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譯小說」問世121年,《林譯小說精選十種》再現經典

2020-12-24 澎湃新聞

自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福建文人林紓藉助通曉外語的口譯者,以古文家的擅場筆述了大量外國文學作品,廣受矚目。其譯作與嚴復的「嚴譯名著」分庭抗禮,世稱「林譯小說」。

今年是「林譯小說」問世121周年,草鷺文化聯合商務印書館特於6月推出《林譯小說精選十種》。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下文簡稱「新精選」)由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中文系副教授張治主編,入選作品包括林紓成名譯著、小仲馬的《茶花女遺事》(即《茶花女》),華盛頓·歐文的《大食故宮餘載》(即《阿爾罕伯拉》),斯威佛特(斯威夫特)的《海外軒渠錄》(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西萬提司(塞萬提斯)的《魔俠傳》(即《堂吉訶德》),預勾(雨果)的《雙雄義死錄》(即《九三年》)等。整套書參照民國時期原版復刻,嚴格按照原書的尺寸設計,希望讀者能夠通過書本重溫當時的歷史語境與審美情景。

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

「林譯小說」與商務印書館有著特別的緣分。在清末民初,商務印書館刊行「說部叢書」,收集「翻譯小說」三百餘種,其中有一百二十多種出自林譯,即以此而別立一套「林譯小說叢書」。當時「林譯小說」涉及歐美名家經典作品極多,幾乎都是首次引入中國。1981年,商務印書館又有新版「林譯小說叢書」,編選其中十種,重新排印,大受讀書界歡迎。

張治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當代出版界對「林譯小說」有過多次精選結集,影響最大的還是商務印書館1981年的「林譯小說叢書」。那套書收林譯小說十種,共十一冊,多了一冊《林紓的翻譯》,收錄了鄭振鐸、錢鍾書、阿英和馬泰來四位的研究文章。

《林譯小說精選十種》所收錄的作品均為林紓眾多譯著中的代表作

「那套書的特點是:簡體橫排的整理本,加以現代漢語標點,適合普通讀者閱讀;選目精當,包括了《巴黎茶花女遺事》《塊肉餘生述》《吟邊燕語》《不如歸》《黑奴籲天錄》《撒克遜劫後英雄略》《迦茵小傳》《拊掌錄》《離恨天》《現身說法》這十部最廣為人知的林譯小說;作為研究資料匯總的《林紓的翻譯》,學術價值很高。」

張治說,《林紓的翻譯》收入文章四篇,鄭振鐸的文章是林紓去世後第一篇蓋棺定論之作,錢鍾書的同書題文章表彰了林紓看似過時其實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翻譯風格,阿英作為最早的近代文學資料收藏大家對林紓第一部翻譯作品提供了一些史料說明,而馬泰來寫的《林紓翻譯作品全目》是第一個整理林譯小說及其原作底本情況的專業目錄。

此番「新精選」有何特別?

「新精選」延續了十種的規模,但在很多地方有不同的考慮。張治說,首先選集採用原書復刻的形式,除了紙張質量自然有所不同,版式、尺寸、封面,乃至書中的廣告頁,都與一百年前商務印書館的版式保持了一致。「原書大多數用的是『林譯小說叢書』的前身——『說部叢書』本,適當選用個別『林譯小說叢書』本以展示不同面貌,而《巴黎茶花女遺事》用的是1923年12月商務印書館第一版排印本。此前,商務印書館在慶祝建館一百二十周年時還曾出過一盒紀念特藏,收入了《茶花女遺事》的復刻影印本,採用的是1928年第五版,這裡選用不同的影印底本還是很有意義的。「

之所以堅持原書復刻,張治表示是因為「林譯小說」不僅屬於中國文學現代化過程中廣泛吸收「歐風美雨」之養料的成果,同時也見證了中國近代出版事業的發展歷程。採用原書復刻的方式才能傳遞儘可能貼近歷史的時代信息與文本形態。

其次,「新精選」在不刻意迴避傳統經典選目的代表性基礎上也做出調整,儘量兼顧名家分布、國別、不同主題和不同形式,體現林譯小說的豐富性。

林紓

張治表示,有些調整是和這些年大家的文學趣味有關,比如《大食故宮餘載》是非常精巧別致的安達露西亞歷史名跡寫真,林紓以筆記小說體譯成,獨具一份魅力,今天看來反倒在比膾炙人口的《拊掌錄》更有意思了;《滑稽外史》是被錢鍾書稱讚為筆力有時勝過原作的林譯典範,也值得人們加以重視;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哈葛德小說,重點應該還是他的冒險小說,而非《迦茵小傳》這種作品。「再比如柯南·道爾,我非常不滿的就是反而國內出版界一直只盯著他的福爾摩斯系列,忽視他其他方面的才華,要知道日本現在出的柯南·道爾全集,已經到第三、四十卷了,因此我們覺得選一部他的歷史小說,更能體現出林譯小說當年的眼界。」

