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記憶——陪都時期的特色建築,歷久彌新!

2020-12-12 重慶樓市速報

作為戰時陪都,重慶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稱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歷史文化名城,為二戰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至今,這裡仍是全世界二戰遺址留存最多的城市之一。

走在主城路上,你經常會邂逅一些另類但又讓人眼前一亮的老建築——黃牆青瓦,抬梁飛簷,有幾分神秘,又有幾分西洋風格。這些建築為我們刻畫出重慶在陪都時期的樣子。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位於曾家巖。

建築氣派十足,中西合璧的三層小樓。歇山式屋頂,南北各有兩個老虎窗,屋面鋪小青瓦,南面臨街為傳統的中式灰牆黛瓦風格。

值得一提的是,警察局與周公館(周總理舊居)僅一牆之隔。通過頂樓上的那扇隱藏式閣樓窗戶,可全天候監視周公館,再現了周公館當時所處的境地。

國民政府警察局舊址現在已變身為靶點影視文化創意園。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美國大使館舊址

重慶美國大使館舊址始建於1942年,該建築為仿巴洛克式磚木結構,位於重慶市渝中區兩路口街道健康路街1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作為抗戰時期同盟國駐渝外交機構遺址群之一,正是這段歷史的文物載體,顯示了戰時陪都重慶國際政治、外交地位強力提升的重要物證。

2000年,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英國領事館

1890年,重慶開埠。同年,英國駐重慶領事館正式建立。最初館址設立在方家什字麥家院子(今渝中區民生路重慶JW萬豪酒店附近),1900年後移至領事巷。

這是西方在重慶設立的第一個領事館,其轄區為四川一省,後擴展到貴州地區。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蘇聯駐重慶大使館舊址

為避日機轟炸,蘇聯方於1941年將使館遷往南岸,今在南山生態帶管理區境內,植物園對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該建築始建於1936年,為仿巴洛克式磚石木結構,原蘇聯大使館在8年抗戰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均曾是大使館常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法國領事館舊址

在渝中區南紀門鳳凰臺35號,一棟黃色的洋房在陽光裡靜靜矗立。這裡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法國領事館舊址所在地。

1941年為避免日軍轟炸,法國大使館由重慶主城遷建於此。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順著狹窄的老街走近法國領事館舊址,遍布整棟房屋的券拱讓這棟老房子充滿了法蘭西的浪漫風情,而小青瓦搭建而成的歇山式屋頂,又讓它帶上了一絲東方色彩。

百餘年時光裡,這棟老建築一直優雅地矗立在這裡,現在作為南山植物園的標本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德國大使館舊址

1938年8月14日,隨著國民政府遷渝,德國駐華大使代辦飛師爾等人抵達重慶。他們在重慶南岸一棟德國醫生別墅基礎上,改建成了德國大使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英國鹽務局舊址

英國鹽務局舊址位於馬鞍山鹽店灣54號,修建於19世紀末,主要負責管理英國和四川之間的鹽貿易業務。

建築二層為方形窗,方窗之間有羅馬柱,走上木質樓梯,在拱廊駐足,才發現這裡是眺望兩江的絕佳地點,迎著清風,坐擁兩江,大有看世間滄桑,風起雲湧之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新華日報社舊址

位於渝中區民生路240號的一幢民國時期的老建築,看似平常,但這就是當時宣傳抗戰的新華日報社舊址。營業部大門上方和正面牆體上,分別砌掛著由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題寫的醒目的「新華日報」四個大字招牌。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在陳列館中,還有一處封閉倒塌的防空洞,該洞是為躲避日軍轟炸而挖建,刊有周恩來「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題詞的《新華日報》,就是在這個防空洞印刷的。

復旦大學舊址

抗戰期間復旦大學舊址位於北碚東陽鎮夏壩。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於1905年在上海創辦,1938年2月內遷北碚。1946年7月,復旦大學遷返上海,留渝校友在北碚舊址成立了私立重慶相輝文法學院。

2005年,重慶市政府、復旦大學、北碚區人民政府共同出資對舊址進行了修復,建成了復旦大學北碚舊址紀念館。

圖片來源於網絡 侵刪

這些建築曾經是重慶風光的見證,從1882年英國大使賀西抵達重慶開始,這一百年多來的光陰,似乎就在彈指一揮間。那段血色歲月裡的人仿佛從未走遠,有關那些人、那些事的記憶,就隱藏在重慶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中,從未褪色。

