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是歷史活著的記憶和見證人

2021-01-12 一抹斜陽觀歷史

百家原創作者:一抹斜陽觀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一抹斜陽觀歷史。說到日本帝國主義,相信很多人都深惡痛絕,因為深受帝國主義迫害的國家實在是太多了。而日本帝國主義在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又代表著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有人曾說:「只有歷史建築才是雄辯地講述時代的存在。」能讓我們從視覺上認識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歷史的,首先應該是他們留下的建築物。瀋陽南站、大連賓館(原大和賓館)、漢城市政大廳…這些建築物建立在各自城市中心位置,一度是日本殖民統治的象徵物。它們至今還在喚起我們對那段殖民統治的記憶。我們可以從兩種意義上觀察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一種是,這些建築物帶有日本近代(學習了西方的)建築特徵;另一種是,這些建築物超越了日本,已經成為中國東三省、韓國、中國臺灣建築的一部分。日本建立在各地的建築物,超越了單純的性質,反映出當時殖民地建築之所以成立的世界狀況、政治、經濟及社會現實。

因此,簡單地忽視這些存在,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無視歷史的行為。朝鮮總督府——這是日本統治朝鮮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的最宏偉、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物。它已經於1993年被政府部門拆除,因此我們只能從照片上一睹這座建築當時的風貌。《朝鮮總督府政廳新營志》等資料表明,1912年6月1日,舉行了「地鎮祭」儀式以後朝鮮總督府政廳新建工程正式動工。據說,總督府建築是由當時著名的建築設計師野村一郎設計的。政府部門把這項設計工作,交給了早在1907年便成功完成臺灣總督府設計的人物野村一郎。1915年6月25日,在建築工地上舉行了「上棟儀式」。政廳建築工程於1919年3月竣工。1911年,朝鮮總督府的員工數為430名,但由於辦公場所為伊藤博文時期的統監部建築,總督府各部門分散到三個地點辦公,所以需要修建一個新的辦公大廳。

日本政府在1912年確定徵用朝鮮王朝的王宮景福宮內的建築用地,並做出了300萬元的財政預算。日本為朝鮮總督府所選位置,介於景福宮的正門光華門和國王辦理政務的勤政殿之間。因此,王宮正殿勤政殿被朝鮮總督府政廳遮住了。日本方面後來又決定把光華門拆掉。此外,康寧宮交泰殿兩處宮廷大殿,也被移往昌德宮。此後,熱愛韓國文化的日本評論家柳宗悅,在《改造》(1922年第9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了正在消失的朝鮮建築》的文章,呼籲保留光華門。可以說,柳宗悅是一位具有國際眼光的日本知識分子。「新政廳設計概要」內容表明,總督府政廳也是為了彰顯統治朝鮮之威儀的一種裝置。設計概要中說,「應該確保通過美麗的大道,看到總督府政廳的威儀」。因此,設計者在設計理念中融入了西方式的巴洛克風格,以突出總督府政廳的莊重威嚴。

下面,還是讓我們去看一看日本在海外建設的「五大車站」。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滿鐵」)是以鐵路為主項的一家企業。這家企業一直致力於驛站的整頓,因此在大型車站的建設上傾注了很多心血。其中,尤以大連、旅順、奉天(瀋陽)、撫順、長春這五大車站為重。他們首先建設了奉天站和長春站。奉天是大清朝的陪都,也是東三省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東三省總督衙門等清政府官署最為密集的城市。因此,也是日本為了順利進行統治而必須控制的一個城市。

大連火車站竣工於1907年,當時是作為臨時車站修建而成的。此後,長春站的建設於1908年竣工。奉天站是於1910年工的,同一年,開始興建撫順千金寨火車站。此後,長春站建設工程曾於1914年竣工。奉天火車站是一座由紅色磚石修建而成的西方式建築物,至今還在向世人展示著它曾經的儀容。這座建築,與竣工於同一年的東京火車站一起,向世人展示著它們與眾不同的風採。東京火車站、奉天火車站,還有漢城火車站,這三者的外觀非常相似,可以稱得上是三胞胎。大連站於1937年重建時,將乘客的移動路線進行了立體化區分,因此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建築。負責設計的「滿鐵」工程科科長太宗太郎自誇,奉天大和賓館(現遼寧賓館)和大連火車站是自己的兩大作品。

在眾多日本人建設的賓館當中,屬滿鐵在其初創期建設的大和賓館最為著名。滿鐵在大連、旅順、奉天、長春分別建設了大和賓館。以大連大廣場圓形廣場為中心修建而成的賓館,成為日本人和中國人以及西方人的交際場所,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滿鐵建設的建築物,其外觀多表現出西方建築特徵,而且建築本身是由磚石結構而成,具有耐火、耐寒的特點。據說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90年代,韓國發生了「三豐百貨商店」及新建漢江大橋坍塌事件。對此,韓國的媒體笑稱:「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建設的建築物,雖經過了60年,至今依然聳立在原地。而現在的豆腐渣工程僅過了這麼幾年就紛紛倒塌,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情。」

