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城市改造的新美學

2020-12-13 臺灣頻道

原標題:臺北城市改造的新美學

  臺北幾米月亮公交車廂內景,連公交車握把都有小月亮。

  (資料圖片)

  臺北大龍峒商圈將地方特色放上變電箱,路障從此變路標。

  (臺北市文化局供圖)

  茶行招牌由設計師改造,做成茶罐造型。

  (臺北市文化局供圖)

  漫步臺北街頭,你或許會留意到身邊的廣告招牌,它們不但爭奇鬥豔,還互相比塊頭,在你眼前匯成混沌的大型色塊,遮蔽了天際線。鐵皮屋和違章建築無序生長,也讓人頗為傷神。某知名旅行雜誌曾形容臺北是全球最醜的城市之一,英國創意城市專家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也直言「臺北許多建築物沒有生命、沒有靈魂」。

  這一切正在發生轉變。2013年,臺北市獲選「世界設計之都」 (The World Design Capital),自3年前,相關城市改造運動就已拉開帷幕。臺北正藉助設計的力量,向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邁進。

  「世界設計之都」花落臺北

  世界設計之都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相關徵選每兩年進行一次,由專業評審團從眾多申請城市中選出最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座,將其命名為「世界設計之都」。至今獲選世界設計之都的城市分別為2008年義大利都靈、2010年韓國首爾、2012年芬蘭赫爾辛基、2014年南非開普敦。

  從申辦之初,臺北市府便已將「世界設計之都」計劃視作臺北城市改造的契機,並為此建立雙軌運作的機制平臺,既由政府部門主動邀請設計師參與,又鼓勵民間的自發性投入。通過「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雙軌並行的方式,帶動更多人參與其中。臺北市文化局也希望藉此重新定義「公眾藝術」,在原有公共建設上做出創新彩繪,而非定以大型藝術作品體現,讓每個街角充滿驚喜。

  比如「創意街區發展計劃」,不以拆遷改建、大興土木為手段進行都市更新,而是以品位和個性作為空間表現的標準,通過創造為數眾多的微型世界,彰顯地方特色魅力,打造美感體驗的大觀園。臺北市多個街區通過創意營造提升了凝聚力,老舊小區的生命力也得以重新喚起。臺北市中正區永昌裡內多為老舊民宅,裡長力邀地方耆老與藝術團體合作彩繪牆壁。

  商業大樓林立的臺北信義區,同樣因世界設計之都計劃平添創意色彩。家喻戶曉的繪本家幾米應邀進行創作,以臺北隨處可見的公交車作為主要元素,通過奇幻的場景設計、萌態十足的大熊司機,讓廢棄公交車化身裝置藝術品,吸引路人駐足欣賞。

  「小針美容」改變都市景觀

  與民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都市生活景觀改造」計劃,主要涉及變電箱、招牌及橋墩等美化,通過設計師、店家、市民的共同參與,讓城市煥然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蘊含的「小針美容」的理念,即邀請民眾從小處入手,改造飽受詬病的商家招牌和變電箱等街頭景觀。

  如同曾在臺當局任職的楊子葆所說,鋪天蓋地式改變臺北市容的希望不大,針灸式的改善效果卻相對較好,某個穴位通了,全身就舒暢了。而在此過程中,有專家建議,臺灣地狹人稠,要採取「減法」原則,將彩度和空間都減到最低,才能創造有韻味的城市美學。

  為此,臺北市府開展了一系列設計實驗,包括年底前累積改造100面招牌,涉及寵物店、診所、中藥行、餐廳等各式商家,同時帶領民眾在5個路段設計改造62處變電箱。

  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說,希望通過這些小實驗創造系統性的改變,在西門町、內湖等多個老舊街區,說服商家和設計師合作,揚棄「大即是美」的舊思維,換上有巧思的創意小招牌。

  臺北市的變電箱多達數千餘座,「都市生活景觀改造」計劃選擇人文歷史氣息濃厚的大龍峒商圈作為示範,通過小區居民、地方藝術家及設計師共同參與,對28座變電箱進行彩繪。由於結合當地人文風貌,變電箱搖身一變,從路障變成了路標。

  彩繪計劃的執行單位負責人吳思儒稱,店家原本都持保留態度,慢慢建立互信後,開始有居民邀請設計師到店裡去看看,也很期待他們變出新花招。

  城市改造需多管齊下

  「小針美容」的成效如何,專家學者如何看待,他們又為臺北市容提升支出哪些高招?有專家認為,從商家招牌、變電箱、候車亭到公廁都屬於公共裝置,應講求協調才能創造美感。建議當局成立專門負責的單位,並貫徹現行法規,否則光靠「小針美容」,無法讓臺北市改頭換面。

  臺灣都市設計學會理事長王俊雄稱,臺灣人對美學的品位並不差,但無法延伸到公共空間,問題出在當局相關部門缺乏主導與整合,相關業務分散在工務、交通、都市發展等單位,因此常會在同一個空間看到不協調的設計,「各自都不難看,放在一起就很可怕」。他建議仿效歐美,成立公共設計委員會的單一窗口,進行統一設計。

