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世界銀行發布了《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報告。認為,如果按照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來對比中美兩國經濟總量,那就是美國遠比中國更高。
按購買力,人民幣的價值大幅提升
但如果按照人民幣與美元的實際購買力,那結果正好相反。世行的報告認為,如果按照購買力,那2017年大概是4.184元人民幣等值1美元,而當年的匯率約為6.759元人民幣兌換1美元。
這意味著,在購買力體系下,同樣數量的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後,會更高——結果就是:2017年中國GDP由匯率體系下的略微超過12萬億美元,提升至購買力體系下的19.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上升至全球第一名。
所謂購買力,指的是將較為常用的成千上萬種不同的商品捆綁著一起,俗稱「一籃子商品」,並根據各國的消費習慣,供求關係等給予商品不同的權重。以豬肉為例,在中國的這「一籃子商品」中,會給予豬肉較高的權重。
但美國人消費的豬肉量遠低於中國,豬肉價格變動對中國的影響遠超過美國。因此,在美國的這「一籃子商品」,會將豬肉的權重下調,或許會提高牛肉的權重——畢竟西方人更愛牛肉,經常吃牛排嘛。
世界銀行將這「一籃子商品」通過各種測算後認為,在美國如果需要1萬美元購買,那在中國大概就需要4.184萬元人民幣才能購買到,因此:購買力體系下,人民幣與美元的比值就是「4.184 : 1」。
按照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差不多是7比1,按購買力則不到4.2比1,這不就說明了「中國境內的商品物價整體更低,美國整體更高」。那為什麼有很多網友給出的「很多美國商品價格更便宜呢」?
美國境內的物價真的整體更低?
按照世行銀行的數據,我們得出結論:在購買力體系下,中國境內的商品物價更低,使得人民幣的價值大幅提升。那為什麼很多網友給出美國境內出售的豬肉、蘋果手機、福特汽車、耐克運動鞋等商品的價格要更低呢?
原因就是世界銀行給出的是「一籃子商品」,而網友們只列出了很少一部分商品。一個是宏觀層面,一個是微觀層面,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果自然不同。就好比「盲人摸象」,著眼於局部,是得不到正確答案的。
其次,美國GDP構成中,81%是服務業。美國居民消費結構中,超過70%也用在了服務領域。那如果正確對比中美兩國的物價,那就應該將目光重點放在美國服務領域——比如保險、醫療、教育、通信、餐飲、旅遊、律師、酒店、商業服務等等。美國經濟的特點就是工業品、農產品相對有優勢,而服務業昂貴。
如果只看到美國的工、農業產品,就得出美國物價便宜。這顯然是拿別人的長處和自己的短處對比,得出的結論自然是不正確的。我們需要綜合來看,既要看長處,也要看短處,這工作已經被世界銀行所做了。
最後南生點評下,美國是當前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經濟實力領先優勢巨大,美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球也大幅領先,中國與美國的差距仍很大。但同時,美國境內的物價也屬較高水平,兩者並不矛盾,沒必要承認這點就必須否定另一點。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