相關焦點

  • 陪都重慶文廟修葺計劃:1941年
    吳國楨、許大純給孔祥熙的呈文中提到了夏、鄭二人的整理意見,描述如下:「夫子池孔廟宏大,但損壞情形過於嚴重,全部修葺工程費用恐數百元不敷,□□非常時期,□□修後,隨時再有被炸之虞,至巴縣孔廟範圍狹小建築簡陋,若以此廟予以重修為陪都唯一之孔廟似又不足以喪揚先聖先師之崇高偉大,擬將府孔廟暫做初步整理後,不被繼續破壞,並種植花木,以改善環境,待戰後再行實施修理,並擬將縣孔廟舊址改為陪都忠烈祠之建築。」
  • 遊遍山水之城,感受重慶百年老巷記憶。
    重慶存在著大大小小的老巷,保留著自己古老的韻味,美味的小吃,特色的風格,吸引著一批又一批青年才俊前往尋找先輩的足跡。磁器口爬坡上坎山城巷山城巷是上個世紀初法國傳教士修建的教堂、學校和醫院,這裡的建築和山城江景為層層疊加的方式,沿著崖壁可以欣賞江景,也可以駐足停留拍照打卡
  • 這些歷史建築,見證了重慶的工業崛起。望江原來是它上榜了……
    建築特色:始建於20世紀40年代。佔地面積2萬平方米。抗戰陪都風貌建築。磚混結構,單層廠房,石柱或磚柱承重。坡屋頂,人字形山牆面形成連續跨,富有韻律,規模宏大。
  • 探訪重慶白象街:老城建築新氣象
    融創供圖  記者走在質樸的街道上看到如今的「母城老街」繁華若往:青灰磚牆、花格門窗、木質房簷的民國風建築排列在街道兩旁;各色重慶特色美食門庭若市;昔日的老城建築屹立至今,見證了重慶的發展變遷,承載著歲月的光榮與興衰。  重慶白象街老建築的城市記憶  「3000年江州城,800年重慶府」。重慶白象街地處重慶渝中下半城,位於望龍門與太平門之間。
  • 重慶新熱點:遊古鎮看兩江,穿越民國,看八十年前的陪都風採
    重慶的十大古鎮中,除了市區的磁器口古鎮,還有一個離市區距離最近的巴渝老鎮,這就是龍興古鎮。龍興古鎮位於兩江新區,距重慶市中心二十多公裡,明初時期就已有古鎮雛形,有六百年歷史了。眾多明清時代的古剎建築就藏身其中。
  • 在雲岫樓體驗陪都文化
    這個「心臟」為什麼在重慶呢?中學學歷史才知道,因為陪都。上大學北上和工作後南下,多次在重慶轉車轉機,趁機把重慶的主要景點逛了逛,也知道了重慶在打造三大文化:「巴渝文化」、「紅巖文化」、「陪都文化」。前兩者的景點都看了些,陪都文化還沒涉及。
  • 重慶珍檔丨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
    一提起重慶美食,首先大家想到的便是那充滿江湖氣息的火鍋、代表重慶勞動人民生活日常的小面,飲食文化反映著整個城市的文化,重慶美食源遠流長,在獨特的碼頭文化以及抗戰陪都背景下逐步融合形成,那麼,抗戰時期重慶有什麼美食呢?
  • 重慶記憶:下浩老街,比十八梯更老重慶的地方!
    一座城市之所以能夠喚起人們的記憶,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歷史悠久,獨具地域特色的老城區,老建築和老人們的故事。重慶相比於其他城市,更有著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山即是城,城即是山。據說,這一地區在清乾隆時期就已經形成街市。這條街連接長江,解放前,龍門浩老碼頭是重慶一個客貨兩用碼頭,從碼頭去上新街,下浩正街和董家橋是必經之路,再加上巴渝名剎覺林寺也在此地,百年前的下浩一帶十分熱鬧。
  • 重慶文化宮老建築,古樸古香曾是中統辦公樓,室內空曠正在修葺
    最近幾年,由於網絡信息快速傳遞,重慶作為最年輕的直轄市,獨特的地理地貌,特色鮮明的城市建築,突然之間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網紅城市,造就了不少網紅景點,諸如洪崖洞、過江索道等等,使得世界各地遊客蜂擁而至,欣賞這些網紅景點。
  • 老街說故事|道不盡的老街情懷,承載了多少重慶人的記憶!
    老街主要以木、瓦、磚、石為肌理特點,高低錯落、隨坡就勢,形成了極具山城特色的街巷布局,開埠文化底色躍然而出。傳統與現代融合、本土與國際輝映,時尚精緻的文化活動既豐富了百姓的藝術生活,又有助於提升重慶城市文化內涵和藝術氣質,營造出人人熱愛、參與、享受藝術的城市文化氛圍。
  • 何智亞,我記憶深處的重慶與重慶人
    山水交織、別樣棲居的重慶,正在探索和實踐著新型山水人居的多樣方式,她的未來值得期待。 為了更好地品讀城市特色,解讀重慶風格,受「建築檔案」之託,特別邀請了5位專家,分別在重慶的山地特徵、文化特質、交通格局、歷史演變、山城水系5個方向展開探討,共同成此重慶特輯。
  • 無可再退的陪都重慶