  「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院長林建元說,臺灣城市美學先天不良、後天失調,計劃追著發展後面跑,街區和商圈欠缺整體的規劃。解決之道是設置都市景觀自治條例,針對建築外的附加物進行管理。

  吳漢中說,臺灣的居民與人文賦予臺北市獨特的魅力,但在過去,臺灣美學教育是空白的,市民更多的參與才能產生改變。有人好奇,「世界設計之都」階段性任務結束後,臺北市會不會被打回原形?吳漢中對此表示樂觀,「通過建立一個平臺、一種模式,讓年輕設計師有機會解決社會議題,讓企業和民間看到了更多可能性,能量並不會消失。」

(責編:翟冬冬(實習生)、劉潔妍)

相關焦點

  • 彩繪設施創意街區 臺北城市改造的新美學
    2013年,臺北市獲選「世界設計之都」 (The World Design Capital),自3年前,相關城市改造運動就已拉開帷幕。臺北正藉助設計的力量,向更宜居、更美好的城市邁進。  「世界設計之都」花落臺北  世界設計之都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CSID)所發起的全球性活動。
  • 李偉淳:我眼中的臺北是一個美學城市
    關於臺北:我眼中的臺北是一個有質量、創意、熱情的美學城市。  我最喜歡的是臺北亞都麗致飯店的法國餐廳,坐落在臺北民權東路二段與行天宮交叉口附近。創辦人為嚴長壽總裁也是我的恩師。  我最喜歡的是臺北新舞臺表演藝術中心,會選擇藝術中心是因為它們精心安排節目與服務觀眾,以邀請最新全世界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實踐作品,如西方舞團或是中國舞團的舞蹈作品賞析,或者古典音樂會、音樂劇、話劇、崑曲都可以豐富我對們世界藝術的認識與了解。
  • 城市生活美學 美式復古指南店
    2014年,漢帛國際集團攜手《周末畫報》,把「中國城市生活美學」作為一個長期課題,以全媒體報導、活動、論壇等形式呈現。
  • 臺北市是怎麼搞舊城改造的
    老屋換新屋 臺北不強拆 舊城改造哪裡都會遇到,只不過方法不同罷了。臺北市這次提出來的方案是:舊屋換新屋。
  • 臺北書遊記:書店是臺北美學之旅不變的聲場
    應網易蝸牛讀書邀請,參與「一見臺灣」臺灣美學之旅來到臺北。借活動間隙,在臺北街頭巷尾偶遇各種獨立書店和舊書店。於我,臺北美學之旅中,最美的風景之一就是書店,主辦方在安排蔣勳、羅智成、張大春、阮義忠的交流活動時,也貼心安排在書店或閱讀空間裡,從中也能看出,書店是臺北美學和文學的重要現場。
  • 又見臺北——新舊交錯的生活美學
    老房子、舊小區承載著一座城市的記憶,塑造了一座城市的個性。在臺北,那些散落於這座城市大街小巷的老房子,無不記錄著那些也許驚心動魄、也許天真浪漫的歲月。在老房子裡,我們可以喝咖啡、飲酒、賞物、用餐,甚至是買東西……今天,就由博森設計潘龍先生帶著小編走訪中山區老街赤峰街,走訪由老房子改造的空間,在緩慢悠然的老建築、舊小區間遊走,用五官品味其中的人文韻味。
  • 在慢遊中感受不一樣的臺北,小巷小弄有這座城市的生活美學
    充滿市井氣息幾十年不變的老街道、人來人往即使深夜也有無數人駐足的書店,獨立且汲取全世界設計靈感的小店,這些都是臺北留下的印象,成就一個理想的下午,小巷小弄有這座城市的生活美學。總是很喜歡在旅行時去逛書店,在這裡,不僅能輕易便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文化氣息,更能找到電影中臺北的文藝氣氛。
  • 飽覽暗黑,魔獸,星際臺北遊戲美學展明登場
    臺北當代藝術館將於8 月20 日起舉辦「大玩.特玩–遊戲美學」展,集結科幻、恐怖、奇幻三種類型為主軸,探討電腦遊戲中包含的創作元素、用形式及美學特質,包括《星際爭霸》、《暗黑破壞神》、《魔獸爭霸》三大系列遊戲創作將提供給玩家欣賞,包括尚未上市的新作《暗黑破壞神3》、《魔獸世界:浩劫與重生》也加以曝光。
  • 臺北路改造方案出爐!揭秘武漢城中村改造項目
    而華潤購得的桃園(臺北一村)、和美(臺北四村)、宜蘭(臺北二村)三個社區共佔地面積323畝,從2014年到2015年,拆了兩年的臺北路,如今臺北一村大多數建築內人去樓空,拆遷價格大概一萬五到一萬六。而和美、宜蘭兩個社區則動靜很小。
  • 大陸人看臺灣:臺北生活美學 麵包與鮮花都要有
