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12年09月06日15:54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鄒豔東周志平報導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擁有發展糧食生產的良好條件,素有「內蒙古糧倉」和「黃金玉米帶」的美譽。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80%以上,糧食產量佔全區的1/4,玉米、水稻、蕎麥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區第一。今年夏天,全市的玉米作物在充沛的雨水滋潤下,長勢非常喜人,但是8月份一場蟲災,卻對玉米生長產生了嚴重威脅。
三代粘蟲爆發 災情罕見
「這蟲子非常的霸道,專門吃苞米葉子,有的竟然從苞米芯中直接從裡往外吃,從來沒有見過這麼狠的蟲子」,剛從地裡回來的科左中旗保康鎮農民王海無奈的向市農業氣象站和植保站技術人員說。農技人員迅速深入到蟲災嚴重區域取樣,並立即將現場情況報送至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在隨後的幾天,全市的6個旗縣市區均發現谷田、玉米田及周邊雜草上出現大量蟲害卵塊和低齡幼蟲,尤以科左中旗為甚。玉米田蟲害發生面積達346萬畝。據監測,從8月開始,全市各旗縣市區發生不同程度的災害面積達500多萬畝。此次蟲災發生範圍之廣、面積之大、程度之重、蟲口密度之高屬近20年未遇。
部門應急聯動 合力應對災情
蟲災發生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召開緊急會議,研究部署病蟲害防治工作。根據災情嚴重程度,由市農牧業局、氣象局、農科所和植保站等部門聯合組成的防蟲害、保豐收專題防治玉米三代粘蟲工作組在科爾沁區敖力布皋鎮玉米基地田頭成立。聯合工作組明確要求農牧業部門負責搜集災情、氣象部門負責發布災區適時天氣預報、農科所和植保站要加快研究病蟲害防治辦法,氣象和植保部門需聯合發布病蟲害防治預報服務產品。各部門密切配合,根據病蟲害嚴重程度和順延方向兵分4路先後深入重災區,組織號召各地搶抓有效時間,晝夜連續作戰,實施科學防控,空間地面協作,力爭最短時間內取得決定性成效。
空地密切協作 草原神鷹顯威
8月13日10時,氣象部門發布了適宜空中播撒防治病蟲害藥品的專題預報,兩架「草原神鷹」滑翔機在科左後旗金寶屯鎮勝利農場五分場空地上升空,開始了空中播撒作業,形成了空間聯動、立體拼接、無縫對接的天地空病蟲害防禦網。
「快看,滅蟲的飛機來了,我們的玉米保住了,這個好像就是叫『草原神鷹』,有了這隻『鷹』,我們的玉米就不怕什麼粘蟲了」,站在自家地頭的張軍用滿含希望的眼神望著空中飛翔的「鷹」自言自語的說到。在不遠處的一片農田裡,幾位農技人員頂著烈日,正在駕駛著高杆噴霧車向田裡噴射著農藥。
自三代粘蟲爆發以來,全市積極發動農牧民開展自救防護工作,配發了防控設備,形成了空中和地面同時推進、以地面為主的立體攻防體系,蟲害重災區,主要以「草原神鷹」空中作業為主,共出動飛行1709架次,飛防面積130.9萬畝。經過飛防的病蟲害災情嚴重區域,已基本將三代粘蟲消滅殆盡。
8月22日,通遼市天地空三基結合的三代粘蟲病蟲害防治攻堅戰在「草原神鷹」小型飛機完成最後一次噴灑任務降落時落下了帷幕。截止目前,全市實際防治面積939.6萬畝次,二次防治面積136.7萬畝,防治效果達90%以上。氣象部門為本場滅蟲攻堅戰共提供專題服務產品7期。
(責任編輯:陳雅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