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世界銀行公開的數據,還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布的調研報告,均認為:按當前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是遠低於美國。但如果按照貨幣的購買力,那中國的GDP早已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了。
以世行為例,其公布的《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報告中顯示:以購買力做依據,在2017年的時候中國經濟總量就超過美國,位居世界第一。並指出當時大概是4.184元人民幣等值1美元的購買力——這無疑是支持「中國的物價更便宜」。
那問題來了,為什麼網絡上有很多網友公開的美國超市裡的商品物價,似乎比我們中國更加便宜呢?這原因是什麼呢?南生認為,這主要是網友們站在不同角度,大家都只看到了事務的局部,得到的結果就不同。
還記得「盲人摸象」那個成語嗎?其含義大致是:如果我們只摸到大象耳朵,則可能認為大象猶如簸箕;如果只摸到大象的鼻子,那我們則可能認為大象猶如圓木棒;如果我們只摸到大象的尾巴,則以為大象好似的一根粗繩索。
如果我們只摸到大象的腿,則可能認為大象猶如粗粗的柱子……。總之,站在不同角度,我們就只能看到局部,得出不同的答案。比如:我們只看汽油價格、豬肉價格、蘋果手機價格,那就會認為:美國的物價更便宜。
如果我們看理髮費用、看上學的學費、看汽車的「年檢費」、看去餐飲的就餐費、看醫療費用、看住酒店的費用等,就會覺得:美國的物價比咱們中國,高很多很多,咱們中國的物價更便宜。
綜合來看,情況又如何呢?這個世界銀行、IMF已經「幫我們做好了」,他們採用包括成千上萬種商品組合的「一籃子」商品參與對比,最終得出:中國的物價更便宜,使得人民幣的實際購買力遠比匯率法更高,並因此使得中國經濟總量實現了對美國的趕超。
此外,美國官方公開的信息也從側面印證了這點。按照美國商務部公開的信息,當前美國國民經濟中「第三產業(就是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高達81%」,在美國居民的消費支出中用於支付「服務」的部分佔比約為70%。
與我們中國一樣,美國實際上也是「地大物博」,而且由於美國人口更少,使得他們的「人均佔有的資源更多」。而且,美國是發達國家,美國還可以利用「強勢美元」低成本進口商品和資源,這就意味著美國的農產品、科技產品的物價整體偏低。
與此相比,美國的人力成本更高,服務業價格因此大幅提升。而美國居民的消費支出中,用於支付「服務」的部分達到了70%,用於支付「具體實物商品」的部分僅約為30%,兩者互相抵消,其最終結果就是世行、IMF給出的答案。
當然了,從絕對價格來說,中國的物價整體更便宜一些,但美國居民的收入要高很多——按照美國商務部發布的信息,2019年美國人均年收入剛剛超過了3.6萬美元(每月約3000美元),美國非農就業人口的月收入超過了4100美元,這意味著:收入比來看,美國人佔據更大優勢。這再次告訴我們:中國、美國的物價誰更便宜?站在不同角度,得到的結果就不同。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