母體中有的藻類單細胞蟲黃藻,它們將自身光合作用產生的氧份供給水母建議在強度在2400勒以下的弱光環境下,可使用珊瑚藍燈,光照時間不需要特別的加強。
  • 夏季美味爽口的海蜇,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喲!
    在炎熱的夏天,大家都喜歡去海邊遊泳,特別是沿海一帶的人,不管是老人還是小孩都喜歡去遊泳,他們把遊泳當作一種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但是有種也是伴隨著一些風險性的,因為特別是在海邊,海裡面的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容易遇到一些水母這樣的生物,而且水母大部分都是透明的形狀,在遊泳的時候很不容易被發現,是很容易發生危險的,所以說大家在遊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儘量保證自身的安全。水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可食用性水母,一種是有毒性的水母。
  • 還有一種水母叫立方水母,它才是水母裡面最毒的品種-虎嗅網
    燈塔水母的特點就在於,它能夠從水母不經過有性繁殖而直接變成水螅體,然後水螅體再生成小水母,生生不息形成一個不死的狀態。實際上科學們認為,燈塔水母的這種所謂的不死,只是把它的細胞逆轉成比較年輕的狀態,並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認為的不死。這種狀態它需要一定的誘導機制,比如說飢餓、物理損傷等等條件。
  • 為什麼我們吃的都是海蜇皮和海蜇頭,海蜇的身子去哪兒了?
    無論是勁脆開胃的老醋蟄頭,還是清涼微甜的涼拌蜇皮,冰冰涼的口感,總讓人慾罷不能。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平時吃的都是海蜇皮、海蜇頭,海蜇那巨大的身子去哪兒了呢?水母,古時稱䖳魚。
  • 魷魚、章魚、墨魚和烏賊,是同一種生物嗎?還在傻傻分不清嗎
    三種生物的差別魷魚的親戚有很多,它們長得太像,常常混淆著普通人,如果不是經常接觸的人,估計到現在還分不清誰是誰。魷魚、章魚、墨魚和烏賊,是同一種生物嗎?還在傻傻分不清嗎?在這些海鮮裡面,魷魚是被人們吃得最多的一種。新鮮的魷魚可以煮湯,也可以清炒。煮熟後的魷魚會變成白色的,白色的肉質上還有一層淡紫色的薄膜。曬成幹的魷魚更具一番風味,可以做休閒零食,也能用來燉湯。
  • 一天吃兩頓海蜇 技術人員燒杯裡繁殖熱帶水母
        生活在熱帶的水母,卻在屬於溫帶的青島被成功繁殖,不僅長得色彩豔麗,還成了展覽館的明星。近日,在市南區政府舉辦的一場科技展上,海底世界實驗室的一個項目引來不少關注。一種名為馬來沙的熱帶水母,經過技術人員的兩年攻關,終於在青島繁殖出子孫後代。這項高科技究竟有何奧妙呢?5月30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 海蜇咋成致命"殺手":水母毒素毒性強且成分複雜
    8月6日,記者來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技術研發中心實驗室,相關專家詳解水母毒素生物活性及臨床表現。目前除神經毒性外,水母毒素還具有溶血性、皮膚壞死、肌肉毒性,肝臟毒性等多種毒性。   海洋生物中,水母毒性最強   島城市民常說的海蜇屬於水母。
  • 水母是大海裡的神秘生物,你有想過它會成為我們的寵物嗎?
    蜉蝣(fúyóu):這種生物相信很多小夥伴都不知道,它的身體乍一看仿佛跟蜻蜓還有一些相似,海綿寶寶裡面的皮老闆,一旦完成交配的使命,就會立馬死掉!一般它們只能存活幾個小時,都不超過一天。蒼蠅:我們非常討厭的生物,一般只能存活一個月左右。
  • 煙臺海灘密密麻麻布滿海蜇 專家稱實為「海月水母」
    視頻截圖記者用手電筒一照,海裡布滿密密麻麻的海蜇(視頻截圖)齊魯網9月3日訊 最近幾天,在大海退潮的時候,不少市民和遊客在煙臺大學東門附近的海灘上,會看到很多小海蜇,密密麻麻的鋪滿了海灘。很多外地遊客第一次見這種東西,是既興奮又是害怕,這麼多小海蜇布滿了海灘,不會有什麼危險吧?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早安山東》報導,晚上7點多,在煙臺大學東門的海邊,記者看到,退潮後的沙灘上鋪滿了小海蜇,直徑都在15到20釐米左右,在燈光的反射下,沙灘上呈現出一片亮晶晶的色彩。灘上的海蜇多,海水裡更多,記者拿著手電筒往海裡一照,水裡全是密密麻麻的海蜇,一個挨著一個。
  • 海蜇經常吃,這幾種奇特的「海蜇」你見過嗎?