「殖民地建築」也是歷史、殖民史的見證人,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施工過程中的協作產物。除了執政者以外,還有無數個人和團體被一張統治的網絡連貫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殖民地時期的建築物,是與殖民統治聯繫在一起的。不管怎麼說,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是在獲得殖民地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殖民地性質,因此也成為後殖民時期被殖民者的後裔的有人認為,「繼續使用、觀望殖民地時期的建築物,應該成為超越被殖民一種獨特記憶。」。而筆者作為一個比較文化學者,更傾向於認為,它們應該是歷史活著的記憶和見證人。

可以說,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是遭受了殖民迫害的見證,是歷史活著的記憶的代表,是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痛苦的標籤。即使現在我國跟日本有保持外交聯繫,但是不能否認我們曾經被打侵略的事實。大家覺得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

相關焦點

  • 偽滿皇宮:日本侵略東北 推行法西斯殖民統治的歷史見證
    人民網「尋找歷史記憶 緬懷抗戰英烈」採訪團成員在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採訪。 中國吉林網訊 10月13日訊(記者李丹)今天下午,「尋找歷史記憶 緬懷抗戰英烈」大型採訪活動吉林行在長春市偽滿皇宮博物院啟動。
  • 日本對朝鮮殘酷的殖民統治和「三一起義」的爆發
    日本帝國主義在朝鮮設立了軍事官僚的總督統治機構,總督由日本軍閥頭目充任,直接隸屬於天皇,擁有行政、司法、立法一切大權。日本殖民當局制定了保安法、報紙檢查法,刑事令等許多殘暴法令,對於違反法令的朝鮮人實行了殘酷鎮壓,大批朝鮮人被捕入獄。
  • 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作者 張迎來         由臺灣克毅等出版社新編訂的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日據」、「日治」之爭,延燒多日。臺灣「教育部」日前拍板高中歷史教科書「日據」和「日治」二者並用,「行政院」進一步定調「中央部會」公文書一律使用「日據」之詞。
  • 讀《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史》
    由於主客觀方面的原因,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研究開展得尚不夠深入。祖國內地學者研究日據時期臺灣歷史的最大弱項是資料的缺乏,往往遭遇「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改革開放以來,臺灣本地區對臺灣史研究的蓬勃興起,挾其本地人研究本地及豐富的資料優勢,成為臺灣史研究的主力軍。 日本由於曾為臺灣的殖民宗主國,又藏有大量原始資料,因此對殖民地時期臺灣歷史的研究也較為重視。
  • 涉臺專家: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
    由臺灣克毅等出版社新編訂的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所引發的「日據」、「日治」之爭,延燒多日。華廣網今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張迎來的評論文章指出,要正確看待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歷史。這不僅僅關係著歷史教科書中的用詞,更為重要的是,直接影響了臺灣民眾,特別是臺灣的下一代,對日本的認知。
  • 十大殖民建築
    哈爾濱——聖索菲亞教堂 自十九世紀末以來,哈爾濱一直成為沙俄、日本的殖民地及掠奪中心。沙俄文化給哈爾濱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最典型之處就是反映在城市建設上。現有的哈爾濱早期建築中,有俄羅斯的巴洛克式建築、埃爾諾貝建築、俄羅斯木結構建築,及少量的中國古典建築和日本近代建築等等。
  • 羞辱歷史:日本殖民時期朝鮮總督府的去留
    在韓國,日治時期的朝鮮總督府大樓破壞了曾經半島王權象徵的景福宮,針對朝鮮總督府大樓的去留問題,韓國國內也存在長期爭議。一直到20世紀末才以拆除總督府,修復景福宮收尾。  1.朝鮮總督府大樓  建築往往會超越建築本身,傳達精神層面的意義。在中國古代城市裡,一般會在城市中央建立規模龐大的宮殿衙署建築,向社會傳達著皇權的神聖和威嚴。
  •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50年的殖民統治 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 老照片:百年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朝鮮民生百態
    朝鮮半島被日本殖民時期指的是1910年8月29日至1945年8月15日間。1910年大韓帝國與日本籤訂《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半島正式淪為日本殖民地,併入日本成為日本領土。被迫接受日本的統治。1910年8月22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鮮政府籤訂《日朝合併條約》。
