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2015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揭曉,來自北疆的內蒙古多倫縣小王力溝遼代蕭氏貴妃墓成功入選。可以說,伴隨著多項重要考古發現,邊疆地區正成為文物考古界新的富礦。
但與此同時,我國邊疆地區有大批文物、古墓、古遺址分布在偏遠的地區,由於這裡交通、信息、人力受限,文物保護工作具有很大難度,「文物犯罪分子有從中原向邊疆地區轉移的趨勢。」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永志告訴記者。
該如何應對? 從2013年起,包頭開全國先河,在邊境地區推廣警民共建文物保護「草原神鷹」工程。目前,以該工程為契機,包頭已構築一張黨政軍警企民多方聯動的文物保護網,顯著降低了 當地的文物犯罪率。日前,記者走進中蒙邊境的達茂旗,傾聽「草原神鷹」們的邊疆文保故事,感受草原人的執著、勇敢和堅韌。
5月的達爾罕蘇木,冰雪已全部融化,綠草隨著土地的解凍悄悄地冒出了頭,被白雪覆蓋了一個冬天的草原再現勃勃生機。傍晚時分,結束安達堡子古城遺址例行巡查工作的牧民阿拉騰花,騎著一輛只有一隻後視鏡的摩託車回到了家。她迅速去除身上的棉衣、棉褲、帽子、手套、口罩,從嚴嚴實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點上火,為丈夫巴雅爾準備晚餐。
去年,作為優秀文保員,夫妻倆領到了一套包括摩託車、望遠鏡、強光手電、防寒面罩在內的文保新裝備。不過,阿拉騰花把新裝備都給了丈夫。「我負責古城這邊,他要領著羊群,去更遠的金界壕附近巡視,那裡山高坡陡,還有沙河槽,冬季要騎馬,夏天他就騎新摩託車,安全。」她說。
盜墓者激怒了巴雅爾
20時,草原的餘暉仍未散盡。巴雅爾推開家門,走進廚房,端著妻子為自己準備的熱騰騰的奶茶,向記者講起夫妻二人的文保故事。
巴雅爾是土生土長的哈沙圖嘎查人。1967年,他出生在一個普通牧民家庭。小時候,在放羊的路上,巴雅爾經常撿到古錢幣,他將錢幣交給身邊的父親,父親總會讓他放回原地,並告訴他:「曾經有一個傳說,哈沙圖附近有一個寶藏,『九缸金,一甕銀,誰得財寶誰修城』。既然我們沒能力修城,那就讓財寶物歸原處吧。」
安達堡子古城遺址是國家級重點
文保單位,過去這裡曾是汪古部的重要城堡,因此,研究其中的遼、金、元時期遺物,有助理清當時的歷史文化發展脈絡。不過,在如此重要的古城遺址上面就有盜洞500多處,散落地面上的文物碎片隨處可見。
「人正變得越來越貪婪。先是有牧民為了加固羊圈,將古城的磚頭搬走。後來,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一波又一波盜墓者來到了達爾罕草原,他們拿走了財寶,全部據為己有,卻忘記了保護、修復古城的職責。」巴雅爾不禁感慨。
隨著盜墓者的不斷湧入,他們和牧民的衝突也逐漸增多。不光是亂挖墓坑破壞草場,使小羊羔墜入坑中傷亡,盜墓者還幹起了偷盜的勾當,生產、生活用具,他們順手牽羊全不放過。
巴雅爾的家在古城東南1公裡,自然成了「重災區」。對那些千裡迢迢趕來卻沒有收穫、氣急敗壞的盜墓者而言,巴雅爾家羊圈裡的600多隻羊成了他們最後的「安慰獎」。1998年的秋夜,睡夢中的巴雅爾夫婦突然聽到羊圈有異響。巴雅爾趕緊起身察看,發現羊圈的後牆被人掏了一個大洞。接過妻子遞來的棉衣,巴雅爾來不及穿襪子,就套上馬靴衝了出去。可惜,偷盜者已不見蹤影。
「這還是那個淳樸的草原嗎?一定把盜墓者趕出去。」巴雅爾一宿沒睡,決定和周圍的牧民一起,自發組成一支「馬背」文物保護隊,有馬的騎馬,有摩託的騎摩託,有車的開車,一旦發現盜墓者蹤跡,就集合起來驅趕盜墓者。
「馬背」夫妻勇如神鷹
挺身而出的阿拉騰花
巴雅爾等人的選擇遭到了盜墓者的憎恨。西北山住著的牧民驅趕盜墓者時,還沒收了他們盜墓的設備。盜墓者當天晚上就糾集了10個人,到牧民家門口威脅:「再出來就別想活著回去。」那個牧民連續幾天不敢出門,後來無奈搬家離開。
當阿拉騰花聽到這個消息時,內心很矛盾。她知道,如果丈夫不做文保,那家園將無寧日;如果繼續管下去,就怕萬一……思前想後,她開始勸丈夫:「低調點,別天天對著幹,安全第一。」
家人的安全巴雅爾不能不考慮,他猶豫了一個月。可最終,他還是決定回到文保戰線中。「我要是住在別的地方,可能是管閒事。可我如果連自己的家園都保護不了,我還能保護什麼?」他說。
