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晚報記者 雷巖平 陳木易/文 林雙偉/攝
幾天前,連日的降雨剛剛過去,正午的烈日下,柴油機船「突突突」的聲音打破了閩江水域的寧靜。
「你們看,這就是『水上布達拉宮』。」船主謝萬喜興奮地指著前方黃牆紅瓦的建築群,向晚報巡村隊的記者們大聲說道。
看著兩岸青山疊翠,微風輕拂江面,雨後雖然江水渾濁,一行人仍仿佛置身畫中。「青山綠水惹人醉,黃牆紅瓦誰人家」,說的便是閩清縣雄江鎮梅雄村。
雄江鎮梅雄村依山勢而建,錯落有致。
整治提升環境
建成「水上布達拉宮」
驅車駛離福銀高速公路梅溪互通,再沿316國道向閩江西行約半小時,便可來到梅雄村。
硬化後的道路四通八達,村頭小廣場綠樹環繞,農家小院窗明几淨,三五老人圍坐著拉家常。這個30多年前因興建水口電站舉村搬遷的小村莊,如今處處洋溢著溫馨的氣息。
「1989年中秋節,全村1000多名村民從『水下』搬到了『水上』。」曾任梅雄村村支書的劉賢成回憶說,舉村搬遷後,由於資金問題,村民們只得採用梯田式的布局建設新房。隨著時間的流逝,梅雄村基礎設施差、房屋立面陳舊、村莊布局零亂等問題開始暴露出來。因此,2012年,梅雄村被列為省級庫區環境綜合整治試點村。
劉賢成告訴記者,在政府投資的帶動下,村民自行投入400多萬元,進行舊門窗更換、「平改坡」山牆砌築和房前屋後環境的整治提升。「屋面選用紅色,是當初在村中進行民調的結果。」雄江鎮黨委書記陳益錦說,紅色寄託了村民們希望過上紅火日子的美好心願,這才有了如今黃牆紅瓦的統一景觀。
這種層疊錯落的臨江建築景觀,加上奼紫嫣紅的花化美化和四通八達的石階蹬道,被大家稱為閩江畔的「水上布達拉宮」,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遊客。梅雄村先後榮獲省十佳小康庫區村、省鄉村旅遊特色村、省鄉村振興實績突出村等稱號。
庫區山清水秀
成為一塊「活招牌」
20多年前,包括梅雄村在內的幾個村子,依託著豐富的庫區水域資源,發展網箱養殖業,雄江鎮一度成為全省主要的淡水養殖基地之一。
「那時候開著船,沿途所經江面,都是一排排向遠處延伸開來的網箱。少的一戶一年賺十來萬元,多的一戶一年能賺近百萬元。」謝萬喜說。然而,前些年,由於部分漁民追求量產,存在過度養殖、過度投餌現象,遇到庫區季節性低溶氧,魚類死亡的情況時有發生。
休閒垂釣業取代了過去的網箱養殖業。
2018年,雄江鎮針對網箱養殖業開展整治工作,推進網箱養殖業朝著更生態化的方向發展。隨著3萬餘平方米的廢舊及空網箱被拆除,當地江面環境持續提升。去年底,謝萬喜也轉型發展新業態,做起了休閒垂釣生意。
「本以為轉型比較困難,沒想到恢復山清水秀的庫區環境,就是一塊『活招牌』。」謝萬喜說,試營業這段時間,他一天能接待30多名遊客,單日可淨收5000多元,新聞裡常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現在切身體會到了。
謝萬喜向記者展示他剛剛釣上來的魚。
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其實,「謝萬喜們」的成功轉型,與鎮裡的創客們有緊密聯繫。
雄江鎮黨委書記陳益錦告訴記者,2015年,雄江鎮與福建省青年建築師協會達成合作協議,將梅雄村內的糧站、水產技術站和木材廠等12棟閒置建築租賃給後者進行改造運營。為此,雄江鎮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橄欖湖創客小鎮。如今,除了橄欖湖大院和小院民宿外,一家自然研學中心已經建成。
協會成員林情告訴記者,該協會不僅讓梅雄村村民直接參與到民宿的管理和服務工作中,還將到橄欖湖創客小鎮觀光的遊客們引流到漁排上體驗休閒垂釣等活動,增加了不少產品的附加值。
據悉,梅雄村成立了休閒漁業合作社,並將構建以現代漁業為基礎、旅遊服務業為主導、休閒創客產業為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包括建設江上田園示範區、漁家民宿等農旅、文旅業態項目,打造濱江創意產業區等,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隨著國道隱患整治工作的推進,雄白線等5條道路項目工程相繼實施,通往雄江鎮的道路將被橋和隧道「取直」,這為未來雄江鎮打造濱江小鎮的規劃增添了極大動能。
交通小貼士:從福州出發,走福銀高速公路,到閩清縣城梅溪高速公路出口下,走G316國道,到雄江鎮梅雄村,車程約1個小時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