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時陪都,重慶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歷史文化名城,為二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至今,這裡仍是全世界二戰遺址留存最多的城市之一。
走在主城路上,你經常會邂逅一些另類但又讓人眼前一亮的老建築——黃牆青瓦,抬梁飛簷,有幾分神秘,又有幾分西洋風格。這些建築為我們刻畫出重慶在陪都時期的樣子。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位於曾家巖。
建築氣派十足,中西合璧的三層小樓。歇山式屋頂,南北各有兩個老虎窗,屋面鋪小青瓦,南面臨街為傳統的中式灰牆黛瓦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警察局與周公館(周總理舊居)僅一牆之隔。通過頂樓上的那扇隱藏式閣樓窗戶,可全天候監視周公館,再現了周公館當時所處的境地。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現在已變身為靶點影視文化創意園。
美國大使館舊址
重慶美國大使館舊址始建於1942年,該建築為仿巴洛克式磚木結構,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兩路口街道健康路街1號。
作為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遺址群之一,正是這段歷史的文物載體,顯示了戰時陪都重慶國際政治、外交地位強力提升的重要物證。
200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英國領事館
1890年,重慶開埠。同年,英國駐重慶領事館正式建立。最初館址設立在方家什字麥家院子(今渝中區民生路重慶JW萬豪酒店附近),1900年後移至領事巷。
這是西方在重慶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其轄區為四川一省,後擴展到貴州地區。
蘇聯駐重慶大使館舊址
為避日機轟炸,蘇聯方於1941年將使館遷往南岸,今在南山生態帶管理區境內,植物園對面。
該建築始建於1936年,為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原蘇聯大使館在8年抗戰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均曾是大使館常客。
法國領事館舊址
在渝中區南紀門鳳凰臺35號,一棟黃色的洋房在陽光裡靜靜矗立。這裡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國領事館舊址所在地。
1941年為避免日軍轟炸,法國大使館由重慶主城遷建於此。
順著狹窄的老街走近法國領事館舊址,遍布整棟房屋的券拱讓這棟老房子充滿了法蘭西的浪漫風情,而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頂,又讓它帶上了一絲東方色彩。
百餘年時光裡,這棟老建築一直優雅地矗立在這裡,現在作為南山植物園的標本館。
德國大使館舊址
1938年8月14日,隨著國民政府遷渝,德國駐華大使代辦飛師爾等人抵達重慶。他們在重慶南岸一棟德國醫生別墅基礎上,改建成了德國大使館。
英國鹽務局舊址
英國鹽務局舊址位於馬鞍山鹽店灣54號,修建於19世紀末,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
建築二層為方形窗,方窗之間有羅馬柱,走上木質樓梯,在拱廊駐足,才發現這裡是眺望兩江的絕佳地點,迎著清風,坐擁兩江,大有看世間滄桑,風起雲湧之感。
新華日報社舊址
位於渝中區民生路240號的一幢民國時期的老建築,看似平常,但這就是當時宣傳抗戰的新華日報社舊址。營業部大門上方和正面牆體上,分別砌掛著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的醒目的「新華日報」四個大字招牌。
在陳列館中,還有一處封閉倒塌的防空洞,該洞是為躲避日軍轟炸而挖建,刊有周恩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題詞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個防空洞印刷的。
復旦大學舊址
抗戰期間復旦大學舊址位於北碚東陽鎮夏壩。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於1905年在上海創辦,1938年2月內遷北碚。1946年7月,復旦大學遷返上海,留渝校友在北碚舊址成立了私立重慶相輝文法學院。
2005年,重慶市政府、復旦大學、北碚區人民政府共同出資對舊址進行了修復,建成了復旦大學北碚舊址紀念館。
這些建築曾經是重慶風光的見證,從1882年英國大使賀西抵達重慶開始,這一百年多來的光陰,似乎就在彈指一揮間。那段血色歲月裡的人仿佛從未走遠,有關那些人、那些事的記憶,就隱藏在重慶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從未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