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最大的浮遊生物,美味的海蜇

2020-12-13 揚州小兔子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太有道理了。雖然今天資訊已經發達到難以想像的程度,走出家門,依然可以收穫很多。

帶孩子去海洋極地世界,本來可有可無。沒想到,水母的世界,給了我極大的震撼。我在其它的海洋館看過水母,也在大海邊抓過水母。水母,在海水中飄來飄去,像一把把打開的傘。我卻從來沒有關注過,它們屬於什麼。

水母是魚、是哺乳還是兩棲動物?我沒想過。原來,它與上述幾種都沒關係。它屬於浮遊生物。沒看錯,是浮遊生物,世界上最大的浮遊生物。為什麼?因為最大水母的「傘蓋」,其直徑能達到兩米。什麼概念?比一個正常男人雙臂展開還要大。還不止,最大的水母,身體長度是成人的兩倍!

說水母或許大家不熟悉。每年過年吃的海蜇知道不?水母的「傘蓋」,是俗話說的「海蜇皮」,「海蜇頭」是傘下面的三胚層。具體地說,最外層的表皮層,最內層的胃皮層,和表皮層與胃皮層之間的中膠層。據說最好的海蜇是「三礬海蜇」,來自五六十年前鎮海區澥浦漁民或漁行摸索出來的醃製加工工藝。

三礬蜇皮以色白、質厚,蜇頭以棕黃色、體大、肉鬆脆為佳,食用時需切絲並用清水浸漂去鹽去礬去澀,醮以醬油或鹹鰳魚滷。我們這兒沒這些講究,以前也不懂三礬不三礬,只有過年會吃到這種鮮嫩可口,又脆嘣嘣的東西,印象中是好菜。

看過水母,吃過海蜇皮海蜇頭,沒將兩者聯繫在一起。因為看到的水母,像開放在海水裡的花兒一樣,有繽紛的顏色,有浪漫的氣質,又有飄來飄去的頑皮。怎麼會將之與棕色、黃色的一道菜,聯繫到一起呢?

海洋館裡的水母,遊弋在一根根粗大的海水「柱子」中間,配合了對應的燈光。紅色的、藍色的、綠色的、黃色的,絢爛而美麗。水母不單顏色多變,而且還會在水中發光。

一根根「柱子」中,水母變幻著淡綠色或藍紫色等不同的光芒,有的還帶有彩虹般的光暈。介紹說,水母們在海中遊動時,更加好看。它們會變成一個個光彩奪目的彩球。我想像著這樣的情景,有一點魔幻的感覺。

更加魔幻的是,水母發光,源自它們體內有一種被稱為埃奎明的神奇蛋白質。蛋白質能閃閃發光,真的讓我大開腦洞。據說愛奎明蛋白質和鈣離子混合時,會發出強藍光。應該是經過科學多次驗證的結果吧。埃奎明的量在水母體內越多,發的光就越強。這沒有問題。大體上,每隻水母體內的愛奎明含量約有五十微克。

這些美麗漂亮的水母,有可能還是蛇蠍一樣的殺手。水母賴以生存的能力,是吃大海中的魚和同樣的浮遊生物。它們胃皮層形成的胃腔,是水母的消化系統,包含了胃水管系統裡觸手狀的胃絲。胃絲很厲害,上面有刺細胞,能將吃進來的餌迅速麻醉,然後釋放消化液進行消化。本來以為浮遊生物是生物鏈中最弱的一環,水母顛覆了我的認知。

所有水母都是肉食性動物。它們獵食時並不暴力,而是靜靜等待。它們在水中漂浮著,捕食遊到身邊的動物。它們會用觸手上的刺細胞來螫傷或直接殺死獵物,送到消化腔裡。透明的水母幾乎和水一樣,難於被發現。能夠發光的水母,又會利用發出的幽光吸引獵物。看到這裡,我不由讚嘆一聲:大自然太神奇了,給了每一種生物生存的權利和能力,又讓所有生物具有不同的優劣。生物鏈也好,食物鏈也好,環環相連,相生相剋。

