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幾天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了,大冬天裡,做什麼事最容易讓人感覺「幸福感爆棚」呢?
相信會有不少吃貨朋友搶答道:吃!火!鍋!
然而對於糖友們來說,毫無負擔地享受一頓火鍋是一件比較有挑戰性的事,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吃才能既充分享受美味,又讓餐後血糖乖乖聽話呢?
吃火鍋的竅門很簡單,大家記住這四條原則就可以了:配比均衡,清淡少油,順序得當,把握總量。
這麼抽象嗎?別急,下面我們就來講一講具體操作。
1.湯底選擇
湯底是火鍋的基礎,我們選擇湯底的時候,首選油脂較少、調味較輕、不辛辣的湯底。
清湯鍋底大多以牛骨或雞骨等熬製,冷卻後再去掉上層浮油,既鮮美又清爽不油膩。菇菌鍋底、海鮮鍋底、番茄鍋底、藥膳鍋底一般也不會很油膩。提醒大家一下,如果尿酸水平高,需要低嘌呤飲食的話,菇菌湯底和海鮮湯底嘌呤含量一般會高一些,就不要選了。
特別推薦潮汕火鍋和老北京銅鍋,湯底清澈,味道鮮美而清淡,不鹹不油不辛辣,非常穩妥;重慶牛油火鍋、四川火鍋、咖喱鍋、芝士鍋是油膩的典型,什麼食材涮出來都掛著一身油脂,我們儘量不選。愛吃麻辣重口味鍋底的糖友,建議最好也選一個清湯鍋,而把辣醬、辣椒粉等調料作為蘸料,這樣比較容易控制油脂攝入量。
2.食材選擇
火鍋的食材選擇非常豐富,我們可以充分享受食物多樣化。食材的搭配上,我們可以選擇7份澱粉含量較低的莖葉、瓜果類蔬菜和菌藻,搭配上3份瘦肉、水產、豆製品。
肉類食材我們首選裡脊肉、雞肉片、魚蝦等低脂的品種;潮汕牛肉火鍋裡最低脂的品種是嫩肉、五花趾和匙柄肉,最肥的是脖仁、肥駢和胸口油。除了肥牛肥羊,動物內臟如鴨腸、腦花等,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比較高,而且牛肚、牛百葉等吸油能力也很強,我們也要少吃一些。油豆泡、炸豆皮、豆泡福袋等油炸的豆製品也要少吃一些,改為凍豆腐、千張絲、豆皮卷較好。
肉丸、魚丸、蟹棒、午餐肉等其它花式丸滑滋味豐富,口感新奇,但它們普遍含有較多的澱粉、動物脂肪、鹽、糖、和添加劑,而且食材的來源和品質也沒有保障,我們還是少吃一些,嘗嘗鮮便好。
主食我們可以選擇雜糧面,比如蕎麥麵、燕麥麵,它們穀物纖維的含量較高,也不容易煮得太爛,比廣受歡迎的紅薯粉、土豆粉等更有利於血糖平穩;如果沒有雜糧面,雞蛋面、水餃也是不錯的選擇。
另外,主食可以搭配一些玉米和薯類,比如土豆、紅薯、山藥、芋頭,但是注意薯類不要煮得太久太面,另外如果湯底很油的話就不建議涮薯類食材了,因為它們吸油能力太強,另外根莖類蔬菜如胡蘿蔔、藕等澱粉含量也較高,如果吃得較多的話要考慮到這些額外的碳水化合物。
3.蘸料選擇
蘸料儘量不用油碟、香油、麻油、麻醬、油潑辣子等純油脂品種;沙茶醬、辣椒醬等醬料的油脂含量較多,加上質地粘稠,吸附力比較強,容易讓我們吃下過多的脂肪,不利於血糖平穩。幹碟雖然油脂含量也很高,而且高鹽,但是因為用量往往較小,相比於油碟和醬料還是更好一些,嗜辣的糖友可以適量選擇。
這裡為大家推薦醋和香菜、蔥、蒜、剁椒調製的DIY蘸醬,香氣清新,可以提鮮,而且對有些糖友來說,吃點醋對平穩血糖還有點幫助。
4.飲料選擇
酸梅湯和涼茶仿佛是火鍋的標配,但是它們糖含量較高,不建議作為火鍋伴侶。同樣的,碳酸飲料、果汁、酸奶都不是最佳選擇,換成無糖蘇打水或無糖茶飲比較好。
5.涮菜順序
吃火鍋大家一般習慣先涮肉,再涮菜,最後涮主食,但是我建議糖友們改一改這個老傳統,先涮蔬菜和豆製品,然後涮丸類和主食澱粉類,最後再涮肉。
首先,我們儘量把油膩的食材放在最後,防止肉裡涮出來的脂肪吸附到蔬菜和主食裡,悄悄潛入我們嘴裡。另外,這樣的順序也有利於餐後血糖的平穩。蔬菜提供的纖維素和豆製品、丸類裡的少量脂肪可以幫助防止吃主食以後血糖上升得太快。同時,主食放在中間吃也比較容易計劃好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方便我們計算胰島素劑量。另外,火鍋的肉類比較豐盛,很容易吃得過多,造成蛋白質和脂肪攝入太多,引起血糖後升,長時間居高不下,不好控制。肉類放在最後吃就不太容易吃多,食物的比例更均衡一些。
6.把握總量
火鍋鮮明地體現了中式圓桌餐的特點,大家團團圍坐,各自取材,涮完就吃,很難計量自己吃了多少,加上食材品種繁多,不知不覺就吃多了,容易低估自己的進食量。另外大家吃火鍋也不要吃得太久,吃夠了就及時放下武器。若是吃上兩三個小時都不盡興,不僅容易吃得過多,血糖也容易壓不住,影響一整天甚至第二天的血糖平穩。
總量的把握也包括一天內以及幾天之內的營養要均衡適量,如果火鍋大餐吃得較多、較油膩,這一天中的其它餐食和之後幾天的配餐就要注意吃得清淡一些了,多吃一些清拌菜和雜糧,儘量減少油脂的攝入,堅果、肉脯等零食也暫時不要吃了。
最後,對於廣大糖友來說,吃火鍋要學會精打細算,計算好熱量,搭配好菜品,餐後及時檢測血糖的變化,摸索規律。這樣就可以一邊大膽地吃火鍋,同時也不用擔心血糖的升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