  • 50年的殖民統治,日本在臺灣幹了什麼?
    1895年侵略臺灣的日本軍艦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也是臺灣擺脫日本殖民統治回歸祖國60周年。50年的殖民統治,使臺灣人民遭受了比祖國內地更深重的苦難,臺灣人民的抗日鬥爭在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了解了這段歷史的真相,那些鼓吹日本殖民統治優越的論調也就不攻自破了。
  •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真相
    作者李谷城)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日前大放厥詞,美化日本統治臺灣期間推行的殖民教育。日本人在臺灣享有種種特權,稅金多數由臺人負擔,但教育文化等設施,則大部分由日人享受,這是帝國主義榨取殖民地之典型。」 學校的主要職位也都被日人佔據。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一)
    對臺灣民眾來說,永遠忘不了日寇在臺灣實行殘酷統治的歷史。日本在臺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悲慘的一頁。  日本在臺灣實施殘酷的殖民統治,總督府於1896年發布了「關於施行臺灣之法律」。這一文件編號為第63號法律,所以稱為「六三法」。「六三法」總共6條,它成為日本統治臺灣的基本法。此法確定臺灣特殊化,以法律形式確立了總督的獨裁權力;主要內容是鎮壓抗日義軍和剝奪臺灣人民的基本權利。
  • 侵略者在山東——日本帝國主義時期
    日本侵略者不讓中國青年學生有愛國思想,不準讀中國歷史、地理,凡是教科書上講愛國思想的地方,一律塗改掉。在文化教育方面日本侵略者為了加速消滅我國人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文化,強制中國各類學校開設日語課。日本只準許山東大學開辦農學系和醫學系,其它社會學和人文學的系科,則不準開辦。
  • 青島在日本和德國侵佔的殖民時期,現在都留下了哪些歷史痕跡?
    日本兩次佔領青島期間,在保留原有城市風貌和德式建築的同時,也帶來了傳統的日式風格建築、和洋折衷風格建築及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豐富了青島近代城市的建築風格組成。其主要代表有:青島中學校教學樓、大連汽船株式會社辦公樓、朝鮮銀行辦公樓等。與此同時,日佔時期的建築結構取得了較大進步,鋼筋混凝土結構得到廣泛應用。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瘋狂掠奪   日本佔領臺灣,是為了把它作為剝削和掠奪的對象。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
  • 臺灣被日本整整佔領了50年,殖民統治對臺灣產生了什麼影響?
    臺灣日據時期,為清朝籤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之後,1895年至1945年之間,臺灣被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期,又稱為日據時代或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雖然那代老人家已經不剩多少了,但日本殖民時期給他們的思想印記卻流傳下來了。某種程度上來說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真的太「成功」了。
  • 日本侵佔臺灣50年-日本在臺的殖民統治
    在《馬關條約》籤訂一百周年時,一些「臺獨」分子趕到日本馬關春帆樓,公開感謝當年日本對臺灣的佔領。他們之所以篡改日本侵略的歷史和本質,是因為他們日思夜想地要分裂祖國、爭當外國的附庸。他們懷念的殖民統治,到底如何?對臺灣民眾來說,永遠忘不了那惡夢般的年月,永遠忘不了日寇在臺灣實行殘酷統治的歷史。
  • 回顧百年臺北圓山歷史:日本殖民臺灣的「神社」已倒,但「皇民化...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圓山飯店建築飛簷翹角,古樸端莊。顏色雖豔,但與周圍山色融為一體,仿佛它天生就該建在這圓山之巔。 據說這14層高的圓山飯店是宋美齡女士主導修建的,她看中的是圓山的秀麗風景和風水之利。你可能不知道的是,看中這風景的不僅有宋美齡,捷足先登的卻是日本殖民者。飯店的原址上建有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的最大神社一一臺灣神社。
  • 日據時期,臺灣是怎樣被日本統治的?
    可是也有人認為,應當把臺灣建設成為一個為日本生產糧食和工業原料的供給地。後藤新平這一批人,就是執行第二種選擇的人物,將臺灣建設成一個為日本供給米糧、食糖、果蔬、建築木材,還有硫黃和樟腦的殖民地。日本本國的農夫遂從農田釋放,轉化為日本建設的大軍,提供了日本工業化需要的大量勞力。
  • 【批判「臺獨史觀」筆談之二】程朝雲:駁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有功...
    八田與一銅像「斷頭」事件輿論紛爭背後透射出臺灣社會的斷裂,親日媚日者為八田與一唱「讚歌」,反映出一種錯誤的歷史觀,即在日據時期殖民政府就有意識鼓吹、後來構成「臺獨史觀」一部分的「殖民統治有功論」,強調日本殖民統治為臺灣帶來「現代化」,無視殖民統治的本質是對臺灣人民的奴役與剝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