他還特別提到託爾斯泰的短篇集《羅剎因果錄》,「很有意思的是,林紓在1914年以後,才開始與陳家麟合作陸續從英譯本翻譯託爾斯泰的小說,一共出了十部長篇或中短篇集。《羅剎因果錄》是最早的一個短篇集,原作看來都並不特別著名,更糟糕的是裡面誤收了一篇《梭倫格言》,並非託爾斯泰所作,是《秋燈談屑》裡的。但這畢竟是最早的一個林譯託爾斯泰小說集,從中我們或許可以更多感受到林紓在習慣了英法紳士們的世界之後,如何開始認知俄羅斯文學的深邃和獨特。因此,選收這部小說集還是很有意義的。」

最後,「新精選」也加上了張治寫的長序,加上注釋有四萬多字,被單獨印成一小冊。「我希望在錢鍾書、馬泰來兩位觀點和結論的基礎上,來對目前林譯小說的研究現狀做一個概括,同時對林譯小說的價值給予儘量全面的評估。不敢『自賣自誇』,但總覺得,即便是看似學術含量不高的編選工作,其背後有沒有基本的研究眼光和學術立場,還是很重要的。」

隨套書附贈民國範兒筆記本1冊,封面源自商務印書館1916年版《秋燈譚屑》

在譯述外國小說的文言文中感受文字別樣魅力

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塞萬提斯」在當時被譯為「西萬提司」,《格列佛遊記》被譯為《海外軒渠錄》……這些譯名上的不同,會在獨立成冊的《序》中加以說明。

「復刻本追求原樣重現,自然要保持獨立的歷史形態和風格。今天絕大多數中文讀者應該早已練就很高的甄別能力,不太會犯類似於把『涂爾幹』、『杜爾凱姆』、『迪爾海姆』當成不同人的錯誤。錢鍾書曾說,好的翻譯應該使讀者想要進一步去認識原作,而不是停留於此。而林譯小說在他眼中就是如此。假如此說成立,我們就更不必擔心自己暫時不知道西萬提司就是塞萬提斯、《海外軒渠錄》今題《格列佛遊記》了。」張治說。

在他看來,「新精選」的讀者可以分成三個部分:「首先是專業讀者,他們要求的是學術用途和價值,高保真的影印本最適合。第二部分是一般意義上的文學愛好者,他們大多熟悉和熱愛林紓所譯的那些名家名作,想必樂於從清末民初外國文學的文言最上乘譯本中找到既親切又新奇的閱讀感受。但我想還應該存在第三部分的讀者,他們應該是不同年齡段裡迫切希望學一點文言文知識和能力的人。傳統國學經典裡有的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缺少的是『林譯小說』中的海外奇遇、異國風光以及西方現代社會的生活氣息。而作為桐城古文殿軍的林紓,用以譯述外國小說的文言文,也不同於傳統意義的『古文』,而是有很多被他改造得靈活生動的新式表達。」

附《林譯小說精選十種》目錄及參照原版:

1. [法]小仲馬:《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élias,即《茶花女》)(商務1923年版)

2. [英]哈葛德:《三千年豔屍記》(She, a History of Adventure,即《她》)(2冊,商務1915年版)

3. [英]卻而司迭更司(狄更斯):《滑稽外史》(Nicholas Nickleby,即《尼古拉斯·尼克貝》)(6冊,商務1915年版)

4. [美]華盛頓·歐文:《大食故宮餘載》(The Alhambra: The Historical Stories,即《阿爾罕伯拉》)(商務1914年版)

5. [英]斯威佛特(斯威夫特):《海外軒渠錄》(Gulliver’s Travels,即《格列佛遊記》前半部)(商務1914年版)

6. [法]預勾(雨果):《雙雄義死錄》(Quatre-vingt-treize,即《九三年》)(商務1921年版)

7. [西]西萬提司(塞萬提斯):《魔俠傳》(Don Quijote,即《堂吉訶德》,系故事梗概本)(2冊,商務1922年商務初版)

8. [俄]託爾斯泰:《羅剎因果錄》(託爾斯泰短篇小說集)(商務1915年版)

9. [英]司各特:《撒克遜劫後英雄略》(Ivanhoe,即《艾凡赫》)(2冊,商務1914年版)

