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創作者:一抹斜陽觀歷史
歡迎來到百家號一抹斜陽觀歷史。說到日本帝國主義,相信很多人都深惡痛絕,因為深受帝國主義迫害的國家實在是太多了。而日本帝國主義在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又代表著什麼呢?下面是小編搜集到的一些資料,一起來看看吧!
有人曾說:「只有歷史建築才是雄辯地講述時代的存在。」能讓我們從視覺上認識百年前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歷史的,首先應該是他們留下的建築物。瀋陽南站、大連賓館(原大和賓館)、漢城市政大廳…這些建築物建立在各自城市中心位置,一度是日本殖民統治的象徵物。它們至今還在喚起我們對那段殖民統治的記憶。我們可以從兩種意義上觀察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一種是,這些建築物帶有日本近代(學習了西方的)建築特徵;另一種是,這些建築物超越了日本,已經成為中國東三省、韓國、中國臺灣建築的一部分。日本建立在各地的建築物,超越了單純的性質,反映出當時殖民地建築之所以成立的世界狀況、政治、經濟及社會現實。
因此,簡單地忽視這些存在,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無視歷史的行為。朝鮮總督府——這是日本統治朝鮮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建立的最宏偉、最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物。它已經於1993年被政府部門拆除,因此我們只能從照片上一睹這座建築當時的風貌。《朝鮮總督府政廳新營志》等資料表明,1912年6月1日,舉行了「地鎮祭」儀式以後朝鮮總督府政廳新建工程正式動工。據說,總督府建築是由當時著名的建築設計師野村一郎設計的。政府部門把這項設計工作,交給了早在1907年便成功完成臺灣總督府設計的人物野村一郎。1915年6月25日,在建築工地上舉行了「上棟儀式」。政廳建築工程於1919年3月竣工。1911年,朝鮮總督府的員工數為430名,但由於辦公場所為伊藤博文時期的統監部建築,總督府各部門分散到三個地點辦公,所以需要修建一個新的辦公大廳。
日本政府在1912年確定徵用朝鮮王朝的王宮景福宮內的建築用地,並做出了300萬元的財政預算。日本為朝鮮總督府所選位置,介於景福宮的正門光華門和國王辦理政務的勤政殿之間。因此,王宮正殿勤政殿被朝鮮總督府政廳遮住了。日本方面後來又決定把光華門拆掉。此外,康寧宮交泰殿兩處宮廷大殿,也被移往昌德宮。此後,熱愛韓國文化的日本評論家柳宗悅,在《改造》(1922年第9期)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為了正在消失的朝鮮建築》的文章,呼籲保留光華門。可以說,柳宗悅是一位具有國際眼光的日本知識分子。「新政廳設計概要」內容表明,總督府政廳也是為了彰顯統治朝鮮之威儀的一種裝置。設計概要中說,「應該確保通過美麗的大道,看到總督府政廳的威儀」。因此,設計者在設計理念中融入了西方式的巴洛克風格,以突出總督府政廳的莊重威嚴。
下面,還是讓我們去看一看日本在海外建設的「五大車站」。南滿鐵路株式會社(「滿鐵」)是以鐵路為主項的一家企業。這家企業一直致力於驛站的整頓,因此在大型車站的建設上傾注了很多心血。其中,尤以大連、旅順、奉天(瀋陽)、撫順、長春這五大車站為重。他們首先建設了奉天站和長春站。奉天是大清朝的陪都,也是東三省最大的城市,同時也是東三省總督衙門等清政府官署最為密集的城市。因此,也是日本為了順利進行統治而必須控制的一個城市。
大連火車站竣工於1907年,當時是作為臨時車站修建而成的。此後,長春站的建設於1908年竣工。奉天站是於1910年工的,同一年,開始興建撫順千金寨火車站。此後,長春站建設工程曾於1914年竣工。奉天火車站是一座由紅色磚石修建而成的西方式建築物,至今還在向世人展示著它曾經的儀容。這座建築,與竣工於同一年的東京火車站一起,向世人展示著它們與眾不同的風採。東京火車站、奉天火車站,還有漢城火車站,這三者的外觀非常相似,可以稱得上是三胞胎。大連站於1937年重建時,將乘客的移動路線進行了立體化區分,因此成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建築。負責設計的「滿鐵」工程科科長太宗太郎自誇,奉天大和賓館(現遼寧賓館)和大連火車站是自己的兩大作品。
在眾多日本人建設的賓館當中,屬滿鐵在其初創期建設的大和賓館最為著名。滿鐵在大連、旅順、奉天、長春分別建設了大和賓館。以大連大廣場圓形廣場為中心修建而成的賓館,成為日本人和中國人以及西方人的交際場所,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滿鐵建設的建築物,其外觀多表現出西方建築特徵,而且建築本身是由磚石結構而成,具有耐火、耐寒的特點。據說達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1990年代,韓國發生了「三豐百貨商店」及新建漢江大橋坍塌事件。對此,韓國的媒體笑稱:「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建設的建築物,雖經過了60年,至今依然聳立在原地。而現在的豆腐渣工程僅過了這麼幾年就紛紛倒塌,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情。」
「殖民地建築」也是歷史、殖民史的見證人,是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在施工過程中的協作產物。除了執政者以外,還有無數個人和團體被一張統治的網絡連貫在一起,因此可以說,殖民地時期的建築物,是與殖民統治聯繫在一起的。不管怎麼說,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物,是在獲得殖民地的過程中,被賦予了殖民地性質,因此也成為後殖民時期被殖民者的後裔的有人認為,「繼續使用、觀望殖民地時期的建築物,應該成為超越被殖民一種獨特記憶。」。而筆者作為一個比較文化學者,更傾向於認為,它們應該是歷史活著的記憶和見證人。
可以說,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的建築,是遭受了殖民迫害的見證,是歷史活著的記憶的代表,是提醒我們不能忘記曾經痛苦的標籤。即使現在我國跟日本有保持外交聯繫,但是不能否認我們曾經被打侵略的事實。大家覺得呢?
以上圖片素材來自網絡,侵權立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