在大洋深處,有的水母被稱為巨型生物和殺手水母。它們主要生活在馬來西亞至澳大利亞一帶的海面,叫曳手水母和箱水母。無論是海洋生物還是居於食物鏈最高端的人類,如果不小心被它們刺到的話,短短幾分鐘就會呼吸困難而死亡。其中的箱水母比眼鏡蛇還危險。

一隻成年箱水母,觸鬚上有幾十億個毒囊毒針,能一次殺死二十個人。箱水母的毒液侵入人的心臟後,會破壞肌體細胞跳動節奏的一致性,導致使心臟不能正常供血。最快的死亡,發生在被刺中的三十秒內。實在太恐懼了。

不要因為吃海蜇羅皮而心生不安。水母每年造成的生態危害,一年甚於一年,被稱為「水母大爆發」。中國的近海也是受害地之一。一旦某海域水母大爆發,海裡和海灘上全部被水母佔領,對該地的漁業、旅遊業、沿海電廠和核電站的安全,均構成極大威脅。我有個同事有一年夏天到連雲港遊玩,就在海濱浴場被水母蜇傷,渾身猶如被鞭子抽打過一樣,好多年才慢慢消退掉傷痕。

不過,海洋館的水母,是一個讓我們學習知識和欣賞美麗的窗口,沒有危險沒有威脅。認識水母,認識一種生命的生存方式。

相關焦點

  • 水母是海蜇的一種?一般人分辨不清,它們並不是同一種生物
    我想他們大概是把水母和海蜇混為一談了,誤以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一種,也是能夠被我們所食用的。一直認為水母就是海蜇的人看到這怕是要愣住了,在心裡想著:水母不是海蜇的一種嗎?怎麼可能呢,它們不都是一樣的生物嗎,怎麼會不是一個品種呢?我要明確告訴你,水母真的不是海蜇中的一種,但是海蜇卻是水母的一種。
  • 水母就是海蜇?多少餐飲人混淆了
    很多人認為水母和海蜇壓根兒就是兩種不同的生物,前者一般在海裡自由自在地浮遊,沒事蟄蟄其他生物(包括人!),後者通常會被擺成精美造型,然後以涼菜推出。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它們真的毫無關係?今天紅廚網就為大家介紹一下水母和海蜇,請往下看。
  • 什邡八角水庫驚現白色浮遊生物 疑似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
    四川新聞網消息( 張曉玲 張世浩 記者 周鴻)近日,什邡八角水庫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在進行日常湖面管理時,驚奇發現水中出現了大量白色浮遊生物,疑似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桃花水母。「它們遊動起來像水母一樣一張一合,完全展開時呈圓形,宛若漂浮在水面的降落傘,姿態非常優美。」日前,記者來到八角水庫,該水庫管理中心工作人員周佑翔向記者展示了他手中玻璃瓶裡裝著的幾隻身薄如蟬翼且透明的浮遊生物。作為水庫的管理人員,周佑翔和同事需要每天巡查水庫湖面環境,而這些浮遊生物就是他們在水庫的冰川湖中發現的。
  • 水母太多惹的禍?煙臺的海蜇剛開捕遭遇「絕收」
    老吳想不明白,不甘心的他又撒了一網,結果還是不見海蜇身影。「這個海蜇捕撈季基本就沒有什麼收入了,這幾天白忙活了。」據了解,老吳是一位職業漁民,如今又正值禁漁期,全家就靠捕撈海蜇過活,可惜老天仍然不曾眷顧。
  • 水母是大海裡的神秘生物,你有想過它會成為我們的寵物嗎?
    燈塔水母:當燈塔水母遭遇飢餓、物理性損傷或其他突發危機時,燈塔水母會把自己轉化成水滴一樣的胞囊,然後從這個胞囊再繼續發展成水母的原始生命形態,燈塔水母是只要不被吃掉或病死,理論上是長生不死的生物。水母古老而又神奇,是地球上最長壽的生物。
  • 一天吃兩頓海蜇 技術人員燒杯裡繁殖熱帶水母