    中新網4月2日電 臺灣《旺報》2日刊文講述臺灣淡江大學交換生眼裡的臺灣,文章稱,詩意和遠方與生存並不矛盾,生活美學使臺北沒有完全變成鋼筋水泥城市,人情味也得以保留。  全文摘編如下:  這座無數次在臺灣作家筆下寫到的島嶼,我終於來了。從白先勇的《臺北人》到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文學中的臺灣是悲情的。
  • TALES神話言:臺北故宮美學品牌 雅致的時尚生活方式
    茶與水如情人,用茶文化為生活加溫,泡杯茶,獻上愛,用創意美學讓愛加分。 TALES神話言TALES神話言運用當代創新設計,承載華人經典文化,榮獲日本Good Design及2015連續二年臺灣精品獎等國際大奬,並於2013年與臺北故宮博物院雙品牌合作。
  • 漫步臺北 | 有種生活美學叫VVG
    「VVG十幾年的歲月,從一家藏在巷內的小店,發展成為多角化經營的事業體,除了用生活的方式教育這個城市的生活美學,最不凡的,就是敢想、敢做、而且做到最好的熱情與堅持。臺北過去總愛將就,也缺乏美學的教養,在我們品嘗VVG的美食、悠遊VVG的理想空間時,也該讓自己擁有一樣的靈魂,把自己完全打開,用力的思考,在自己的能量範圍之內,把每個細節做到最好,讓臺北因為我們而真的變更好。」正是有了這樣的理念才有了現在的VVG好樣。Grace簡介
  • 「這是我們所相信的鄉村美學」——關於大南坡鄉村改造與更新
    新與舊對比,讓時間在空間裡沉澱。這是我所相信的鄉村美學。」前不久,由策展人、鄉建文化學者左靖擔任總策劃的「南坡秋興2020」在河南修武大南坡村舉行並引發較大影響。這一活動是基於今年初啟動的大南坡計劃,這是一個涵蓋了美學實踐、文化發掘、社會美育、自然教育、地方營造、建築景觀以及展覽出版、產品與空間創新等各種活躍動能的聯合體。
  • 聚焦江城舊城改造:臺北路或變身新興商業核心
    臺北路片區破舊立新 多處拆遷改造 臺北路片區地處解放大道、建設大道、臺北路、香港路合圍的區域,處於漢口內環核心地帶。據史料記載,臺北路建於1978年,原名安定路,這條路原是漢口鐵路外的湖淌,一些省內進城務工者築墩群居於此,故一些地名叫鄂城墩、天門墩。高雄路則是與臺北路南北平行的一條較新的街道,原本稱「西馬明渠」。
  • 【建築一點點】合.臺北&新北(一)
    試圖將臺北與新北分開介紹,但是卻發現,臺北與新北從生活、文化、經濟、交通等多方面而言,都是一體化的。               在這兩座城市呆的時間久,自然也發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與建築有關,也與我那一幫朋友們有關。將以多期連載的方式介紹臺北、新北的建築們。
  • 臺北故宮美學品牌「TALES神話言」進駐MH MALL
    備受矚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授權品牌「TALES神話言」於10月23日開幕,令MH MALL再添一個生活美學品牌。「TALES神話言」運用當代創新設計,承載華人經典文化。本次首度進駐深圳,「TALES神話言」將呈現21世紀華人新美學經典,品牌涵蓋瓷器、餐茶具、巖飾、香具及茶品等。
  • 跟著美學大師遊臺灣 | 「花現」生活美學2018春季研習營招生啦!
    美&創「花現」系列花藝課程(系列一《花現自然美》)系列二《花現生活美學》花藝研習營終於開班啦!2018年春季,跟著美學大師的腳步,踏入美麗的寶島臺灣,從臺北的室內教學空間到走入山林探索,讓五感六覺回歸自然汲取創作靈感,從心發現自然美,創造生活美。
  • 旅遊達人喜琳:臺北購物 體驗臺灣生活美學
    達人推薦購物城市:臺北 達人絮語:在臺北的大街小巷有許多當地年輕人開辦的文創店或是設計小店,比如最早的文創店鼻祖蘑菇,集餐飲、書店、雜貨於一身的好樣思維。通過走訪這些店鋪能夠感受到臺灣年輕創作者的熱情和用心,也能了解到臺灣的生活美學。
  • 臺北:城市綠地「庫存告急」
    據臺灣媒體報導,在即將動工的臺北捷運雙連站線型公園的改造項目中,原有的綠地草坪將被拆除,並鋪設人工草皮作為替代,被市民調侃是要建設「石頭公園」。增綠承諾全落空在增加綠化面積的問題上,臺北市政府也並非一直「不聞不問」。
  • 柯文哲:臺北市容不如大陸一線市,城市更新太慢
    (觀察者網訊)這兩天,臺北的市容市貌成為島內熱門話題。12月21日,臺灣「今日新聞網」報導稱,臺北市長柯文哲在出席一項建築工程典禮時表示,「臺北的市容已經比不上大陸一線城市,很多人抱怨臺北市『長得很難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