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掘金(ID:gold1849) | DJ版權聲明:本文首發於海外掘金(ID:gold1849),為原創作品,其他公眾號轉載此文時,需在正文前署作者名、標來源,並同時轉載文末二維碼,否則視作侵權。
1人民幣「破7」了! 8月5日,對中國市場而言是一個突破心理防線的日子。昨天早晨9點許,美元兌人民幣升破7,不論是金融圈還是保險圈,海外置業的中介們還是留學生們,都是一片唏噓。
(在岸人民幣,離岸人民幣甚至一度突破7.1)
以前一直在危險邊緣試探——6塊7,6塊8就能換來的1美元,現在得7塊多才能換得1刀……仿佛已經能聽到沒交學費的留學生們,在朋友圈裡發出的怒吼:
「徘徊了這麼久,終於破7了。」不少人就此感慨,這是2015年811匯改以來第一次「破7」,也預示著11年來人民幣最弱的時刻來臨。 中國人民銀行如同預期了這一次貶值一般,迅速發了一篇對「破7事件」的解讀,「人民幣匯率完全能夠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並表示這是一次戰略性貶值。 人民幣貶值,受控於許多外界因素,比如上周美聯儲公布降息,以及川普突然宣布可能的加關稅,央行或以匯率對衝關稅影響。而微妙的是,上周五央媽正式「出道」,開了官方公眾號,而且在昨天破7之後迅速反應,一篇文章詳解,意或是為了穩定市場的情緒。 很多人問,也就是匯率從6.9走到了7.0,至於這麼大的反應嗎? 其實,7在市場上確實沒什麼大影響,只是人民幣相對美元稍微貶值了一些。但是它的象徵意義卻不小,甚至可能左右市場對中國經濟走勢的預期。 811匯改後,美元兌人民幣一下從6.1升值到6.7,幅度超過8%,人民幣兌日元這類強勢貨幣更是貶值3成,但當時的央行行長周小川釋放出保匯的信號,努力不讓人民幣越過7這條線。 之後,也有幾次人民幣在7的邊緣徘徊,但最終都被央行用各種貨幣工具力挽狂瀾。這次破7來得突然,還是讓許多人措手不及。 所以,它是一個心理關口。 那麼,今天就來探討一個咱們普通人都很關心的問題:人民幣破7了,會影響它在全球各國的購買力嗎? 2百元人民幣走全球 8月5日人民幣貶值,基本對主要貨幣都貶了。
在岸人民幣最高貶值達1%,人民幣兌日元則貶值2.2%,兌歐元貶值2%,兌英鎊貶值1.6%,兌港幣貶值1.5%……
這無疑影響了人民幣在全球的購買力。那麼,我們就來看看以今天的匯率為準,100元人民幣在全世界各地的購買力分別有多少?
在此,我們精選了中國人最喜歡旅遊+中國人最喜歡投資的國家和地區,總共32個國家和地區,為大家解讀人民幣購買力的奧秘。我們按照8月5日的匯率計算出了以下100人民幣在其他國家的等值購買力情況。 話不多說,直接上圖:
為了讓大家看明白上面的圖,先來解釋一下圖上這些數字。這張圖指代的是,當用100人民幣換成當地貨幣時,能買到大概幾成100人民幣能買到的東西。
舉個例子,按今天的匯率,100人民幣能兌換14.2美元,而假設100人民幣能購買5個肯德基的老北京雞肉卷工作套餐,但14.2美元只能買到2.5個工作套餐(52%)。這說明美元被高估了,變得「更值錢」。 簡單評判就是,如果100人民幣能在當地買超過人民幣在國內買的100%的商品,那人民幣就是「值錢」的,反之則「不那麼值錢」。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在33個國家中有12個國家和地區中,人民幣是值錢的,還有20個國家,人民幣不那麼值錢。 整體來說,經濟水平越高的國家或地區,100人民幣的購買力就越弱,相反則更強。 那麼以中國為線,哪些地方貴,哪些地方便宜? 在俄羅斯、南非和馬來西亞,你會生活得不錯。100人民幣的購買力在這些地方,會膨脹1.4倍。這些國家的物價並不高,比如馬來西亞。吃飯、出行以及住宿的價格都是便宜的,所以,拿著國內的收入在這些國家生活,會相對而言比較輕鬆。 同樣的,印度尼西亞、中國臺灣和印度的購買力也不及中國大陸,僅次於上述的三個國家。 菲律賓、越南這些中國遊客和投資者都喜歡的東南亞國家,人民幣購買力也比當地水平高。在這種情況下,你能在當地買到比在國內更多、更便宜的東西。不過,它們與人民幣的購買能力差得並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幣在中國香港的購買力居然高過港幣。在表中,它達到了114的水平。等於說,人民幣被高估了,拿著同樣數值的工資,你的人民幣生活會比港人的港幣生活更滋潤。