        生活在熱帶的水母,卻在屬於溫帶的青島被成功繁殖,不僅長得色彩豔麗,還成了展覽館的明星。近日,在市南區政府舉辦的一場科技展上,海底世界實驗室的一個項目引來不少關注。一種名為馬來沙的熱帶水母,經過技術人員的兩年攻關,終於在青島繁殖出子孫後代。這項高科技究竟有何奧妙呢?5月30日,記者進行了採訪。
  • 水母百科|赤月水母(海蜇)介紹及如何飼養
    赤月水母名片中文名:赤月水母(海蜇)英文名:Edible Jellyfish拉丁名:Rhopilema esculentum海蜇=赤月水母其實海蜇學名為赤月水母是水母家族裡的一個小分支。海蜇體呈蘑菇狀,分傘部和口腕兩部分。傘部超過半球形,直徑300-600毫米,最大可長到1米。
  • 水母,海洋中的隱形殺手!夏天下海小心它!
    我回答他是海蜇。回到家,孩子自己去查了百度,發現原來海蜇就是水母,大驚失色(去年在海邊被水母蜇過),有種要中毒的感覺!為了安慰他(也許會更害怕?),今天就發幾個關於水母的郵票來欣賞一下吧!水母(jellyFish):水母是水生環境中重要的浮遊生物。
  • 吃過涼拌海蜇皮的你,知道海蜇是什麼嗎?
    01海蜇也就是水母海蜇是一種可食用的水母,直到1600多年以前的近代,人們開始食用海蜇,我們經常吃的海蜇的部位,主要是海蜇頭和海蜇皮,但是很多人不能明確地指出海蜇的「頭部」是哪裡。圖片來源於網絡海蜇頭與海蜇皮的連接處被稱為海蜇腦,晶瑩剔透,異常鮮美,也是不可錯過的美味。海蜇傘蓋裡面有一層薄膜,叫做海蜇衣,這個部位蒸煮之後曬成幹,一斤價值數千元。
  • 浮遊生物?什麼東西...
    殊不知,就是這些億萬個生活在各大洋的小生物,影響著地球環境的未來。       如果你看過海綿寶寶,相信你肯定不會對這個經常製造麻煩的小傢伙感到陌生。沒錯他就是痞老闆!但你可能有所不知,痞老闆的原型其實就是浮遊生物。在英文原版動畫片中,他被直接稱作為Plankton,也就是浮遊生物。當然,他的外觀無法完全代表浮遊生物,因為它們的種類實在太多了。
  • 你吃到的海蜇頭,其實是海蜇的腳丫子!
    圖片:pic46.nipic.com在說海蜇之前,一個不得不提到的概念是「水母」。有很多人認為水母和海蜇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這是因為通常人們頭腦中水母的形象,是在水族館或海洋館中的水槽內優哉遊哉遊動的、雲霞一般夢幻的動物,和餐桌上的美味距離十萬八千裡。但實際上,「水母」一詞指代的是包括刺細胞動物門和櫛水母動物門這兩個門中所有能夠進行浮遊生活的動物,而海蜇只是刺細胞動物門下的一類。
  • 淡黃的長裙很魔性,蛋黃水母的「長裙」卻有毒!
    蛋黃水母最大直徑可達50cm,在水母中屬於體型較大的種類,就像名字描述的那樣,這種水母具有金紅或桔紅的生殖腔和胃囊,在透明的圓盤形傘體中,看起來就像剛剛煎好的荷包蛋一樣美味誘人。蛋黃水母是一類懸浮取食的肉食性動物,以海水中漂浮的浮遊生物和小甲殼類為食,「蓬鬆」的觸手就是它們的捕食工具,觸碰到獵物時,魚叉狀觸手上的刺細胞會射出毒液,對其進行獵食,隨後由纖毛將食物運送至胃腔進行消化吸收。
  • 煙臺海灘密密麻麻布滿海蜇 專家稱實為「海月水母」
    視頻截圖記者用手電筒一照,海裡布滿密密麻麻的海蜇(視頻截圖)齊魯網9月3日訊 最近幾天,在大海退潮的時候,不少市民和遊客在煙臺大學東門附近的海灘上,會看到很多小海蜇,密密麻麻的鋪滿了海灘。很多外地遊客第一次見這種東西,是既興奮又是害怕,這麼多小海蜇布滿了海灘,不會有什麼危險吧?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早安山東》報導,晚上7點多,在煙臺大學東門的海邊,記者看到,退潮後的沙灘上鋪滿了小海蜇,直徑都在15到20釐米左右,在燈光的反射下,沙灘上呈現出一片亮晶晶的色彩。灘上的海蜇多,海水裡更多,記者拿著手電筒往海裡一照,水裡全是密密麻麻的海蜇,一個挨著一個。