10. [英]科南達利(柯南·道爾):《黑太子南徵錄》(The White Company,即《白衣縱隊》)(2冊, 商務1915年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
    文:讀閱評說2012西泠秋拍中,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原刻初印本以16.1萬價格成交。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第一部中國人翻譯的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起先,林紓再三推脫,認為自己不懂英文根本無法參與其中。在朋友的多次邀請之下,林紓最後才勉為其難接受了請求。這之後,精通外文的王壽昌手持原著一邊瀏覽,一邊口述。林紓則是一邊傾聽,一邊書寫。就這樣,中國人翻譯的第一部西洋小說《巴黎茶花女遺事》誕生了。
  • 《世紀》專稿|晚清報刊上的林紓軼聞
    這部單行本既有外國的言情小說,又有福爾摩斯的偵探案,很快就受到讀者的歡迎,其中林紓的譯作尤甚。「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從嚴復贈給林紓的詩句,也可看出這部小說在當時的社會影響。林紓不敢接受稿酬事件,頗能反映當時一部分士人的觀念,他們不願將自己的創作與銅臭氣相聯繫。
  • 林紓為何熱衷翻譯狄更斯?丨狄更斯與中國
    在狄更斯的第一部中譯小說《滑稽外史》出版一個月後,林紓在他新譯的狄更斯另一部小說《孝女耐兒傳》(今譯《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的序言中如此寫道。作為20世紀初中國最著名也最具個性的翻譯家,林紓誠實地承認他其實對任何一門中文之外的語言都一無所知。
  •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跨越百年,《史記》法文全譯本問世,大半新譯 澎湃新聞記者 林夏 2015-08-03 08:38 來源:澎湃新聞
  • 威廉·萊爾譯介魯迅小說的啟示:文學外譯貴在靈活
    作為其小說的譯者之一,威廉·萊爾(William A. Lyell,1930~2005年)對魯迅這位中國文壇巨匠深有研究,不僅翻譯出版了魯迅的全部短篇小說,還撰寫了關於魯迅的研究著作Lu Hsün's Vision of Reality(《魯迅的現實觀》),這也是第一部系統又權威的魯迅研究專著。這兩部著譯成為了美國學界公認的權威之作,而威廉·萊爾也因此成為公認的美國魯迅研究專家。
  • 從不懂外語到翻譯180餘部外國小說,這位牛人是如何做到的?
    王壽昌對林紓的不幸遭遇十分同情,有空就開導他,跟他聊天八卦。他告訴林紓,現在西方小說很流行,很精彩,只可惜自己的文筆不夠好。如果有林紓的文筆翻譯成中文,一定讓中國人開開眼界。林紓是一枚古文死忠粉,對他說的根本沒興趣。有一天,好友魏翰邀請王壽昌和林紓一同遊船。
  • 林紓:翻譯界的鬼才,文言文的捍衛者,清末民初古文集大成者
    林紓(1852~1924年),字琴南,號畏廬,近代文學家、翻譯家,福建福閩縣(今福州)人。他從小喜歡讀書,在《林畏廬先生年譜》中有這樣的記載,林紓自己省下吃飯的錢全都用來買書,到16歲時,他或買或借讀過的書已有三櫥櫃之多。為了能專心讀書,他特意在家中牆上畫了一具打開蓋子的棺材,他自己站在棺材前,用筆在旁邊題到:「讀書則生,不則入棺。」
  • 《茶花女》進入中國百餘年 被多種藝術樣式反覆演繹
    臺上,中國的藝術家用旗袍、郵輪等元素為世界經典「穿新衣」。觀眾席上,場場爆滿,有歌劇愛好者用義大利語高聲喝彩,這是對滬版「白色茶花號」莫大的認可。 「歌劇 《茶花女》1853年首演於義大利,位列威爾第中期三大傑作之一。它是包括中國觀眾在內,全世界最熟悉的歌劇之一。」
  • 村上春樹新譯錢德勒《湖底之女》
    「翻譯家」村上春樹最近接連有全新譯作問世,所譯雷蒙德·錢得勒的《湖底之女》(TheLadyintheLake)被評論界稱為,將硬派偵探小說譯成了「準古典文學作品」。2月1日上櫃的埃爾莫爾·倫納德的早期傑作《野狼》(Hom bre)之村上譯本,則被讚譽為「痛快無比的翻譯」。
  • 劉慈欣推薦骨灰級科幻小說,《萬有引力之虹》首推精裝全譯修訂本
    近日,譯林出版社重版推出後現代主義代表作家託馬斯·品欽的代表作《萬有引力之虹》精裝全譯修訂本。這部被譽為超越人類智識的偉大小說,闊別多年,重磅歸來,引發讀者強烈關注。出版後引發極大爭議,普利茲小說獎因此空缺《萬有引力之虹》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文學巨著之一,也被視作後現代主義文學繞不開的長篇經典,1973年出版後曾引起極大爭議,普利茲小說獎因此空缺。作為一部「後現代史詩」,它以百科全書式的敘述,洞若觀火地分析了現代和未來社會運行的機制。