    涼拌海蜇是多數人都喜歡的一道菜。即便是在不愛吃海鮮的內陸地區,涼拌海蜇依舊是過年過節經常出現在餐桌的美食,很受歡迎。水母早在六億五千萬年前就存在了,它們甚至比恐龍出現的還要早。全世界有250多種水母,大的20米,小的幾毫米。水母的毒是非常可怕的,要遠遠超過一般的毒蛇。不過大多數水母都沒有毒。水母作為動物很沒個動物樣。看著就像團果凍,拿手上軟趴趴的,沒頭沒腦又不會動。而且它都沒有呼吸及排洩器官。但動物總要呼吸吧。
  • 我們平常吃的都是海蜇的皮和頭,那海蜇的身子去哪兒了?
    一般傘體部和口腕部分開加工,口腕部俗稱「海蜇頭」,傘部俗稱「海蜇皮」。但是,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我們平時吃的都是海蜇皮、海蜇頭,海蜇那巨大的身子去哪兒了呢?首先我們有一個問題,就是海蜇和水母長得很像,所以到底是什麼關係。
  • 海蜇與墨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海蜇與墨魚的介紹。海蜇海蜇是水母的一種。海蜇喜歡在溫暖的海域中生活,熱帶、亞熱帶海域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多棲息在江河口附近泥質海底的海區。中國沿海從南到北均有分布。
  • 水母太多惹的禍?煙臺的海蜇剛開捕遭遇「絕收」
    老吳想不明白,不甘心的他又撒了一網,結果還是不見海蜇身影。「這個海蜇捕撈季基本就沒有什麼收入了,這幾天白忙活了。」據了解,老吳是一位職業漁民,如今又正值禁漁期,全家就靠捕撈海蜇過活,可惜老天仍然不曾眷顧。
  • 水母,海洋中的隱形殺手!夏天下海小心它!
    我回答他是海蜇。回到家,孩子自己去查了百度,發現原來海蜇就是水母,大驚失色(去年在海邊被水母蜇過),有種要中毒的感覺!為了安慰他(也許會更害怕?),今天就發幾個關於水母的郵票來欣賞一下吧!水母(jellyFish):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遊生物。
  • 10多人在大連被海蜇扎傷,海邊這些隱藏的殺手,千萬別被外表欺騙
    「媽媽,海裡有東西扎人!」近日,大連夏家河子海水浴場10多位遊客被海蜇蜇傷,其中大部分是孩童。 海蜇,水母的一種,美麗卻暗藏殺意,一旦被水母的觸手接觸,皮膚就會被刺傷,導致皮炎火珊瑚火珊瑚雖然樣子看起來像珊瑚,但其實並不是珊瑚,從生物特徵來看,更接近於水母。火珊瑚的外表看似無害,但它的刺細胞的毒性尤強。
  • 僧帽水母很可怕,但在福州海邊,你更應該小心的是這個……
    它其實不是真正的水母,只是同樣擁有半透明漂浮的軀體所以被誤冠以水母的名字。專家表示,僧帽水母屬於熱帶、亞熱帶物種,分布在大西洋—地中海一帶,我國沿海並不是僧帽水母的分布地。但是,被僧帽水母蜇傷後會劇痛,並且可能留下傷疤,可能會感覺生不如死……其實,我們在海邊更應該警惕另外一種生物——海蜇,其毒性和殺傷力也很大,人體被蜇後皮膚紅腫,痛癢,重者休克,甚至死亡。目前我國已出現過多起海蜇傷人事件。
  • 涼拌海蜇在6億年前已登場,但它的營養價值99%的人都不知道!
    螢光海實際上是一種生物發光現象。距今6億年前,第一個動物海綿出現了,緊跟著海綿的步伐,水母和海葵就作為第二個動物也出現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吃海蜇的國家。晉代《博物志》中就有記載。到了明代的時候,海邊的漁民已經懂得用食鹽、明礬加工海蜇皮了。
  • 人工湖裡冒出桃花水母 跟海蜇同門也能蜇人(圖)
    昨天,青島水族館專家介紹,這些小精靈應為桃花水母,是原始低等無脊椎動物,五六億年前就已出現,恐龍在它面前也是「晚輩」,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湖邊看魚發現奇異生物  昨天上午,家住黃島區的韓先生去離家不遠的一家公司辦事。在等待過程中,他看見辦公樓窗外的一座小人工湖不錯,就去湖邊看看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