草原上的女性,和男人一樣血性。聽到丈夫的話,阿拉騰花果斷地說:「從明天起,我跟你一起巡邏,看牢你。」夫妻就該有難同當,這是阿拉騰花早就定下的原則。
盜墓者的威脅電話還是一個個地打來。一方面,夫妻倆的文保決心再也不動搖,「就算要我們的命,我也不會離開家園」。另一方面,他們也做著準備,在阿拉
騰花的建議下,家門口放了把鐵鍁,臥室搬到了裡屋,兩人的枕頭下分別放了把菜刀。
「不過,從未用過。」一直在做飯的阿拉騰花終於過來插話。
「神鷹」機警破大案
巴雅爾沒想到,闖進自己家的幾個「迷路者」,引出了一樁文物大案,更促成了「草原神鷹」警民共建機制的誕生。
2013年5月2日傍晚,巴雅爾家中來了3個開著高級越野車、自稱「迷了路肚子餓」的人。考慮到天色已晚,作為熱情好客的草原主人,夫妻倆邀請3人一起吃晚飯。
不過,3人的緊張神情還是引起了巴雅爾的懷疑:「迷路? 他們來哈沙圖幹什麼?旅遊?不帶嚮導就來?親戚來串門?草原實際上消息比城市還靈通,誰家有有錢的親戚,當地人一清二楚,怎麼會漏掉呢……」,巴雅爾不能不懷疑「迷路者」是來踩點的盜墓者,決定悄悄向邊防派出所報警。
果然,派出所順藤摸瓜,一舉破獲了「502盜掘文物」和「503倒賣文物」案件,共抓獲4名犯罪嫌疑人,繳獲被盜文物344件。得益於牧民提前提供線索,這兩
起案件是近年來達茂旗為數不多能立案偵查的盜墓案件,引起了各方對邊疆文物保護的關注,促成「草原神鷹」工程於2013年底在包頭啟動。
根據邊防武警和文保部門之間的協議,「草原神鷹」聯合巡查工作制度包括:文物部門定期聯合邊防武警對邊境文保單位進行巡查;邊防武警在文保單位附近設卡排查可疑車輛;文保專家對牧民文保員和邊防戰士進行培訓……
2013年,巴雅爾家中還建起了「草原神鷹」流動警務室。「對邊防戰士的到來,我們是望眼欲穿。他們為我們提供了最迫切的需求———安全保障,希望他們多來。」巴雅爾指著「草原神鷹警務室」的牌子說,「邊防部隊的到來可以形成足夠的震懾,再加上這塊牌子,犯罪分子的威脅話語煙消雲散。我枕頭下再也不用放刀了。」
牧民「盤問」文管處處長
「『草原神鷹』不僅僅是文物部門和邊防武警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將普通牧民納入了邊境文保體系中,成為無所不在的有生力量。一位牧民、一匹馬,就是邊境線上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包頭市文物管理處處長張海斌認為,在警民合作的制度下,文物部門提供專業指導,邊防武警則提供威懾和執法支持。不過基層文物部門能力弱,邊防武警保平安責任重,邊境文保仍需依靠牧民。「在邀請牧民擔任文保員方面,需要邊防武警的協助,因為他們有著更強的群眾基礎和更多的經驗。我們也發揮自身特長,為邊防戰士送去文化服務。」他說。
去年夏天,張海斌聽說滿都拉鎮新發現一組高山巖畫,便立即前去考察。在草原上,正尋找巖畫地點的他被「馬背」文保員胡木吉勒圖攔住。
「幹什麼的?帶GPS幹什麼?本子上記的是什麼?」
「文物保護。請問新發現的巖畫在哪?」
「巖畫是神聖的,老祖宗留給後代的,不能告訴你們。」
張海斌不得不返回車內,翻出自己的證件,交給胡木吉勒圖「檢查」。胡木吉勒圖反覆翻看,叫來聯防隊員確認無誤後,趕緊將張海斌帶入巖畫現場。
「牧民把我堵了那麼久,我的心裡卻是非常高興的。這說明經過邊防武警的宣傳以及文物部門的培訓,牧民的文保意識有了進一步提高。過去,文物犯罪分子出現時,牧民最多將其驅趕出自家的草場,但等牧民一走,犯罪分子會再回來;現在牧民發現陌生人,會密切關注人、車、物,發現可疑之處便打電話向邊防派出所或者文物部門匯報,並拖住犯罪分子直至執法力量的到來。」張海斌介紹說,目前「草原神鷹」相對最初又有了進步———黨政軍警企民多方聯動:由蘇木鄉鎮黨政部門牽頭監管,文物保護部門提供精確的重點古蹟坐標,公安邊防民警和當地牧民日常巡邏,企業負責後勤資金補助。「多方聯動,讓『草原神鷹』更具持續性。」他說。目前,包頭已有29支「草原神鷹」聯動文保隊伍。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所有牧民名字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薩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