  • 去省科技館看水母
    「海洋精靈」水母主題展覽1月18日開展,展期1個半月,免費對公眾開放杭州網訊 「赤月水母就是所謂的海蜇,呈出像蘑菇狀,分傘部和口腕兩部分。傘部為半球形,直徑30~60釐米,最大可達1米。」,「倒立水母分布於全世界各熱帶海域,倒立水母主要棲息於潮間帶至水深10米左右之砂質環境,它們與其他水母一樣會用觸手上的刺絲胞捕食浮遊生物,因為觸手上的刺絲胞具有微弱毒性,最好儘量不要接近碰觸它們。」1月18日,浙江省科技館新館推出了一項臨時科普展——水母主題展。神奇的水母到底藏著多少秘密?
  • 人工湖裡冒出桃花水母 跟海蜇同門也能蜇人(圖)
    昨天,青島水族館專家介紹,這些小精靈應為桃花水母,是原始低等無脊椎動物,五六億年前就已出現,恐龍在它面前也是「晚輩」,被喻為生物進化研究的「活化石」。  湖邊看魚發現奇異生物  昨天上午,家住黃島區的韓先生去離家不遠的一家公司辦事。在等待過程中,他看見辦公樓窗外的一座小人工湖不錯,就去湖邊看看風景。
  • 海蜇咋成致命"殺手":水母毒素毒性強且成分複雜
    中科院海洋所研製的"解毒藥"可有效治療海蜇蜇傷。   水母刺絲囊觸發示意圖。   一名外地來青大學生和一名八歲男孩被海蜇蜇傷後先後殞命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市民在震驚和心痛之餘,更對水母的毒性之大疑惑不解。海蜇蜇傷為什麼能嚴重到致命,為什麼連換多家醫院都沒有有效治療的辦法?
  • 被海蜇蜇傷趕緊用鹼性洗液
    夏天到了,人們喜歡到海裡遊泳納涼,也經常能看到海裡漂著的軟軟的、白色的浮遊生物。這些小生物有很多「小腿」,刺激一下就收縮一下,看似很好玩,殊不知,一旦你觸碰到它,它就會釋放毒液,沾到你的手或身上會引起針刺一樣的感覺,這就是你被海蜇蜇傷了。如果遊泳者沒有意識到,還繼續去碰觸,蜇傷面積會進一步擴大,危險的因素就大大增加了。
  • 海蜇與墨魚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文藝的土豆啊,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海蜇與墨魚的介紹。海蜇海蜇是水母的一種。海蜇喜歡在溫暖的海域中生活,熱帶、亞熱帶海域都有它們的蹤跡;它們多棲息在江河口附近泥質海底的海區。中國沿海從南到北均有分布。
  • 龍宮海洋海月仙子帶你認識水母種類(一)
    今天由漂亮的海月現在給大家介紹,帶大家認識不同種類的漂亮水母。海月水母  moon jellyfish海月水母在海面漂浮時,猶如一輪明月映在海中,故而得名。它是水母種類中分布最廣泛的一種,在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都有她的身影。
  • 夏季美味爽口的海蜇,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吃喲!
    但是有種也是伴隨著一些風險性的,因為特別是在海邊,海裡面的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容易遇到一些水母這樣的生物,而且水母大部分都是透明的形狀,在遊泳的時候很不容易被發現,是很容易發生危險的,所以說大家在遊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場合,儘量保證自身的安全。水母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可食用性水母,一種是有毒性的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