    邊區與中國其他地區之間的貿易幾乎陷於停頓,陝甘寧邊區進入最艱苦的時期。然而,出乎蔣介石意料的,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並未因此而垮掉,而是以更加堅定的意志抗擊敵寇和突破封鎖。另外,中國以小農經濟國家對抗世界工業國家七強之一的日本,戰爭之殘酷,完全超出政府之預料。淞滬戰役中,第三戰區司令官馮玉祥說,「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
  • 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是歷史活著的記憶和見證人
    而日本帝國主義在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又代表著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有人曾說:「只有歷史建築才是雄辯地講述時代的存在。」能讓我們從視覺上認識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歷史的,首先應該是他們留下的建築物。瀋陽南站、大連賓館(原大和賓館)、漢城市政大廳…這些建築物建立在各自城市中心位置,一度是日本殖民統治的象徵物。它們至今還在喚起我們對那段殖民統治的記憶。
  • 把重慶標誌性建築搬上地圖
    「重慶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有著許多頗具影響力的標誌性建築物,每一個標誌性建築都是一段歷史的濃縮與見證。」近日,市政協委員、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副館長柳春鳴向市政協提交了一份提案,為保護、利用、宣傳好我市標誌性建築遺產,建議有關部門編制《重慶市標誌性建築物地圖》。
  • 重慶記憶:白象街,重慶最早的CBD!
    英、美、日等家在這裡開設洋行,加上本身碼頭水運發達,人煙稠密,所以在相當的一個時期內,這裡都是重慶城最豪華的街道,可稱為「重慶第一街」。重慶最早的有線電報局、大清郵局、藥材工會等,都在坐落於此,正如紐約華爾街,各界名流絡繹不絕。
  • 這條盤山的步道保持了老山城的味道,極具地方特色
    重慶,是我國最年輕的直轄市,被稱為山城。在當地,山城步道通常是指只能步行的城市小道,步道上有很多的臺階,也就是本地人說的「梯坎」。來到重慶,要感受這座著與眾不同的城市,就一定要到最具特色的山城步道去「爬坡上坎」。
  • 老重慶的記憶| 再現民國街尋找抗戰記憶,感受重慶往日昔影
    山城重慶,依山傍水,除了歷史悠久的磁器口古鎮,這裡還有獨特歷史風格和民國風情的民國街——重慶兩江國際影視城民國街&電影《一九四二》重慶的「民國街」,是馮小剛電影《一九四二》的外景拍攝地。2011年電影《一九四二》拍攝基地啟動儀式就是在重慶啟動,直到2012年項目完工。場景復原了新華日報、國泰戲院以及囊括報社、咖啡廳、銀行、酒吧等66棟陪都建築。
  • 極具重慶特色的山城巷第三步道
    這條步道極具老重慶文化特色。若是外地遊客值得一走。去感受一下老重慶原汁原味的市井生活和重慶的歷史文化。法國仁愛堂舊址它的前身,是1900年法國人創建的「仁愛堂醫院」,1944年改名「陪都中醫院」,也就是重慶第一中醫院的前身,也是後來的重慶中醫學校所在地。
  • 尋覓城市記憶,重慶山城第三步道,詳細行走攻略
    用山城來命名小巷,可見它極具山城特色了。1900年法國傳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點燈為路人照明,由此得名天燈巷、天燈街,1972年更名為山城巷。這棟房子叫「厚盧」,也被稱為石庫門。之前一直有市民居住著的,現在好像搬走了。「厚盧」是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蘭文斌師長的官邸,這座老宅具有很典型的上海石庫門建築的特點。仁愛堂舊址,法國仁愛堂。
  • 在建築中尋跡重慶開埠記憶
    項目立足南岸八公裡人文中心有8處文物保護建築2處優秀歷史建築自然風貌豐富臨江階梯式山地呈現百年開埠歷史今天,跟隨我們從開埠文化遺址公園那些老建築出發一起去回溯那段開埠歷史還原真實的人物故事1892年,立德樂開設了重慶第一家外資運輸公司(即重慶有限轉運公司),次年設立重慶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即利川保險公司),第一個郵政機構(當時稱為「信局」),並發行了重慶最早的郵票——重慶商埠郵票。立德樂在渝經營十多年後,將洋行全部資產轉讓給另一英商隆茂洋行,後又接續轉讓給太古洋行、平和洋行,直至1953年初被南岸區政府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