  • 《紅樓夢》|林黛玉如何英譯?
    他的譯本最早是出現在1958年至1960年,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日本翻譯、出版了很多中國文學古典作品。1969年至1970年,也就是十年之後伊藤漱平先生又出了全面修改版,到了他晚年再次大規模修訂重譯,前前後後修訂和重譯大致有五次。最新的日文全譯本是井波陵一先生翻譯的《新譯紅樓夢》,也是一百二十回本,一共七卷,也是巖波書店於2013年至2014年期間出版。
  • 「非譯」固然時髦但也不能亂用
    如西格爾的《LoveStory》,雖說如今能閱讀英文小說的國人在在多有,何況love和story原本就是入門級別的英文單詞,可倘如你來個「原文照搬」,則讀者的第一反應肯定不是感覺遭遇了「非譯」而是懷疑譯者不作為、偷懶「未譯」而已吧。也就是說,「非譯」這一行為,只有在漢字與漢字之間,方可成立。
  • 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倫敦12月22日電(天下人物)英國翻譯家韓斌:用譯作打開文化交流之窗  新華社記者張代蕾  孜孜不倦翻譯中國文學20載,把賈平凹、嚴歌苓、韓東等中國作家的作品帶給英語讀者,英國翻譯家韓斌日前榮獲中國出版業面向海外設立的最高獎項
  • 林徽因譯
    深圳晚報記者 李曉水王爾德《夜鶯與玫瑰》,林徽因譯,2011年10月21日由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策劃方為北京磨鐵圖書有限公司。近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子善接受本報記者採訪,談到偽書這個話題時指出,他對這個問題並沒有太深的研究,但的確,他最近遇到了一本偽書,就是遼教版,署名林徽因譯的《夜鶯與玫瑰》。記者在網上注意到有關林徽因譯《夜鶯與玫瑰》的部分介紹。
  • 什麼最難譯?
    著名作家金庸的代表作之一《射鵰英雄傳》的首部官方授權英文版,即將由英國出版社Maclehose Press正式出版——全書將分作4卷先後推出,首卷《英雄的誕生(A Hero Born)》已定於2018年2月問世,定價為14.99英鎊(約為130元人民幣)。
  • 錢鍾書因翻譯問題與傅雷相輕,譯《毛澤東選集》出「名句」
    美國一位女學者翻譯錢鍾書的著名小說《圍城》,譯本尚未得睹,錢老先表示希望譯者「該是個漂亮的女人」。錢翁何「好色」乃爾?原來這是錢氏的幽默話。翻譯難以又美好又信實,就像女人的漂亮和貞節,就像魚與熊掌,難以得兼。
  • 朱振武:《三國演義》的英譯比較與典籍外譯的策略探索
    兩個譯本相隔66年之久,譯作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語境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正是這種差異讓兩者的對比研究有了更深的意義。鄧羅是《三國演義》全譯本的首位譯者,其譯本分上下兩卷,於1925年由別發洋行①發行了標準本;時隔數十載後塔託(Tuttle)出版社於1959年又發行其譯本,並於2002年重印。
  • 譯可觀 譯可聽 譯可感
    2001年崑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打開了世界認識中國的又一扇窗口。要讓中國典籍走向世界,在異域土壤中綻放東方之花,便離不開翻譯。中國崑劇要想「走出去」,先要「譯出去」。《崑劇〈牡丹亭〉英譯的多模態視角探索》(朱玲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是一部從多模態話語分析視角探討崑劇翻譯的專著。
  • 李暉︱終有襄陽城破時:金庸武俠小說的英譯與經典化
    2002年「新修版」《射鵰英雄傳》仔細讀完這卷譯作,我又陸續搜集了金庸小說的英譯及研究資料,由此牽扯出許多零星問題,所以想再看些紮實文字,以便論述時的審慎周全。世事難料。徐徐而字磨的拖延過程中,遽然傳來金庸先生雲隱道山的消息。
  • 林語堂:中國文化譯出的典範【3】
    1936年赴美之前,林語堂就是塑造通俗文化的高手,為國人引入了西方幽默文化;赴美之後他主要為西方普及中國經典文化。林語堂八十壽誕,曾虛白贈他白話立軸,上書:「謝謝你把淵深的中國文化通俗化了介紹給世界。」 (一)合時宜的文化選擇 1936年應賽珍珠之邀舉家遷居美國,此時的美國深感工業化文明的高節奏和高強度,人淪為機器的奴隸,精神貧乏。