這也難怪8月5日匯率大跌之際,有人在朋友圈呼籲趕緊拿一些港幣換人民幣,因為港幣漲了,能換得更多購買力強的人民幣。 但是,一想起香港高不可攀的資產價格和勞工成本,要在這裡過上好生活還是比在內地更艱難的。因此,雖說人民幣的購買力更強,卻不代表我們能承受香港人那樣的生活負擔。 反過來,哪些地方人民幣不怎麼「值錢」? 毫無疑問,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上榜。同為東亞國家,日本和韓國貨幣的購買力就對比人民幣被高估,在這裡用人民幣的購買力消費,基本上等於打了8折,一些日常用品和衣物或許不會太貴,真正貴的應該是服務。 歐洲的英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和法國,甚至連希臘的貨幣購買力都比人民幣強。100人民幣在英國能買到的產品,一下就打了75折。而在德國和法國則更慘,直接刷到65折。在這裡如果是拿著中國工資生活,那麼就會經常有錢不夠用的感受。 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貨幣購買力也很高,基本上在當地,人民幣的購買力也是要打7折。 但是,相比於東亞、歐洲、澳洲這些中國人喜愛的旅遊和投資聖地,最值錢的其實還是北美。100人民幣在加拿大和美國都要對半折。 美國最貴的大概就是人工費了。從理髮到下館子給小費,再到在中國司空見慣的快遞,費用都是高得驚人。這樣比較下來,美元的購買力大概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強。 而由於人民幣貶值,它在美國的購買力從2017年的58,一下降到了52。所以,面對經濟形勢不明朗,危機迭出的情況下,持有一些美元仍是資產自衛的重要手段。 3強貨幣在弱周期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做了這一套100元人民幣在他國相當於多少當地購買力的對比,也該聊聊這個數值是怎麼得出的。英國財經雜誌《經濟人》發明了一個名叫巨無霸指數(big mac index)的玩意兒,每年都會定期公布,利用PPP(購買力平價)進行運算得出各國貨幣的購買力數據。 在這裡,咱們先來溫習一下什麼是巨無霸指數。它是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貨幣匯率是否被高估的標準。所基於的假設是,一個巨無霸漢堡在一個國家的售價換算成另一個國家的價格時,應該和後者的市面價格一致。 為什麼選擇巨無霸漢堡作為指數的標準?那是因為麥當勞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成功的連鎖品牌,所有包含在考察範圍內的國家都有巨無霸,一個全球化的商品讓這個運算成為了可能。 舉個例子,中國一個巨無霸售價21人民幣,美國一個漢堡售價卻是5.74美元,按照一般人理解的常理,21人民幣應該等於5.74美元,匯率大概在4人民幣:1美元,但8月5日匯率是7.034人民幣:1美元,發現人民幣的價值明顯被低估了。 而這裡頭的差距,就是我們一直說的購買力。我們能理解,在中國21人民幣的購買力與在美國5.74美元購買力是不同的,因為地域消費差異、人均GDP等因素導致兩國匯率無法達到巨無霸指數那樣完美的狀態。我們也得以反推得出了一個相對靠近實際情況的100元人民在全球的購買力。 8月5日被低估的人民幣再貶值破7,無疑讓它的購買力往下掉。這個時候,拿著比人民幣購買力強的貨幣資產其實是為自己的資產上保障。它們有自己國家的經濟實力在背後撐腰,通貨膨脹與貿易赤字相對穩定,貨幣整體的表現也會更平穩。 這次人民幣貶值的核心邏輯,或許不在美元走勢,昨天美元指數也走弱,只是沒有人民幣來得多。人民幣會貶值,核心在於自身經濟結構、金融市場的安全、貿易、經濟增長和通脹都處在相對的「弱周期」。 中國當下面臨的國際環境困難險阻,決策者們所走的路道阻且長。聰明的我們應對中國的決策者們有信心,同時也該適當分散配置強貨幣,以對衝可能存在的風險。
海外樓市投資在國內投資圈引起的風暴是好是壞?信息敏感的高淨值投資客蜂擁而至的背後原因是什麼?用幾十萬即可滾雪球達到資產大幅增值是怎麼做到的?
8月10日【杭州專場】&8月11日【上海專場】,帶您走入海外樓市的危與機!
每個專場僅供30席,如掃碼提交成功即算保留席位成功!趕緊掃碼報名吧!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海外掘金。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何一華 HN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